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監控體系規范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事業單位“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消除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第二條?本規范適用于淮安市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以下稱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
?第三條?“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1”是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法(以下稱監控法);“3”是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動態管理機制、持續改進機制、系統評價機制(以下稱三項機制)。
?監控法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監控事故隱患、職業危害的方法,三項機制是監控法有效實施運行的保障。
?第四條?單位應當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工作方針,履行安全生產職責,保障生產安全。
?第五條?單位應當建立“群防、群控、群治”的安全生產監控體系,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有效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
?第六條?單位應當逐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安全職責,確定各級、各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人。
?第七條?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和安全機構。
?第二章?監控法內容
?第八條?監控法是單位構建“群防、群治、群控”的安全生產網絡,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運用現代安全管理的理論、方法對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進行有效監控,防范各類事故和職業危害發生的工作方法。
?第九條?單位應在下列場所確定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并設置標牌。
(一)有爆炸、易燃、易發生火災危險的場所;
(二)有觸電傷害危險的場所;
(三)有中毒和窒息危險的場所;
(四)有人員高空墜落危險的場所;
?(五)有機具、物件掛、絞、碾、碰、擠、壓、切、撞、割刺危險的場所;
(六)有灼燙、透水、淹溺、坍塌等危險的場所;
(七)有落物、崩塊傷人危險的場所;
(八)粉塵超標和環境污染的場所;
?(九)存在噪音、低溫、高溫、振動、輻射、生物毒性危害危險的場所;
(十)因雨、雪、風等自然因素和其他容易致人傷害、發
生事故頻率較高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場所。
?第十條?單位應按下列標準劃分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監控等級。
?(一)A級(紅色監控區域):易發生群死群傷,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或可能發生重大職業危害事故,對單位造成重大影響。
?(二)B級(橙色監控區域):易發生多人傷害,財產損失較大,或可能發生較大職業危害事故,對單位造成較大影響。
?(三)C級(黃色監控區域):發生事故的概率較小,傷害程度較輕,財產損失較小,或可能發生一般職業危害事故,對單位造成一般影響。
?第十一條?單位應對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進行排查評估、分級建檔監控。
(一)單位應層層做好宣傳發動工作,依靠職工群眾,組織人員,深入生產現場,分析排查。
?(二)單位應組織有分管領導、安全技術人員和職工參加的評估小組,對排查的問題進行評估,確認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并根據上述監控等級劃分依據,確認其監控等級。任何級別的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均應先行采取措施進行整改。
?(三)根據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監控級別,分級登記建檔。
?(四)凡通過評估,列入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作業點的監控點統一設置分色標志牌,標明監控點名稱、危險等級、易發生事故的種類、預防措施、控制要求、緊急處理預案、責任人、檢查周期等,組織職工群眾定期進行檢查。
?第三章三項機制內容
?第十二條?三項機制是單位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動態管理機制、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持續改進機制、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系統評價機制。
?第十三條?單位應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動態管理機制。重點是:
?(一)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點實時監控制度。對已經被監控的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點按照監控內容要求進行監控,因出現意外情況導致危險程度升高或通過采取技術、工藝等措施整改后,其危險性消除、降低,應及時進行評估,更新監控內容或進行動態清零;
?因單位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新產生的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應進行排查評估,確認監控等級;
?對生產作業過程中移動危險源點,要采取跟蹤監控,使監控點處于可控狀態。
?(二)建立事故預警制度。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和職業危害,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組織職工現場演練,熟悉應急救援預案要求、內容和方法。
?(三)建立職工教育更新制度。單位應對職工加強監控點管理、日常安全教育和現場安全教育,并對錄用新人員,貫徹新法規,調換新工種,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情況及時進行職工安全知識更新教育。
?(四)建立獎勵制度。對職工在監控過程中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避免事故發生的,單位應當給予一定獎勵。
?第十四條?單位應當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持續改進機制。重點是:
?(一)建立全員排查制度。單位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發動職工對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進行排查,凡是能整改的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及時進行整改。凡因工藝、技術等原因難以整改的,實行評估確認,分級分色預警控制。
?(二)建立持續改進制度。對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點經常檢查,形成排查、評估、確認、掛牌、檢查、整改、效果評價持續改進的螺旋式循環。
?(三)建立創新提升制度。積極吸收安全生產新理念、新規范、新的技術手段、新的管理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監控工作方法,提升監控法的應用實效。
?第十五條?單位應建立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系統評價機制。
?(一)職工評價。單位應組織職工對生產作業現場設備、環境、人的行為和現場管理進行評價。評價的方法主要采取“職工每日評價,班組每周評價,分廠(車間)每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崗位監控點控制情況進行評估。
?(二)技術評價。單位應組織本單位的技術人員對安全生產情況進行評價,或聘請中介機構、安全專家進行評價。
?(三)監管評價。各級安監、工會、衛生等部門對本地區單位安全生產的運行狀況、“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開展情況、事故發生情況等進行評價。
?第四章?作業場所要求
?第十六條?單位作業場所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重點監控崗位有監控牌(卡);
?(二)作業現場安全警示標志齊全醒目;
?(三)職工勞動防護用品穿戴正確;
?(四)各種設備設施的安全防護裝置和消防、職業衛生防護設施的配置齊全完好;
?(五)崗位操作規程和有關制度齊全;
?(六)崗位安全臺帳記錄完整。
?第十七條?單位作業場所應設置“三圖五卡”。
?三圖是安全監控工作體系流程圖、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組織網絡圖、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示意圖,并公布在醒目處。
?五卡是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監控卡、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評價卡、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整改卡、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應急救援處理卡、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職工權利義務告知卡。
?第五章?權利和義務
?第十八條?單位職工安全生產保障權利。
?(一)職工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并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二)有權獲得符合國家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
?(三)有對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的權利。
?(四)有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
?(五)有采取緊急避險措施的權利。
?(六)在發生安全事故后,有獲得及時搶救和醫療救治并獲得工傷保險賠付的權利等。
?(七)有獲得安全生產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權利。
?第十九條?單位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應承擔下列義務:
?(一)在作業過程中必須遵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服從管理。
?(二)接受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要的安全生產知識。
?(三)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及時向單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主要負責人報告。
?(四)正確使用和佩戴勞動防護用品。
?第二十條?單位應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必要的職業危害檢測設備,明確專人定期對存在噪音、有毒有害、粉塵超標和環境污染等場所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告知所在崗位職工。
?第二十一條?單位應定期對職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并建立職工健康檔案。
?第二十二條?單位應按規定為職工發放勞動防護用品,并登記造冊。
第六章?工作要求
?第二十三條?單位應制定《“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實施辦法》和有關工作制度。?
