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一、巷道情況、瓦斯積存量、排放原因。
1、排放地點及排放原因
恢復原南區軌道大巷和皮帶大巷的通風系統,為礦井基建時掘進總回風大巷、軌道大巷、皮帶大巷做準備工作。
2、排放巷道情況:
南區軌道大巷全長1220m斷面為6.58㎡,皮帶大巷全長1200m斷面為7.13㎡,兩條巷平行排列呈南北方向,巷道為錨桿錨索掛網支護,巷道內部共有8個聯絡巷,其中第1聯絡巷未密閉,第8聯絡巷是原臨時配電室設調節風門,其它6個聯絡巷均密閉。(見圖)
3、預計巷道內瓦斯情況:
該巷道為2008年11月份封閉的巷道,至今已封閉兩年零八個月,該巷道為采區進回風巷道,原來已構成通風系統,預計巷道內瓦斯不會太高,預計在5%以下,按5%的瓦斯進行排放。密閉區域巷道總體積約為16583m3,瓦斯積存量計算為829m3(如果巷內有積水會占去一部分巷道體積,瓦斯積存量會小于預計量)。
4、排放方法及排放時間
根據巷道實際情況,考慮采用兩種方法排放,第一種方法采用礦井全風壓風流進行排放,第二方法采用局部通風機進行排放(巷道積水堵嚴巷道時),南區皮帶大巷和南區軌道大巷至南區第一聯巷區域內瓦斯采用礦井全風壓風流排放時,先在南區軌道大巷(回風側)密閉中部打開一個30cm×30cm的小口,并用輔助管檢查巷內實際瓦斯濃度,啟封密閉工作由救護隊進行,其他人員嚴禁靠近,再在南區皮帶巷(進風側)密閉打開30cm×30cm的小口,在進風密閉口調節風量,風量調節在160m3/min(根據排出瓦斯與全風壓混合處瓦斯濃度不超1%確定)。南區第一聯絡巷以外排完瓦斯形成通風系統后,再打開第二組密閉進行排放瓦斯。
打開第二組密閉時若能形成全風壓通風系統則采取第一種方法進行排放瓦斯。
若巷道因積水形不成通風系統時,再采用局部通風機前進式排放積存剩余瓦斯。
預計排放時間:按排出瓦斯和二氧化碳濃度在全風壓混合處都不得超過1.0%的要求,全風壓風流為800m3/min,排放瓦斯風量在160m3/min。(巷內按最高瓦斯5%考慮)
經計算預計排放時間為:排放時間=?排放區內巷道體積/排放瓦斯風量=22050m3÷160m3/min=137min。
排放日期:2011年4月9日8點
二、設立排放瓦斯指揮部(設在調度室)
總指揮:楊宏偉
現場指揮:許春兔趙善敏
成?員:尤耀軍張美田武有福李連生李?璐
劉合心李?白
參加人員:礦調度:喬德興
測風員:李?龍
安全員:張李平宋紅民申玉平
馬李強徐宗保
瓦檢員:付金亮趙小衛
通風工:常北生劉玉慶
調度室內線電話:80008006
排放地點皮帶巷口電話:8056
排放地點軌道巷口電話:8057
救護隊電話:8031
職責:
總指揮:負責排放瓦斯全面指揮工作。
現場指揮:負責排放瓦斯現場指揮工作。
調度室負責排放瓦斯調度,安全科負責排放瓦斯措施執行,機電科負責排放瓦斯停送電,生產科負責生產安排。
瓦斯員:負責排放瓦斯的檢查和排放完畢通風系統檢查。
通風工、測風員:負責排放瓦斯風量測定和風量控制。
安全員:負責排放瓦斯回風流各路口警戒,人員嚴禁進入。
調度員:負責排放瓦斯的停電、撤人等調度工作。
救護隊:負責密閉的啟封工作和檢查瓦斯工作。
三、排放前的準備工作
1、通風隊在排放瓦斯前準備40節直徑500mm風筒、木板10m2和調風啟封密閉用的專用工具和材料。
2、排放瓦斯前機電科負責在南區皮帶巷口,安設局部通風機兩臺(11kw×2)位置見圖。
3、排放人員佩帶隔絕式自救器下井前進行氣密稱重檢查,頭燈要進行失爆檢查。
四、安全技術措施
1、在排放瓦斯入井前,所有排放人員和救護隊人員到指揮部集合,由總指揮布置排放瓦斯工作,貫徹本措施,明確職責,分工到人。
2、調度室負責,7點30分之前將井下所有與排瓦斯無關人員全部撤離升井。
3、機電科負責,7點30分之前排放瓦斯流經巷道的電器設備全部斷電。具體電器設備為集中軌道巷內4部11.4kw絞車、6部25kw絞車,機電科確認全部斷電后匯報調度室。
4、安全科負責,7點40分之前,對通向總回風巷與集中軌道巷的所有通道設立警戒,嚴禁人員進入回風系統內。具體警戒位置:①副斜井軌道巷與總回風巷聯巷口;②中央水泵房;③1#變電所;④2#變電所的進風側;⑤北區回風巷口;⑥集中皮帶巷第二部皮帶機頭聯絡巷風門;⑦總回風井口。包括排放瓦斯時的頂板安全檢查(見圖)。
5、在排出瓦斯與全風壓混合處懸掛瓦斯傳感器,報警點0.8%,如果排出瓦斯與全風壓混合處瓦斯超過0.8%時,要及時減少南區進風巷的進風量,排出瓦斯與全風壓混合處瓦斯控制在1.0%以下,瓦斯員在開始排瓦斯時要連續檢查全風壓混合處的瓦斯濃度(光瓦),每10分鐘檢查一次。
6、回風側打開密閉排放瓦斯時,只允許留四人,一名救護隊員,一名瓦斯員(付金亮),一名聯系調整風量(李璐),一名負責指揮(許春兔)。進風密閉處只允許留三人,兩人調整風量和測風(常北生、劉玉清),一名負責指揮(趙善敏),剩余人員在二號配電室進風口待命。
