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粉塵傷害事故應急處置方案
誘因:
在有的建筑施工作業中,產生大量粉塵,由于未采取降塵措施,作業人員又未按規定配戴個人防護用品,在此環境下作業,長期吸入生產性粉塵使肺部組織產生纖維化病變。
防范措施:
1.加強作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正確配戴防塵口罩及其它個人防護用品;
2.改善作業環境,采用濕式作業,局部抽風作業和密閉除塵作業,降低粉塵濃度;
3.加強改善防塵設備的技術管理,建立維護保養制度,確保正常運轉;
4.定期對粉塵作業人員進行身體檢查,按規定發放保健食品。
應急處置:
經定期身體檢查發現病變立即調離粉塵作業崗位,送醫院治療。醫療終結后視其恢復情況,安排適當工作,并按國家規定,定期進行檢查,觀察病情變化情況。
篇2:粉塵防爆應急處置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切實做好《嚴防企業粉塵防爆炸五條規定》,落實好糧食粉塵的治理工作,特制定粉塵防爆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主要內容包括:粉塵防爆設備設施配置要求;除塵規范;粉塵測試;濃度預警措施;火災(爆炸)應急預案等。
第三條本規定所列粉塵防護區域包括:筒倉、方倉、平倉及周邊作業區域。
第四條為防止粉塵爆炸,進入作業區域的所有人員禁止攜帶火種或易燃易爆品;該區域動火嚴格按照公司動火申請程序辦理,做好隔離防范措施。
第五條?定期組織公司級粉塵防爆知識培訓。
第二章?粉塵防爆設備設施配置要求
第六條所有電氣設備必須是粉塵防爆型。如筒方倉區域配置的防塵防爆電機、防塵防爆照明燈、防塵防爆控制箱、平倉防爆照明燈等。
第七條安裝卸爆口。密閉的輸送設備、斗提機、刮板機、除塵管道等必須安裝卸爆口。
第八條配置除塵器。除塵器能將作業中的揚塵,密閉空間等區域的粉塵吸收掉,保證作業環境以及降低密閉空間的粉塵濃度。
第九條安裝除鐵器。除鐵器主要用來清除散糧中鐵屑等雜物,防止與刮板機等碰撞、摩擦而引起爆炸。
第十條清倉工具、除塵工具等宜選用防爆工屬具。
第十一條平倉內作業的設備(叉車、裝載機、提貨車輛等)必須配置防火罩。
第三章?除塵規范
第十二條筒、方倉區域(機械部散機隊負責)
(一)作業前檢查好除塵設備是否可靠,噴霧系統是否正常;并做好檢查、運行記錄。
(二)作業過程中做好除塵系統、噴霧系統的巡視工作。
(三)每班作業完畢,需安排作業工人清理積塵斗的粉塵;每船作業完畢,安排除塵工對作業設備除塵,安排工人清理濾芯、布袋等除塵設備。
(四)維修工每月對除塵設備進行檢修保養一次(除塵系統月檢表見附件1)。
(五)刮板機頭尾輪,斗提機尾部、筒倉壁等一些隱蔽的積塵區域,每半年清理一次。
(六)除塵系統操作參照以下操作指引
1.除塵系統作業前
(1)提前2天檢查除塵系統是否正常,并試運行。
(2)作業前15分鐘開啟除塵系統,啟動除塵系統時,首先打開排灰器,其次啟動刮灰器,最后啟動集塵器。關閉時則相反。
2.除塵系統作業中
(1)檢查濾袋是否破損,發現灰塵快滿時必須清理;
(2)檢查風機運行是否正常。
(3)檢查控制儀表以及除塵系統運行是否正常。
(4)檢查所有連接部件工作是否平穩、有無異響。
(5)檢查除塵系統各部位是否有漏風。
(6)空壓機每班至少開啟閥門排廢水一次。
(7)除塵系統的粉塵清理由每班的作業工人負責,散機隊負責監督。
(8)除塵系統的清理頻率每班不少于2次,粉塵的處理聽從散機隊的統一安排。
(9)陰雨天氣不準啟動除塵器。
3.除塵系統作業后
