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施工安全要求
一、挖土施工安全要求
1.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土坡坡度要根據工程地質和土坡高度,結合當地同類土體的穩定坡度值確定。
2.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進行,并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泄水,且不應在影響邊坡穩定的范圍內積水。
3.在斜坡上方棄土時,應保證挖方邊坡的穩定。棄土堆應連續設置,其頂面應向外傾斜,以防山坡水流人挖方場地。但坡度陡于1/5或在軟土地區,禁止在挖方上側棄土。在挖方下側棄土時,要將棄土堆表面整平,并向外傾斜,棄土表面要低于挖方場地的設計標高,或在棄土堆與挖方場地間設置排水溝,防止地面水流入挖方場地。
4.在滑坡地段挖方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先了解工程地質勘察資料、地形、地貌及滑坡跡象等情況,并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技術措施;
(2)不宜雨季施工,同時不應破壞挖方上坡的自然植被,并事先作好地面和地下排水設施;
(3)遵循先整治后開挖的施工順序,在開挖時,須遵循由上到下的開挖順序,嚴禁先切除坡腳;
(4)爆破施工時,嚴防因爆破震動產生滑坡;
(5)抗滑擋土墻要盡量在旱季施工,基槽開挖應分段跳槽進行,并加設支撐。開挖一段就要將擋土墻作好一段;
(6)開挖過程中如發現滑坡跡象(如裂縫、滑動等)時,應暫停施工,必要時,所有人員和機械要撤至安全地點,并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二、基坑(槽)和管溝施工安全要求
1.基坑(槽)、管溝的開挖或回填應連續進行,盡快完成。施工中應防止地面水流人坑、溝內,以免邊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壞。
雨季施工或基坑(槽)、管溝挖好后不能及時進行下一工序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留150~300mm一層不挖,待下一工序開始前再挖除。
采用機械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預留一層用人工清理,其厚度應根據施工機械確定。
2.基坑(槽)底部的開挖寬度,除基礎底部寬度外,應根據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排水設施和支撐結構的寬度。
3.管溝底部開挖寬度,(有支撐者為撐板間的凈寬),除管道結構寬度外,應增加工作面寬度。每側工作面寬度應符合表3—1的要求。
管溝底部每側工作面寬度表3-1
管道結構寬度(mm)
金屬管道或磚溝
非金屬管道
金屬管道或磚溝
200—500
600—1000
1100-1500
1600--2500
400
500
600
800
300
400
600
800
注:1.管道結構寬度:無管座按管身外皮計,有管座按管座外皮計,磚砌或混凝土管溝按管溝外皮計。
2.溝底需增設排水溝時,工作面寬度可適當增加。
3.有外防水的磚溝或混凝土溝時,每側工作面寬度宜取800mm。
4.土質均勻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溝底面標高時,其挖方邊坡可作成直立壁不加支撐。挖方深度應根據土質確定,但不宜超過下列要求:
密實、中實的砂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砂土)1m
硬塑、可塑的輕亞粘土和碎亞粘土1.25m
硬塑、可塑的粘土和碎石類土(充填物為粘性土)1.5m
堅硬的粘土2m
基坑(槽)或管溝挖好后,應及時進行地下結構和安裝工程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坑壁的穩定情況。
注:挖方深度超過本要求時,應按第5條的要求放坡或作成直立壁加支撐。
5.地質條件良好、土質均勻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溝底面標高時,挖方深度在5m以內開挖后暴露時間不超過15d的,不加支撐的邊坡的最陡坡度應符合表3-2的要求。
6.坑壁垂直開挖,在土質濕度正常的條件下,對松軟土質的基坑,其開挖深度宜小于0.75m;:中等密度的(鍬挖)土質宜小于1.23m。密實(鎬挖)土質宜小于2.0m。粘性土中的垂直坑壁的允許高度尚可用下式決定,
hma*=2c/K.tan(45°-φ/2)-q/γ
式中?K——安全系數,可采用1.25;
γ——坑壁土的重力密度(kN/m2);
φ—--坑壁土的內摩擦角(o),對飽和軟土,取φ=0;
q——坑頂護道上的均布荷載(kN/m2),
c——坑壁土的粘聚力,對飽和軟土,取不排水抗剪強度cn(kN/m2);
hma*——垂直坑壁的允許高度(m)。
7.基坑深度大于5m且無地下水時,如現場條件許可且較為經濟、合理時,可將坑壁坡度適當放緩,或可采取臺階式的放坡形式,并在坡頂和臺階處宜加設寬lm以上的平臺。
8.深基坑或雨季施工的淺基坑的邊坡開挖以后,必須隨即采取護坡措施,以免邊坡坍塌或滑移。護坡方法視土質條件、施工季節、工期長短等情況,可采用塑料布和聚丙烯編織物等不透水薄膜加以覆蓋、砂袋護坡、碎石鋪砌、噴抹水泥砂漿、鐵絲網水泥漿抹面等,并應防止地表水或滲漏水沖刷邊坡。
不加支護基坑(槽)邊坡的最大坡度表3-2
