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口設置及規范化整治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對污(廢)水排放口、廢氣排氣筒、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實行規范化管理,根據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環境保護圖形標志》(GB15562.1-1995,GB15562.2-1995)等標準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上述所述污(廢)水排放口、廢氣排氣筒、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以下簡稱“排污口”。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對我省轄內一切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含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的建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排污口的管理。
第三條排污單位必須按《江蘇省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如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排污口數量、位置以及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或產生的公害的種類、數量、濃度、排放去向等情況。
第四條排污口應符合“一明顯,二合理,三便于”的要求,即環保標志明顯;排污口設置合理,排污去向合理;便于采集樣品、便于監測計算、便于公眾參與監督管理。
第五條經規范化整治的排污口,必須按照國家環保局制定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實施細則》(國家環境保護局環監[1996]463號)的規定,設置與排污口相應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六條對于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排污口,視同污染防治設施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由環保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下達限期整治通知。逾期未完成的,按環保法律、法規中關于污染防治設施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七條建設項目需設置排污口,必須經負責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保部門審查批準。凡需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設置廢水排污口的建設單位,還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辦理報批手續。環保部門在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時,必須明確允許設置排污口的數量、位置和規范化建設要求,并作為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八條未經環保部門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的擴大排污口,有下列情況之一必須變更時,須履行排污變更申報登記手續,更換標志牌和更改登記注冊內容。
(一)排放主要污染物種類發生變化的;
(二)位置發生變化的;
(三)須拆除或閑置的;
(四)須增加、調整、改造或更新的。
環保部門應在接到報告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批復,逾期不批復,視為同意。
第九條排污單位要根據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建立排污口基礎資料檔案和監督檢查檔案。
第十條排污口有關建筑物及其監測計量裝置、儀器設備和環保圖形標志牌等都屬環境保護設施,排污單位應將其納入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建立維護保養制度。各地環保部門應按照環境保護設施監督管理規定,加強現場日常監督管理。
第二章污(廢)水排放口規范化整治
第十一條合理確定污(廢)水排放口位置:
(一)凡在城鎮集中式生活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內的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保護區,以及海域中的海洋特別保護區、海上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旅游區、鹽場保護區、海水浴場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需要特殊保護的水域內,不得新建排污口。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已設置的排污,限期拆除。
(二)城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準保護區、一般經濟漁業水域和風景瀏覽區內的水體等重點保護水域,從嚴格控制新建排污口。
第十二條凡生產經營場所集中在一個地點的單位,原則上只允許設污水和“凈下水”排污口各一個;生產經營場所不在同一地點的單位,每個地點原則上只允許設一個排污口。個別單位確因特殊原因,其排污口設置需要超過允許數量的,須報經環保部門審核同意。
排污單位已有多個排污口的,必須結合清污分流和污水合理的流向進行管網歸并整治。