(1)維修工檢查減速機油、空壓機油。
(2)清理電子控制器表面粉塵。
(3)檢查濾袋是否破損,表面粉塵的處理。
(4)清理空壓機濾芯及空壓機表面粉塵。
(5)每半年檢查一次電磁閥中的橡膠膜片,并處理損壞的膜皮。
(6)每年更換一次過濾氣包內的過濾材料。
(7)工人徹底清理除塵系統的粉塵。
第十三條?平倉區域(操作部庫場隊負責)
根據《嚴防企業粉塵防爆炸五條規定》要求,定期或達濃度預警值需安排積塵清理。
區域
倉庫/設備
除塵方式或方法
除塵措施
派工需求
負責單位
備注
港區
港1#庫
高壓水槍清洗或人工清掃
作業人員需佩戴防塵口罩等勞動防護用品;
2、清掃庫頂、燈具罩等粉塵時向工程部借用升降梯,作業人員系好安全帶;
3、進行粉塵清掃時,須停止該區域內的所有作業線;
4、清掃過程中嚴禁攜帶一切火種;
5、進行粉塵清掃時,所有消防設備均應處于完好狀態,倉庫門打開通風;
6、指定專人(庫場員)進行監管;?
7、作業前通知變電站人員到現場確定,確保電氣方面安全;
8、清洗半庫時做好隔離,防止貨物濕損。
工人8名
操作部庫場隊
每個倉庫除塵計劃時間暫定1周,鑒于除塵期間將會受到堆存計劃及提貨影響,屆時除塵時間將視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港2#庫
倉儲
倉儲1#庫
倉儲2#庫
倉儲3#庫
倉儲CFS庫
筒方倉
刮板機
人工清掃
1、控制箱打到空擋;2、刮板機緊停;3、嚴禁煙火;4、系安全帶;5、穿戴好勞保用品6、兩人以上工作,散機隊派專人指揮。
工人4人
機械部散機隊
筒倉壁清理會根據空倉情況靈活安排。
斗提機
人工清掃
1、嚴禁煙火;2、測氧;3、控制箱打到空擋;4、斗提機緊停;5、穿戴好勞保用品6、兩人以上工作,散機隊派專人指揮。
工人6人
8個筒倉
人工清掃
1、刮板機緊停;2、嚴禁煙火;3、穿戴好勞保用品;4、測氧;5、照明。
工人4人
?第十四條定期做好積塵清理工作(詳見下表)
第四章?粉塵濃度測試
第十五條?測試位置
測試位置主要包括:卸料坑、卸料廊道、斗提坑、筒倉、方倉及上通廊、平倉等區域(粉塵濃度測試表見附件2)。
第十六條?測試要求
?(一)筒、方倉及平倉進倉作業的粉塵濃度檢測為每船一次,方倉及平倉出倉作業同類貨種每月不少于一次,筒倉清倉每倉一次。
(二)筒、方倉區域動火作業需要檢測粉塵濃度。
?(三)每次測試點不少于三處,測試點選擇以揚塵最多處為宜。
?(四)粉塵濃度測試應在作業首個工班內完成,并做好檢測記錄。
粉塵濃度測試參照粉塵測試儀操作指引執行:
1.粉塵測試儀使用之前請先閱讀測氧儀使用說明書;
2.對檢測儀進行校準(參照校準步驟進行);
3.檢查測試儀在工作狀態是否正常。
4.粉塵測試儀用于檢測較密閉空間,粉塵濃度大的場所。
5.粉塵測試儀使用時先啟動檢測儀,按啟動按鈕,檢測儀通過自測后,便開始正常操作;
6.穿戴好勞保用品,用塑料袋包好檢測顯示儀表到檢測點檢測;
7.檢查粉塵濃度時,盡量在粉塵大而集中的位置檢測;
8.按儀表中間鍵保存檢測數據,再按此鍵回到正常檢測界面;
9.查閱數據時,回到設置界面,有一個存儲圖標,直接可以查閱數據;
10.粉塵濃度超過儀表設定值時,檢測儀自動報警;
11.檢測完畢,關閉電源開關。
12.檢測儀使用后清理表面粉塵,使用柔軟濕布清潔儀器表面,請勿使用溶劑、肥皂或上光劑;
13.定期校準、測試和檢查檢測器;
14.請勿將檢測儀浸入水中,存放在干燥、陰涼位置。
第五章?預警措施
第十七條?粉塵濃度預警值。主要貨種預警值見下表:
貨種
預警值(g/m3)
爆炸下限濃度(g/m3)
大豆
3.5
35
玉米
5
50-75
小麥
3
30
大麥
10
>100
第十八條?預警措施
