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土方施工安全預防監控措施

土方施工安全預防監控措施

2024-07-23 閱讀 4440

1.總則1.1目的在工業與民用建筑土方工程施工時,為加強施工及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保障職工在施工中的安全和健康,達到持續改進現場安全施工條件,特制定本規定。1.2適用范圍本規定適應于公司承建的大型獨立土方工程或工業民用建筑中的土方工程。1.3施工中除執行本規定外,尚應執行現行有關標準規范即專業施工安全規程的規定。2.安全預防措施2.1一般規定2.1.1土方工程施工前,應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做好地質、水文、地下設施、不明物、墓坑等的調查和勘探工作,針對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土方開挖,應防止鄰近已有建、構筑物、道路等下沉和變形。必要時,應與設計或建設單位聯系,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和加強觀測,防止沉降和位移。2.1.2基坑開挖前,應根據基坑設計和場地條件,編寫土方開挖施工方案。注意挖土機械的通道布置、挖土順序、余土外運等都應避免引起對圍護結構、基坑內工程樁、支撐立柱和周圍環境等的不利影響。當基坑開挖深度較大,坑底土層的垂直滲透系數也相應較大時,應驗算坑底土體的抗隆起、抗管涌和抗承壓水的穩定性。2.1.3在交通頻繁地區居民區的道路上進行土石方挖掘時,應在施工場所設置圍欄及警告牌,夜間應設紅燈。如挖地下通道而地面上的活動影響地下的安全時,也應在施工場所的地面上設置圍欄警告牌和紅燈。2.1.4嚴禁在地坑地溝邊沿的土壤自然坡角范圍內安設施工機械、鋪設軌道及通行運輸機械。當無加固支撐時,不得在地坑、地溝的邊沿土壤自然坡角范圍內堆放土方、石方。2.2土方開挖2.2.1地質條件良好、土質均勻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或管溝底面標高時,挖土深度不超過5m以內且不加支撐時,邊坡最陡坡度施工安全要求如下表:

挖深為5m以內且不加支撐時坡度要求土的類別邊坡坡度坡頂無荷載坡頂有靜載坡頂有初載中密的砂土中密的碎石類土硬塑的輕亞粘土中密的碎石類土硬塑的亞粘土、粘土老黃土軟土(經井點降水后)1:1.001:0.751:0.671:0.501:0.331:0.101:1.001:1.251:1.001:0.751:0.671:0.501:0.25—1:1.501:1.251:1.001:0.751:0.671:0.33—2.2.2基坑或管溝需設置坑壁支撐時,應根據開挖深度、土質條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相鄰建筑物和構筑物等情況進行支撐安全設計。支撐設計要求對強度、變形、整體穩定和其他需要的驗算必須符合有關規范,確保基坑自身安全及周圍建(構)筑物、道路和管線的安全。2.2.3有支撐結構的基坑土方開挖順序、方法必須要與設計工況相一致,并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2.2.4土方開挖過程中,如出現滑坡或塌方預兆時,應采取下列措施:2.2.4.1立即停止作業。2.2.4.2必要時,所有人員和機械撤至安全地點。2.2.4.3掛出明顯標志的警告牌,夜間設紅燈;2.2.4.4劃出警戒區,設置警戒人員,日夜執勤。2.2.4.5通知設計、建設單位等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措施。2.2.4.6根據滑動及時設置觀測點,觀測滑坡體平面位移和沉降變化,做好記錄。2.2.5放坡開挖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坑內水,嚴禁地表水或排出的水倒流回或滲入基坑。2.2.6采用機械挖土時,嚴禁挖土機械碰撞支撐、立柱、井點管、圍護墻和工程樁。2.2.7人工挖土時,人與人的距離應在2m以上。挖掘土方應從上而向下進行,禁止采用挖空地腳或掏洞的方法。操作人員上下坑槽時不得攀登固壁支撐,應設通行斜道。2.2.8嚴禁作業人員在地坑、地溝內休息。2.3土方回填2.3.1深度超過2米的坑溝有人作業時,其上方應設監護人員。2.3.2卸土的地方應設車擋桿防止翻車下坑。2.3.3在坑溝內回填及打夯人員,應隨時注意觀察坑壁和加固支撐有無異常變化。3.安全監控措施3.1土方開挖施工方案3.2現場施工安全記錄

篇2:土方施工階段監控要點

土方工程施工階段的監控要點:

1挖方

1.1土方工程開挖前應對開挖地塊的標高和范圍進行測量或復核。土方工程開挖前應對開挖地塊的標高和范圍進行測量或復核。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依次進行,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泄水,并不得在影響邊坡穩定的范圍內積水。

1.2在挖方上側棄土時,應保證挖方邊坡的穩定。棄土堆坡腳至挖方上邊緣的距離,應根據挖方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性質確定。棄土堆應連續堆置,其頂面應向外傾斜,防止山坡水流入挖方場地。

1.3在挖方上側棄土時,應將棄土表面整平并向外傾斜,棄土堆表面應低于相鄰挖方場地的設計標高,或在棄土堆與挖方場地之間設置排水溝,防止地面水流入挖方場地。

1.4在土方開挖過程中,如出現滑坡跡象(如裂縫、滑動等)時,應立即暫停施工,必要時,所有人員和機械撤至安全地點;并通知設計單位及相關單位提出處理措施;根據滑動跡象設置觀測點,觀測滑坡體平面位移和沉降變化,并作好記錄。