第十三條凡排放含《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類污染物的單位,應對產生該污染物的車間或車間廢水處理設施專門設置規范的排污口。
第十四條應按《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和《水質采樣方案設計技術規定》(GB12997-1996)的規定,對一類污染物的監測,在車間或車間廢水處理設施排污口設置采樣點;對二類污染物的監測,在排污單位的總排污口設置采樣點。
第十五條采樣點上應能滿足采樣要求。用暗管或暗渠排污的,要設置能滿足采樣條件的陰井或修建一段明渠。污水面在地面以下超過1米的,應配建取樣臺階或梯架。壓力管道式排污口應安裝取樣閥門。
第十六條凡排放一類污染物或日排放廢水100噸以上的排污單位以及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單位,必須在專門設置的一類污染物的排污口和單位總排污口上游能對全部污水束流的位置,修建一段特殊渠(管)道(測流段),以滿足測量流量的要求:
(一)對于排污渠道,測流段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選用堰槽法或基于堰槽的流量計測流,須修建一段滿足《城市排水流量堰槽測量標準》(GJ/T3008.1-5-93的明渠)
2、選用流速儀漢測流,須修建一段截面底部硬質平滑、截面開頭為規則幾何形,長度不小于3-5米的平直過水段,設計水深不小于0.1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具體要求以流速儀使用說明為準。
3、選用浮標法測流,應有一段橫斷面規則、溝底縱向無坡度、無彎曲、水流平穩、有一定液面高度的不少于10米的明渠。
4、選用容器法測流,溢流口與受納水體應有適當落差或能用導水管形成落差,且流量較小。
(二)對于排污管道,測流段應根據選用的儀器設備(文氏管、孔板、電磁流量計、超聲波流量計等)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實施。
第十七條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的排污口應安裝污染物在線監測儀,1998年底前必須安裝污水流量計和化學需氧量在線監測儀。
一般排污單位的排污口也應盡量安裝污水流量計,有困難的可安裝堰槽式測流裝置或其它計量裝置。
第十八條確因情意特殊,不能修建測流段并安裝污水流量計的排污單位,應向環保部門申明原因,其污(廢)水流量計算方法應得到環保部門的認可。
第十九條選用污水流量計和污染物在線監測儀,必須持有計量部門的質量認證證書和國家、省環保局推薦的證書。
污水流量計設入運行后,排污單位每年應向當地計量部門申請檢定,領取計量檢定證書。
第二十條排放污水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原則上應設在排污口附近醒目處。若排污口隱蔽或距廠界較遠的,則標志牌也可設在監測采樣點附近醒目處。
第三章廢氣排氣筒(煙囪)規范化整治
第二十一條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如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別保護的地區,不得新建排氣筒(煙囪)。
第二十二條排放同類污染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排氣筒(煙囪)(不論其是否屬同一生產設備),在不影響生產、技術上可行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合并成一個排氣筒(煙囪)。
第二十三條有組織排放廢氣的排氣筒(煙囪)高度應符合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有關規定。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或對排放廢氣進行進一步處理,或對排氣筒(煙囪)實施整治。
第二十四條對有破損、漏風的排氣筒(煙囪)必須及時修復。
第二十五條無組織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的,凡有條件的,均應加裝引風裝置,進行收集、處理,改為有組織排放。新擴改項目,原則上不得設置無組織排放的設施。
第二十六條排氣筒(煙囪)應設置便于采樣、監測的采樣口和采樣監測平臺。有凈化設施的,應在其進出口分別設置采樣口。
第二十七條采樣孔、點數目和位置應按《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GB/T16157-1996)和《污染源統一監測分析方法(廢氣部分)》([82]城環監字第66號)的規定設置。
第二十八條在國家劃定的酸雨控制區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內,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標準以及日排放二氧化硫0.6噸以上的排氣筒(煙囪)應安裝二氧化硫在線監測儀。所選用的監測儀必須持有計量部門的質量認證證書和國家、省環保局推薦的證書。
第二十九條排放廢氣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應設在排氣筒附近地面醒目處。
第四章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規范化整治
第三十條固定噪聲污染源(即其產生的噪聲超過國家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固定噪聲源)對邊界影響最大處,須按《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測量方法》(GB12349-90)的規定,設置環境噪聲監測點,并在該處附近醒目處設置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三十一條邊界上有若干個在聲環境中相對獨立的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應分別設置環境噪聲監測點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五章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規范化整治