(一)檢測粉塵濃度超過貨種預警值時,應立即向上級匯報,并停止作業。
(二)廊道區域:檢查噴霧系統是否正常工作。
(三)筒方倉流程:作業停止后,除塵系統、噴霧系統繼續工作。
(四)筒方倉區域:開啟上通廊窗戶、卸料坑門等區域通風、散氣。
(五)所有區域:安排人員進行除塵。
(六)之后每個小時測粉塵濃度一次,待粉塵濃度下降到安全值后,再重新作業。
(七)安排專人負責重要區域,保證該區域無火源。
第六章火災(爆炸)事故應急預案
第十九條?應急救援小組成員
(一)應急救援指揮小組
組?長:公司分管安全副總經理
副組長:安質部經理
組?員:機械部經理、操作部經理、工程部經理
(二)應急救援實施小組
組?長:機械部分管經理
副組長:安質部安監室主任、散機隊隊長、庫場隊隊長
組?員:公司義務消防員
第二十條?職責
(一)應急救援指揮小組職責
1.為公司事故處理指揮機構,負責事故救援而展開各項組織、協調、決策工作;
2.執行國家有關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法律、法規,負責組織人員編寫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3.負責組建公司事故應急救援組織;
4.負責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
5.負責了解、檢查事故應急救援小組的工作,及時提出指導或改進意見;
6.負責做好應急救援的外部協調工作;
7.根據事件的大小,上報上級單位,協助進行救援工作。
(二)應急救援實施小組職責
1.根據公司救援預案要求和程序,負責做好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工作,并將事故及時、準確的上報公司;
2.負責做好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和演練工作;
3.根據事故情況,在公司事故救援領導小組的指揮下,負責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
第二十一條?火災(爆炸)應急救援的運行程序
(一)筒倉、方倉發生火災(爆炸)
1.事故或緊急事件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須立即向操作部值班調度報告,如有對講機應在對講機內各頻道大聲報告事故地點,呼吁區內人員立即撤離。報告電話:(0596)6858127/(0596)6858128,操作部須確保上述報告電話24小時有人值守。公司值班人員接到電話后,應立即報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參照公司事故管理辦法報告程序逐級匯報)。
2.如事故發生時筒倉、方倉流程正在作業,中控員應急停各運行的設備,切斷設備的供電,并向本部門領導報告。
3.在提升塔、皮帶廊道、筒倉區內等場所的人員聽到爆炸聲后,應立即撤離到距筒倉、提升塔、皮帶廊道等設備100米外的地方。
4.應急救援實施組接到報警后,應立即攜帶相應的應急工具(滅火器、消防帶(槍)、消防斧、搶修工具等)趕到現場安全區域待命;
5.公司分管安全副總經理接到報告后,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安全區域,根據現場情況,制定相應救援方案,組織指揮應急救援組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并隨時向上級單位報告現場搶險救援情況和發出增援要求。
6.主要急救處置方式:
(1)滅火組應立即用水槍在外圍向爆炸點、著火點及周邊噴射,并迅速對著火點或爆炸點周圍的管道等密閉容器進行噴水降溫,防止二次爆炸。當爆炸停止后,應迅速對管道、封閉的容器等設備內部射水。
(2)搶險組應備好相應的工具,聽從現場指揮的指令,隨時準備拆除有關設備。作業中必須與滅火組密切配合,防止火焰和爆炸傷人。
(3)救援組隨時準備對受傷人員的搶救,并負責滅火、搶險等物質的搶運工作。
第七章?附則
第二十二條本管理規定由機械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三條本管理規定至公布之日起執行。原“漳招碼頭字〔2015〕32號”《粉塵防爆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篇3:粉塵火災爆炸事故現場處置方案
危險場所名稱
場所概況
建筑面積(m2)
相鄰車間名稱
粉塵類型
除塵方式
作業人員人數
場所安全責任人
安全出口數量
用電負荷(Kw)
設備名稱
1、
2、
3、
設備數量
1、臺
2、臺
3、臺
危險分析
本場所產生粉塵為(木粉塵;鋁、鎂、纖維等),粉塵爆炸是可燃性粉塵在空氣中浮游,當一種火源給予一定的能量后發生的爆炸。鋁鎂粉塵遇濕自熱產生放熱反應,形成熱源。粉塵濃度超過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即可能發生爆炸事故。
爆炸條件
①存在某些(特別是可燃、易燃)粉塵,且有足夠的量;②存在助燃劑,如氧氣、空氣(氧氣)或氧化劑,且有足夠的量;③存在燃燒源:a明火,如氣體火焰、氣焊嘴和噴燈的火焰、電弧等;b火花,如切割和焊接產生的火花、摩擦產生的火花、電火花、靜電放電火花、燃燒爐和其他火源產生的火花等;c被加熱的或熾熱的物體,如電器燈具、鋼材焊縫上、被加熱區等;d加熱表面,如干燥爐的熱表面、過載的電線、電器儀表、蒸汽管線及其法蘭等;e熾熱空間,如干燥室內和加熱爐內的空間等;f摩擦熱,如軸承、機器的轉動部件、摩擦面等;g自燃產生的明火及燃燒熱;h化學反應熱;i熱射線(如凸透鏡)的聚焦熱;j燃燒熱。以上3個基本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且形成了一定濃度的粉塵—空氣(氧氣)混合氣體,才能發生粉塵爆炸。如能消除或避免其中的任何一個基本條件,就可防止粉塵爆炸的發生。
預防措施
1.粉塵作業場所與其他建筑物保護安全距離;
2.粉塵作業人員進行培訓專項考核,能夠識別并正確應對粉塵爆炸危險;
3.生產設備,通風管道,采取防靜電措施;使用防爆電氣設備;有泄爆,阻爆,隔爆裝置。
4.控制熱源場所進行通風;
5.制定了粉塵火災防爆管理制度和動火作業管理制度。
應急程序
1.停止作業作業現場出現事故征兆,發生人員停機或告知作業人員停止作業并切斷用電設備電源;
2.人員疏散現場安全責任人員應呼叫現場現場和附近場所作業人員緊急疏散,各崗位人員就近向安全出口依次疏散,撤離現場;本單位事故報告電話:
3.撲救火災使用消防砂或其他的滅火器材撲救火災;鋁鎂合金粉塵嚴禁使用泡沫,水,干粉等滅火劑;有爆炸危險的,應當人員先行撤離,報告110,由專業應急隊伍處置;
4.事故報告安全主任接報后,應進行現場偵察,向當地消防或應急機構報告;向主要負責人和當地安全監督機構報告;
5.人員急救有受傷人員應立即組織車輛送往當地醫療機構;有窒息人員應立即組織心肺復蘇術。
6.災后恢復事故受控制后,恢復現場秩序,安全主任,現場安全責任人配合事故調查,作出事故處理決定。
方案編制
方案批準
方案版次
方案發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