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防滅火安全技術措施
一、概況
1、工作面概況
15188采面位于15采區井筒東翼,西起15188運煤斜巷,東至15188切眼。采面走向長532m,傾斜長83~153m。該工作面的井下標高為+1647~+1700m,地面標高為+1876~+2196m,工作面煤層傾角20°~23°,煤層平均厚度2.2m,煤層老頂為泥質粉砂巖,直接底為粉砂巖,工作面煤層賦存較穩定,屬簡單結構煤層。
土城礦18#煤層自燃傾向性為ⅱ類自燃。
2、防滅火系統概況
15采區建有較完善的防火、滅火以及供水系統。
防火措施主要包括:束管監測、均壓防滅火、阻化劑防滅火和采空區噴霧灑水防滅火。
滅火措施主要包括:注氮系統、凝膠防滅火。
井下供水系統:供水系統干管(井筒、井底車場)的管徑不小于φ150mm,綜采、綜掘工作面管徑不小于φ100mm,主要進回風巷、膠帶運輸巷、采區進回風巷、采面的進回風巷、掘進工作面、煤倉、溜煤眼、運輸轉載點、裝載點、卸載點等處設有防滅火管路。
二、采面防火措施
(一)束管監測
根據目前土城礦現狀,煤層火災的監測主要有礦井火災束管采樣監測系統、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和人工檢測三種手段。
1、地面固定式礦井火災束管監測系統是借助束管將15188采煤工作面老塘的氣體經抽氣泵負壓抽取、匯總到通風區氣體分析室,在借助氣相色譜檢測裝置對束管采集的井下氣樣進行分析,實現對co、co2、ch4、c2h2、c2h4、c2h6、o2、n2等氣體含量的在線監測,其監測結果在以實時監測報告、分析日報等方式提供數據的同時,亦可自動存入數據庫中,以便今后對某種氣體含量的變化趨勢分析,從而實現對礦井自燃火災的早期預報。
2、安全監控系統可以連續監測co、co2、o2、t、v等參數,根據這些環境參數的變化進行煤層火災的預報。
監測點布置
⑴本工作面回風上隅角:布置在工作面回風巷距切頂線1.0m以內的上幫,安設co傳感器、ch4傳感器。
⑵綜采工作面:布置在回風巷距工作面煤壁線10米范圍內,有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ch4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其中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監測數據用于防滅火預測預報。
⑶本工作面回風巷:布置在回風巷距離巷口10m處,有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ch4傳感器和風速傳感器,其中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監測數據用于防滅火預測預報。
⑷本工作面運輸巷:布置在有皮帶的運輸巷的回風側機頭或機尾處及鉆孔施工處,有co傳感器、煙霧傳感器,主要用于運輸巷膠帶運輸機著火及打鉆發生異常時的防滅火預測預報。
3、人工檢測一直作為煤層火災的主要監測手段,人工氣體監測主要采用o2、co、ch4等便攜式氣體分析儀,由人工直接在各測點進行氣體檢測,并定期采用氣袋取氣樣,送地面進氣相色譜分析,給出氣體的成分和濃度,以此判斷煤層發火程度。
(二)均壓防滅火
1、本工作面回風上隅角及回風流中的co濃度超過0.0024%且呈上升趨勢,溫度升高或工作面發現其他發火征兆時,也可采取均壓防滅火方法。
2、均壓防滅火有調節風窗調壓、局扇調壓、風窗—局扇調壓等方法。我礦一般采取風窗-局扇聯合降壓調節法進行均壓防滅火。
在進行風窗-局扇聯合降壓調節時,通風隊須在回風巷設置好兩道調節風門,在運輸巷安裝好局扇,按照風量分配方案進行風量調節,確保工作面風流的壓能比原來有所降低。通風隊必須保證回風巷的風門閉鎖完好,均壓風機必須設專職瓦檢員進行管理,執行專用開關及專用線路并掛牌管理。
3、注意事項
⑴在均壓通風實行后,通風隊測風員必須每天對工作面風量進行測定,均壓風門的完好性和風量每天隨瓦斯日報表上報礦總工程師。
⑵當均壓風機停轉后,風機管理人員應立即電話通知調度室,并立即打開風門,專職瓦檢員檢查氣體濃度,若ch4≥1%,co2≥1.5%或co≥0.0024%或o2≤18%時,必須按災害預防處理計劃中的災害事故撤人路線進行撤人斷電。
⑶工作面實行均壓防滅火時,由通風區另行編制安全技術措施。
(三)阻化劑防滅火
我礦使用的阻化劑主要是mgcl2?6h2o,在采煤工作面噴灑藥劑能夠有效預防采煤的自然發火。
1、阻化劑濃度配比
阻化劑的藥液濃度是阻化劑防火的一個重要參數,它決定防滅火效果,本工作面采用的為15%-20%濃度的mgcl2?6h2o溶液,其阻化率較高,防火效果較好。
2、阻化劑噴灑的次數
阻化劑噴灑的次數按照每班噴灑一次實行。
3、阻化劑噴灑的量
阻化劑噴灑的量按照每次噴灑不少于4桶。
4、噴灑的方式和地點
阻化劑噴灑的方式采用由采煤工作面下出口往上出口順風進行噴灑,噴灑時噴頭離底板高度不得高于500mm,凡有煤的地點以及煤壁均進行噴灑,噴灑時噴灑的人員應盡量做到噴灑均勻。
(四)采空區噴霧灑水
1、采區提前在采面噴霧灑水管路位置備足噴霧孔(在1寸的pvc管上每隔1m布置2個噴霧灑水孔)的噴霧灑水管路,隨著采面的往前推移及時用噴霧孔德1寸pvc管替換已連接好即將進入采空區的1寸pvc管,并將其接頭處用膠水粘好。