1.5施工單位在土方開挖到設計標高后,經質檢員自檢合格,填寫《一般工程隱蔽檢查驗收記錄》,填報《工程報驗申請表》。監理人員根據監控要點進行檢查,合格者簽返《工程報驗申請表》,同意進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則退回《工程報驗申請表》,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整改,重新報驗。

2填方

2.1填方工程施工前,應對填方地塊進行標高和范圍進行測量或復核。填方工程施工前,應對填方地塊進行標高和范圍進行測量或復核。填方基底的處理,應符合設計要求,對填方基底和已完隱蔽工程進行檢查和中間驗收,并作出記錄,經監理人員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填土。

2.2填方土料應符合設計要求,并作相應的試驗確定土料含水量的控制范圍。應根據施工規范和施工方案確定每層填方的虛鋪厚度。

2.3填方施工應接近水平地分層填土、壓實和測定壓實后土的干容重,檢驗其壓實系數和壓實范圍符合設計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層。填土壓實的質量要求和取樣數量應符合施工規范的有關規定。

2.4采用機械填方時,應保證邊緣部位的壓實質量。填土后,如設計不要求邊坡修整,宜將填方邊緣寬填0.5M;如設計要求邊坡整平拍實,寬填0.2M。

2.5分段填筑時,每層接縫處應作成階梯形,輾跡重迭0.5-1.0M。上、下層接縫應錯開不小于1M。

2.6填方應按設計要求預留沉降量,如設計無要求時,可根據工程性質、填方高度、填料種類、壓實系數和地基情況等與監理及建設單位共同確定(沉降量一般不超過填方高度的3%)。

2.7擋土墻后的填土,應選用透水性較好的土作填料。填土時,應分層夯實,確保填土質量,并應按設計要求做好濾水層和排水盲溝。

2.8在地形、工程地質復雜地區內的填方,且對填土密實度要求較高時,應采取措施(如排水暗溝、護坡等),以防填方土粒流失,不均勻下沉和坍滑等。

2.9施工單位每層填方施工后,經質檢員自檢合格,填寫《一般工程隱蔽檢查驗收記錄》,填報《工程報驗申請表》。監理人員根據監控要點進行檢查,合格者簽返《工程報驗申請表》,同意進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則退回《工程報驗申請表》,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整改,重新報驗。

2.10監理人員每日填寫監理日記,對施工監理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項簽發《監理工程師通知單》,要求施工單位及時整改,施工單位整改后填報《監理工程師通知回復單》,監理人員確認整改后簽返《監理工程師通知回復單》。對需存證且需向業主說明的事項以《監理工作聯系單》通報有關單位。

篇3:土方施工準備階段監控要點

土方工程施工準備階段的監控要點:

1、熟悉合同文件、設計文件及有關技術資料,組織或協助業主組織圖紙會審和技術交底,作好會議記錄,編寫會議紀要。

2、總包單位若分包土方工程,應填報《分包單位資格報審表》,提供分包單位的營業執照和資質證書。監理人員審查后,合格者簽返《分包單位資格報審表》同意分包;不合格者則退回《分包單位資格報審表》,要求總包單位重新選擇分包單位,重新申報。

3、總包單位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設計要求和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編寫《土方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填報《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報審表》。施工單位組織施工機械,經檢修維護,試運行良好后,填報《進場設備報驗單》。施工單位根據有資質測量單位的放樣點,依照設計圖紙進行放樣,確定定位線及高程,設立高程樁,施工單位自檢無誤后填報《施工測量放線報驗單》。施工單位在各項施工組織健全,技術措施充分,手續齊全,其它準備工作充分后填報《工程開工報審表》。

4、監理人員審查《土方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符合工程實際情況、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后,簽返《施工組織設計報審表》,同意實施;否則退回《施工組織設計報審表》,要求施工單位修改后重新報審。

監理人員審查《進場設備報驗單》,對照進場設備進行檢查,符合工程實際要求、施工規范要求和施工組織設計要求后,簽返《工程材料報審表》,同意進場使用;否則退回《工程材料報審表》,要求施工單位重新組織施工機械進場,重新報驗。

監理人員審查《施工測量放線報驗申請表》,對照設計圖紙對現場進行復核,確定定位線及高程準確無誤,符合設計的要求后,簽返《施工測量放線報驗申請表》;否則退回《施工測量放線報驗申請表》,要求施工單位重新放樣,復核無誤后重新報驗。

監理人員審查《工程開工報審表》,檢查施工單位的各項施工組織健全、技術措施充分,手續齊全,其它準備工作充分,簽返《工程開工報審表》,同意開工;否則,退回《工程開工報審表》,要求施工單位完善各項準備工作,重新申報。

5、土方工程施工前應進行土方平衡計算,按照土方運距最短、運程合理和各個工程項目的施工順序做最好的調配,減少重復搬運。

6、施工前應作好施工區域內臨時排水系統的總體規劃,并注意與原排水系統相適應。臨時性排水設施應盡量與永久性排水設施相結合。

7、開挖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槽)、管溝和其他挖方時,應根據當地工程地質資料、挖方尺寸和防止地基土結構遭受破壞等,選用集水坑降水、井點降水或兩相結合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