7、第一聯絡巷瓦斯排放完畢,采取同一方法排放第一聯絡巷以里的瓦斯,如果由于巷道內積水堵嚴巷道時要采用局部通風機排放瓦斯,準備5米長的短風筒排5米進5米,在風筒出口處和人員接風筒處懸掛兩臺便攜式瓦斯報警儀,采用錯口嚴格控制風筒排風量,風筒出口風量控制在風機總進風量的1/5根據巷道實際瓦斯量逐步調大風筒出口風量,確保排出的瓦斯在回風流不得超過1%,嚴禁一風吹。
8、使用的風筒必須是抗靜電阻燃風筒。
9、所有排放人員全部攜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嚴禁穿化纖衣服,頭燈必須帶在安全帽上。
10、啟封密閉時必須用銅錘銅鎬,并且啟封動作要輕防止發生碰擊火花。
11、排放瓦斯完畢,由瓦斯員對排放巷道全面檢查一次,通風正常,有害氣體在規定濃度范圍內,由現場指揮向總指揮匯報瓦斯排放完畢,清點排放人數,撤出警戒,恢復供電。
恒興煤業通風科
2011年4月9日
篇2:一般情況排放瓦斯管理制度
(1)高瓦斯區域的開掘巷道停風后,預計在短期內瓦斯會超限通風科應在巷道開始施工時就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排放瓦斯措施。現場發生變化時通風區要及時對措施進行更改、修訂并審批。排放瓦斯措施應在通風科保存。
(2)發生無計劃或者有計劃停風后通風科、隊當班值班人員應按《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要求,組織有關人員學習事先制定的排放瓦斯措施并積極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3)排放瓦斯責任劃分:
總工程師:停風區瓦斯濃度超過3%時親自坐臺指揮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5%應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通風科長(副科長):參與組織任何情況下的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在1﹪—3﹪時,通風科必須有一名副科長以上干部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3%時,通風科長必須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4)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通風科值班人員及現場跟班干部事先與機電單位負責人聯系,由機電部門負責人指派專人將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瓦斯風流經過的區域內全部設備斷電(采區變電所和配電點兩處同時斷開),并由現場機電人員看管并設置警示牌。現場安全員及機電部門人員負責核實排瓦斯沿途電器設備斷電情況,證實完全斷電后及時通知通風科,由通風科現場人員負責準備排放瓦斯。
(5)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必須停止排出瓦斯風流經過區域的所有工作,撤出人員、設置警戒警標,安全員會同通風人員把守巷口,嚴禁人員入內。
(6)開啟局部通風機前,瓦斯檢查員必須認真檢查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附近10M范圍內的風流瓦斯情況,只有在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所處巷道通風正常,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0.5%時,方可啟動局部通風機開始排放工作。
(7)排出瓦斯量必須嚴格控制,確保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處瓦斯和二氧化碳的濃度都不超過1.5%。可采用拆開停風巷道口外第一節風筒(人為造成漏風)、用繩子捆扎風筒或調整三通(預先裝好)風量等控制風流方法,控制排出瓦斯量,掌握排出濃度,嚴禁采用斷續停開風機的方法控制瓦斯濃度。
(8)排放瓦斯過程中,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必須隨時檢查排出風流及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以后的瓦斯情況,及時調控排出瓦斯量,并詳細記錄(出坑后應登記在排放瓦斯記錄本上)。