2、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在第一趟正常投入使用期間必須將其堵死,杜絕因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的漏水而影響第一堂的正常灑水工作,該項工作由現場瓦檢員負責落實。
3、采面每推進60m時,即: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進入采空區10m時,由瓦檢員將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堵死的位置拆除,保證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能正常投入使用,同時將第一趟噴霧灑水管路拆除并堵死,利用第一趟管路進行采空區噴霧灑水工作。
4、在采面推至距離投入使用的噴霧灑水管路三通10m時,由采空區完善下一組噴霧灑水管路。
5、每趟噴霧灑水管路在投入使用前,必須將其終端堵死,以提高噴霧灑水的效果。
6、當下一組噴霧灑水管路投入使用后,采區必須及時回收噴霧灑水管路三通位置往采面的2寸噴霧灑水管路,并用堵頭將2寸噴霧灑水管路末端堵好,確保噴霧灑水管路的正常運行。
7、相鄰2個噴霧灑水孔的方位不得一致,確保噴霧灑水管四周能正常噴水。
三、采面滅火措施
采面滅火措施主要有注氮系統和凝膠防滅火措施
(一)注氮系統
采用dt900/8型煤礦井用碳分子篩制氮裝置,在工作面的進風側沿采空區埋設一趟2寸注氮管路。
1、井用碳分子篩注氮設備安設在地面,主管路采用4寸、支管路采用2寸無縫鋼管將氮氣輸送到需注氮地點。
2、從注氮泵出口處開始安設一趟4寸管直至15188采面運輸巷開口處,從15188運輸巷開口至15188采面下出口將4寸管變為2寸管口,該管路安裝在15188運輸巷下幫,在管路低凹處設放水器,從15188采面下出口往外每隔42m安設一個三通上并加設一個2寸閥門(每個三通上加設一個2寸閥門平時關閉),靠近采煤工作面的第一個三通處預埋一趟12m長的2寸支管,支管前方靠采空區側用紗網包扎好,待工作面推至距三通5m時,將三通上的2寸閥門打開,根據采空區及采面回風巷一氧化碳情況對采空區進行注氮,隨著工作面的推進,三通預埋12m長的2寸支管及使用按以上方法進行。注氮管路安裝、維護由采區負責,并確保該管路系統的完好,能隨時啟用。
3、注氮設備由機電科負責停開和日常的維護、保養。
4、該面瓦檢員加強對該管路系統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確保注氮系統正常穩定運行。
(二)凝膠防滅火
凝膠防滅火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防滅火技術,該技術集堵漏、降溫、阻化、固結水等性能于一體,較好地解決了灌漿、注水的泄漏流失問題;技術工藝及設備與井下有限作業空間等實際條件的適應性,使該技術在滅火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效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撲滅火勢。是煤礦井下必不可少的防滅火技術之一。
1、凝膠防滅火技術的特點:
⑴滅火速度快:由于膠體獨特的滅火性能,其滅火速度很快,通常巷道小范圍的火僅需幾小時即可撲滅,工作面后方大范圍的火也只需幾天即可撲滅。
⑵安全性好:膠體在松散煤體內膠凝固化、堵塞漏風通道,故有害氣體消失快;在高溫下,膠體不會產生大量水蒸汽,不存在水煤氣爆炸和水蒸汽傷人危險。
⑶火區啟封時間短:注膠滅火工程實施完,不需等待(《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各項指標達到啟封條件后還需觀察穩定一個月才能啟封),即可啟封火區。
⑷火區復燃性低:高溫區內只要有膠體滲透到的地點都不會復燃。
2、凝膠材料選擇及配比
凝膠由基料、促凝劑和水按比例混合而成。主料為硅酸鈉水溶液、促凝劑為碳酸氫鈉。
設計比例:基料:促凝劑:水=10:4:86(重量比)。
3、凝膠防滅火時安全技術問題
⑴工作面實施凝膠滅火時,由通風區另行編制安全技術措施。。
⑵預防水、電、機械等人身傷害事故。
⑶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教育,確保工程質量。
⑷材料要防雨、防風;包裝帶要收集,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⑸灌漿站及材料庫要建立在洪水水位線以上。
⑹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按各自行業規范操作。
⑺施工期間要嚴格監控地面灌漿漿液是否流入井下工作面和巷道,并加固所有與采空區聯通的密閉。
四、火災事故預防及處理
1、外因火災預防及處理
外因火災是由于外來熱源引起的,井下電氣焊、噴燈焊、電鉆電機、開關、插銷、接線三通、電纜等出現損壞、過負荷、短路等,引起火花,繼而引燃可燃物;違章放炮導致引燃可燃物而發火;機械摩擦及物體碰撞引燃可燃物而引起火災。
外因火災的預防
⑴工作面內電氣設備必須安裝使用各類安全保護裝置;所有電器設備杜絕失爆現象。
⑵、工作面選用阻燃性電纜,凡未經公司電纜檢測站檢測的電纜不得使用,要按規定高度懸掛。運輸巷使用的皮帶、膠管等橡膠制品,必須有合格證,下井前必須進行阻燃性試驗,不合格的禁止使用。
