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水上水下施工作業安全應急措施

水上水下施工作業安全應急措施

2024-07-23 閱讀 1052

1、項目部調度室應隨時與當地氣象、水文站等部門保持聯系,每日收聽氣象預報,并做好記錄,隨時了解和掌握天氣變化和水情動態,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2、嚴格執行船舶供、受油規定,防止泄漏。船舶油污水和垃圾要集中回收并做好記錄,嚴禁向江中排放和傾倒,并配備配齊消防器材。

3、施工船舶在航行、錨泊或作業時,除應按規定的信號外,根據不同的施工狀況,顯示不同的信號。

4、在各施工作業點,夜間應按規定顯示警戒燈標或采用燈光照明,避免航行船舶碰撞水中樁墩。在顯示燈光照明時應注意避免光直射水面,影響船舶人員的瞭望。

5、遇有六級以上大風或雷雨、風暴等惡劣天氣時,交通船應停止運行,并到指定處錨泊。

6、發生事故后的應急措施

(1)迅速救助遇險船舶和人員,盡量減少人員及財產的損失。

(2)收集施工船舶和航行船舶的詳細數據,組織人員協助參與海事調查。

(3)如果碰撞船舶沉沒,則要報請有關部門打撈沉船,避免影響其他施工船舶安全和妨礙大橋施工。

7、對施工船舶、供油船舶在施工作業及運輸過程中,發生漏油污染水域事故,應及時采取有效應急措施制止漏油,并向項目部和海事部門報告。

8、對漏油船舶立即查找泄漏污染源,關閉閥門,封堵甲板出水孔(縫),并投放吸油氈、棉胎、木屑等吸附材料,收集泄漏油污。

9、迅速調集本項目其他施工船舶投入防污搶險,及時運送防污器材和救援隊伍到達現場,在海事人員的組織下,進行協調作戰,以最低限度地減少油污泄漏。并做好防火準備工作。

10、對油污泄漏區域進行鋪設圍纜繩,投放吸油材料及消油劑,并及時回收泄漏的污油和已吸附的吸油材料,防止污染面積的擴展。

11、因船舶碰撞引起的污染,則應迅速控制當事船舶污染源,必要時應將泄漏船舶拖至岸邊圍清,并派潛水員封關油箱管道閥門。進行善后處理。

12、在船舶上配備垃圾儲集容器,將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袋。對塑料制品(包括各種合成纖維纜繩、塑料垃圾袋等),禁止投入水域裝內。

13、對食品廢棄物及其他垃圾采取粉碎處理的方法,將經過粉碎后粒徑小于25mm的垃圾,運至距最近陸地3公里以外投棄;對無法粉碎處理的垃圾,定期請水上垃圾運輸船進行清運至岸上指定位置傾倒。

14、在船上設置儲集生活污水的集污艙柜,及可觀察液位的裝置,定期將儲集的生活污水運至距最近陸地12公里以外排放。

15、在船上安裝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將生活污水消毒處理后,運至距最近陸地4公里以外排放。

篇2:水上施工緊急救援措施規程

(1)緊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機構

進場后應根據現場施工特點,成立領導小組,完善組織機構,落實責任人,制訂切實可行的緊急救援措施,確保出現緊急情況后,能夠及時得到救助。

2)緊急救援職責

①緊急救援領導小組,為項目部海上緊急救援領導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分析可能出現的緊急救援情況,制訂緊急救助方案,明確各緊急救助隊職責,配置救助設施、設備,召集緊急會議,組織演習,協調救助工作,組織檢查和落實各項救助措施,向業主和上級報告有關情況,對外聯系、協調緊急救助機構。

②各緊急救援隊是水上緊急救援實施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在項目部安全管理委員會的統一指揮下,根據本救助隊的職責,制訂緊急救助行動計劃,分組分工落實責任到人。切實執行緊急救助指令。落實緊急救助所需物資設備。船舶救援隊主要完成隊遇險船舶的施救工作;現場醫療隊主要完成隊溺水和工傷人員的緊急搶救工作;交通快艇救助分隊主要完成施工水域內落水人員的搜救工作。

③各工段(船舶)緊急救援小組為各工段(船舶)自救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根據自身特點,制訂遇險自救和互救計劃,落實自救互救設備,并確保設備性能完好,能夠滿足救生要求,遇到緊急情況及時與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機構聯系,配合各救援隊實施緊急救助。

(2)緊急救援設施設備配置

1)現場醫療隊配置緊急救援所需的醫療設備,與其他各緊急救援隊一起行動。

2)交通快艇救助分隊配置緊急救助交通快艇。

3)各工段、船舶配置必要的逃生交通工具、醫療急救包、求救信號彈、通信聯絡設施等。

4)必要時利用業主的氣墊救生船和交通快艇。

(3)緊急救援措施

1)遇險船舶緊急救援措施

①施工作業船舶在施工水域內或作業工程中出現險情,應立即停止作業,向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和附近作業船舶發出求救信號,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實施自救。

②作業船舶在調遷和運輸船舶在運輸途中遇險,應立即與附近船舶、當地緊急救援機構和項目部取得聯系,并采取措施自救。

③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在接到求救信號后,應立即報告指揮部并標示遇險船舶所處地點,向各救援隊和附近作業點發出救援指令。各緊急救援隊和附近作業點在接到緊急救援指令后,應立即行動趕赴出事地點,實施緊急救助。

