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治安災害事故處理程序制度

治安災害事故處理程序制度

2024-07-23 閱讀 8568

1.救護和保護現場

1)發現事故后,有關人員必須等候在現場,視情做好處理工作。

2)設立現場指揮點,由公司最高領導和保安部最高領導擔任總指揮,并發出指令。

3)處置、救護人員按要求做好現場工作。

4)安保人員發現有破壞嫌疑人(或事)要立即報告,并采取措施堵截違法犯罪嫌疑人員。

5)各部門落實車輛、救護人員、客人安撫等工作。

6)積極救護傷員,認真保護好現場。

2.事故追查

1)治安災害事故發生,應報告公安部門處理。

2)協助公安部門檢查是否為人為破壞。

3)事故追查后,由公安部門認定,根據認定情況,查原因,舉一反三,總結經驗教訓,加強防范。

篇2:礦井災害事故處理措施規程

一、火災事故的處理措施

1.在井下無論任何人發現煙氣或明火等火災情況,應立即向調度室匯報,并迅速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員?,F場人員要立即組織起來,在盡可能判明事故性質、地點及災害程度、蔓延方向等情況的同時,請求救護隊救援,并立即投入搶救。

2.搶救時,應及時切斷火區內的電源,迅速設法通知或協助受火災影響區域內的人員撤離災區。

3.如果火災范圍大或火勢猛,救護隊員則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撤離災區人員,采取穩定風流、控制火勢發展,防止人員中毒和預防瓦斯或煤塵爆炸等措施,并隨時保持和地面調度室的聯系,根據調度室命令行事。如果現場人員無力搶救,同時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是其它地點發生火災,接到命令時,就要立即進行自救和組織避災。

4.井下發生電氣火災時,要立即切斷電源,不失時機迅速滅火,用干粉滅火器或干燥的滅火砂滅火。井下變電所、硐室內應配備足2~4個合格滅火器材或砂箱,不得使用水或導電性能的滅火器材。

5.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和風向、風量的變化,還必須制定防止瓦斯、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技術措施。

6.井下火災遇有瓦斯、硫化氫等爆炸危險時,應立即撤出所有人員,并向調度室匯報,同時,充分備料,抓緊時間進行封閉,建立防爆墻。

7.安全撤出災區人員的一般原則:

(1)火災如果不能直接撲滅或控制災情時,首先要盡快了解或判明事故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域的巷道情況、通風系統、風流及火災煙氣蔓延速度、方向及自己所處巷道位置等關系,并根據計劃及現場實際情況,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2)撤退時,任何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驚慌,應在班長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下按避災路線有組織地撤退。

(3)位于火源進風側的人員,應迎著新鮮風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應迅速戴好自救器,盡快通過捷徑繞到新鮮風流巷道中,或在煙氣沒有到達之前,順著風流盡快從回風出口撤到安全地點;如果距火源很近,而且越過火源沒有危險時,也可迅速穿過火區撤到火源的進風側。

(5)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安全撤出時,應尋找有壓風管路系統的避災硐室,以壓風自救器供呼吸之用。

(6)撤退行動既要迅速果斷,又要快而不亂。撤退中應沿巷道有連通出口的一側進行,避免錯過脫離危險區的機會,同時,還應隨時注意觀察巷道和風流變化情況,謹防火風壓可能造成的風流逆轉。

(7)無論是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避免火災煙氣可能造成的危害時,則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無避難硐室時,應在煙氣襲擊之前,選擇合適的地點,就地利用現場條件,快速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避災自救。

(8)地面發生火災時,要及時用消防栓或干粉滅火器進行滅火,并匯報調度室組織滅火,同時報火警。

二、發生瓦斯、H2S等有害氣體爆炸和煤塵爆炸事故的處理措施

1.發生瓦斯、H2S等有害氣體爆炸或煤塵爆炸事故后,災區人員應立即匯報調度室,同時打開自救器,迅速撤到新鮮風流中,并立即進行自救和互救,受威脅區域人員接到通知后也要及時撤離。

2.掘進工作面發生爆炸,井巷遭到嚴重破壞,退路受阻時,要迅速佩戴好自救器,千方百計疏通巷道,盡快撤出到新鮮風流中。當巷道難以疏通時,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在支架良好處,建立臨時避難硐室待救。

3.險區外人員發現爆炸事故后,要及時利用電話及其它方法,向調度室匯報發生事故時間、遇險人員及其它災情,并迅速戴好自救器,對離新鮮風流較近的災區人員進行搶救,阻止未戴自救器的人員進入災區,防止事故擴大。

4.調度室接到通知后,要迅速組織撤出災區和受威脅區域的人員,搶救遇難人員,組織礦山救護隊探明事故地點、范圍和氣體成分;救護隊根據《救護規程》規定進入災區偵察并撤出遇險人員,發現火源立即撲滅,若不能直接撲滅,應立即向調度室匯報;并切斷災區電源,防止二次爆炸。

