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環保教育培訓制度

安全環保教育培訓制度

2024-07-23 閱讀 5443

1?總則

1.1為進一步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方針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保方針,使企業的安全環保教育規范化、制度化,構建企業安全文明的生產秩序,提高企業各級人員的安全環保素養,防止發生不安全行為,減少職業傷害,特制定本制度。

1.2公司分管安全環保工作的領導全面負責職工安全環保教育工作,綜合辦具體負責安全環保教育計劃的編制、實施、考核、建檔工作。

1.3安全環保教育工作要納入公司安全環保工作考核體系并嚴格考核,沒有實行安全環保教育或沒有完成安全環保教育指標的單位、班組不能被評為生產先進單位和班組。

2?安全環保教育的形式

2.1公司安全環保教育形式分為集中性安全環保教育、分散性安全環保教育和經常性安全環保教育三種。

2.2集中性安全環保教育:安全環保學習班、安全環保講座、安全環保知識答卷、安全環保演講會、事故分析討論會、各種安全環保會議、收看安全環保知識錄像和安全環保圖片展覽等。

2.3分散性安全環保教育:有關人員現場現身說教、進行安全環保技能的咨詢和指導、個人勸告教育等。

2.4經常性安全環保教育:每天的班前會上要說明安全環保注意事項、班組安全環保活動日、安全環保業務培訓、安全環保警示標志等。

3?安全環保教育的內容

3.1公司安全環保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安全環保思想教育、生產安全環保技術教育、系統安全環保管理基礎知識教育、安全環保制度教育四種。

3.2安全環保生產思想教育:方針政策教育、紀律教育、事故案例教育、法制教育。

3.3生產安全環保技術教育:一般生產技術知識教育、一般安全技術基礎知識教育、專業安全技術知識教育。

3.4系統安全環保管理基礎知識教育:“三不傷害”教育、安全檢查表教育、事故樹圖分析教育。

3.5安全環保制度教育:“三同時”制度教育、“五同時”制度教育、“四不放過”制度教育、安全、環保責任制教育、崗位安全操作規程教育。

4?三級安全環保教育

4.1新入公司職工(含外培、實習及參觀人員)和臨時用工人員無論其在學校和其它單位受過何種安全環保教育,都必須經過本公司三級安全環保教育,并填寫三級安全環保教育卡。

4.2一級安全環保教育

由公司分管安全環保的領導、綜合辦、安全環保處負責教育,教育時間不少于24學時。具體教育內容為:

a.黨和國家的安全環保方針、環境保護方針、政策及安全環保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

b.本公司安全、環保、生產情況、生產概況、生產特點及安全、環保規章制度教育;

c.安全環保常識、危險區域注意事項、消防知識及交通安全知識教育;

d.從業人員的安全環保權利和義務教育;

e.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教育。

4.3二級安全環保教育

由基層單位分管安全環保的領導、專職或兼職安環員負責教育,教育時間不少于8學時。具體教育內容為:

a.本單位安全環保概況、生產工藝流程及工作特點教育;

b.本單位各項安全環保規章制度教育;

c.所從事工種的工作環境、危險因素及可能遭受的職業傷害教育;

d.本單位安全環保的經驗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教育;

e.安全設備設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正確使用及個人保護方法教育。

4.4三級安全環保教育

由班組長或安環員負責教育,教育時間不少于40學時。具體教育內容為:

a.班組和崗位生產任務、工藝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項教育;

b.崗位安全操作規程教育;

c.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的安全與職業衛生教育;

d.設備、工具及安全裝置的使用、維護方法教育;

e.本崗位防護用品的穿戴及防護用具的正確使用教育;

f.本崗位預防事故發生及發生緊急情況急救措施的方法教育。

5?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環保教育

5.1特種作業是指在勞動過程中容易發生傷亡事故,對操作者本人,尤其對他人和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業。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稱為特種作業人員。為了加強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環保教育,根據有關規定,從事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由省級安全環保監督管理局批準的特種作業培訓站進行安全環保教育和技術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56-100學時。

5.2特種作業人員上崗前,必須進行專門的安全技術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和考核,并經培訓合格,取得《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后方可上崗。

5.3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包括安全技術理論考試與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以實際操作技能考核為主。

5.4特種作業人員離開崗位超過6個月以上者,應當重新進行實際操作考核,經確認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5.5取得《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者,每兩年進行1次復審。連續從事本工種10年以上的,經用人單位進行知識更新教育后,每4年復審1次。復審學習時間不少于16學時。