⑶要經常檢查工作面內所有電氣設備運轉情況,按規定加注潤滑油,避免摩擦過熱引起火災。
⑷工作面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
⑸回風巷、運輸巷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安裝消防灑水管路。
⑹生產使用的液壓油、汽油、煤油、變壓器油必須裝入蓋嚴的鐵筒內,由專人運送至使用地點,剩余的汽油、煤油、變壓器油、液壓油必須運回地面,嚴禁在井下存放。工作面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廢紙等必須放在蓋嚴的專用鐵箱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廢紙等,也必須放在蓋嚴的鐵筒內,并由專人定期送到地面處理,不得亂仍亂放。嚴禁將剩油、廢油撒在巷道中。及時處理工作面各類機電設備油脂滲漏,嚴禁機電設備大量漏油運轉。
⑺進入工作面的工作人員必須執行井口檢身制度,嚴禁攜帶煙草、點火物品及穿化纖衣服下井。
⑻加強預防地面火災,防止地面火災危及井下。
⑼運輸巷內膠帶運輸機機頭機尾,必須存有不少于0.3m3的滅火砂;運輸巷內膠帶運輸機機頭機尾、設備列車及采面上、下端頭必須配備至少2個滅火器。滅火器材要定期檢查,及時更換,保證合格。工作面工作人員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外因火災發生時的處理
⑴任何人發現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⑵火區現場的區隊長、班組長應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區域內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⑶礦調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后,立即通知有關人員,礦值班長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應立即會同礦山救護隊、通風區長、通風隊長和機電科科長、供電隊長等根據具體情況,組織營救災區人員和滅火工作。
⑷根據火區情況,確定礦井通風制度,在通風井口、井筒內及井底車場內的硐室及進風大巷著火時,可采用礦井反風和使用風流短路的措施;礦井內其它地點發生火災時,應采取調整通風系統、減少風量、局部反風等措施,使火區有害氣體直接進入回風巷;在掘進巷道發生火災時,不得隨意改變原有通風狀態。需進入巷道偵察火情或滅火時,都必須制定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⑸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及其它有害氣體和風流風向和風量情況,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⑹在現場無法撲滅的情況下,由班組長、安檢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佩戴好自救器,有組織地按避災路線撤離危險區到新鮮風流中,直至地面。
⑺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切斷前只準用不導電滅火器材滅火。
⑻對于油料著火不能使用噴水滅火,應使用砂子、干粉等滅火材料。
⑼用水滅火時,要從火源的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滅火人員要站在上風側。
⑽礦井發生火災時要正常控制風流,必須保證人員安全撤出,縮小火煙蔓延范圍,以降低損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火源附近進風側修筑臨時防火密閉,控制進風量,降低火風壓和火煙的生成,再采取積極的滅火方法,迅速滅火或控制火情。
火災發生在分支風流,特別是救人時期,滅火階段不能采取局部通風機減風或停風措施,必要時還可以加大火區風量,以穩定風流,利于挽救遇險人員。
⑾火災發生在采區內,首先注意防止風流逆轉,一般不采取減風措施,并根據瓦斯積聚的可能性,自然風壓和火風壓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等具體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擬定合理的風流調節方法。
⑿工作面發生火災時,要關閉防火門隔離風流。
⒀井下火災直接滅火法不能奏效時,必須迅速將火區封閉,然后采取有效的滅火措施。
⒁封閉火區時,要盡量縮小封閉范圍,減小火區氧氣的積存量,封閉時盡可能撤除器材、設備,以免腐蝕損壞。
⒂封閉火區的順序和火區的管理應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2、內因火災預防及處理
內因火災是殘存的煤或可燃物在一定外部(適量通風供氧)條件下,自身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產生并積聚熱量,使其溫度升高,達到自然點而形成的火災
內因火災預防
⑴工作面要制定有效措施保證回采率,回采過程中要減少丟煤,推進速度符合防滅火工作的要求。