第三十二條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生活飲用水地下水源補給帶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禁止建設各種固體廢物(含生活垃圾)集中貯存(處置)設施、場所和填埋場;已建設的貯存、堆放場應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十三條露天貯存冶煉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廢礦石、尾礦和其他工業固體廢物的,應當設置專用的貯存設施或堆放場地。易造成二次揚塵的,應采取不定時噴灑等防治措施。
第三十四條經監測分析確認無危險、無利用價值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應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場所填埋。
第三十五條危險廢物必須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設施、專用堆放場所集中處置或貯存。禁止將危險廢物混入百危險廢物中貯存。
第三十六條各種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堆放場所和填埋揚,必須有防火、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和城市環境衛生標準的,限期改造。
第三十七條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的滲濾污(廢)水達不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必須進行處理。
第三十八條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有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須在其周圍設置監測井(孔),用以監測地下水的水質變化。
(一)背景值監測井(孔)與固廢貯存(處置)場所最大距離不超過3公里,深度應在地下水面3米之下。
(二)飽和帶監測井至少應包括三口井(孔),一口井遠離固廢貯存(處置)場所,提供溶出液擴散稀釋數據,另二口井靠近固廢貯存(處置)場所,用于提供直接受場所影響的地下水數據。
(三)充氣帶或非飽和帶監測用滲水器可沿場所四周設置。
第三十九條一般性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占用土地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應在其邊界各進出路口設置標志牌;面積大于100平方米、小于1平方公里的,應在其邊界主要路口設置標志牌;面積小于100平方米的,應在醒目處沒1個標志牌。危險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無論面積大小,其邊界都應采用墻體或鐵絲網封閉,并在其邊界各進出路口設置標志牌。
第六章排污口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四十條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分警告和提示標志牌兩類。
對《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第一類污染物和表4中序號為8、9、24-52的第二類污染物排放口,光氣、氰化氫和氯氣等劇毒大氣污染物以及其它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口或危險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樹立固定式警告標志牌。對一般性污染物排放或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掛平面固定式提示標志牌,或樹立式固定提示標志牌。
第四十一條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按照國家標準《環境保護圖形標志》(GB15562.1-1995,GB15562.2-1995)衽定點制作并由省環保局監制。
(一)標志牌的形式及尺寸
警告標志牌形狀為三角形邊框,提示標志牌形狀為正方形邊框。
平面固定式標志牌外形尺寸:警告標志牌邊長0.42米,提示標志牌長0.48米、寬0.3米;立式固定式標志牌外形尺寸:警告標志牌邊長0.56米,提示標志牌長0.42米、寬0.42米,立柱高度為標志牌最上端距地面2米、地下0.3米。
(二)標志牌采用1.5-2毫米冷軋鋼板,立柱采用38*4無縫鋼管,表面采用專用防偽膜。
(三)標志牌顏色
警告標志牌的背景和立柱為黃色,圖案、邊框、支架和輔助標志的文字為黑色;提示標志牌的背景和立柱為綠色,圖案、邊框、支架和輔助標志的文字為白色,文字字型為黑體字。
(四)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格式:第一行為排污單位名稱,第二行為標志牌名稱,第三行為排污口編號,第四行為排放主要污染物名稱。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必須與排污申報登記表中相關內容一致。
排污口編號格式統一規定如下:
污水WS——******
廢氣FQ——******
噪聲ZS——******
固體廢物GF——******
編號的前兩個字母為排污類別代號,第一至第四位為排污單位順序編號(與排污申報登記號第九至第十二位一致),第五至第六位為排污口順序編號。多個排污口的編號順序,污(廢)水排放口以排污單位的主大門為起點,按順時針方向排列;廢氣排氣筒(煙囪)以生產主裝置到輔助裝置,按工藝流程排列;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監測點與污(廢)水排放口列方法相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按使用時間先后和出入口順時針方向排列。
