首頁 > 職責大全 > 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措施

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措施

2024-07-22 閱讀 6008

強化風險意識、加強環境安全管理

安全生產是企業立廠之本,對事故風險較大的化工企業來說,一定要強化風險意識、加強安全管理,具體要求如下:

·必須將“安全第一,以防為主”作為公司經營的基本原則;

·參照跨國公司的經驗,必須將“ESH(環保、安全、健康)”作為一線經理的首要責任和義務;

·必須進行廣泛系統的培訓,使所有操作人員熟悉自己的崗位,樹立嚴謹規范的操作作風,并且在任何緊急狀況下都能隨時對工藝裝置進行控制,并及時、獨立、正確地實施相關應急措施。

·設立安全環保科,負責全廠的安全管理,應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人才擔當負責人,每個車間和主要裝置設置專職或兼職安全員,兼職安全員原則上由工藝員擔任。

·在開展ISO14001認證的基礎上,積極開展ESH審計和OHSAS18001認證,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按《勞動法》有關規定,為職工提供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和勞動防護用品,公司醫務室必須配備足夠的醫療藥品和其他救助品,便于事故應急處置和救援。

運輸過程風險防范

運輸過程風險防范包括交通事故預防、運輸過程設備故障性泄漏防范以及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理等,物料運輸以汽車為主。

·運輸過程風險防范應從包裝著手,有關包裝的具體要求可以參照《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GB6944-86)、《危險貨物包裝標志》(GB190-90)、《危險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GB12463-90)、《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進行,包裝應嚴格按照有關危險品特性及相關強度等級進行,并采用堆碼試驗、跌落試驗、氣密試驗和氣壓試驗等檢驗標準進行定期檢驗,運輸包裝件嚴格按規定印制提醒符號,標明危險品類別、名稱及尺寸、顏色。

·運輸裝卸過程也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包括《汽車危險貨物運輸規則》(JT3130-88)、《汽車危險貨物運輸、裝卸作業規程》(JT3145-91)、《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87)、《輕質燃油油罐汽車通用技術條件》(GB9419-88)、《危險貨物運輸規則》(鐵運【1987】802號)等,運輸汽油、石油醚、氫氣等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的車輛必須辦理“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三證”,必須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有經過消防安全培訓合格的駕駛員、押運員,并提倡今后開展第三方現代物流運輸方式。危險化學品裝卸前后,必須對車輛和倉庫進行必要的通風、清掃干凈,裝卸作業使用的工具必須能防止產生火花,必須有各種防護裝置。

·每次運輸前應準確告訴司機和押運人員有關運輸物質的性質和事故應急處理方法,確保在事故發生情況下仍能事故應急,減緩影響。

貯存過程風險防范

貯存過程事故風險主要是因設備泄漏而造成的火災爆炸、毒氣釋放和水質污染等事故,是安全生產的重要方面。

·公司罐區和車間內/外儲罐均應設置圍堰,圍堰設置排水切換裝置,確保正常的沖洗水、初期雨水和事故情況下的泄漏污染物、消防水可以納入污水處理系統。

·儲罐應進行分組,每組根據物料危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布置,甲類與乙、丙類之間設置消防車道,裝卸物料在罐區外圍進行,使運輸車輛不進入貯存區域,便于管理及增加安全性。

·根據物料的易燃易爆易揮發性等性性設計成固定頂及內浮頂等形式。具有腐蝕性的物料應依其性質貯存在鋁罐中。

·貯罐內物料的輸入與輸出應采用同一臺泵,貯罐上應有液位顯示并有高低液位報警與泵聯鎖,進各生產車間的中轉罐上設有進料控制閥,由中轉罐上的電子秤計量開關進料閥并與泵聯鎖,防止過量輸料導致溢漏。

·危險化學品貯存的場所必須是經公安消防部門審查批準設置的專門危險化學品庫房,露天堆放的必須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爆炸物品、遇濕燃燒物品、劇毒物品和一級易燃物品不能露天堆放。