⑵防滅火系統必須完善,加強回采工作面一氧化碳的監測工作,做到對火災的早期預測預報,一旦發現發火征兆,必須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采煤工作面要保證合理的回采速度,工作面推過的溜煤眼、聯絡巷及工作面停采后必須及時封閉,封閉質量必須達到要求,并定期檢查。
⑶工作面采空區周圍必須采取均壓措施,減少漏風,生產布置避免采空區兩側同時回采或一側回采一側掘進,防止破壞均壓狀態。
⑷保證進回風系統巷道斷面,降低通風阻力。
⑸加強職工技術和業務培訓,提高廣大職工的防滅火意識和能力。
內因火災處理
⑴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的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發現自燃現象后,要立即匯報礦調度室、值班礦領導及通風調度,撤出所有受威脅區域人員。
⑵發現自燃后,應立即查找漏風通道,判斷火區具體位置。
⑶確定火源后,要采取消除火源、向高溫點注漿、壓注凝膠阻化劑、注惰性氣體等手段,使高溫點得到控制,直至消除隱患。
⑷對發火地點應采取均壓措施,減少向發火地點供氧。同時應設立火區co監測點,利用束管對火區進行連續監測并進行取氣樣化驗分析。
⑸當其它措施無效時,應采取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
⑹啟封火區時,應制定嚴格的防火制度,嚴防火區復燃。
⑺當下列條件同時具備時方可認為火區已經熄滅:
火區的空氣溫度下降到30℃以下,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空氣溫度相同;火區內空氣中氧氣濃度降到5%以下;火區內不含乙烯、乙炔,封閉期間內一氧化碳濃度逐漸下降,并穩定在10ppm以下;火區的出水溫度低于25℃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上述四項指標持續穩定時間不得少于1個月。
3、火災事故的避災路線
當工作面發生火災,無法處理時,工作面所有工作人員在安檢員、瓦檢員、采區班隊長的帶領下有組織地離開災區。
避災線路為:15188回風巷→15188采煤工作面→15188運輸巷→154運輸石門→1運上→地面
附圖:
15188采面防滅火系統示意圖。
15188避災線路圖。
篇2:采煤工作面防滅火安全技術措施
一、概況
1、工作面概況
15188采面位于15采區井筒東翼,西起15188運煤斜巷,東至15188切眼。采面走向長532m,傾斜長83~153m。該工作面的井下標高為+1647~+1700m,地面標高為+1876~+2196m,工作面煤層傾角20°~23°,煤層平均厚度2.2m,煤層老頂為泥質粉砂巖,直接底為粉砂巖,工作面煤層賦存較穩定,屬簡單結構煤層。
土城礦18#煤層自燃傾向性為Ⅱ類自燃。
2、防滅火系統概況
15采區建有較完善的防火、滅火以及供水系統。
防火措施主要包括:束管監測、均壓防滅火、阻化劑防滅火和采空區噴霧灑水防滅火。
滅火措施主要包括:注氮系統、凝膠防滅火。
井下供水系統:供水系統干管(井筒、井底車場)的管徑不小于φ150mm,綜采、綜掘工作面管徑不小于φ100mm,主要進回風巷、膠帶運輸巷、采區進回風巷、采面的進回風巷、掘進工作面、煤倉、溜煤眼、運輸轉載點、裝載點、卸載點等處設有防滅火管路。
二、采面防火措施
(一)束管監測
根據目前土城礦現狀,煤層火災的監測主要有礦井火災束管采樣監測系統、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和人工檢測三種手段。
1、地面固定式礦井火災束管監測系統是借助束管將15188采煤工作面老塘的氣體經抽氣泵負壓抽取、匯總到通風區氣體分析室,在借助氣相色譜檢測裝置對束管采集的井下氣樣進行分析,實現對CO、CO2、CH4、C2H2、C2H4、C2H6、O2、N2等氣體含量的在線監測,其監測結果在以實時監測報告、分析日報等方式提供數據的同時,亦可自動存入數據庫中,以便今后對某種氣體含量的變化趨勢分析,從而實現對礦井自燃火災的早期預報。
2、安全監控系統可以連續監測CO、CO2、O2、T、V等參數,根據這些環境參數的變化進行煤層火災的預報。
監測點布置
⑴本工作面回風上隅角:布置在工作面回風巷距切頂線1.0m以內的上幫,安設CO傳感器、CH4傳感器。
⑵綜采工作面:布置在回風巷距工作面煤壁線10米范圍內,有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CH4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其中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監測數據用于防滅火預測預報。
⑶本工作面回風巷:布置在回風巷距離巷口10m處,有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CH4傳感器和風速傳感器,其中CO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監測數據用于防滅火預測預報。
⑷本工作面運輸巷:布置在有皮帶的運輸巷的回風側機頭或機尾處及鉆孔施工處,有CO傳感器、煙霧傳感器,主要用于運輸巷膠帶運輸機著火及打鉆發生異常時的防滅火預測預報。
