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中安全技術措施
化工行業中的安全技術
指查明化工生產中的各種事故和職業性危害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以消除各種危害的原因或改善勞動條件?;どa處理的物質往往具有易燃、易爆、腐蝕性強和有毒害物質多等特點,且生產裝置趨向大型化,一旦發生事故,波及面很大,對國民經濟及所在地區的人民安全,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和災害。故化工安全的意義十分重大,是化工生產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化工安全技術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
◆①預防發生各類事故的技術。
例如化工生產過程中的防火、防爆,化學危險物品的安全貯存和運輸,壓力容器和設備的安全使用、維護、檢修,人身保護,事故的數理統計分析,以及安全系統工程等。
◆②預防職業性危害的技術。
例如防塵、防毒、采暖通風、采光照明、震動和噪聲等的控制和治理,高溫、高頻、放射性等危害的防護,以及對工人作業環境的各種衛生監測技術。
◆③制訂和不斷完善各種化工安全技術的標準、規程和規范。
危險品的分類和貯存用途較廣的化學危險品約有2000種,按主要特性劃分10大類,即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自燃物品、遇水燃燒物品、易燃液體、易燃固體、氧化劑、劇毒品和毒害品、腐蝕物品以及放射性同位素。除腐蝕物品和放射性物品各有其特殊要求外,其他一般化學危險品的貯存也都有其要求(表1化學危險品分類貯存原則)。
防火、防爆技術是化工安全技術的主要內容之一。
做好預防工作,首先應消除或控制生產過程中引起燃燒和爆炸的因素。
火災和爆炸的基本概念對于處理易燃、易爆物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爆炸極限、燃燒危險度和爆炸危險度。
◆爆炸極限
當可燃氣體、可燃蒸氣或粉塵與空氣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遇到明火或其他點火源時,就會發生爆炸。此濃度范圍,就是某物質的爆炸極限??扇細怏w、可燃蒸氣或粉塵在空氣中形成爆炸混合物的最低濃度(通常用體積百分比表示)稱作爆炸下限,最高濃度稱爆炸上限??扇細怏w、可燃蒸氣和粉塵的爆炸極限是防止爆炸的原始數值,是防爆技術中的重要數據。
爆炸極限不是一個固定值,隨溫度、壓力、惰性氣體、容器情況等各種因素而變更。其中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溫度越高,則爆炸極限越大,即爆炸下限降低而爆炸上限增高。
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始壓力對爆炸極限有很大影響:
壓力降低,則爆炸極限縮小;待壓力降至某值時,其下限與上限重合,此時的壓力稱為爆炸臨界壓力;若壓力在爆炸臨界壓力以下,系統便不會爆炸。混合物中惰性氣體的含量增加、爆炸極限縮小;惰性氣體的濃度提高到一定值,可使混合物不爆炸。充裝容器的管子直徑越小,爆炸極限范圍越小。當管徑(或火焰通道)小到一定程度時,其火焰即不能通過。其他如火花的能量、受熱表面的面積、火源與混合物的接觸時間以及光的照射等,對爆炸極限均有影響。
◆燃燒危險度
從預防火災的角度將易燃固體和易燃液體進行分級。易燃固體一般以其燃點作為燃燒危險度的分級依據。易燃液體則按其閃點(液體的蒸氣發生閃燃的最低溫度)分為四級(表2液體燃燒危險度分級標準),第一、二級稱為易燃液體,第三、四級稱為可燃液體。
◆爆炸危險度
易燃氣體、易燃蒸氣和粉塵的爆炸濃度用下式來計算:爆炸危險度的數值(表3典型易燃氣體的爆炸危險度)越大,則表示其危險性越大,反之則其危險性較小。
火災危險性分類對于化工生產過程的火災危險性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在生產或貯存中的火災危險性類別,以便從開始設計時即作為重點考慮。
中國將化工生產和貯存的火災危險性分別分為甲、乙、丙、丁、戊五類。
◆甲類---使用或產生閃點<28℃的易燃液體;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氣體;常溫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氣中氧化即能導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質;常溫下受到水或空氣中蒸汽的作用能產生可燃氣體并引起燃燒或爆炸的物質;遇酸、受熱、撞擊、摩擦以及遇有機物或硫磺等易燃無機物,極易引起燃燒或爆炸的強氧化劑;受撞擊、摩擦或與氧化劑、有機物接觸時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的物質;在壓力容器內超過自燃點的物質。
