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我國石油安全及應對措施

我國石油安全及應對措施

2024-07-23 閱讀 2743

0引言

中國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也是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對石油能源的需求愈來愈多,一方面,能源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著中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石油能源生產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費增長速度,形成嚴重的石油空缺災荒。有限的石油能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嚴重影響著石油安全的保證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因此,根據國際格局及時調整自身的石油能源結構及發展戰略,才能確保我國的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1石油安全的定義

能源安全是伴隨著戰后世界經濟的復興與發展而產生的,能源安全源于能源供應的動蕩與價格的急劇上漲或下跌。簡而言之,能源安全即為能源供求與價格的穩定與動蕩狀態。傳統的石油安全理論范圍比較狹隘,僅僅關注石油供給安全方面,其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儲備和儲量大就能保證石油安的儲量安全觀,以及通過資本運營在市場上可購買到石油的資本安全觀兩個方面。傳統的石油安全理論不為全面,石油儲量以及資本市場對石油安全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卻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石油的安全。因為每個地區的石油儲量的多少是自然天賦,短期內通過單純依靠增加儲量獲得石油安全是不現實的。再加上石油市場起伏跌更頻率大,價格大幅度上升或者下降時有發生,由此,在當今的國際格局以及石油市場的前提下,此二方面已經不能為石油安全你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爆炸性增長、國際格局的變更以及能源安全理論的誕生,石油安全概念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拓展。現如今,以數量和價格即可滿足石油供應為內容的傳統意義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然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因素的石油安全概念面世,并且在實際生產中我國石油安全已經發展到關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資源有限性,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階段。當前有人指出,石油安全即是指一國擁有主權、或實際可控制、或實際可獲得的石油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保障該國經濟當前的需要、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的石油安全理論注定了石油的使用效率和消費安全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同時也是維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新時代的石油安全問題是個系統問題,要綜合考慮,不能片面,其解決途徑貫穿石油生產的各個環節。石油安全貫穿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石油安全問題要求石油工作鏈條的每個環節都要與安全因素掛鉤,包括但不限于石油的安全供給,環境保護及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和諧等內容。

2當前中國石油能源安全現狀

在我國,石油的勘探、生產、都壟斷在由國家控股的幾大石油企業集團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石油四大石油企業。此種壟斷性經營模式更加重了我國石油產業的經營風險,以及國家石油安全的使命。

2.1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大在我國市場主義改革的局面下,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國的三大能源之首非石油莫屬,由此造成我國石油能源需求量的不斷高升。

2.2我國對石油價格無發言權石油價格的掌控權控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手中。中東等盛產石油的國家因無國力不足,只能充當生產石油的角色,而我國盡管是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對石油價格的定位方面也是無發言實權。由此,我國只能被動接受歐美發達國家所控制的石油期貨市場安排,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

2.3石油來源地時局動蕩,能源供應不穩定時局動蕩的中東是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動蕩不安的國際局面勢必加重了我國石油能源的安全隱患系數。

2.4運輸線路憂患目前我國石油進口的路線以馬六甲海峽為主。眾所周知,此海峽海域狹窄,運輸能力有限,且當地人為攻擊時有不斷。如果遇到政治*等局面,在非和平狀態下我們更應該考慮到臺灣問題與南中國海問題的連鎖反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我國石油進口的安全因素。

2.5能源安全意識淡薄我國能源安全意識淺薄表現在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對內,我國沒有系統的石油戰略儲備策略、安全預警應急體系以及對石油運輸通道的控制,只能依賴于外部環境,不能自主掌握石油需求的進度。對外我國能源外交手段不夠強硬,不夠科學,造成了我國能源公司受到國外企業的排擠,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石油能源的價格、儲備等關鍵因素。

3化解中國石油能源安全危機的措施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內政和外交同行,開源與節流并舉。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的大國博弈方興未艾,中國應未雨綢繆,放眼長遠,制定并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的國家戰略。從石油儲備、石油開發源地、石油開發技術以及石油運輸等多方面并舉,來緩解我國的石油能源危機。

3.1石油儲備戰略國際能源總署規定能源戰略儲備應超過上年進口量90天的水平,而我國目前儲備只可維持7天左右。與美國158天儲備原油的能力,日本160天石油儲備能力,以及歐盟國家90天石油戰略儲備相比,中國幾近沒有任何石油戰略儲備的國家。由此,當石油供應或者石油價格無法正常運轉時,我國的石油市場則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同時不可保障國內經濟安全的后盾能源,更為嚴重的是石油戰略儲備的空白還會影響到我國政治、軍事等方面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救助站制度