3、人工檢測一直作為煤層火災的主要監測手段,人工氣體監測主要采用O2、CO、CH4等便攜式氣體分析儀,由人工直接在各測點進行氣體檢測,并定期采用氣袋取氣樣,送地面進氣相色譜分析,給出氣體的成分和濃度,以此判斷煤層發火程度。
(二)均壓防滅火
1、本工作面回風上隅角及回風流中的CO濃度超過0.0024%且呈上升趨勢,溫度升高或工作面發現其他發火征兆時,也可采取均壓防滅火方法。
2、均壓防滅火有調節風窗調壓、局扇調壓、風窗—局扇調壓等方法。我礦一般采取風窗-局扇聯合降壓調節法進行均壓防滅火。
在進行風窗-局扇聯合降壓調節時,通風隊須在回風巷設置好兩道調節風門,在運輸巷安裝好局扇,按照風量分配方案進行風量調節,確保工作面風流的壓能比原來有所降低。通風隊必須保證回風巷的風門閉鎖完好,均壓風機必須設專職瓦檢員進行管理,執行專用開關及專用線路并掛牌管理。
3、注意事項
⑴在均壓通風實行后,通風隊測風員必須每天對工作面風量進行測定,均壓風門的完好性和風量每天隨瓦斯日報表上報礦總工程師。
⑵當均壓風機停轉后,風機管理人員應立即電話通知調度室,并立即打開風門,專職瓦檢員檢查氣體濃度,若CH4≥1%,CO2≥1.5%或CO≥0.0024%或O2≤18%時,必須按災害預防處理計劃中的災害事故撤人路線進行撤人斷電。
⑶工作面實行均壓防滅火時,由通風區另行編制安全技術措施。
(三)阻化劑防滅火
我礦使用的阻化劑主要是MgCl2?6H2O,在采煤工作面噴灑藥劑能夠有效預防采煤的自然發火。
1、阻化劑濃度配比
阻化劑的藥液濃度是阻化劑防火的一個重要參數,它決定防滅火效果,本工作面采用的為15%-20%濃度的MgCl2?6H2O溶液,其阻化率較高,防火效果較好。
2、阻化劑噴灑的次數
阻化劑噴灑的次數按照每班噴灑一次實行。
3、阻化劑噴灑的量
阻化劑噴灑的量按照每次噴灑不少于4桶。
4、噴灑的方式和地點
阻化劑噴灑的方式采用由采煤工作面下出口往上出口順風進行噴灑,噴灑時噴頭離底板高度不得高于500mm,凡有煤的地點以及煤壁均進行噴灑,噴灑時噴灑的人員應盡量做到噴灑均勻。
(四)采空區噴霧灑水
1、采區提前在采面噴霧灑水管路位置備足噴霧孔(在1寸的PVC管上每隔1m布置2個噴霧灑水孔)的噴霧灑水管路,隨著采面的往前推移及時用噴霧孔德1寸PVC管替換已連接好即將進入采空區的1寸PVC管,并將其接頭處用膠水粘好。
2、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在第一趟正常投入使用期間必須將其堵死,杜絕因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的漏水而影響第一堂的正常灑水工作,該項工作由現場瓦檢員負責落實。
3、采面每推進60m時,即: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進入采空區10m時,由瓦檢員將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堵死的位置拆除,保證第二趟噴霧灑水管路能正常投入使用,同時將第一趟噴霧灑水管路拆除并堵死,利用第一趟管路進行采空區噴霧灑水工作。
4、在采面推至距離投入使用的噴霧灑水管路三通10m時,由采空區完善下一組噴霧灑水管路。
5、每趟噴霧灑水管路在投入使用前,必須將其終端堵死,以提高噴霧灑水的效果。
6、當下一組噴霧灑水管路投入使用后,采區必須及時回收噴霧灑水管路三通位置往采面的2寸噴霧灑水管路,并用堵頭將2寸噴霧灑水管路末端堵好,確保噴霧灑水管路的正常運行。
7、相鄰2個噴霧灑水孔的方位不得一致,確保噴霧灑水管四周能正常噴水。
三、采面滅火措施
采面滅火措施主要有注氮系統和凝膠防滅火措施
(一)注氮系統
采用DT900/8型煤礦井用碳分子篩制氮裝置,在工作面的進風側沿采空區埋設一趟2寸注氮管路。
1、井用碳分子篩注氮設備安設在地面,主管路采用4寸、支管路采用2寸無縫鋼管將氮氣輸送到需注氮地點。
2、從注氮泵出口處開始安設一趟4寸管直至15188采面運輸巷開口處,從15188運輸巷開口至15188采面下出口將4寸管變為2寸管口,該管路安裝在15188運輸巷下幫,在管路低凹處設放水器,從15188采面下出口往外每隔42m安設一個三通上并加設一個2寸閥門(每個三通上加設一個2寸閥門平時關閉),靠近采煤工作面的第一個三通處預埋一趟12m長的2寸支管,支管前方靠采空區側用紗網包扎好,待工作面推至距三通5m時,將三通上的2寸閥門打開,根據采空區及采面回風巷一氧化碳情況對采空區進行注氮,隨著工作面的推進,三通預埋12m長的2寸支管及使用按以上方法進行。注氮管路安裝、維護由采區負責,并確保該管路系統的完好,能隨時啟用。
3、注氮設備由機電科負責停開和日常的維護、保養。
4、該面瓦檢員加強對該管路系統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確保注氮系統正常穩定運行。
(二)凝膠防滅火
凝膠防滅火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防滅火技術,該技術集堵漏、降溫、阻化、固結水等性能于一體,較好地解決了灌漿、注水的泄漏流失問題;技術工藝及設備與井下有限作業空間等實際條件的適應性,使該技術在滅火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效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撲滅火勢。是煤礦井下必不可少的防滅火技術之一。