?職工應熟知本崗位安全監控要求,每班必須對本崗位進行安全檢查評價,做好記錄,發現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的及時消除,不能及時消除的應采取必要措施并向上級領導匯報,做好記錄。
?單位分廠(車間)應明確專人每日對本分廠(車間)的安全生產進行巡查,做好記錄。
?單位安技部門應將“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納入日常工作范圍,每日對本廠(公司)內的生產崗位進行巡查,做好記錄。
?單位工會應積極配合行政部門做好“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推行工作。
?單位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具體負責本單位“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實施工作。
?單位主要負責人為“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實施第一責任人。
?第二十四條?各地、各部門應制定“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制度,對所屬單位的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和市總工會適時對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的“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落實情況進行指導。?
?第七章?獎懲
?第二十五條?各縣(區)、各部門、各單位應將“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納入年度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對推行“1+3”安全監控工作體系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對推行不力導致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依照有關規定對責任人員嚴肅處理。
第八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規范由淮安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和市總工會負責解釋。各縣(區)、市各行業主管部門應制定實施辦法。交通運輸、建筑、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行業分別由市交通局、建設局、公安局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并貫徹實施。
篇2:車輛運輸監控平臺安全監控制度
一、負責為企業運輸車輛管理運行數據查詢服務。
二、負責監控平臺設備運行狀態管理、維護和報修工作,登記設備運行記錄。
三、負責監控車輛運行軌跡和運行狀態,對可疑車輛和地區按照運輸部門要求實施重點監控觀察。
四、對車載終端設備進行定期檢查,保障全部設備完好;
五、車輛管理員負責GPS設備的維修檢測工作,登記維修檢測記錄。
六、車輛管理人員要定時維護更新系統狀態,保持信息傳遞速度和顯示刷新速度。定期對計算機硬件進行維護處理。
七、一旦監控中心發現裝有GPS車載終端的車輛無法進行有效監控,監控人員及時填寫GPS設備檢修單同時駕駛員或負責人安排車輛前去進行修理,駕駛員應及時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測修理,不得無故拖延。
八、維修車間對GPS車載終端建立檢修登記制度,并配合相關部門定期對進修的車輛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
九、負責跟進所有的物流運單,包括供貨商出發的及各分公司之間調撥的運單,并第一時間發送商品貨運通告,通知收貨方。
十、負責在物流系統中完成直運到貨信息的登錄工作。
十一、負責跟進貨運過程中的每一個交接環節,必須確保貨暢其流。
十二、負責確保商品按時供貨、準點到位。
十三、負責確認發運商品是否安全、快捷、準點到達收貨方目的地。
十四、負責處理貨運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況,記錄在案,并及時上報運輸主管處理。
篇3:危險品裝卸作業現場安全監控管理制度
危險品裝卸應遵守下列規定:
一、機動車輛不應直接進入危險建筑物內時,宜在距建筑物不小于2.5m處進行裝卸作業;
二、當建筑物內火炸藥粉塵或易燃易爆溶劑揮發氣體時,機動車應在建筑物門前不小于5m處進行裝卸;
三、裝卸危險品的高位站臺,應設置防止車輛頂撞站臺的緩沖件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四、裝卸、搬運均應輕拿輕放,嚴禁翻滾拖拉,或用橇棍、榔頭等鐵器敲打部件;
五、普通汽車裝車時,車廂底部應鋪軟墊,不應倒置或側放,控制裝載質量不應超過額定負荷,且產品包裝箱超出車廂高度不應超過包裝箱高度的三分之一。車廂應蓋好蓬布,捆綁牢固,在確保包裝件固定可靠后,方可關嚴車廂欄板;
六、專用運輸車裝車時,控制裝載質量不應超過額定負荷,包裝件應碼放整齊,碼放高度不得超過1.5m,正確使用車內專用捆繃帶和掛鉤。中途卸車后,及時調整包裝件的堆放高度,防止高位墜落和撞擊;
七、裝運危險品時,駕乘人員應對危險品的包裝進行檢查,發現不符合包裝要求和破損的,要及時報告和處理,同車運輸不同品種危險品時應按《危險品庫房管理制度》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