(9)當整個獨頭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進入排放巷道,全面檢查通風瓦斯情況。只有在證實整個巷道空間通風正常,無局部瓦斯積聚,其它條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且穩定半小時后,瓦斯排放方可結束。
(10)啟封長期停風或已封閉的盲巷,按瓦斯濃度大小,制定專門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按措施規定進行排放。
(11)排放瓦斯工作結束后,排放人員必須使用現場就近處電話向通風科及礦調度匯報排放工作情況,得到許可后方可出坑。
(12)排放瓦斯記錄本上的記錄內容應包括:排放瓦斯日期、地點、負責人及參加人員、排放開始和結束時間、排放過程瓦斯濃度和排放瓦斯量等。
篇3:礦井排放瓦斯制度范例
礦井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瓦斯積聚。瓦斯積聚就像定時炸彈一樣,處理不當就有可能發生礦毀人亡的爆炸事故。一般來說,多數是采用排放瓦斯的方法來消除瓦斯積聚,所以排放瓦斯是礦井瓦斯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何一個礦井都必須制定排放瓦斯制度。排放瓦斯制度的內容有:
(1)局部通風機停止運轉造成瓦斯積聚或其他原因需要排放瓦斯時,都必須編制排放瓦斯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有組織地進行排放。
(2)排放瓦斯措施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排放回風系統內撤人、斷電、警戒。撤人及斷電范圍、警戒位置、斷電及復電執行人都必須在措施中明確規定。
2)排放中,回風流與全風壓風流匯合處瓦斯和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1.5%。
3)設置排放基地,基地應設在進風側的新鮮風流中。
4)排放方法由礦總工程師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排放方法及步驟都必須在措施中作出明確規定。
5)排放必須采取在匯合風流口靠新風流一側控風進行。
6)排放結束,只有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0%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才允許向排放巷道內送電、恢復工作。
(3)排放瓦斯必須遵守下列程序:
1)由排放瓦斯組織指揮者組織參加排放瓦斯相關人員學習、貫徹措施,落實責任。
2)進人排放區,排放回風系統撤人,設崗警戒,向現場負責人匯報。3)現場負責人下令按措施的要求執行。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現場負責人向地面組織指揮者報告準備的情況,并請示開始排放,得到允許后,下令排放。
4)由排放人員按措施規定排放,排放時必須觀察局部通風機是否是循環風,一旦出現循環風立即停止排放。
5)現場負責人組織檢查排放效果,確認排放區內一切安全、正常后,向地面組織指揮者報告,得到指令后,下令撤崗,恢復送電,排放瓦斯完畢。
(4)不同情況下的排放瓦斯規定(瓦斯排放分級管理制度)
停風區中瓦斯濃度超過1.0%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1.5%,最高瓦斯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3.o%時,必須采取安全措施,控制風流,排放瓦斯。
停風區中瓦斯濃度或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0%時,必須制定安全排放瓦斯措施,報礦技術負責人批準。
(5)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排放瓦斯:
1)無批準的措施或措施與現場情況不相符;
2)排放措施未貫徹、未落實責任;
3)無排放瓦斯組織指揮人;
4)無排放瓦斯現場負責人;
5)應參加排放瓦斯的人員不齊(當班瓦斯檢查員應參加分工區域的排放);
6)排放瓦斯區域和受影響區段的停電、撤人、警戒范圍、通風設施等沒有或沒有全部標注在排放瓦斯系統圖上。
(6)無計劃停電停風,無論是否造成瓦斯積聚,都要作為未遂事故追查,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