土的類別
坑壁坡度
坑緣無荷載
坑緣有靜荷載
坑緣有動荷載
中密的砂土
1:1.00
1:1.25
1:1.50
中密的砂石土(充填物為砂土)
1:0.75
1:1.00
1:1.25
稍濕的粉土
1:0.67
1:0.75
1:1.00
中密的碎石土(充填物為粘土)
1:0.50
1:0.67
1:0.75
硬塑的粉質粘土、粘土
1:0.33
1:0.50
1:0.67
軟土(經井點降水后)
1:1.00
--
1:--
泥巖、白堊土、粘土夾有石塊
1:0.25
1:0.33
1:0.67
未風化頁巖
1:0
1:0.1
1:0.25
巖石
1:0
1:0
1:0
9.基坑(槽)或管溝需設置坑壁支撐時,應根據開挖深度、土質條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相鄰建筑物和構筑物等情況進行選擇和設計。支撐必須牢固可靠,確保安全施工。
10.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作坑壁支撐時,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方許進行挖土方。
11.基坑、管溝的直立壁和邊坡,在開挖過程和敞露期間應防止塌陷,必要時應加以保護。
在挖方邊坡上側堆土或材料以及移動施工機械時,應與挖方邊緣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邊坡和直立壁的穩定。當土質良好時,堆土或材料應距挖方邊緣0.8m以外,高度不宜超過L5m。在柱基周圍、墻基或圍墻一側,不得堆土過高。
12.開挖基坑em)或管溝時,應合理確定開挖順序和分層開挖深度。當接近地下水位時,應先完成標高最低處的挖方,以便于在該處集中排水。
13.基坑(槽)、管溝回填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填土前,應清除溝槽內的積水和有機雜物;
(2)基礎或管溝的現澆混凝土應達到一定強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損傷時,方可回填;
(3)溝(槽)回填順序,應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層進行;
(4)回填土料、每層鋪填厚度和壓實要求,應按有關規定執行。如設計允許回填土自行沉實時,可不夯實;
(5)基坑(槽)回填應在相對兩側和四周同時進行;
(6)回填管溝時,為防止管道中心線位移或損壞管道,應用人工先在管子周圍夯實,并應從管道兩邊同時進行,直至管頂o.5m以上。在不損壞管道的情況下,方可采用機械回填和壓實;
14.在軟土地區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除應按照本節有關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前必須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應降低至基底以下0.5~1.Om后,方可開挖。降水工作應持續到回填完畢,采用明排水時可不受此限;
(2)施工機械行駛道路應填筑適當厚度的碎石,必要時應鋪設工具式路基箱(板)或梢排等;
(3)相鄰基坑(槽)和管溝開挖時,應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的施工順序,并及時作好基礎;
(4)在密集群樁上開挖基坑時,應在打樁完成后間隔一段時間,再對稱挖土,鄰近四周不得有振動作用。挖土宜分層進行,并注意基坑土體的穩定,加強土體變形監測,防止由于挖土過快或邊坡過陡使基坑中卸載過速、土體失穩等原因而引起樁身上浮、傾斜、位移、斷裂等事故;
(5)基坑(槽)開挖后,應盡量減少對基土的擾動。如基礎不能及時施工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留0.1一0.3m土層不挖,待作基礎時挖除;
(6)挖出的土不得堆放在邊坡頂上或建筑物(構筑物)附近,應立即轉運至規定的距離以外。
15.膨脹土地區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除按照本節有關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場地平整后至基坑(槽)、管溝開挖宜間隔一段時間,以減少基土的膨脹變形;
(2)基坑(槽)或管溝的開挖、地基與基礎的施工和回填土等應連續進行,并避免在雨天施工;
(3)開挖前應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地表水、施工用水和生活廢水浸入施工場地或沖刷邊坡:
(4)開挖后,基土不得受烈日曝曬或雨水浸泡。必要時可預留一層不挖,待作基礎時挖除;
(5)采用砂地基時,應先將砂澆水至飽和后再鋪填夯實,不得采用基坑(槽)或管溝內澆水使砂沉落的施工方法;
(6)回填土料應符合設計要求。如無設計要求時,宜選用非膨脹土、弱膨脹土或摻有適當比例的石灰及其他松散材料的膨脹土。
篇2:建筑工程土方開挖施工規定
1、應根據設計及專項施工方案的施工順序及工況進行土方開挖。不得超工況開挖。
2、土方應分區、分塊、分層均衡開挖;土方分區、分塊、分層開挖后應按設計及專項施工方案的要求及時支撐、澆筑墊層。
3、進場施工機械應由施工企業安全管理部門檢查驗收合格后方可作業,并應有驗收記錄。
4、機械作業位置應穩定、安全,不得利用基坑支護結構體作為機械作業的支承體。
5、嚴禁挖土機械和施工人員在同一工作面作業。
6、基坑開挖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護結構、工程樁或擾動基底原狀土。