◆乙類---使用、貯存或生產中產生閃點為28~60℃的易燃、可燃液體;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氣體,助燃氣體和不屬于甲類的氧化劑;不屬于甲類的化學易燃危險固體;生產、使用中排出浮游狀態的可燃纖維或粉塵,并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混合物。貯存物質中在常溫下與空氣接觸緩慢氧化,積熱不散,引起自燃的危險物品。
◆丙類---使用、貯存或生產中產生閃點≥60℃的可燃液體;可燃固體。
◆丁類---對非燃燒物質進行加工,并在高溫或熔化狀態下經常產生輻射熱、火花或火焰的生產;利用氣體、液體、固體作為燃料,或將氣體、液體進行燃燒作其他用的各種生產;常溫下使用或加工難燃燒物質的生產和貯存。
◆戊類---常溫下使用或加工非燃燒物質的生產。
甲類的危險性為最大,應重點采取措施。
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火災、爆炸的危險性取決于可燃物的種類、性質及用量,生產裝置區域及廠房空間的大小,生產裝置的技術狀況和先進程度,通風換氣條件和設備,以及裝置是否可能泄漏和操作是否可能出差錯,等等。
通常采取的基本措施有:
◆嚴格控制點火能源。
主要是指明火(加熱用火、維修用火等)、高熱物及高溫表面、電火花、靜電火花、沖擊和摩擦、絕熱壓縮、自然發熱、化學反應熱、光線和射線等。
◆防止造成危險性較大的物質形成燃燒爆炸的條件。
首先應盡量改進工藝,以危險性較小的物質取代之。若不可能則采取適當措施,如采取惰性介質保護,密閉或加強通風以降低物質的濃度或在負壓下操作,等等。
◆嚴格控制工藝參數在安全限度以內操作,最好采用自動調節和控制。
提高自動控制與安全保險裝置的能力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
此外,限制火災或爆炸后果的蔓延,在開始設計布局時就要考慮,既能預防事故災害的擴大,又要便于運行管理。例如,預防爆炸的破壞作用,廠房或裝置應有防爆泄壓設施,也可采用隔離或露天安裝,以及遠距離操縱等。
中國對石油化工廠的防火間距做出了規定
例如,化工廠與居住區、鄰近工廠、交通線路等的防火間距規定:在工廠總平面布局上,工藝生產裝置,全廠性重要輔助生產設施,以及機修、儀表與電器修理、汽車庫、中心試驗室等有明火或散發火花地點,易燃與可燃液體貯罐等,都有防火間距規定;工藝生產裝置內設備、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防火間距規定;以及化工廠建設場所及其他防火間距等共16項規定。
職業性危害的預防,主要是預防塵(矽)肺、職業中毒、灼傷、噪聲、輻射等職業傷害。
中國對車間空氣中有害氣體、蒸氣和粉塵的最高允許濃度作了規定
預防灼傷、噪聲、輻射主要是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規程,以及設置可靠的預防或防護設施。
篇2:化工行業設備檢修安全注意事項
化工行業設備檢修,必須嚴格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否則,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不可估量的損失。以筆者之見,在化工行業設備檢修中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檢修項目要明確。檢修前,檢修單位要對設備逐臺進行檢查,立出設備檢修的項目,編制檢修計劃,報主管部門審核,研究檢修方案,備足檢修材
料,下達檢修責任書。
二、檢修組織領導要到位。檢修組織領導是直接關系到檢修中的安全、進度、質量等問題,所以在檢修前首先建立一個有主管廠長或經理、各職能科室、車間組成的指揮網絡,達到統一指揮、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三、檢修措施要落實。根據檢修責任書的有關內容,制定可行的安全措施,任命安全負責人。同時開好檢修動員會,明確檢修任務、時間、質量等要求,達到思想統一。
四、安全管理要跟上。
在檢修中安全管理人員應跟班作業,不得離開檢修現場,對檢修中的各項安全措施應逐項檢查落實,對登高、用電、動火、起吊等作業堅持票證制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五、搞好檢修總結。檢修結束后,應認真做好檢修總結。對安全管理好、完成任務快、質量過得硬的個人和單位進行表揚獎勵;同時,找出薄弱點,使下次檢修有所借鑒。
篇3:化工行業通用安全檢查表
一、總體要求
(一)工廠設置
(1)是否按工業企業衛生標準、防火標準進行設計?