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由當地環保部門規定。標志牌制作單位按規定內容負責填寫。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排污口設置及規范化整治管理除應執行本辦法外,還應遵守國家和省現行的有關環保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規定。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將按照國家和省環保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四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由省環境保護局負責解釋。
收貨部制度
篇2:排污口設置及規范化整治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對污(廢)水排放口、廢氣排氣筒、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實行規范化管理,根據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環境保護圖形標志》(GB15562.1-1995,GB15562.2-1995)等標準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上述所述污(廢)水排放口、廢氣排氣筒、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以下簡稱“排污口”。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對我省轄內一切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含新建、擴建和改建項目的建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污單位)排污口的管理。
第三條排污單位必須按《江蘇省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如實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保部門)申報登記排污口數量、位置以及所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或產生的公害的種類、數量、濃度、排放去向等情況。
第四條排污口應符合“一明顯,二合理,三便于”的要求,即環保標志明顯;排污口設置合理,排污去向合理;便于采集樣品、便于監測計算、便于公眾參與監督管理。
第五條經規范化整治的排污口,必須按照國家環保局制定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實施細則》(國家環境保護局環監[1996]463號)的規定,設置與排污口相應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六條對于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排污口,視同污染防治設施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由環保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下達限期整治通知。逾期未完成的,按環保法律、法規中關于污染防治設施監督管理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七條建設項目需設置排污口,必須經負責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保部門審查批準。凡需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設置廢水排污口的建設單位,還應當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辦理報批手續。環保部門在對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審批時,必須明確允許設置排污口的數量、位置和規范化建設要求,并作為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八條未經環保部門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的擴大排污口,有下列情況之一必須變更時,須履行排污變更申報登記手續,更換標志牌和更改登記注冊內容。
(一)排放主要污染物種類發生變化的;
(二)位置發生變化的;
(三)須拆除或閑置的;
(四)須增加、調整、改造或更新的。
環保部門應在接到報告之日起十五日內予以批復,逾期不批復,視為同意。
第九條排污單位要根據國家和省環境保護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建立排污口基礎資料檔案和監督檢查檔案。
第十條排污口有關建筑物及其監測計量裝置、儀器設備和環保圖形標志牌等都屬環境保護設施,排污單位應將其納入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建立維護保養制度。各地環保部門應按照環境保護設施監督管理規定,加強現場日常監督管理。
第二章污(廢)水排放口規范化整治
第十一條合理確定污(廢)水排放口位置:
(一)凡在城鎮集中式生活用水地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內的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保護區,以及海域中的海洋特別保護區、海上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旅游區、鹽場保護區、海水浴場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需要特殊保護的水域內,不得新建排污口。在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已設置的排污,限期拆除。