1、凝膠防滅火技術的特點:
⑴滅火速度快:由于膠體獨特的滅火性能,其滅火速度很快,通常巷道小范圍的火僅需幾小時即可撲滅,工作面后方大范圍的火也只需幾天即可撲滅。
⑵安全性好:膠體在松散煤體內膠凝固化、堵塞漏風通道,故有害氣體消失快;在高溫下,膠體不會產生大量水蒸汽,不存在水煤氣爆炸和水蒸汽傷人危險。
⑶火區啟封時間短:注膠滅火工程實施完,不需等待(《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各項指標達到啟封條件后還需觀察穩定一個月才能啟封),即可啟封火區。
⑷火區復燃性低:高溫區內只要有膠體滲透到的地點都不會復燃。
2、凝膠材料選擇及配比
凝膠由基料、促凝劑和水按比例混合而成。主料為硅酸鈉水溶液、促凝劑為碳酸氫鈉。
設計比例:基料:促凝劑:水=10:4:86(重量比)。
3、凝膠防滅火時安全技術問題
⑴工作面實施凝膠滅火時,由通風區另行編制安全技術措施。。
⑵預防水、電、機械等人身傷害事故。
⑶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教育,確保工程質量。
⑷材料要防雨、防風;包裝帶要收集,以免造成環境污染。
⑸灌漿站及材料庫要建立在洪水水位線以上。
⑹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按各自行業規范操作。
⑺施工期間要嚴格監控地面灌漿漿液是否流入井下工作面和巷道,并加固所有與采空區聯通的密閉。
四、火災事故預防及處理
1、外因火災預防及處理
外因火災是由于外來熱源引起的,井下電氣焊、噴燈焊、電鉆電機、開關、插銷、接線三通、電纜等出現損壞、過負荷、短路等,引起火花,繼而引燃可燃物;違章放炮導致引燃可燃物而發火;機械摩擦及物體碰撞引燃可燃物而引起火災。
外因火災的預防
⑴工作面內電氣設備必須安裝使用各類安全保護裝置;所有電器設備杜絕失爆現象。
⑵、工作面選用阻燃性電纜,凡未經公司電纜檢測站檢測的電纜不得使用,要按規定高度懸掛。運輸巷使用的皮帶、膠管等橡膠制品,必須有合格證,下井前必須進行阻燃性試驗,不合格的禁止使用。
⑶要經常檢查工作面內所有電氣設備運轉情況,按規定加注潤滑油,避免摩擦過熱引起火災。
⑷工作面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
⑸回風巷、運輸巷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安裝消防灑水管路。
⑹生產使用的液壓油、汽油、煤油、變壓器油必須裝入蓋嚴的鐵筒內,由專人運送至使用地點,剩余的汽油、煤油、變壓器油、液壓油必須運回地面,嚴禁在井下存放。工作面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廢紙等必須放在蓋嚴的專用鐵箱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廢紙等,也必須放在蓋嚴的鐵筒內,并由專人定期送到地面處理,不得亂仍亂放。嚴禁將剩油、廢油撒在巷道中。及時處理工作面各類機電設備油脂滲漏,嚴禁機電設備大量漏油運轉。
⑺進入工作面的工作人員必須執行井口檢身制度,嚴禁攜帶煙草、點火物品及穿化纖衣服下井。
⑻加強預防地面火災,防止地面火災危及井下。
⑼運輸巷內膠帶運輸機機頭機尾,必須存有不少于0.3m3的滅火砂;運輸巷內膠帶運輸機機頭機尾、設備列車及采面上、下端頭必須配備至少2個滅火器。滅火器材要定期檢查,及時更換,保證合格。工作面工作人員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外因火災發生時的處理
⑴任何人發現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及時報告礦調度室。
⑵火區現場的區隊長、班組長應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區域內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⑶礦調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后,立即通知有關人員,礦值班長在礦長和總工程師未到之前,應立即會同礦山救護隊、通風區長、通風隊長和機電科科長、供電隊長等根據具體情況,組織營救災區人員和滅火工作。
⑷根據火區情況,確定礦井通風制度,在通風井口、井筒內及井底車場內的硐室及進風大巷著火時,可采用礦井反風和使用風流短路的措施;礦井內其它地點發生火災時,應采取調整通風系統、減少風量、局部反風等措施,使火區有害氣體直接進入回風巷;在掘進巷道發生火災時,不得隨意改變原有通風狀態。需進入巷道偵察火情或滅火時,都必須制定安全可靠的措施,防止事故擴大。
⑸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及其它有害氣體和風流風向和風量情況,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⑹在現場無法撲滅的情況下,由班組長、安檢員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佩戴好自救器,有組織地按避災路線撤離危險區到新鮮風流中,直至地面。