·貯存危險化學品的倉庫管理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知識培訓,熟悉貯存物品的特性、事故處理辦法和防護知識,持證上崗,同時,必須配備有關的個人防護用品。

·貯存的危險化學品必須設有明顯的標志,并按國家規定標準控制不同單位面積的最大貯存限量和垛炬。

·貯存危險化學品的庫房、場所的消防設施、用電設施、防雷防靜電設施等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要求。

·危險化學品出入庫必須檢查驗收登記,貯存期間定期養護,控制好貯存場所的溫度和濕度;裝卸、搬運時應輕裝輕卸,注意自我防護。

·要嚴格遵守有關貯存的安全規定,具體包括《倉庫防火安全管理規則》、《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

生產過程風險防范

生產過程事故風險防范是安全生產的核心,本次建設項目中使用了一些易燃易爆和毒害性物質,其中以DMF、甲苯、丁酮等風險性最大。

·火災爆炸風險以及事故性泄漏常與裝置設備故障相關聯,生產過程中各類裝置易發生事故部位見表1,安全管理中要密切注意事故易發部位,做好運行監督檢查與維修保養,防患于未然。

·原化學工業部曾經頒發過一系列安全生產禁令,包括“生產廠區十四個不準”、“操作工的六嚴格”、“動火作業六大禁令”、“進入容器、設備的八個必須”、“機動車輛七大禁令”、“加強化工企業安全生產的八條規定”等,另外還頒布了“氫氣使用安全技術規程”、“廠區設備檢修作業安全規程”等一系列技術規程,公司應組織員工認真學習貫徹,并將國家要求和安全技術規范轉化為各自崗位的安全操作規程,并懸掛在崗位醒目位置,規范崗位操作,降低事故概率。

篇2: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處置過程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工作方針,切實提升我礦各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反應速度和應急搶險能力,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建“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結構完整、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確保一旦發生危險貨物運輸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實施救援,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確保迅速有效地處理各類突發事件,提高全中心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綜合能力,編寫此方案。

一、應急演練領導小組成員:

總指揮:***

副總指揮(現場指揮):***

成員:***

二、應急演練時間:

2015年9月19日上午9時15分

三、應急演練地點:

***煤業公司副斜井井口

四、應急演練內容:

***煤礦危險廢物集中運輸出井的廢機油在處置危險廢物時,發生泄漏并燃燒,運送危廢的車輛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意外泄漏事故。

假設***煤礦危險廢物集中運輸出井時在處置危險廢物時,桶裝廢機油發生泄漏并引發燃燒,產生大量有毒煙霧,如不及時控制,煙霧進入井下威脅井下職工的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設想,礦部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減小風量,打開井下聯絡風門,控制風流,礦救護隊與工人及時積極滅火,使火災得到有效控制,同時上報有關上級主管部門;環保部門接報后及時組織市、縣兩級環保部門和環境應急專家趕赴現場,開展環境應急事故技術指導工作,在中心的配合下對危險廢物進行快速、安全處置。

假設在緊急處理礦環境污染事故的同時,又有一輛運送危險廢物(廢乳化液)的車輛在運輸途中發生意外事故,導致大量的廢乳化液泄漏,影響道路,同時事故地靠近董半川河,如果處置不及時,大量廢乳化液極有可能流入董半川河,污染河道。現場指揮部接報后,及時調整力量進行快速處置。

五、應急演練器材保障及注意事項:

(一)演練車輛:

危險廢物運輸車一輛,救援車一輛,消防水車一輛,救援物質運輸車一輛,統一停放在車庫待命。

(二)演練通訊設備、通訊器材(對講機)由信息傳輸組負責、模擬道具、桌椅條幅警戒線等由生產部負責,其他后勤保障物資由辦公室負責。

(三)其他演練注意事項:

現場調查方面由生產部負責,現場監測方面由監控室負責,信息傳輸及影像資料方面由信息傳輸組負責。

六、應急演練過程模擬:

演練總指揮周立舉礦長宣布演練開始。

(一)接警與報告。

1、報警(現場模擬)。

現場指揮部接突發環境事故通報,通報人(***)。

2、接警(會場模擬)。

現場指揮部接到突發環境事件通報時,調度室值班人員(***擔任)開啟電話錄音,問清事故情況,了解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現狀、類型、特征。并告知現場指揮部領導。

3、報告(會場模擬)

值班礦長***接到突發環境事件報警后,將有關情況通知現場調援組,調援小組立即對接警情況與報告人進行復核。復核后調援小組趕赴現場,在第一時間將接警詳細情況報告周立舉總指揮,同時聯系副總指揮程長青通知建議啟動***煤業公司應急程序。

(二)進入應急狀態(會場模擬)

1、總指揮周立舉同志宣布立即啟動《***煤業有限公司危險廢物意外事故應急預案》。并立即完成以下任務:

(1)向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所有成員通報突發事件的初步調查情況。

(2)組織救援力量奔赴現場,協助先期到達的調援組開展應急處置工作,控制事件發展。

(3)通知應急應急救援組組織人員、器材奔赴現場。

(4)通知通信聯絡組趕赴現場,保障通訊設施通暢,保存影音資料。

1、現場指揮部展開工作(現場模擬)。

應急工作領導成員先后到達現場,立即投入環境應急指揮中心的工作。應急指揮中心實時了解各應急小組所在位置或已展開應急工作的情況。

2、現場應急救援搶救組展開工作(現場模擬)。

現場搶救組已經先期到達現場,針對事故現場的泄漏點已先期被調用沙袋堵住,消防水車正在對彌漫在空氣中的化學品進行稀釋。該組成員按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程序要求,開展事故調查取證工作:

(1)實施現場警戒。在事故現場拉起警戒線,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線內。

(2)實地勘察。重點核實泄漏化學品的種類、數量,進行事故周邊實地勘察,判斷風向,查看并記錄事故現場狀況,包括事故對土地、水體、大氣環境的危害;對人身的傷害;對設備、物體的損害,以及事故破壞范圍、污染物排放情況、污染途徑、危害程度、周圍環境狀況等,并編寫現場勘查筆錄,同時進行影像記錄。

(3)應急措施。首先熄滅所有明火、隔絕一切火源,防止發生燃燒和爆炸。現場處理人員需佩戴所要求的防護用品及防毒面具。廢液現場用沙土圍堤,回收物料,避免進入下水道等密閉系統;剩余液體用吸收棉吸附,并將吸收棉回收,疏散周邊員工至盡可能的安全防護距離以外。

3、應急監測組到達現場(實地演練)。

(1)應急監測小組到達現場后,向總指揮周立舉報告。在向現場調援組了解調查情況后,應急監測人員按事先制定的監測方案實施監測。

(2)應急監測組攜帶便攜式氣體監測儀,防護設備進入現場,檢測揮發性氣體種類、濃度,監測泄露液體種類、濃度。

(3)應急監測組在泄漏點周邊上、下風向及污染水體下游監測大氣、水的污染情況。

(4)將需要送回實驗室分析的樣品迅速送回,實驗室分析人員接到樣品后立即開展分析。

(5)提交監測報告。

向調度應急演練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初步監測情況。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濃度和可能釋放量及其危害等,判定、預測受污染或可能受污染的地區范圍和影響程度,提出適當的應急處理處置的建議。

應急監測組負責與各有關部門聯系和溝通,進一步了解污染事故情況。

(6)繼續進行監測。

現場應急監測小組根據中心應急監測方案要求的點位、頻次、項目、監測方法、質控措施,按規范繼續開展事故現場及周邊環境應急監測和采樣工作。

4、通訊聯絡組到達現場(現場模擬)。

現場信息傳輸組迅速建立現場指揮部信息傳輸通道,以供現場指揮的領導和坐鎮監控指揮中心的總指揮隨時調閱相關的信息資料。

5、緊急會商和報告(現場模擬)。

現場調援組、應急監測組、通信聯絡組等相關人員,根據監測結果、污染程度和周邊環境情況提出應急處置的對策建議,向總指揮周立舉報告。并立即協助實施批準后的應急處置對策措施。