(二)城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準保護區、一般經濟漁業水域和風景瀏覽區內的水體等重點保護水域,從嚴格控制新建排污口。
第十二條凡生產經營場所集中在一個地點的單位,原則上只允許設污水和“凈下水”排污口各一個;生產經營場所不在同一地點的單位,每個地點原則上只允許設一個排污口。個別單位確因特殊原因,其排污口設置需要超過允許數量的,須報經環保部門審核同意。
排污單位已有多個排污口的,必須結合清污分流和污水合理的流向進行管網歸并整治。
第十三條凡排放含《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類污染物的單位,應對產生該污染物的車間或車間廢水處理設施專門設置規范的排污口。
第十四條應按《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和《水質采樣方案設計技術規定》(GB12997-1996)的規定,對一類污染物的監測,在車間或車間廢水處理設施排污口設置采樣點;對二類污染物的監測,在排污單位的總排污口設置采樣點。
第十五條采樣點上應能滿足采樣要求。用暗管或暗渠排污的,要設置能滿足采樣條件的陰井或修建一段明渠。污水面在地面以下超過1米的,應配建取樣臺階或梯架。壓力管道式排污口應安裝取樣閥門。
第十六條凡排放一類污染物或日排放廢水100噸以上的排污單位以及新建、擴建、改建項目的單位,必須在專門設置的一類污染物的排污口和單位總排污口上游能對全部污水束流的位置,修建一段特殊渠(管)道(測流段),以滿足測量流量的要求:
(一)對于排污渠道,測流段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選用堰槽法或基于堰槽的流量計測流,須修建一段滿足《城市排水流量堰槽測量標準》(GJ/T3008.1-5-93的明渠)
2、選用流速儀漢測流,須修建一段截面底部硬質平滑、截面開頭為規則幾何形,長度不小于3-5米的平直過水段,設計水深不小于0.1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具體要求以流速儀使用說明為準。
3、選用浮標法測流,應有一段橫斷面規則、溝底縱向無坡度、無彎曲、水流平穩、有一定液面高度的不少于10米的明渠。
4、選用容器法測流,溢流口與受納水體應有適當落差或能用導水管形成落差,且流量較小。
(二)對于排污管道,測流段應根據選用的儀器設備(文氏管、孔板、電磁流量計、超聲波流量計等)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實施。
第十七條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的排污口應安裝污染物在線監測儀,1998年底前必須安裝污水流量計和化學需氧量在線監測儀。
一般排污單位的排污口也應盡量安裝污水流量計,有困難的可安裝堰槽式測流裝置或其它計量裝置。
第十八條確因情意特殊,不能修建測流段并安裝污水流量計的排污單位,應向環保部門申明原因,其污(廢)水流量計算方法應得到環保部門的認可。
第十九條選用污水流量計和污染物在線監測儀,必須持有計量部門的質量認證證書和國家、省環保局推薦的證書。
污水流量計設入運行后,排污單位每年應向當地計量部門申請檢定,領取計量檢定證書。
第二十條排放污水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原則上應設在排污口附近醒目處。若排污口隱蔽或距廠界較遠的,則標志牌也可設在監測采樣點附近醒目處。
第三章廢氣排氣筒(煙囪)規范化整治
第二十一條一類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如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別保護的地區,不得新建排氣筒(煙囪)。
第二十二條排放同類污染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排氣筒(煙囪)(不論其是否屬同一生產設備),在不影響生產、技術上可行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合并成一個排氣筒(煙囪)。
第二十三條有組織排放廢氣的排氣筒(煙囪)高度應符合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有關規定。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或對排放廢氣進行進一步處理,或對排氣筒(煙囪)實施整治。
第二十四條對有破損、漏風的排氣筒(煙囪)必須及時修復。
第二十五條無組織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的,凡有條件的,均應加裝引風裝置,進行收集、處理,改為有組織排放。新擴改項目,原則上不得設置無組織排放的設施。
第二十六條排氣筒(煙囪)應設置便于采樣、監測的采樣口和采樣監測平臺。有凈化設施的,應在其進出口分別設置采樣口。
第二十七條采樣孔、點數目和位置應按《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GB/T16157-1996)和《污染源統一監測分析方法(廢氣部分)》([82]城環監字第66號)的規定設置。
第二十八條在國家劃定的酸雨控制區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內,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標準以及日排放二氧化硫0.6噸以上的排氣筒(煙囪)應安裝二氧化硫在線監測儀。所選用的監測儀必須持有計量部門的質量認證證書和國家、省環保局推薦的證書。
第二十九條排放廢氣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應設在排氣筒附近地面醒目處。
第四章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規范化整治
