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砌體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砌體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2024-07-23 閱讀 4912

砂漿強度偏低、不穩定砂漿強度偏低有兩種情況:一是砂漿標養試塊強度偏低;二是試塊強度不低,甚至較高,但砌體中砂漿實際強度偏低。標養試塊強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計量不準,或不按配比計量,水泥過期或砂及塑化劑質量低劣等。由于計量不準,砂漿強度離散性必然偏大。主要預防措施是:加強現場管理,加強計量控制。

砂漿和易性差,沉底結硬砂漿和易性差主要表現在砂漿稠度和保水性不合規定,容易產生沉淀和泌水現象,鋪攤和擠漿較為困難,影響砌筑質量,降低砂漿與磚的粘結力。預防措施是:低強度水泥砂漿盡量不用高強水泥配制,不用細砂,嚴格控制塑化材料的質量和摻量,加強砂漿拌制計劃性,隨拌隨用,灰桶中的砂漿經常翻拌、清底。

砌體組砌方法錯誤砌墻面出現數皮磚同縫(通縫、直縫)、里外兩張皮,磚柱采用包心法砌筑,里外皮磚層互不相咬,形成周圍通天縫等,影響砌體強度,降低結構整體性。預防措施是:對工人加強技術培訓,嚴格按規范方法組砌,缺損磚應分散使用,少用半磚,禁用碎磚。

墻面灰縫不平直,游丁走縫,墻面凹凸不平水平灰縫彎曲不平直,灰縫厚度不一致,出現“螺絲”墻,垂直灰縫歪斜,灰縫寬窄不勻,丁不壓中(丁磚未壓在順磚中部),墻面凹凸不平。預防措施是:砌前應擺底,并根據磚的實際尺寸對灰縫進行調整;采用皮數桿拉線砌筑,以磚的小面跟線,拉線長度(15~20m)超長時,應加腰線;豎縫,每隔一定距離應彈墨線找齊,墨線用線錘引測,每砌一步架用立線向上引伸,立線、水平線與線錘應“三線歸一”。

墻體留槎錯誤砌墻時隨意留直槎,甚至是陰槎,構造柱馬牙槎不標準,槎口以磚渣填砌,接槎砂漿填塞不嚴,影響接槎部位砌體強度,降低結構整體性。預防措施是:施工組織設計中應對留槎作統一考慮,嚴格按規范要求留槎,采用18層退槎砌法:馬牙槎高度,標準磚留五皮,多孔磚留三皮;對于施工洞所留槎,應加以保護和遮蓋,防止運料車碰撞槎子。

拉結鋼筋被遺漏構造柱及接槎的水平拉結鋼筋常被遺漏,或未按規定布置:配筋磚縫砂漿不飽滿,露筋年久易銹。預防措施是:拉結筋應作為隱檢項目對待,應加強檢查,并填寫檢查記錄存檔。施工中,對所砌部位需要的配筋應一次備齊,以備檢查有無遺漏。盡量采用點焊鋼筋網片,適當增加灰縫厚度(以鋼筋網片厚度上下各有2㎜保護層為宜。

砌塊墻體裂縫砌塊墻體易產生沿樓板的水平裂縫,底層窗臺中部豎向裂縫,頂層兩端角部階梯形裂縫以及砌塊周邊裂縫等。預防措施是:為減少收縮,砌塊出池后應有足夠的靜置時間(30~50d);清除砌塊表面脫模劑及粉塵等;采用粘結力強、和易性較好的砂漿砌筑,控制鋪灰長度和灰縫厚度;設置心柱、圈梁、伸縮縫,在溫度、收縮比較敏感的部位局部配置水平鋼筋。

墻面滲水砌塊墻面及門窗框四周常出現滲水、漏水現象。預防措施是:認真檢驗砌塊質量,特別是抗滲性能;加強灰縫砂漿飽滿度控制;杜絕墻體裂縫;門窗框周邊嵌縫應在墻面抹灰前進行,而且要待固定門窗框鐵腳的砂漿(或細石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進行。

層高超高層高實際高度與設計高度的偏差超過允許偏差。預防措施是:保證配置砌筑砂漿的原材料符合質量要求,并且控制鋪灰厚度和長度;砌筑前應根據砌塊、梁、板的尺寸和規格,計算砌筑皮數,繪制皮數桿,砌筑時控制好每皮砌塊的砌筑高度,對于原樓地面的標高誤差,可在砌筑灰縫或圈梁、樓板找平層的允許誤差內逐皮調整。

篇2:磚砌體工程質量通病治理措施(十一)

磚砌體工程質量通病治理措施(11)

1、磚砌體水平灰縫厚度不勻,層高超高的預防措施

(1)磚墻砌筑前,應對有代表生的基面測出實際標高后,進行統一找平。

(2)控制磚材分批進場質量,并實測其厚度后,選取9~11mm灰縫厚度,再考慮門、窗、梁、板標高(包括找平,坐灰厚度),正確劃出皮數桿,在磚墻角處及距10~15m的內外墻交接處設置,其所立標高經復核相符合。