5.在證實無二次爆炸的可能時,迅速修復被破壞的巷道和通風設施,恢復正常通風,排除煙霧,清理巷道。

6.當發生瓦斯、H2S等有害氣體爆炸事故,無其它巷道躲避或來不及撤退時,避災人員應充分利用水溝和濕毛巾進行自救,待爆炸波過后,迅速迎著風流撤到安全地點。

7.搶救爆炸事故遇險人員時,必須在救災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以救護隊為主力進行搶救。

8.救護隊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根據事故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措施積極搶救遇險人員,按人員定位系統提供井下人員分布信息收救,搶救時按“先重后輕、先易后難、先活后死”的原則。

三、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的處理措施

1.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后,遇險人員立即全部佩戴自救器撤至全負壓通風匯合的進風風流中,并就近在新鮮風流中利用電話向調度室匯報,根據調度室指令派人在重要通道口設崗。撤退途中如果退路被堵,可尋找有壓風、自救器的巷道、硐室躲避,要松開壓風管路接頭,形成正壓通風,延長避難時間,并設法與外界保持聯系。

2.調度室接到突出事故報警電話后立即切斷災區電源組織力量撤出災區(含回風流中)人員,明確站崗人員,按事故匯報程序分別向總工程師、生產安全副礦長、礦長匯報,嚴格按總工程師和礦長指令組織救災。

3.加強通風管理,特別是電氣設備處的通風,做到運轉的設備不停電,停電的設備不送電。

4.嚴禁任何人在瓦斯超限或有爆炸危險的現場停、送電,防止產生火花引起爆炸。

四、透水事故的處理措施(另編專項措施)

五、發生冒頂事故的處理措施

1.當掘進工作面工作地點發生冒頂事故時,工作人員要服從班組長或有經驗的工人的指揮,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積極開展自救和互救;發生頂板事故時,受威脅人員應按照就近原則向頂板完好地點退讓,掘進工作面向安全出口方向撤退;被煤矸、物料埋壓的人員,不要驚慌失措,在條件不允許時,切忌采用猛烈掙扎的辦法脫險,以免造成傷害擴大。未受傷和受輕傷的人員,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設法營救掩埋人員,對營救出的傷員,應立即在現場進行止血、包扎等急救處理。

2.被隔堵人員要積極配合外部的營救工作,在遇險地點利用各種條件有組織地開展自救,構筑脫險通道,為提高脫險創造條件。

3.發生冒頂事故后,災區人員要及時探明冒頂區范圍和被埋壓、堵截的人員和位置,向調度室匯報,通知救護隊前往救護。

4.處理冒頂事故時,先由外向里加固周圍的支架,防止二次冒頂,及時清除進出口地段堵塞物,必要時,開掘通往遇險人員的專用通道,并向內送風。

5.當冒頂堵人處風量不足時,則利用管子、鉆孔等措施向事故處通風。

6.遇有大塊巖石威脅遇險人員時,可使用千斤頂等工具移動巖石,但應避免破壞冒落巖石的堆積狀態。

六、機電、運輸事故的處理

(一)礦井供電災害處理

1.35kV變電所發生事故的處理

若35kV變電所發生事故時,變電所值班人員應在5分鐘之內將事故情況通報龍門峽南煤礦調度室,說明事故原因、可能恢復送電時間,調度室通知撤出采掘工作面所有作業人員。

調度室在接到龍門峽南煤礦35kV變電所值班人員事故通報后,應立即通知當日值班領導、機電副總工程師;影響抽風機運行時間超過5分鐘,其它情況超過10分鐘時必須向機電副總工程師、生產、安全副礦長和總工程師匯報,影響抽風機運行時超過15分鐘,其它情況超過30分鐘時必須向礦長匯報,并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情況。

2.電力監控管理員或井下變電所高(低)壓進線開關掉閘事故的處理

(1)井下變電所值班員,應查看表針和有關保護的指示動作情況。迅速通知機運隊值班領導,并報告龍門峽南煤礦調度室,查明事故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可送電,未查明原因嚴禁送電。

(2)若系35kV變電所高壓開關跳閘,應及時查明原因,原因不明故障不排除不得送電;若系35kV變電所失電又不能馬上恢復,應立即將帶電備用線路投入使用,送電應嚴格執行停送電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嚴禁越級停送電。

3.發生停電事故后,嚴格按以下規定送電

(1)恢復送電前,必須由瓦斯檢查員先檢查變電所內及電氣設備附近20米范圍內的瓦斯濃度,在瓦斯濃度不超過0.5%的情況下,由瓦斯檢查員向調度室匯報后,再通過調度室通知變電所值班員或維修電工送電,調度室通知電力監控員或送電人員應嚴格執行復誦制度,送電人員在得到確認送電指令后,才準許送電;若瓦斯超限,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第140、141條的規定分級排放瓦斯后,待瓦斯濃度符合規定后,才能按送電程序送電。

(2)嚴格按煤業公司及龍門峽南煤礦下發的停送電管理制度執行,嚴禁約時停送電和越級停送電。

(二)運輸事故的災害處理

1.發生運輸事故時,應第一時間向本隊值班領導和調度室匯報。

2.斜巷運輸發生事故時,上下車場把鉤工及絞車司機必須聯系好,將絞車停穩鎖住,拉緊余繩。離發生事故地點近的把鉤信號工及值班領導到現場詳細檢查,確定事故性質,研究處理方案。