7、應根據基坑監測數據及周圍環境情況指導土方開挖施工;當基坑及周圍環境監測數據超過設計報警值時,應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
8、地下結構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及時進行夯實回填土施工。
篇3:土方工程工程施工監理實施細則
一.依據標準
應符合國家標準GB50202-20**《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二.基本要求
1.場地平整,排水溝坡度在設計無要求情況下應向排水方向作不小于2‰的坡度,按每20m的檢查點逐點檢查,且每邊不應少于1點。
2.施工區域及施工周圍的上下障礙物已作好折遷處理,防護措施。
3.施工機械試運轉正常,道路、排水溝暢通,路面應高于施工場地地面。
4.工程軸線控制樁離建筑物距離應大于兩倍挖土深度。
5.挖土機挖土接近設計坑底標高或邊坡邊界時,應預留20~30cm厚土層,用人工開挖或修坡。
6.超挖時不得用土回填,應用砂、碎石或低強度混凝土填實至設計標高
7.挖土邊坡坡度嚴禁陡于設計要求
8.使用人工降水時,地下水位必須降至設計要求(一般使地下水位低于本次開挖坑底0.5m)時方可開挖。
9.坡頂棄土時,棄土堆坡腳到挖方上邊緣距離應根據挖土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性質確定,土質干燥密實時距離不得小于3m,土質松軟時距離不得小于5m
10.保證基坑(槽)基底土質符合設計要求并嚴禁擾動。
控制點
1.防止挖方邊坡塌方⑴控制開挖過程各土層中邊坡度,嚴格按設計要求進行
⑵地下水位變化活躍時,加強井點降水和排水措施,嚴密監視地下水位
⑶控制邊坡頂部附加荷載
⑷經常檢查開挖土層地質情況,防止因土層疏松造成塌方2.防止滑坡⑴嚴禁地表水滲入邊坡體內或沖刷掏空坡腳,增加斜坡陡度,引起滑動
⑵地下水位上升時,加強同設計方聯系和監測防止因土體自重增大引起滑坡
⑶控制挖方邊坡陡度,在坡體堆土高度,防止破壞土體平?引起滑坡3.防止基坑泡水⑴開挖基坑(槽)周圍應設排水溝擋水堤或外斜坡,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
⑵挖土放坡時,坡頂、坡腳至排水溝保持一定距離。一般為0.5~1.0m
⑶逐層開挖,逐層放坡,并隨之開挖排水溝、集水井,保證開挖面,排水溝、集水井之間有一定高差,地下水位在開挖面以下不少于0.5m4.防止邊坡超挖⑴機械開挖應預留200mm厚土,采用人工修整。
⑵加強測量、復測,嚴格定位,在坡頂、坡腳處設明顯標志和邊線,并設專人檢查。風險分析:
由于地下情況復雜多變,勘察數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基坑施工必須小心謹慎,現有機械設備能力完全可以加快常規施工進度,但管理不當將帶來眾多不安全因素。大面積塌方,滑波不僅對本工程是災難性事故,而且給周圍環境和建筑物帶來巨大影響,過快施工進度不可避免超挖,如果回填工程沒有完全到位,結構將發生設計外附加沉降,大多這種沉降是差異沉降,也就意味著給結構構件施加了附加荷載,降低了整個建筑安全系數。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水的關系十分密切,施工過程必須嚴密注視降雨和地下水位變化、土中含水量大時,要加強監測,必要時輔以保護措施,保證施工順利完成。預檢項目:
1.施工方案
(1)人員、設備配備情況
(2)挖土順序
(3)降、排水方案
(4)監測方案
(5)事故應急措施
2.復核紅線圖紙要求3.復核灰線,軸線圖紙要求4.開挖前文件及準備工作符合要求(注意政府要求)試驗項目:
土工試驗根據設計要求
旁站檢查:
1.開挖面距設計標高20cm左右
人工開挖
2.填土施工分層壓實3.接近紅、灰線減少施工誤差4.意外事故處理方法正確性、可靠性實測檢查:
1.邊坡坡度,開挖面標高
符合設計要求
2.挖方堆土高度符合設計要求隱蔽工程驗收:
基底土層會同設計單位,建設單位共同驗收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提供資料:附表土方開挖工程質量檢驗標準
項序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或允許值(mm)檢驗方法柱基基坑基槽挖方場地平整管溝地(路)面基層人工機械主控項目1標高-50+30+50-50-50水準儀2長度、寬度(由設計中心線向兩邊量)+200
-50+300
-100+500
-150+100—經緯儀,用鋼尺量3邊坡設計要求觀察或用坡度尺檢查一般項目1表面平整度2020502020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檢查2基底土性設計要求觀察或土樣分析注:地(路)面基層的偏差只適用于直接在挖、填方上做地(路)面的基層填土工程質量檢驗標準
項序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或允許值(mm)檢驗方法柱基基坑基槽場地平整管溝地(路)面基礎層人工機械主控項目1標高-50+30+50-50-50水準儀2分層壓實系數設計要求按規定方法一般項目1回填土料設計要求取樣檢查或直觀鑒別2分層厚度及含水量設計要求水準儀及抽樣檢查3表面平整度2020302020用靠尺或水準儀挖土、降水施工方案降水記錄隱蔽工程驗收單技術核定單沉降、變形監測報告事故處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