6、協助實施批準后的應急處置對策措施(現場模擬)。

現場調援組按照指揮部的要求,積極協助切斷污染源、安排相應容器收集未泄漏的化學品、隔離污染區、防止污染擴散;聯系應急物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消除或減輕污染。及時清運污染物。

7、事故影響跟蹤監測(現場模擬)。

根據監測技術方案,現場應急監測小組繼續實施事故影響跟蹤監測,持續報出監測數據、污染動態。

8、信息公布(會場模擬)。

由通訊聯絡組負責向新聞媒體發布事態進展報告,并回答有關人員提問。

(四)應急終止(會場模擬)。

1、監測結果顯示:污染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區域的環境污染已經基本消除。現場應急監測組向應急演練工作領導小組報告:某時刻監測結果表明,事故發生2小時后,經采取一系列應急處理處置措施,污染潛在影響已消除。

應急指揮部周立舉同志向各現場應急小組發出停止應急狀態的指令。

2、轉入善后工作(現場模擬)

事故應急狀態解除后,現場應急小組停止應急,清點人員和設備、器材,并撤離現場,轉入善后工作:現場調援組按規定提取相關物證、作好現場檢查筆錄并提交調查報告;應急監測組編制應急監測技術報告,必要時會同評估組做好環境安全后評估工作。

3、應急響應情況報告(會場模擬)

現場調援組、應急監測組、信息傳輸組、評估組在應急響應終止后及時將事件的調查處理、應急監測等情況以文字的形式報告中心應急演練領導小組。

情況總結內容一般包括:①調查污染事故的發生原因和性質,評估出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圍和危險程度,查明人員傷亡情況,影響和損失評估、遺留待解決的問題等。②應急過程的總結及改進建議,包括:急預案是否科學合理,應急組織機構是否合理,應急隊伍能力是否需要改進,響應程序是否與應急任務相匹配,采用的監測儀器、通訊設備和車輛等是否能夠滿足應急響應工作的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和方法是否得當,防護設備是否滿足要求等。

應急演練領導小組向右玉縣環保局報告事件結果,信息傳輸組向有關人員發布信息。

遵照中心應急預案,本次環境突發事件經確認為一般環境事件,期,響應分級為二級,有限的緊急狀態,應急指揮中心將有關情況匯總后留檔備份。

4、生產前需要保障

(五)演練結束、領導點評(會場模擬)。

演練總指揮周立舉礦長宣布演練結束,并做點評。

山西右玉***煤業有限公司調度室二Ο一五年九月十九日

篇3:常見突發環境事件的現場處置措施

我國已經步入突發環境事件高發期。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具有突然性,污染物質通過水、大氣和土壤等介質,遷移、轉化和累積,進入環境,并在短時間內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掌握突發環境事件的現場處置措施、科學應對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已刻不容緩。

現場處置基本程序:

1、到達現場后首先組織人員救治病人。本著以人為本,減少危害的原則,必須及時做好周圍人員及居民的緊急疏散和救治工作。

2、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包括污染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可能原因、污染來源及可能污染物、污染途徑及波及范圍、污染暴露人群數量及分布、當地飲用水源類型及人口分布、疾病的分布以及發生后當地處理情況。

3、形成初步印象,確定污染種類。化學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危害多為急性化學性中毒;生物性污染,其健康危害多為急性腸道傳染病;化學性與生物性混合污染,其健康危害同時包括急性中毒和急性傳染病等。

4、開展現場調查工作。掌握健康危害特點及相關因素;污染源調查,了解事故發生地周圍環境;環境監測;生物材料檢測;照相、攝像、錄音,做好監督文書等有關記錄。

5、提出調查分析結論和處置方案。根據現場調查和查閱有關資料并參考專家意見,向現場事故處理領導小組提出科學的污染處置方案,對事故影響范圍內的污染物進行處理處置,以減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