3.現場處理斜巷運輸事故時,人員必須站在上方,首先用鋼絲繩鎖住車體,檢查各處的連接裝置是否松動失效,禁止上、下口其他人員進入斜巷內工作,并在斜巷下車場與大巷入口處安排站崗人員,以防發生意外。

4.如果運輸設備出現事故,事故未排除前嚴禁使用。

5.發生輔助運輸人身事故時,現場人員必須立即通知龍門峽南煤礦調度室,根據人員傷勢情況,采取可行措施進行急救和搬運。

6.當提升鋼絲繩突然斷繩時,必須按如下處理措施執行:

(1)龍門峽南煤礦值班人員到現場,查看斷繩情況和對斜井裝備造成的損壞情況。

(2)組織對提升鋼絲繩及損壞裝備的進行更換準備工作。

(3)研究、確定處理的順序和方案。

(4)分步驟處理、更換提升鋼絲繩和損壞裝備。

(5)分析斷繩原因,并提出處理相關問題。

(6)組織提升絞車的試運轉檢查、測試,正常后方能投入運行。

(7)加強斜坡管理,尤其是“一坡三擋”的日常巡回檢查,確?!耙黄氯龘酢蓖旰每煽?。

7.事故處理后,盡快疏通線路,恢復正常運輸。

七、發生H2S氣體大量涌出事故的處理措施

1.一旦發生H2S氣體大量涌出,要組織遇險人員及H2S流經的回風系統人員佩帶自救器并及時撤出。同時加大風量,確保風流中H2S氣體濃度在《煤礦安全規程》規定范圍以內。

2.可以利用瓦斯抽放系統對H2S氣體積聚段進行抽放,加快釋放速度。

3.一旦發生H2S氣體致使人員中毒,應立即實施現場自救和互救,送醫院進行救治。

4.井下杜絕電氣設備失爆產生火花及其他火源,以免發生H2S氣體爆炸。

八、避災路線

當發生爆炸、突出事故、頂板事故及火災事故時,人員應避開爆炸沖擊波按就近的原則沿進風巷道撤退。如遇水災事故應遵守人往高處走的原則,或在不被淹的高處等待救援,詳細避災路線線:

(一)水災事故的避災路線

1.工作面磧頭發生透水事故

313采區+310m北大巷:工作面磧頭→313采區軌道下車場→313采區軌道上山→+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1機巷:工作面磧頭→3131機巷→313采區軌道上山→+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1風巷:工作面磧頭→3131風巷→+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采區+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工作面磧頭→+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采區+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工作面磧頭→+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313采區軌道上山→+478m北西回風大巷→+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12風巷:工作面磧頭→3112風巷→311上區段回風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311采區上車場→+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進風平硐→地面。

3112機巷:工作面磧頭→3112機巷→311上區段運輸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311采區上車場→+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進風平硐→地面。

當磧頭突水時,來不及按以上路線撤退時,都應就近進入上山巷道、避災硐室或安全地點后,再想辦法撤到地面。

2.+623m總回風巷發生透水事故

+300m主平硐、+310m北西翼運輸大巷、313采區+31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磧頭→+300m主平硐(+310m北西翼運輸大巷、+31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高位避險硐室。

313采區+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工作面磧頭→+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311下區段回風石門→+400m行人石門→311采區行人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12風巷:工作面磧頭→3112風巷→311上區段回風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12機巷:工作面磧頭→3112機巷→311上區段運輸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采區+478m北西翼回風巷:工作面磧頭→313軌道上山→+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311下段回風石門→311行人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1機巷:工作面磧頭→3131機巷→313軌道上山→+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311下段回風石門→311行人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3131風巷:工作面磧頭→3131風巷→+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313軌道上山→+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311下段回風石門→311行人上山→+490m中進風石門→+622m中進風上山→+622m中進風平硐→地面。

(二)爆炸、瓦斯、硫化氫、火災事故等

+300m主平硐、+310m北西翼運輸大巷、313采區+310m北西底板抽放巷:工作面磧頭→主平硐→地面。

313采區+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工作面磧頭→313軌道上山→+400m北西底板抽放巷→311下段回風石門→311行人上山→主平硐→地面。

313采區+40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工作面磧頭→+400m北西翼底板抽采巷→311采區下區段回風石門→+400m行人石門→311采區行人上山→主平硐→地面。

3112風巷:工作面磧頭→3112風巷→311上區段回風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主平硐→地面。

3112機巷:工作面磧頭→3112機巷→311上區段運輸石門→311采區軌道上山→主平硐→地面。

3131機巷:工作面磧頭→3131機巷→313采區軌道上山→+31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主平硐→地面。

3131風巷:工作面磧頭→3131風巷→+478m北西翼回風大巷→313采區軌道上山→+310m北西翼底板抽放巷→主平硐→地面。

(三)礦井井巷岔口設置路線標志牌

施工現場要制定并懸掛該工作場所避災路線圖牌板,以便入井人員掌握避災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