⑺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切斷前只準用不導電滅火器材滅火。
⑻對于油料著火不能使用噴水滅火,應使用砂子、干粉等滅火材料。
⑼用水滅火時,要從火源的外圍逐漸向火源中心噴射、滅火人員要站在上風側。
⑽礦井發生火災時要正常控制風流,必須保證人員安全撤出,縮小火煙蔓延范圍,以降低損失,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火源附近進風側修筑臨時防火密閉,控制進風量,降低火風壓和火煙的生成,再采取積極的滅火方法,迅速滅火或控制火情。
火災發生在分支風流,特別是救人時期,滅火階段不能采取局部通風機減風或停風措施,必要時還可以加大火區風量,以穩定風流,利于挽救遇險人員。
⑾火災發生在采區內,首先注意防止風流逆轉,一般不采取減風措施,并根據瓦斯積聚的可能性,自然風壓和火風壓的大小及其作用方向等具體情況做出正確判斷,擬定合理的風流調節方法。
⑿工作面發生火災時,要關閉防火門隔離風流。
⒀井下火災直接滅火法不能奏效時,必須迅速將火區封閉,然后采取有效的滅火措施。
⒁封閉火區時,要盡量縮小封閉范圍,減小火區氧氣的積存量,封閉時盡可能撤除器材、設備,以免腐蝕損壞。
⒂封閉火區的順序和火區的管理應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執行。
2、內因火災預防及處理
內因火災是殘存的煤或可燃物在一定外部(適量通風供氧)條件下,自身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產生并積聚熱量,使其溫度升高,達到自然點而形成的火災
內因火災預防
⑴工作面要制定有效措施保證回采率,回采過程中要減少丟煤,推進速度符合防滅火工作的要求。
⑵防滅火系統必須完善,加強回采工作面一氧化碳的監測工作,做到對火災的早期預測預報,一旦發現發火征兆,必須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采煤工作面要保證合理的回采速度,工作面推過的溜煤眼、聯絡巷及工作面停采后必須及時封閉,封閉質量必須達到要求,并定期檢查。
⑶工作面采空區周圍必須采取均壓措施,減少漏風,生產布置避免采空區兩側同時回采或一側回采一側掘進,防止破壞均壓狀態。
⑷保證進回風系統巷道斷面,降低通風阻力。
⑸加強職工技術和業務培訓,提高廣大職工的防滅火意識和能力。
內因火災處理
⑴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應視火災的性質、災區的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發現自燃現象后,要立即匯報礦調度室、值班礦領導及通風調度,撤出所有受威脅區域人員。
⑵發現自燃后,應立即查找漏風通道,判斷火區具體位置。
⑶確定火源后,要采取消除火源、向高溫點注漿、壓注凝膠阻化劑、注惰性氣體等手段,使高溫點得到控制,直至消除隱患。
⑷對發火地點應采取均壓措施,減少向發火地點供氧。同時應設立火區CO監測點,利用束管對火區進行連續監測并進行取氣樣化驗分析。
⑸當其它措施無效時,應采取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
⑹啟封火區時,應制定嚴格的防火制度,嚴防火區復燃。
⑺當下列條件同時具備時方可認為火區已經熄滅:
火區的空氣溫度下降到30℃以下,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空氣溫度相同;火區內空氣中氧氣濃度降到5%以下;火區內不含乙烯、乙炔,封閉期間內一氧化碳濃度逐漸下降,并穩定在10PPm以下;火區的出水溫度低于25℃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上述四項指標持續穩定時間不得少于1個月。
3、火災事故的避災路線
當工作面發生火災,無法處理時,工作面所有工作人員在安檢員、瓦檢員、采區班隊長的帶領下有組織地離開災區。
避災線路為:15188回風巷→15188采煤工作面→15188運輸巷→154運輸石門→1運上→地面
附圖:
15188采面防滅火系統示意圖。
15188避災線路圖。
篇3:采煤工作面采空區阻化劑防滅火安全技術措施
本煤業公司正在回采的090102高檔普采工作面與110102綜放工作面,根據國家煤及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13年12月20日對該礦所采9、10、11號煤層的檢驗報告:9、10、11號煤層均屬自燃煤層,自燃傾向均為II類級;根據AQ1055-2008《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規范》規定,開采容易自燃或采用放頂煤開采自燃煤層的礦井,必須設計兩種以上綜合滅火措施。本礦井開采采取噴灑阻化劑防滅火措施,為確保此項工作順利進行,特制定以下安全技術措施:一、阻化劑防火工藝在工作面運料巷適當位置(盡量靠近工作面)放置兩輛礦車作為阻化劑藥箱,交換使用,按需濃度(20%)將工業CaCl2倒入1t礦車內,用臨時供水管路按比例加足清水,配成溶液攪拌均勻后,用BH-40/2.5型煤礦用液壓泵(置于平板車上)將阻化液沿順槽和刮板輸送機電纜槽下方鋪設(每20m安一三通接一截止閥)的φ25mm高壓膠管壓至工作面,與φ13mm的膠管和噴槍相連。