5.6復審的內容包括:健康檢查、違章記錄、安全新知識學習、事故案例教育和本工種安全知識考試。未按期復審或復審不合格者,操作證自行失效。

6?調整崗位及復工人員安全環保教育

6.1調整崗位安全環保教育是指職工在調整崗位后需進行的安全環保教育。復工安全環保教育是指職工在離崗一年以上重新上崗需進行的安全環保教育。

6.2職工在調整工作崗位時必須接受安全環保教育。

6.3職工在作業區之間調整崗位時,由調入單位對其進行第二級、第三級安全環保教育后方可上崗。

6.4職工在單位內部調整崗位時,由調入班組對其進行第三級安全環保教育后方可上崗。

6.5調整崗位和復工安全環保教育的內容參照“三級安全環保教育”的相應內容執行。

6.6由普通工種調整為特殊工種時,依據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環保教育進行培訓,在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后方可獨立操作特種設備。

6.7復工教育的內容:針對復工者各自的心理因素,進行事故案例教育;重溫本工種安全操作規程,熟悉機器設備性能,并進行實際操作練習,預防事故發生的措施及應采取的安全對策。

7?管理人員安全環保教育

7.1管理人員安全環保教育主要是針對公司主要管理人員、一般管理人員、班組長和專(兼)職安環員開展的安全環保教育,具體由安全環保處負責聯系培訓教育。

7.2安全環保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對應的安全環保知識。

7.3專職安全環保管理人員、危險物品的儲存使用單位負責人及礦山負責人必須進行安全資格培訓,經安全環保監督管理部門或法律、法規規定的安全環保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資格證書后方可任職。

7.4主要管理人員、一般管理人員是搞好安全環保的關鍵,必須加強安全環保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

a.國家安全環保方針、政策和有關安全環保的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

b.安全環保管理基本知識、安全環保技術、安全環保專業知識;

c.重要環境因素、重大危險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應急管理和救援組織及事故調查處理的有關規定;

d.職業危害及其預防措施;

e.國內外先進的安全環保管理經驗;

f.典型事故和應急救援案例分析。

7.5?班組長和兼職安環員的安全環保教育是搞好安全環保的基礎,對于加強企業管理、促進安全建設、保障安全環保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內容包括:

a.班組安全環保管理與建設;

b.班組長和兼職安環員的安全環保職責;

c.安全環保規章制度;

d.事故處理報告程序;

e.系統安全工程;

f.事故的預防及應急措施。

8?全員安全環保教育

8.1全員安全環保教育是以學習國家安全環保方針、政策,安全環保的法律、法規,本單位的安全環保規章制度,隱患的預防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及現代安全環保管理知識為主要內容而進行的教育。全員安全環保教育由公司領導、相關職能部門、基層單位及班組層層負責,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安全環保教育活動。每年教育時間不少于8學時。

8.2從業人員必須進行安全環保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環保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環保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環保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8.3單位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設備,從業人員必須了解掌握其安全技術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并要進行專門的安全環保教育和培訓。

8.4應當教育和督促從業人員嚴格執行本單位的安全環保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并向從業人員如實告知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

8.5從業人員應當接受安全環保教育和培訓,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安全環保知識,提高安全環保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8.6要確立終身教育的觀念和全員培訓的目標,對在崗的從業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安全環保教育培訓。

9?對相關方的安全環保教育

對進入本公司作業活動的相關方人員,按照本公司安全環保教育培訓的有關要求進行安全環保教育,對其施加影響,了解和掌握本公司安全環保管理要求,并向其從業人員如實告知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提高安全環保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10附則

本制度由安全環保處負責解釋。

篇2:安全環保教育培訓范本

地點:項目部會議室

與會:項目經理、各架子隊隊長、各部室負責人及施工負責人

題目:環境保護培訓會議

一、制度建設

為了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使環保制度落到實處,項目部從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入手,成立了以項目經理成小寶為組長、韓志剛為副組長的環保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落實,形成了項目部、隊、班組三級環保組織管理網絡。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使環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他們還利用工余時間,積極組織全體參建員工進行環保知識的系統學習,。此舉使環保工作深入人心,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成為每個施工人員的自覺行為,為實現環保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育宣傳

