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化工裝置檢修電器和起重吊裝高處作業安全要求

化工裝置檢修電器和起重吊裝高處作業安全要求

2024-07-23 閱讀 5960

1.電氣檢修必須執行電氣檢修工作票制度。工作票由指定簽發人簽發,經工作許可人許可,并辦理工作許可手續后方可作業。

2.不準在電氣設備、供電線路上帶電作業(無論高壓或低壓)。如需帶電檢修,必須辦理帶電作業證、經主管電氣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檢修部門負責人審批,并確認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后,在有監護的情況下方可進行。

3.停電后,應在電源開關處上鎖和下熔斷器,同時掛上“禁止合閘、有人工作”等標示牌,工作未結束或未得到許可,不準任何人隨意拿掉標示牌或送電。

4.檢修作業現場要保證漏電開關、電纜、用電器具完好。

5.臨時用電的配電器必須加裝漏電保護器,其漏電保護的動作電流和動作時間必須滿足上下級配合要求。

6.移動工具、手持式電動工具應一機一閘一保護。

7.臨時用電的單相和混用線路應采用五線制,不超負荷使用。

8.現場臨時用電配電箱、盤要有防雨措施。用電線的裝、拆必須由電工負責作業。

9.放置在施工現場的臨時用電箱應掛設“已送電”、“已停電”等標志牌。

10.電焊機接線要規范,電焊把線就近搭接在焊件上,把線及二次線絕緣必須完好,不得將裸露地線搭接在裝置、設備的框架上,不得穿過下水或在運行設備(管線)上搭接焊把線。

11.臨時用電線路架空布線時,不得采用裸線,架空高度在裝置區內不得低于2.5米,穿越道路不得低于5米;橫穿道路時要有可靠的保護措施,嚴禁在樹上或腳手架上架設臨時用電線路,嚴禁用金屬絲綁扎,臨時用電的電纜橫穿馬路路面的保護管應采取固定措施。

12.行燈電壓不得超過36V,在特別潮濕的場所或塔、釜、罐、槽等金屬設備內作業的臨時照明燈電壓不得超過12V,嚴禁使用碘鎢燈。

13.起重、吊裝作業,須按安全技術規范嚴格執行。

14.載重車輛、25噸以上吊車進入現場,原則上只允許停在檢修道上,嚴禁壓壞地下設施和堵塞消防通道。

15.對立體交叉作業、大型吊車作業現場,施工單位須制定可靠的安全技術措施和方案。

16.嚴禁用生產設備、管道、構架及生產性構筑物做起重吊裝錨點,與其它設備、容器、管道、閥門、電線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以免造成碰撞、損壞。

17.腳手架材料和腳手架搭設須符合規范要求,經施工單位檢查驗收合格并掛有準許使用的標識牌后,方可使用。在雨雪天腳手架作業時應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

18.高處作業人員應系用與作業內容相適應的安全帶,安全帶應系掛在施工作業上方的牢固構件上,安全帶應高掛(系)低用。

19.禁止高空拋扔物件、工具和雜物,工機具、材料、自行車和工業垃圾等物品要按指定地點擺放。

20.露天起重作業,遇有大雪、暴雨、大霧及六級以上大風時,應停止作業。夜間作業應有足夠照明。

21.禁止任何人站在起吊物上,起吊時禁止人員在下面通行。必要時設專人監視。

篇2:高空作業起重吊裝作業應急措施

1、懸空高處作業人員應掛牢安全帶,安全帶的使用與佩帶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安全帶》(GB6095)的有關規定。

2、建筑施工過程中,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網對建筑物進行封閉(或采取臨邊防護措施)。

3、建筑施工過程中,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施工現場和建筑物的各種孔洞蓋嚴并固定牢固。

4、對人員活動集中和出入口處的上方應搭設防護棚。

5、高空作業的安全技術措施應在施工方案中確定,并在施工前完成,最后經驗收確認符合要求。

6、高空作業的人員應按規定定期進行體檢。

7、工作邊沿無維護設施或維護高度低于800mm的,必須設置防護主設施;水平工作面防護欄桿高度為1.2m,防護欄桿用安全立網封閉,或在欄桿底部設置高度不低于180mm的擋腳板。

8、在孔與洞口邊的高處作業必須設置防護設施,包括因施工工藝形成的深度在2m及以上的樁孔邊、溝槽邊和因安裝設備、管道預留的洞口邊等。

9、較小的洞口,應采用堅實的蓋板蓋嚴,蓋板應能防止移位;較大的洞口除應在洞口采用安全網或蓋板封嚴外,還應在洞口四周設置防護欄桿。

10、墻面處的豎向洞口(如電梯井口、管道井口),除應在井口處設防護欄桿或固定柵門外,井道內應每隔10m設一道平網

11、梯子不得墊高使用。梯腳底部應堅實并應有防滑措施,上端應有固定措施,折梯使用時,應有可靠的拉撐措施。

12、作業人沒應從規定的通道上下,不得任意利用升降機架體等施工設備進行攀登。

13、在周邊臨空狀態下進行高空作業時應有牢靠的立足處(如搭設腳手架或作業平臺),并視作業條件設置防護欄桿、張掛安全網、佩帶安全帶等安全措施。

14、鋼筋綁扎、安裝骨架作業應搭設腳手架。不得任意利用升降機架體等施工設備進行攀登。

15、澆注離地2m以上混凝土時,應設置操作平臺,不得站在模板或支撐桿上操作。

16、交叉施工不宜上下在同一垂直方向上的作業。下層作業的位置,宜處于上層高度可能墜落半徑范圍以外,當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設置安全防護層。