第三十條固定噪聲污染源(即其產生的噪聲超過國家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固定噪聲源)對邊界影響最大處,須按《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測量方法》(GB12349-90)的規定,設置環境噪聲監測點,并在該處附近醒目處設置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三十一條邊界上有若干個在聲環境中相對獨立的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應分別設置環境噪聲監測點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五章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規范化整治
第三十二條國家和省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生活飲用水地下水源補給帶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禁止建設各種固體廢物(含生活垃圾)集中貯存(處置)設施、場所和填埋場;已建設的貯存、堆放場應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十三條露天貯存冶煉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廢礦石、尾礦和其他工業固體廢物的,應當設置專用的貯存設施或堆放場地。易造成二次揚塵的,應采取不定時噴灑等防治措施。
第三十四條經監測分析確認無危險、無利用價值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應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場所填埋。
第三十五條危險廢物必須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設施、專用堆放場所集中處置或貯存。禁止將危險廢物混入百危險廢物中貯存。
第三十六條各種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堆放場所和填埋揚,必須有防火、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環境的措施。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和城市環境衛生標準的,限期改造。
第三十七條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的滲濾污(廢)水達不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必須進行處理。
第三十八條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有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須在其周圍設置監測井(孔),用以監測地下水的水質變化。
(一)背景值監測井(孔)與固廢貯存(處置)場所最大距離不超過3公里,深度應在地下水面3米之下。
(二)飽和帶監測井至少應包括三口井(孔),一口井遠離固廢貯存(處置)場所,提供溶出液擴散稀釋數據,另二口井靠近固廢貯存(處置)場所,用于提供直接受場所影響的地下水數據。
(三)充氣帶或非飽和帶監測用滲水器可沿場所四周設置。
第三十九條一般性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占用土地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應在其邊界各進出路口設置標志牌;面積大于100平方米、小于1平方公里的,應在其邊界主要路口設置標志牌;面積小于100平方米的,應在醒目處沒1個標志牌。危險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無論面積大小,其邊界都應采用墻體或鐵絲網封閉,并在其邊界各進出路口設置標志牌。
第六章排污口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
第四十條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分警告和提示標志牌兩類。
對《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第一類污染物和表4中序號為8、9、24-52的第二類污染物排放口,光氣、氰化氫和氯氣等劇毒大氣污染物以及其它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口或危險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樹立固定式警告標志牌。對一般性污染物排放或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掛平面固定式提示標志牌,或樹立式固定提示標志牌。
第四十一條環境保護圖形標志牌按照國家標準《環境保護圖形標志》(GB15562.1-1995,GB15562.2-1995)衽定點制作并由省環保局監制。
(一)標志牌的形式及尺寸
警告標志牌形狀為三角形邊框,提示標志牌形狀為正方形邊框。
平面固定式標志牌外形尺寸:警告標志牌邊長0.42米,提示標志牌長0.48米、寬0.3米;立式固定式標志牌外形尺寸:警告標志牌邊長0.56米,提示標志牌長0.42米、寬0.42米,立柱高度為標志牌最上端距地面2米、地下0.3米。
(二)標志牌采用1.5-2毫米冷軋鋼板,立柱采用38*4無縫鋼管,表面采用專用防偽膜。
(三)標志牌顏色
警告標志牌的背景和立柱為黃色,圖案、邊框、支架和輔助標志的文字為黑色;提示標志牌的背景和立柱為綠色,圖案、邊框、支架和輔助標志的文字為白色,文字字型為黑體字。
(四)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格式:第一行為排污單位名稱,第二行為標志牌名稱,第三行為排污口編號,第四行為排放主要污染物名稱。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必須與排污申報登記表中相關內容一致。
排污口編號格式統一規定如下:
污水WS——******
廢氣FQ——******
噪聲ZS——******
固體廢物GF——******
編號的前兩個字母為排污類別代號,第一至第四位為排污單位順序編號(與排污申報登記號第九至第十二位一致),第五至第六位為排污口順序編號。多個排污口的編號順序,污(廢)水排放口以排污單位的主大門為起點,按順時針方向排列;廢氣排氣筒(煙囪)以生產主裝置到輔助裝置,按工藝流程排列;固定噪聲污染源擾民處監測點與污(廢)水排放口列方法相同;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按使用時間先后和出入口順時針方向排列。
標志牌輔助標志內容由當地環保部門規定。標志牌制作單位按規定內容負責填寫。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排污口設置及規范化整治管理除應執行本辦法外,還應遵守國家和省現行的有關環保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規定。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將按照國家和省環保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四條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由省環境保護局負責解釋。
收貨部制度
篇3:湖南省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綜合評價考核細則
湖南省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綜合評價考核細則
一、政府及領導重視情況。(權重8)
主要考核政府會議研究食品安全工tF情況和政府領導參與食品安全檢查督查情況,要求有會議紀要、簡報、圖片資料等。相關資料有4份以上可評定為A,1-2份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1.1實施方案制定情況。(權重3)
主要考核有無《食品放心工程實施方案》及方案制定的預期目標完善程度。要求有《食品放心工程買施方案》,有預期目標,有保障措施等。相關資料齊全,目標明確,措施得力可評定為A,有方案、有目標、有措施為c,其余祝情況評定為B或者D。
1.2《食品放心工程實施方案》落實情況。(權重5)
主要考核食品放心工程宴施方案中預期目標完成情況。項目達標90%以上可評定為A,項目達標60%以上可評定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二、監管保障情況(權重10)
21食品安全綜合監管經費落實情況。(權重6)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綜合監管經費撥付及開支情況。有撥付憑證,有資金開支情況,經費比較充足,可保障食品安全綜合監督的基本需要評定為A;有撥付憑證,有資金開支情況,但經費很少,難以保障食品安全綜合監管的基本需要評定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2.2快速檢測監測體系建設情況。(權重4)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網絡建設、檢測儀器配備及運行情況。快速檢測網絡建設基本到位、檢測儀器配備比較齊全,運行情況良好為A,快速檢測網絡建設和快速檢測儀器配備正在實施,已覆蓋50%以上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大中型超市并開始運行為B;有計劃規劃,正在籌備實施評定為c,無計劃規劃為D。
三、措施落實情況(權重35)
3.1初級農產品監管情況。(權重6)
主要考核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市場準入實施、檢驗檢測體
系建設、“三品”生產等資料和現場情況,看資料和看現場相結合,各占fi0%的權重。標準化生產基地有規范的農產品生產和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市場準入實施良好;檢驗檢測體系比較健全;完成產地環評面積和‘‘三品”認證數量;蔬菜農藥殘留與生豬“瘦肉精,,控制在指標之內可評為“A”;標準化生產基地各種生產檔案基本規范,基本到位;市場準入已經實施:各項指標能夠完成可評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2食品生產環節的監管情況。(權重6)
重點考核有關資料和食品生產企業現場情況,看資料和看現場各占50%的權重。資料應有生產企業Qs認證推進情況,日常監管情況和現場檢查情況,有工作計劃,有會議紀要,有情況總結等。食品生產企業有質量管理體系,現場管理規范有序。相關資料齊全,目標明確,日常監管得力,現場管理規范有序,可評定為A,有方案、有計劃、有總結,企業現場基本正常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3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情況。(權重6)
重點考核計劃措施制定和實施情況資將和超市、農貿市場現場,看資料和看現場各占50%的權重。要求有工作計劃,有會議紀要,有情況總結,現場管理規范有序等。相關資料齊全,目標明確,日常監管得力,現場狀況良好可評定為A,有方案、有計劃、有總結,現場情況基本正常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4食品安全消費環節的監管情況。(權重6)
重點考核餐飲業分級管理情況資料和餐飲、食堂現場,看資料和看現場各占5O%的權重。要求有工作計劃,有會議紀要,有情況總結等,現場符合衛生安全要求。相關資料齊全,目標明確,日常監管得力,現場符合要求,井然有序可評定為A,有方案、有計劃、有總結,現場基本合格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5重點品種(兒童食品和保健食品)整治情況。(權重6)