一臺泵配一支噴槍,由專人手持噴槍,從支架間隙向采空區噴灑,每間隔5組支架噴一次,每次噴灑6min,流量不小于35L/min。正常回采期間每班噴灑一次,安排在檢修班工作面放頂后進行,如遇停產、過斷層、收尾等情況時,必須對采空區加大噴灑頻率。噴灑系統工藝圖如下圖所示。BH-40/2.5型阻化劑噴射泵2臺;φ50×3.5無縫鋼管,200m;DN25壓力膠管,100m;調度絞車JD-11.4,2臺;MC1-6A礦車,5輛;DN50閘閥,10個;Y型壓力表,10個;泥漿泵3PN,2臺;MYZ-150鉆機,1臺;噴槍,QWF-1,4個。1、阻化劑的濃度阻化劑的藥液濃度是使阻化劑防滅火的一個重要參數,它決定防火效果,雙影響噸煤成本。本礦采用20%濃度的CaCL2溶液,其阻化率較高,防火效果較好。2、噴灑系統采用移動式噴灑系統,選用電動噴灑壓注裝置,噴射泵型號為BH-40/2.5,配套設備霧化泵、儲液箱、過濾器、礦用防爆型三相異步電動機、礦用平板車等壓注設備組成,該設備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回風順槽。3、阻化劑噴灑工藝由高壓膠管從噴射泵接設到采煤工作面支架和山下端頭,由于最易發生自燃的部位是工作面采空區的上下出口,所以用噴灑裝置在上下出口及采空區表面噴灑。啟動電機,噴射泵進行噴灑。4、阻化劑噴灑地點對回采工作面底板(頂板)浮煤、采空區以及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口地段以及其它溫度升高區域噴灑阻化劑。5、參數計算V=K1K2LSHAγ-1
式中:V—采煤工作面一次噴灑阻化劑的藥液量,m3;K1—易自燃部位藥液噴灑加量系數,一般取1.2;K2—采空區遺煤容重(按采區遺煤煤樣實測),0.9t/m3;L—工作面長度,5號煤層150m;S—一次噴灑寬帶,1.2m;H—遺煤厚度,0.4m;A—遺煤吸藥量,(在采空區采取煤樣,由試驗確定),0.058t/t;γ—阻化液容重,1.05t/m3。V=K1K2LSHAγ-1=1.2×0.9×150×1.2×0.4×0.058÷1.05=4.29(m3)阻化劑噴灑隨回采班進行,同時要求礦方在噴灑過程中,要經常性在采空區分段(10~20m)取遺煤樣,每段至少取4個煤樣,然后分選成小于0.6mm、0.6~5mm、5~15mm、大于15mm粒度煤樣,分別送有關檢測部門,檢查其與10%和20%濃度阻化劑液的吸液量,從而取得適宜的阻化劑濃度。另一方面要定期檢測阻化劑阻化率,及時調整阻化劑配比及材料,以適應煤層阻燃要求,阻化率按下列公式計算:E=(A-B)×100%÷A式中:E—阻化率;A—煤樣處理前在100°C時,一氧化碳放出量(ppm);B—煤樣阻化劑處理后100°C時,一氧化碳釋放量(ppm);設計要求阻化劑阻化率應在65%~85%之間。四、安全技術措施1、不得隨意更變配比濃度,攪拌及運輸過程中,若不慎使原料溶液飛濺至面部時,應及時用清水沖洗,必要時就醫檢查處理。2、回采工作面,噴灑阻化劑作業前,應用所料布覆蓋住機電設備設施,杜絕出現阻化劑藥物損壞機電設施。3、噴灑阻化劑前,必須清理工作面人員,不得有其人在工作面進行其他作業。4、噴灑阻化劑要兩人相互配合,一人在后拖裝有阻化劑溶液水流的高壓膠管,另一人控制噴槍,對工作面浮煤進行噴灑。5、工作面進行阻化劑噴灑作業時,要全面有效覆蓋工作面浮煤,確保煤體能充分吸收阻化劑。6、噴灑阻化劑作業人員要集中精力,看清地面,不得出現絆倒、跌傷或碰頭等事故。7、在逆風流中作業人員,要戴好防護眼罩和雨衣,防治工作面風流將阻化劑溶液吹到作業人員身上或皮膚上。8、噴灑阻化劑作業結束后,應在清水沖洗水箱,并保持高壓膠管中清水流動不少于10分鐘,以便清洗水管和噴槍。9、噴灑作業完畢后,將噴槍和高壓膠管放置在指定位置,并清理現場,工作面和巷道不的出現積水和淤泥。10、每班噴灑阻化劑工作結束后,有當班班長組織人員對設備衛生清理及管路標準吊掛。11、每次噴灑必須做好噴灑記錄,明確記錄噴灑劑量、實施負責人(當班班長),通風隊負責對阻化劑噴灑工作日常管理和監督工作。12、每兩天檢修班一次,噴灑必須均勻,不留死角,從溜子機頭向機尾方向進行,隔絕外部供氧,防止采空區殘煤氧化,每次噴灑阻化劑量小于76.2公斤。13、輸液管路沿回風順槽底板敷設,連接管路時,要求管路連接緊密不漏液。14、在配比溶液時,要輕微進行攪拌,待阻化劑全部溶于水后,方可進行噴灑工作。15、操人人員嚴格按噴灑泵的操作方法進行操作。操作司機必須經過培為能熟練掌握該泵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16、每次開泵前,必須按程序進行檢查各部件的工作情況螺絲是否松動。檢查潤滑油的油位,如有異常即時維護。17、啟動后,必須調試壓力,待壓力達到標準時,方可噴灑。18、噴射完后,首先卸壓,待壓力表指針將至零位停止電機,卸下壓力街頭,關掉閥門。19、每次噴灑前,先有專人檢查管路完好性,確保管路完好不漏液。20、噴灑過程中,必須噴灑均勻,不的遺漏。五、注意事項1、在采煤工作面回風順槽和上隅角安裝CO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對采煤工作面的CO和溫度進行連續監測,當發現CO和溫度連續監控數據波動較大時,及時通知礦技術負責人和通防部。2、噴灑過程中,必須避開機械金屬,支架等構件,并對其采取保護措施,防止阻化劑腐蝕機械設備。3、噴灑人必須佩戴膠皮手套及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