篇2:我國石油安全及應對措施

0引言

中國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也是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對石油能源的需求愈來愈多,一方面,能源環境問題已嚴重影響著中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石油能源生產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費增長速度,形成嚴重的石油空缺災荒。有限的石油能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嚴重影響著石油安全的保證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因此,根據國際格局及時調整自身的石油能源結構及發展戰略,才能確保我國的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1石油安全的定義

能源安全是伴隨著戰后世界經濟的復興與發展而產生的,能源安全源于能源供應的動蕩與價格的急劇上漲或下跌。簡而言之,能源安全即為能源供求與價格的穩定與動蕩狀態。傳統的石油安全理論范圍比較狹隘,僅僅關注石油供給安全方面,其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儲備和儲量大就能保證石油安的儲量安全觀,以及通過資本運營在市場上可購買到石油的資本安全觀兩個方面。傳統的石油安全理論不為全面,石油儲量以及資本市場對石油安全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卻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石油的安全。因為每個地區的石油儲量的多少是自然天賦,短期內通過單純依靠增加儲量獲得石油安全是不現實的。再加上石油市場起伏跌更頻率大,價格大幅度上升或者下降時有發生,由此,在當今的國際格局以及石油市場的前提下,此二方面已經不能為石油安全你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爆炸性增長、國際格局的變更以及能源安全理論的誕生,石油安全概念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拓展。現如今,以數量和價格即可滿足石油供應為內容的傳統意義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然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因素的石油安全概念面世,并且在實際生產中我國石油安全已經發展到關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資源有限性,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階段。當前有人指出,石油安全即是指一國擁有主權、或實際可控制、或實際可獲得的石油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能夠保障該國經濟當前的需要、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的石油安全理論注定了石油的使用效率和消費安全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同時也是維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新時代的石油安全問題是個系統問題,要綜合考慮,不能片面,其解決途徑貫穿石油生產的各個環節。石油安全貫穿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石油安全問題要求石油工作鏈條的每個環節都要與安全因素掛鉤,包括但不限于石油的安全供給,環境保護及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和諧等內容。

2當前中國石油能源安全現狀

在我國,石油的勘探、生產、都壟斷在由國家控股的幾大石油企業集團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石油四大石油企業。此種壟斷性經營模式更加重了我國石油產業的經營風險,以及國家石油安全的使命。

2.1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大在我國市場主義改革的局面下,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我國的三大能源之首非石油莫屬,由此造成我國石油能源需求量的不斷高升。

2.2我國對石油價格無發言權石油價格的掌控權控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手中。中東等盛產石油的國家因無國力不足,只能充當生產石油的角色,而我國盡管是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對石油價格的定位方面也是無發言實權。由此,我國只能被動接受歐美發達國家所控制的石油期貨市場安排,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

2.3石油來源地時局動蕩,能源供應不穩定時局動蕩的中東是我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動蕩不安的國際局面勢必加重了我國石油能源的安全隱患系數。

2.4運輸線路憂患目前我國石油進口的路線以馬六甲海峽為主。眾所周知,此海峽海域狹窄,運輸能力有限,且當地人為攻擊時有不斷。如果遇到政治*等局面,在非和平狀態下我們更應該考慮到臺灣問題與南中國海問題的連鎖反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我國石油進口的安全因素。

2.5能源安全意識淡薄我國能源安全意識淺薄表現在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對內,我國沒有系統的石油戰略儲備策略、安全預警應急體系以及對石油運輸通道的控制,只能依賴于外部環境,不能自主掌握石油需求的進度。對外我國能源外交手段不夠強硬,不夠科學,造成了我國能源公司受到國外企業的排擠,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石油能源的價格、儲備等關鍵因素。

3化解中國石油能源安全危機的措施

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內政和外交同行,開源與節流并舉。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的大國博弈方興未艾,中國應未雨綢繆,放眼長遠,制定并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障石油供應安全的國家戰略。從石油儲備、石油開發源地、石油開發技術以及石油運輸等多方面并舉,來緩解我國的石油能源危機。