④所有船舶均應根據自身船況、作業特點、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制訂緊急自救計劃和人員救生計劃,確保救生設施、設備完好,救生通道暢通,至少有2條相互獨立的救生通道。遇到險情后應積極采取措施自救。

⑤受損船只視情況而拖往附近碼頭修復,若有受傷人員則及時送往就近醫院進行醫治。

2)落水人員及傷員緊急救援措施

①所有施工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項目部的各項安全制度,按規定佩帶安全帽、救生衣、安全帶,增加自我保護意識,各作業點(船舶)應按規定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并確保措施到位,安全可靠。

②項目部應制訂嚴格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所有作業人員均需定期進行安全作業培訓,并嚴格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崗。

③每各作業點和船舶均需按規定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急救設施。

④當出現人員落水和工傷事故后,應立即進行自救,并與項目部起得聯系,通報事故基本情況,以便做出正確救援措施。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在接到求救信號后,應立即對事故等級和嚴重程度做出正確判斷,采取最為有效的救助措施施救。

⑤各工程船舶除按常規情況配置救生設備外,均要求增設救生筏1~2只。

⑥進場后與上海救撈局寧波救助站建立緊密聯系,若遇到重大險情時,立即向其尋求救助,必要時,

⑦與附近醫院建立緊密聯系,作為工傷人員急救定點醫療單位。

篇3:水上施工事故緊急救援措施

(1)緊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機構

進場后應根據現場施工特點,成立領導小組,完善組織機構,落實責任人,制訂切實可行的緊急救援措施,確保出現緊急情況后,能夠及時得到救助。

2)緊急救援職責

①緊急救援領導小組,為項目部海上緊急救援領導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分析可能出現的緊急救援情況,制訂緊急救助方案,明確各緊急救助隊職責,配置救助設施、設備,召集緊急會議,組織演習,協調救助工作,組織檢查和落實各項救助措施,向業主和上級報告有關情況,對外聯系、協調緊急救助機構。

②各緊急救援隊是水上緊急救援實施機構,其主要職責為:在項目部安全管理委員會的統一指揮下,根據本救助隊的職責,制訂緊急救助行動計劃,分組分工落實責任到人。切實執行緊急救助指令。落實緊急救助所需物資設備。船舶救援隊主要完成隊遇險船舶的施救工作;現場醫療隊主要完成隊溺水和工傷人員的緊急搶救工作;交通快艇救助分隊主要完成施工水域內落水人員的搜救工作。

③各工段(船舶)緊急救援小組為各工段(船舶)自救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根據自身特點,制訂遇險自救和互救計劃,落實自救互救設備,并確保設備性能完好,能夠滿足救生要求,遇到緊急情況及時與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機構聯系,配合各救援隊實施緊急救助。

(2)緊急救援設施設備配置

1)現場醫療隊配置緊急救援所需的醫療設備,與其他各緊急救援隊一起行動。

2)交通快艇救助分隊配置緊急救助交通快艇。

3)各工段、船舶配置必要的逃生交通工具、醫療急救包、求救信號彈、通信聯絡設施等。

4)必要時利用業主的氣墊救生船和交通快艇。

(3)緊急救援措施

1)遇險船舶緊急救援措施

①施工作業船舶在施工水域內或作業工程中出現險情,應立即停止作業,向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和附近作業船舶發出求救信號,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實施自救。

②作業船舶在調遷和運輸船舶在運輸途中遇險,應立即與附近船舶、當地緊急救援機構和項目部取得聯系,并采取措施自救。

③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在接到求救信號后,應立即報告指揮部并標示遇險船舶所處地點,向各救援隊和附近作業點發出救援指令。各緊急救援隊和附近作業點在接到緊急救援指令后,應立即行動趕赴出事地點,實施緊急救助。

④所有船舶均應根據自身船況、作業特點、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制訂緊急自救計劃和人員救生計劃,確保救生設施、設備完好,救生通道暢通,至少有2條相互獨立的救生通道。遇到險情后應積極采取措施自救。

⑤受損船只視情況而拖往附近碼頭修復,若有受傷人員則及時送往就近醫院進行醫治。

2)落水人員及傷員緊急救援措施

①所有施工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項目部的各項安全制度,按規定佩帶安全帽、救生衣、安全帶,增加自我保護意識,各作業點(船舶)應按規定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并確保措施到位,安全可靠。

②項目部應制訂嚴格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所有作業人員均需定期進行安全作業培訓,并嚴格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崗。

③每各作業點和船舶均需按規定配置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急救設施。

④當出現人員落水和工傷事故后,應立即進行自救,并與項目部起得聯系,通報事故基本情況,以便做出正確救援措施。項目部緊急救援領導小組在接到求救信號后,應立即對事故等級和嚴重程度做出正確判斷,采取最為有效的救助措施施救。

⑤各工程船舶除按常規情況配置救生設備外,均要求增設救生筏1~2只。

⑥進場后與上海救撈局寧波救助站建立緊密聯系,若遇到重大險情時,立即向其尋求救助,必要時,

⑦與附近醫院建立緊密聯系,作為工傷人員急救定點醫療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