重點考核質監部門對兒童食品整治情況和衛生部門對保健食品的整治情況。要求有工作計劃(或者會議紀要),有情況總結等。相關資料齊全,目標明確,日常監管得力可評定為A,有方案、有計劃、有總結,運行基本正常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6食品安全事故報告、登記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事件投訴舉報情況、登記情況資料。有舉報情況登記且記錄齊全評定為A;有記錄可評定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7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情況。(權重3)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事故查處制度、查處措施及實際查處情況資料。相關資料齊全,上報及查處工作及時,處理得當評定為A,有相關資料,上報及查處工作比較及時,有處理記錄評定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3.8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只考察,不記分)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規劃計劃及定點和推進情況。
四、宣傳教育情況(權重1O)
4.1媒體宣傳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利用媒體宣傳食品安全監管情況。有剪報、錄像等資料且較多評定為A;有資料但較少評定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4.2學校開展食品安全教育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教育部門有關文件資料和工作總結及滿意度測評指標。各方面突出評為A;有相關資料齊全,滿意度測評該項指標達60%以上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4.3舉辦各種宣傳活動的次數及普及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有關活動計劃、新聞報道資料等。各方面突出評為A;有部分相關資料評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總分加分項:國家級刊物每篇獎勵1分,省部級刊物每篇獎勵0.5分,
地市級刊物每篇獎勵0.2分。)
4.4監管工作人員培訓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各有關部門開展內部人員培訓情況,要求有培訓計劃、實施情況和情況總結。各有關部門都開展了培訓,效果好,并有相關資料為A;有部分監管部門未開展或者資料不全、有措施但培訓面未達6O%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4.5培訓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各有關部門開展被監管食品企業從業人員培訓情況,要求有培訓計劃、實施情況和情況總結。各有關部門都開展了培訓,效果好,并有相關資料為A;有部分監管部門未開展或者資料不全、有措施但培訓面未達60%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五、綜合監管情況(權重5)
5.1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機構設置情況。(權重2)
重點考核協調機構設置的有關文件、資料等。市州本級及轄區內縣市區政府都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協調機構并有較為完善的相關工作制度可評為A。市州本級及轄區內設有食品品監督管理理機構的區縣政府都建立了食品安全協調機構并有相關工作制度可評為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5.2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機構運轉情況。(權重3)
重點考核協調會議情況,聯合執法情況和信息共享情況、上報信息數量及質量情況等。有較為完整的會議記錄、會議紀要、簡報及實施情況總結,上報信息數量多,質量高可評為A;會議記錄、會議紀要、簡報及實施情況總結很少,上報信息數量很少,時效性較差可評C,其余視情況評定為B或者D。
六、消費者滿意度情況(權重24)
6.1食品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放心程度。(權重10)
主要考核民意測評統計數據,“放心”達到80%以上為A:“放心'及“比較放心’’之和大于80%即為B;“放心,,及“比較放心”之和為6O一80%為C,“不放心”超過40%為D。
6.2食品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農業、畜牧、衛生、工商、質監、教育、食品藥品)的評價情況。(總權重為14,每個部門為2)主要考核民意測評統計數據,查看消費者對各部門的評價情況。以部門統計,評價“好”達到80%以上該部門為A;“好”,及“較好”之和大于80%即為13;“好”及“較好”之和6O一8O%為c,“差”超過40%為D。總計A級部門5個以上總體評價為A:A加B>5,總體評價為B,A加B>4,總體評價為c,其余則總體評價為D。
食品安全檢驗
ABSCIEX的"從農田到餐桌"食品檢測解決方案作為在食品和農業領域采用的食品安全檢測手段,覆蓋了從原材料和加工過程控制,到成品檢驗及產品銷售的全過程。致力于:
1、檢驗食品和飲料的營養成分
2、應對致癌物非法摻雜
3、篩查食品中不明污染物
4、達到或超過農殘分析的新興監管要求
5、幫助食品生產者或監管者檢測痕量水平的過敏原建立在業界領先的技術基礎之上的3200系列串聯質譜儀和EksigentekspertultraLC100液相色譜儀的組合是靈敏的、可靠的、耐用的技術平臺。設計緊湊且性能極高的API3200?系統專為進行小分子定量分析的高通量實驗室而設計,滿足環境、食品安全、臨床醫學、藥物開發等領域中所有類型及不同濃度的樣品測定,提供業界最卓越的可靠性和重復性質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