(3)操作時嚴格按皮數桿劃出的標高,分皮拉線操作和正確進行門、窗、梁、板施工,使墻體平整,灰縫平直,厚度勻,標高一致。

(4)每層應認真復測一次層高,便于在允許范圍內逐層進行調整。

2、組砌方法不當的預防措施

磚砌體應上下錯縫、內外搭砌、并應按規定統一的組砌方式,如一順一丁、梅花丁、三順一丁等進行砌筑,使墻體整齊美觀。對磚砌體頭皮和頂部最后一皮一律用丁磚砌筑,對狹墻、磚垛應按標準方式砌筑。進行技術交底,嚴格按照規范施工,對斷磚應分散使用,確保搭砌長度大于25mm以上。

3、砌體接槎處出現空、瞎頭縫和擺磚不平的預防措施

磚砌工程應遵守磚石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規定,所有留槎均應上下垂直、平整,并設拉結筋生層不小于3根,鑲磚時必須清理干凈,澆水潤濕,砌磚平整順直。

4、磚砌體頭縫不密實的預防措施

為確保磚砌頭縫密實,不留有滲水隱患,并增強砌體的坑剪強度,標準磚砌筑時應盡可能擠漿操作,其他磚材也應采用滿刀灰加漿砌筑。所有鑲洞(如井架洞、過分洞等)或鑲砌空盤等工作操作。都應將接觸基面殘漿垃圾清除,并澆水潤濕,使豎縫、橫縫砂漿飽滿,粘結牢固,整體強度達到設計要求。

5、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小于80%的預防措施

砌筑砂漿應攪拌均勻燕有良好的保水性能,操作時鋪灰不宜過長,一般情況下以500mm為宜,使磚達到良好的飽滿度(80%以上),達到規范規定和使用要求。

6、埋入砌體的拉結筋和抗震柱質量不符合要求的預防措施

(1)磚墻直槎砌筑的拉結筋設置,應由鋼筋翻樣統一組織備料,并負責督促實施。

(2)抗震柱支模臆,應對基在垃圾清除干凈,并對梁上下加密區鋼筋,伸入墻仙的鋼筋作隱蔽驗收。

(3)支模夾箍的設置,應能有效地抵御混凝土的側壓力,不使爆殼漏漿,并宜在凸出馬牙下角斬成45°角,使柱混凝土密實。留設要求按規范及設計要求決定。

7、墻裂縫的預防措施

(1)框架填充墻和隔墻砌筑時對基面應澆水潤濕,通過砌筑砂漿與柱面或隔體粘結牢固,外露拉結筋長度為500mm,不漏放、少放,并應平直砌入墻體,其頂面與上部結構接觸處,用側磚或磚斜砌擠緊。

(2)溫差引起女兒墻及縱墻盡端的裂端、窗角裂縫,可由設施施工圖審時,共同研究其合理的構造措施來解決。

(3)窗角八字型裂縫,也可以從地基基礎的設計上考慮,使沉降控制在國家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以內,或可采用在窗臺下設置過梁的措施。

8、身彈線偏差、留洞不準與水電坐標矛盾的預防措施

內隔墻彈線中,應從兩羰基線重復校核基隔斷位置,使各層隔墻處在同一軸線位置,同時要加強隔墻的砌筑質量,留洞位置與標高要正確。土建與水電施工中,應相互通氣,嚴密配合,并為其創造必需的工作條件和提供一定的操作時間,健全嚴格的復核制度。

9、砂漿強度低于設計要求的預防措施

(1)控制原材料質量的檢驗,對水泥要復試。

(2)申請和實際使用的配合比須經技術部門復核簽證。

(3)試塊制作、養護要符合規范要求,對砌體及試塊必須及時養護。

篇3:建筑砌體工程防止質量通病措施

(1)、墻身軸線位移。造成原因:在砌筑操作過程中,沒有檢查校核砌體的軸線與邊線的關系,以及掛準線過長而未能達到平直通光一致的要求。

(2)、水平灰縫厚薄不均。造成原因:在立皮數桿(或框架柱上畫水平線)標高不一致,砌磚盤角的時候每道灰縫控制不均勻,砌磚準線沒拉緊。

(3)、墻面游丁走縫。造成原因:磚的長、寬尺寸誤差較大,砌前沒有進行實測及挑選,排磚撂底時沒有把豎縫排列均勻,或沒將窗口位置引出,使磚的豎縫盡量與窗口邊線相齊,在砌筑操作過程中,沒有注意到丁磚的中線必須與下層條磚的中線相重合而造成丁磚游走,上下豎縫發生錯位;沒有在沿墻面每隔2m間距左右豎縫處用托線板吊直彈線向上引伸作為控制游丁走縫的基準。

(4)、同一磚層的標高差一皮磚的厚度。造成原因:砌筑前由于基礎頂面或樓板面標高偏差過大而沒有找平理順,皮數桿不能與磚層吻合;在砌筑時,沒有按皮數桿控制磚的皮數。

(5)、墻面粗糙。造成原因:砌筑時半頭砌集中使用造成通縫,一磚厚墻背面平直度偏差較大;溢出墻面的灰漬(舌頭灰)未刮平順。

(6)、構造柱未按規范砌筑。造成原因:構造柱的側磚墻沒砌成馬牙搓,沒設置好拉結筋及從柱腳開始先退后進;當齒深120mm時上口一皮沒按迸60mm后再上一皮才進120mm;落入構造柱內的地灰、磚渣雜物沒清理干凈。

(7)、墻體頂部與梁。板底連接處出現裂縫。造成原因:砌筑時墻缽頂部與梁板底連接處沒有用側磚或立磚斜砌(60°)頂貼擠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