17、各種拆除作業(如鋼模板、腳手架等)上面拆除時下面不得同時進行清整;物料臨時堆放處應離邊沿不應小于1m。

18、建筑物的出入口,升降機的上料口等人員集中處的上方,應設置防護棚。防護棚的長度不應小于防護高度的物體墜落半徑的規定。

19、參加起重吊裝作業人員,包括司機、起重機、信號指揮、電焊工等均應屬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是經專業培訓、考核取得合格證、并經體驗確認可進行高處作業的人員。

20、大型起重吊裝作業前應詳細勘察現場,按照工程特點及作業環境編制專項方案,并經企業技術負責人審批,其內容包括:現場環境及措施、工程概況及施工工藝、起重機械的選型依據、起重扒桿的設計計算、地錨設計、鋼絲繩信索具的設計選用、地耐力及道路的要求、構件堆放就位圖以及吊裝過程中的各種防護措施等。

21、起重機械進入現場后經檢查驗收,重新組裝的起重機械應按規定進行試運轉,包括靜載、動載試驗,并對各種安全裝置進行靈敏可靠度的測試。扒桿按方案組裝后應經試吊檢驗,確認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22、汽車式起重機除按規定進行定期的維修保養外,還應每年定期進行運轉試驗,包括額定荷載、超載試驗,檢驗其機械性能、結構變形及負荷能力,達不到規定時,應減載使用。

23、起重吊裝索具吊具使用前施工方案設計要求進行逐件檢查驗收。

24、起重機運行道路進行檢查,達不到地耐力要求時應采用路基箱等鋪墊措施。

25、起重吊裝各種防護措施用料、腳手架的搭設以及危險作業區的圍圈等準備工作符合方案要求。

26、起重吊裝作業前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內容包括吊裝工藝、構件重量及注意事項。

27、超載或物體重量不清時不應操作;超載或物體重量不清不應操作,如吊拔起重量或拉力不清的埋置物體,及斜拉斜吊等;禁止起吊時歪拉斜拽;被吊物體上有人或浮置物禁止操作;吊重物應綁扎平衡、牢固,重物棱角處與鋼絲繩之間應加襯墊;吊運時,不得從人的上空通過,吊臂下不得有人;吊裝氣瓶等必須用專門吊籃。

28、重物起升和下降速度應平穩、均勻,不得突然制動;左右加轉應平衡,當回轉未停穩前不得作反向動作;起吊在滿負荷或接近滿負荷時,嚴禁降落臂桿或同時進行兩個動作。

29、起吊物件應拉溜繩,速度要均勻,禁止突然制動和變換方向;操作控制器時,不得直接變換運轉方向。

30、當(履帶)起重機如需帶載行走時,載荷不得超過允許起重量的70%,行走道路應堅實平整,重物應在起重機正前方向,重物離地面不得大于500mm,并應拴好拉繩,緩慢行駛;嚴禁長距離帶載行駛。起重機的地面松軟不平時,起吊禁止同時進行兩個動作。

31、用兩臺或多臺起重機吊運同一重物時,鋼絲繩應保持垂直;各臺起重機的升降、運行應保持同步;各臺機重機所承受的載荷均不得超過各處的額定起重能力。如達不到上述要求,應降低額定起重能力至80%;也可由總工程師根據實際情況降低額定起重能力使用。吊用時,總工程師應在場指導。

32、起重機在安全保護裝置發生故障、失效或不準確時嚴禁帶病作業;在作業中,嚴禁對傳動部分、運動部分及運動件所及區域做維修、保養、調整等工作;傳動部分應潤滑良好。

33、在露天有六級及以上大風或大雨、大雪、大霧等惡劣天氣時,應停止起重吊裝作業。雨雪過后作業前,應先試吊,確認制動器靈敏可靠后方可進行作業。

34、當進行高處吊裝作業或司機不能清楚地看到作業地點或信號時,設置信號傳遞人員。在開然光線不足的工作地點或者在夜間進行工作,都應該設置足夠的照明設備。

篇3:大型起重吊裝應急預案格式

一、應急準備

1、組織機構及職責

(1)項目部大型起重吊裝事故應急準備和響應領導小組

組長:項目經理

組員:生產負責人安全員各專業工長技術員質檢員值勤人員

值班電話:3136398

(2)大型起重吊裝事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負責對項目突發大型起重吊裝事故的應急處理。

2、培訓和演練

(1)項目部安全員負責主持、組織全機關每年進行一次按大型起重吊裝事故“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模擬演練。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演練結束后由組長組織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持。

(2)施工管理部負責對相關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3、應急物資的準備、維護、保養

(1)應急物資的準備:簡易單架、跌達損傷藥品、包扎紗布。

(2)各種應急物資要配備齊全了并加強日常管理。

二、應急響應

1、防大型起重吊裝事故發生,項目部成立義務小組,由項目經理擔任組長,生產負責人及安全員,各專業工長為組員,主要負責緊急事故發生時有條有理的進行搶救或處理,外包隊管理人員及后勤人員,協助副項目經理做相關輔助工作。

2、發生大型起重吊裝事故后,由項目經理負責現場總指揮,發現事故發生人員首先高聲呼喊,通知現場安全員,由安全員打事故搶救電話“120”,向上級有關部門或醫院打電話搶救,同時通知副項目經理組織緊急應變小組進行現場搶救。

4、事故后處理工作

1)查明事故原因及責任人。

2)以書面形式向上級寫出報告,包括發生事故時間、地點、受傷(死亡:人員姓名、性別、年齡、工種、傷害程度、受傷部位。

3)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4)組織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

5)向所有人員進行事故教育。

6)向所有人員宣讀事故結果,及對責任人的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