(2)遭受天災(如暴風雨、落雷、地震)時采取什么措施?
(3)附近有無發生火災、爆炸、噪聲、大氣污染或水質污染的可能性?
(4)公路鐵路等交通情況,交叉路口有無專人看守?
(5)發生事故時,與急救等有關單位(如汽車站、急救站、醫院、消防隊)的聯系是否方便,效率如何?
(6)工廠“三廢”對周邊社區的影響如何?
(二)平面布置
(1)從單元裝置到廠界的安全距離是否足夠,重要裝置是否設置了圍柵?
(2)裝置和生產車間所占位置離開公用工程、倉庫、辦公室、實驗室是否有隔離區或處于火源的下風位置?(3)危險車間和裝置是否與控制室、變電室隔開?
(4)車間的內部空間是否按下述事項進行了考慮:物質的危險性、數量、運轉條件、機器安全性等。
(5)裝置周圍的產品與火源的距離及其影響。
(6)貯罐間距離是否符合防火規定,是否具備防溢堤和地下貯罐?
(7)廢棄物處理是否會散出污染物,是否在居民區的下風側?
(三)建筑標準
(1)根據建筑有關標準檢查。
(2)地耐力及基礎強度足夠否?
(3)鋼結構(及耐火襯里)在火災情況下的耐受能力如何?
(4)凡是有助于火焰傳播和蔓延部分,如地板和墻壁開口,通風和空調管道,電梯豎井,樓梯道路等的防火情況,凡是開孔部分,其孔口面積及個數是否限制在最少程度?
(5)有爆炸危險的工藝是否采用了防爆墻,其層頂材料、防爆排氣孔口是否夠用?
(6)出、入口和緊急通道設計數量是否夠用,是否阻塞?有無明顯標志或警告裝置?
(7)為排除有毒物質和可燃物質的通風換氣狀況如何(包括換氣風扇、通風機、空氣調節氣體捕集、新鮮空氣人口位置、排熱風用風門等)?
(8)臺階、地面、梯子、通路等是否按人機工程要求設計,窗扇和窗子對道路出、人口是否會造成影響?
(9)建筑物的排水情況如何?
(10)各種構筑物、道路、避難通路、門等處的照明情況如何?
(四)車間環境
(1)車間中有毒氣體濃度是否經常檢測?是否超過最大允許濃度?車間中是否備有淋浴、洗眼等衛生設施?
(2)各種管線(蒸氣、水、空氣、電線)及其支架等,是否妨礙了工作地點的通路?
(3)對有害氣體、蒸氣、粉塵和熱氣的通風換氣情況是否良好?
(4)原材料的臨時堆放場所及產品和半成品的堆放是否超過了規定的要求?
(5)車間通道是否暢通,避難通路是否通向安全地點?
(6)對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工作是否采取隔離操作?隔離墻是否是加強墻壁?窗戶是否做得最小吱璃是否采用不碎玻璃或內嵌鐵絲網,屋頂或必要地點是否準備了爆炸壓力排放口?
(7)進行設備維修時,是否準備了必要的地面和工作空間?
(8)在容器內部進行清掃和檢修時,檢修人員遇到危險情況是否能從出入孔逃出?
(9)熱輻射表面是否進行了防護?
(10)傳動裝置是否裝設了安全防護罩或其他防護措施?
(11)通道和工作地點,頭頂與天花板是否留有適當的空間?
(12)用人力操作的閥門、開關或手柄,在操縱機器時是否安全?
(13)電動升降機是否有安全鉤和行程限制器,電梯是否裝有內部聯鎖?
(14)是否采用了機械代替人力搬運?
(15)危險性工作場所是否保證至少有兩個出口?
(16)噪聲大的操作是否有防止噪聲措施?
(17)為切斷電源是否裝有電源切斷開關?
(五)廠內運輸
(1)廠內道路是否適于步行、車輛和急救時的安全移動,是否明顯的標志和專人管理?
(2)廠內機動運輸車輛是否有安全裝置、定期檢修和管理制度?