3.1石油儲備戰略國際能源總署規定能源戰略儲備應超過上年進口量90天的水平,而我國目前儲備只可維持7天左右。與美國158天儲備原油的能力,日本160天石油儲備能力,以及歐盟國家90天石油戰略儲備相比,中國幾近沒有任何石油戰略儲備的國家。由此,當石油供應或者石油價格無法正常運轉時,我國的石油市場則變得異常敏感和脆弱,同時不可保障國內經濟安全的后盾能源,更為嚴重的是石油戰略儲備的空白還會影響到我國政治、軍事等方面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救助站制度

篇3:Z鄉村衛生院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預案

鄉村衛生院防范、應對自然災害應急處置預案

1總則

1.1目的

為有效預防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規范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程序,建立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制定本預案。

1.2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預防、預報、預警信息處置、應急響應和重大事故處置。

自然災害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

1.3工作原則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把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消除各類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加強預防、預報、預警工作;做好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預案準備、技術準備、物資準備和工作準備。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安監局負責指導、協調自然災害引發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各自職責和權限,負責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落實責任,常備不懈。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災難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不斷改進和完善預警、預防手段和措施,加強應急救援裝備建設,提高防范和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和相關企業按照國家相關專項應急預案制訂本鎮區、本單位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

2預防與預警

2.1事故預防

各有關業務科室建立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應急工作機制,分類指導各類企業排查、消除自然災害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完善應急管理系統,通過演練提高科室應急處理能力。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督促相關科室排查、消除自然災害造成的可能引發事故的隱患,防范次生事故發生。

2.3預警信息通報部門和內容

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向我局通報大江大河、大型水庫超保證(設計)水位警報及病險水庫、堤壩等水利工程的重大險情等預警信息;

市林業局向我局通報森林火災等預警信息;

市地震辦向我局通報地震監測及震情預警信息;

市氣象局向我局通報臺風、暴雨、寒冷、大風、高溫、雷電、地質災害等橙色、紅色預警信息;

預警信息主要包括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作用時間及發展態勢。

2.4預警信息處置

(1)辦公室、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自然災害預警信息處置工作。接到預警信息后,進行初步研判,根據預警級別進行預警。

接到市政府有關部門預警通知和有關部門橙色以上預警信息,由辦公室報局領導批示,按照局領導要求,綜合協調科(應急辦)立即起草發布預警通知,同時抄送受影響鎮區進行預警并提出意見和要求。

(2)辦公室接到市政府領導關于預警方面批示后,報局領導閱示,負責將局領導關于貫徹落實市領導批示件的指示轉相關科室辦理并督辦。

3應急響應

3.1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

根據自然災害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局啟動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各科室按照各自職能落實相關工作,做好應對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防范工作。

3.2防范次生事故應急工作

根據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市安監局負責組織、指導各鎮區安監分局、督促相關企業排查、消除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隱患和險情,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和應對措施。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具體負責指導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按照自然災害危害程度和受災地區影響的領域,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建議和可調用應急救援資源,通知有關專家和應急隊伍做好應急準備。

3.3自然災害引發事故應急處置

綜合協調科(應急辦)負責受災地區引發事故的調度跟蹤工作。接到事故報告后,及時報告局領導,同時轉送相關科室。較大、重大、特別重大事故發出后,根據事故類別,及時啟動相關事故應急預案,有關科室按照相關預案要求做好事故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3.4應急評估

受災害鎮區安監分局,對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并將總結評估報告在應急工作結束后十日內報市安監局。

參加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包括救援基本情況,救援效果及存在問題,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救援工作建議等內容。參加引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總結評估報告包括企業和事故基本情況,救援方案制訂和實施情況,救援工作人員、技術裝備和經費投入,存在問題和工作建議等內容。

4保障措施

4.1通信信息

市安監局與“三防”指揮部辦公室、林業局、地震辦、氣象局、海洋與漁業局等有關部門建立自然災害預警信息通報機制,明確預警信息的標準,時限、內容,建立快速、準確、全面、連續的預警信息傳送機制。

各鎮區安監分局按照市局有關通知要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好防范應對工作。

4.2應急隊伍

全市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隊伍以公安消防部隊為基礎,武警部隊、從業單位的應急救援隊伍、預備役部隊為重要力量,其他兼職消防力量及社會群眾性應急隊伍作為補充。

5附則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