(3)可燃、易燃液體罐車(包括火車、汽車)在裝卸地點有無接地裝置、有無安全操作空間和防上操作人員從罐車上墜落的措施?
(4)廠內照明是否合理?
二、生產工藝
(一)原料、材料與燃料
(1)對原料、材料、燃料的理化性質(熔點、沸點、蒸氣壓、閃點、燃點、危險性等級等)的了降程度受到沖擊或發生異常反應時的后果?
(2)工藝中所用原材料分解時產生的熱量是否經過詳細核算?
(3)對可燃物的防范措施?
(4)有無粉塵爆炸的潛在危險性?
(5)對材料的毒性容許濃度是否了解?
(6)容納化學物質分解的設備是否合用,有何種安全措施?
(7)為了防止腐蝕及反應生成危險物質,應采取何種措施?
(8)原料、材料、燃料的成分是否經常變更,混入雜質會造成何種不安全影響,流程的變化對安全造成何種影響?
(9)是否根據原料、材料、燃料的特性進行合理的管理?
(10)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原料如果補充不上有什么潛在性的危險,原料的補充是否能得到及時保保證
(11)使用惰性氣體進行清掃、封閉時會引起何種危險,氣源供應有無保證?
(12)原料在貯藏中的穩定性如何,是否會發生自燃、自聚和分解等反應?
(13)對包裝和原料、材料、燃料的標志有何要求(如受壓容器的檢驗標志、危險物品標志等)?
(14)對所用原料使用何種消防裝置及滅火器材?
(15)發生火災時有何緊急措施?
(二)工藝操作
(1)對發生火災爆炸危險的反應操作,采取了何種隔離措施?
(2)工藝中的各種參數是否接近了危險界限?
(3)操作中會發生何種不希望的工藝流向或工藝條件以及污染?
(4)裝置內部會發生何種可燃或可爆性混合物?
(5)對接近閃點的操作,采取何種防范措施?
(6)對反應或中間產品,在流程中采取了何種安全裕度?如果一部分成分不足或者混合比例不同,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7)正常狀態或異常狀態都有什么樣的反應速度?如何預防溫度、壓力、反應的異常,混入雜質、流動阻塞、跑冒滴漏,發生了這些情況后,如何采取緊急措施?
(8)發生異常狀況時,有無將反應物質迅速排放的措施?
(9)有無防止急劇反應和制止急劇反應的措施?
(10)泵、攪拌器等機械裝置發生故障時會發生什么樣的危險?
(11)設備在逐漸或急速堵塞的情況下,生產會出現什么樣的危險狀態?
三、機械設備
(一)生產設備
(1)各種氣體管線有哪些潛在危險性?
(2)液封中的液面是否保持得適當?
(3)如果外部發生火災會使設備內部處于何種危險狀態?
(4)如果發生火災爆炸的情況,有無抑制火災蔓延和減少損失的必要設施?
(5)使用玻璃等易碎材料制造的設備是否采用了強度大的改性材料,未用這種材料時應采取何種防護措施,否則會出現哪些危險?
(6)是否在特別必要的情況下才裝設視鏡玻璃,在受壓或有毒的反應容器中是否裝設耐壓的特殊玻璃?
(7)緊急用閥或緊急開關是否易于接近操作?
(8)重要的裝置和受壓容器最后的檢查期限是否超過?
(9)是否實現了有組織的通風換氣,如何進行評價?
(10)是否考慮了防靜電的措施?
(11)對有爆炸敏感性的生產設備是否進行了隔離,是否安設了屏蔽物和防護墻?
(12)為了緩和爆炸對建筑物的影響,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
(13)壓力容器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進行了登記?
(14)壓力容器是否進行了外觀檢查及無損探傷和耐壓試驗?
(15)壓力容器是否具備檔案,是否已檢查過沒有?
(17)設備的可靠性、可維修性如何?
(18)設備本身的安全裝置如何?
(二)儀表管理
(1)儀表的動力源如果同時發生故障時,將會出現何種危險狀態?
(2)在所有儀表都發生故障時,系統自動防止故障的能力如何?
(3)在系統中部分儀表進行檢修時,如何保證系統的安全操作?
(4)如果儀表應答安全運動狀態時間過慢,是否采取了措施?重要的儀表和控制裝置是否采取不同的獨立樣式并具備回授裝置?對于特別危險的生產而雙重保險仍控制不了時,那么安全停車裝置能否及時動作?
(5)安全控制儀表是否已作為整體設計的一部分?
(6)由氣候所造成的溫、濕度對儀表會造成何種影響?
(7)液位計、儀表、記錄裝置等顯示情況如何,是否易于辨識?采取何種改善措施?
(8)玻璃視鏡、液面計玻璃管以及其他裝置在損壞情況下如有內容物逸出,是否有防護措施?
(9)如何進行儀表的性能試驗和定期檢查?
(三)電氣安全
(1)電氣系統是否與生產系統完全平行地進行設計?
①如裝置的一部分發生故障,其他獨立部分會受到什么影響?
②由于其他部分的缺陷和電壓波動,裝置的儀表能否得到保護?
(2)內部聯鎖或緊急切斷裝置是否能自動防止故障?
①所用的內部聯鎖和緊急切斷裝置在何種情況下才會發生作用?
②對這種裝置來說是否已經把重復性和復雜性降至最小限度?
③保險用的零部件和設施能夠連續使用的情況如何?
④對于特別選用的零部件是否具備標準中規定的條件否?
(3)使用的電氣設備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按照生產上的要求分類)?
(4)對電氣系統的設計是否進行了最簡便、最合理的布置,從而對傳輸負荷、減少誤操作都會起作用?
(5)怎樣做到使用電氣用具不致妨礙生產?為了進行預防性檢修,是否能從設備外部操作?
(6)監視裝置操作的電氣系統是否已經儀表化?是否能以最少的時間了解到由超負荷引起的故障?
(7)是否有防止超負荷和短路的裝置?
①布線上是否配備了將發生缺陷部分分離的措施?
②在切斷電線的情況下,電容能達到何種程度?
③聯鎖裝置安裝齊全否?
④對所用零部件的壽命如何進行現場試驗?
(8)如何進行接地?
①如何防止發生靜電和消除靜電?
②對落雷采取何種措施?
③動力線發生損壞時,如何防止觸電?
(9)對照明的檢查要求:
①能否保證日常的安全操作(危險區與非危險區有否區別)?
②能否保證日常的維修作業?
③在動力電源受到損壞時,避難通路和地點有無事故照明?
(10)貯罐的地線是否采取了陰極保護?
(11)動力切斷器和啟動器發生故障時,應采取什么措施?
(12)在大風的情況下,通信網能否安全地傳遞信息(電話、無線電、信號、警報等)?
(13)內部聯鎖如何進行點檢,并如何以進度表格說明之?
(14)進行程序控制時,對控制裝置變化前后的關鍵步驟,能否同時進行警報和自動點檢
(四)鍋爐和機械裝置
1.鍋爐
這部分內容略。
2.管線與閥門
(1)管線系統在熱膨脹發生應力和變位時會有何種影響?
(2)管路系統的支撐和保護適當否?
(3)管線中特別是冷卻用管線,與儀表連接管線備用泵管線,是否考慮凍結的可能?
(4)啟動時管線中的所有法蘭情況如何?
(5)能發生應力的管線系統中是否使用了鑄鐵閥門?
(6)是否使用了揚程不足的針形閥了?
(7)控制裝置或控制閥是否易于進行維修操作?
(8)副線閥在操作時是否容易接近?閥門開放時是否易處于不安全狀態?
(9)是否采用蒸汽噴射冷卻方式?
(10)動力源或儀表用空氣在發生故障時,控制閥如何進行安全動作?
(11)在不停車的情況下,警報和儀表聯鎖控制裝置元件能否進行試驗和維修?
(12)在蒸汽管上是否安裝了排水管和放液管?
3.帶壓及真空排放
(1)帶壓排放閥和爆破板的更換、試驗、檢查等是否制定了計劃?
(2)緊急帶壓排放裝置、通氣閥、排放閥、爆破板、液體水封等的必要性如何,其尺寸是根據什么設計的?
(3)為防止爆炸損失是否采用了爆破板,是否根據壓力容器的容量和設計等采用了適合的尺寸?
(4)從爆破板排出的物料導向何處,所用排出口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出口管是否會引起振動?
(5)通氣閥、排氣閥、排放火炬等所排出的物料是否會對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失?
(6)受內壓作用的裝置和流程,在內壓發生異常時,有無壓力釋放裝置?
(7)連接壓力排放閥的排出管是否由獨立支架支撐?管子是否盡可能短,彎度是否盡可能小?
(8)連接壓力排放閥的排出管中,其液體凝結部分有否排水管?
(9)往復泵的排氣側,壓縮機和斷流閥之間,反壓力透平的排出側和斷流閥之間有無壓力排放閥。
(10)為了防止閥的腐蝕或毒性物質泄漏,爆破板和放出閥之間的壓力計的監控部分是否安裝在接近壓力放出管部分?
(11)在一定溫度情況下,安全裝置的性能是否會因固體物質積聚而造成壓力排放閥的阻塞?
4.機械裝置
(1)由于熱膨脹對管線造成的外力是否在允許范圍之內,有無適當的伸縮性和支撐?
(2)正常運轉速度和危險界限有無明確的概念?
(3)泵、壓縮機、動力機械在不作反向轉動和逆流時,逆止閥是否也應能靈活動作?
(4)進行沖擊性操作時,變速機齒輪有無適當的安全率?
(5)對鋁制軸承使用潤滑油系統是否全部經過了過濾器?
(6)蒸汽透平的吸人側和排出側是否都裝設了排水管的抽出口?
(7)凡蒸汽透平中能夠產生冷凝力的地方,能否見到排水管的閥門中有水流出?
(8)被驅動機械的耐受能力對透平運行速度是否適應?
(9)使用無潤滑或不燃性油潤滑的出口壓力為4.9×105Pa(5kdf/cm3)以上的空氣壓縮機有無防止爆炸的措施?
(10)平常運轉或緊急停車時,是否考慮了對重要機械的緊急潤滑?
(11)對重要機械是否準備了備機或備件?
(12)動力發生故障時,如何考慮運轉或安全緊急停車的情況?
(13)冷卻塔送風機警報器或聯鎖裝置是否裝備了聯動開關?通風裝置固定在地面的輸入側燃燒時,為了進行冷卻是否安裝了噴水裝置?
四、操作管理
(1)各種操作規程、崗位操作法、安全守則等準備情況如何,是否定期地或在工藝流程、操作方式改變后進行過討論、修改?(2)操作人員是否受過安全訓練,對本崗位的潛在性危險了解的程度如何?
(3)開、停車操作規程是否經過安全審查?
(4)特殊危險作業是否有專門的規章制度(如動火制度等)?
(5)操作人員對緊急事故的處理方法受過訓練沒有?
(6)工人對使用安全設備、個人防護用具等熟練否?
(7)日常進行的維護檢修作業,會發生什么樣的潛在性危險?
(8)定期安全檢查和點檢制度執行情況如何?
五、防災設施
(1)根據建筑物的結構和建筑材料(如開放式或封閉式,可燃材料或非燃燒材料)是否選用了不同類型的消防設備?
(2)根據所使用原料、材料、燃料不同的危險性和等級是否選用了不同類型的消防器材?
(3)為了有效地撲滅火災,灑水裝置、消防水管、消火栓的容量和數量是否夠用(補給水量、最大容量等)?
(4)建筑物內部是否配備了消防栓和消防帶?
(5)可燃性液體罐區是否裝置了適用的防火設施和泡沫滅火器等,防溢堤外側是否有排液設備?
(6)對于需要負重的鋼結構,在發生可燃性液體或氣體火災時,鋼材強度會減弱,為了避免此類情況,應在鋼材上涂敷防火材料,其厚度及高度應為多少?
(7)為了排掉漏出的可燃性液體,建筑物、貯罐或生產設備是否有適當的排水溝?
(8)有何防止粉塵爆炸的措施?
(9)可燃性液體貯罐之間安全距離有多少?
(10)可燃性液體在閃點溫度時發生設備破損,可燃液體的剩余量是否保持在最小范圍之內?
(11)為了防止外部火災,生產設備應采取何種防護措施?
(12)大型貯罐發生火災時,為使生產設備少受損失,應如何采取安全布置?
(13)對于貴重器材、特別危險的操作和不能停頓的重要生產設備,是否采用不燃燒的建筑物、防火墻、隔壁等加以隔離?
(14)火災警報裝置是否安置在適當的地點?
(15)發生火災時,緊急聯絡措施是否有事先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