施工現場樹立環保宣傳欄、標示牌,時刻提醒員工重視環保,讓施工人員了解環保內容和具體要求,自覺地遵守環保規定,規范施工生產。

三、環保措施

1、環保機構

為貫徹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保護、控制環境污染的各項法律、法規,防治揚塵、油污等對空氣的污染,防治噪聲污染,把施工對環境、空氣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減少到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本項目已經成立專門的環保領導小組機構,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專項治理。

2、降低施工噪音

采用低噪聲機械、設備,以減少其產生的噪聲。加強對機械的經常性保養,盡量使其噪聲降低到最低水平。

遵守當地有關部門對夜間施工的規定,對居民區150m以內的施工現場,施工時間加以控制,噪聲大于55dB的機械盡量不安排在夜間施工,必要時設置隔音墻。

3、減少施工粉塵

生活區內場地應硬化、綠化。攪拌設備應有較好的密封和防塵設施,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勞保防護用品。施工通道、瀝青砼攪拌站設專用車輛、專人經常進行灑水處理。路面施工注意保持水分,以免揚塵。易于引起粉塵的細料或粉散料運輸時應用帆布、蓋套覆蓋。

4、合理處置施工廢棄物

4.1清洗機械設備的廢水按位排放,保證施工現場整潔。廢泥漿應用罐車運到指定處理場進行處理,不得在施工現場就地排放。

4.2樁基施工時,嚴格按已規劃的平面布置泥漿生產,循環,保證泥漿作業區內的整潔,廢棄泥漿須排放于指定地點,并及時組織外運。嚴禁向河流或農田排放。

4.3沖洗集料或含有沉淀物的操作用水,應采取過濾、沉淀池處理等其他措施,達到排放標準。

4.4材料進場及運土車輛不帶泥沙,并做到沿途不遺不撒。

4.5雨季施工按規劃設置排水溝,使雨水有組織排放,避免雨泥四處橫流。

4.6生活垃圾堆放在指定位置,并及時組織清運出去,保證現場干凈衛生。

4.7合理規劃臨時建筑物、道路和場區上下水及雨季場區排水,保證施工期間場區無積水。場區按規劃建立生產垃圾堆放地,日產日清,使施工場區內保持整潔。

4.8按照文明施工的標準要求,現場施工用的材料要規劃成區,用砌體或警示欄桿區分開,并且要擺放整齊,明碼標識。

5、水土保持措施

5.1、橋梁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基礎施工,特別是鉆孔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泥漿水排放,為防止污染水源,破壞環境。鉆孔過程中的泥漿水先集中在泥漿池沉淀,符合要求后排放到工地的排水系統,嚴禁亂流亂淌。

承臺基坑設計排水溝和集水井,基坑集水用水泵抽出經凈化合格后從地面排水設施排出。

5.2、棄碴(土)場水土保持措施

棄碴場選址依據設計文件規劃或與地方有關部門協商,結合當地土地利用規劃。一般選擇在坡度較緩、易于形成坡度開發山坡荒地處,避開大面積匯水地帶的滯留谷地。棄碴前先將地表熟土集中存放,砌筑片石擋碴墻,墻身設泄水孔,碴底預埋透水管道,必須先擋后棄,工程結束后對棄碴場進行平整,地面做必要的防護,將存放的熟土回填棄碴場頂部,植草復墾。

5.3、防止水源枯竭的措施

路基施工、樁基施工和基坑開挖等可能會影響地表水源變化,破壞水環境。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做好防水設施,按照“以堵為主,限量排放”和“先堵水,后開挖”的原則組織施工。為此,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把防止水源枯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針對工程實際情況,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保護措施,施工中認真貫徹執行。

施工時,安排專人對地下、地表水位進行觀察,發現水位突然變化、水資源流失大時,及時向項目部反映,改變施工方案,保證對水環境的保護。

施工、生活用水本著節約的原則,尤其對水池的管理,杜絕水池漏水,配設自動加水裝置,當水量達到設計要求時,自動關機,防止水資源的浪費。

5.4、防止水污染措施

施工及生活廢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則,各種施工廢油、廢液集中儲積,集中處理,嚴禁亂流亂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壞環境。

施工作業產生的污水必須經過沉淀池沉淀,并經凈化處理,符合要求后排放。

食堂的廢水處理應設置隔油池,定期清理油污,污水經過必要的處理后排入污水管道,施工、生活污水嚴禁排入水源。

5.5、維護生態平衡,避免人為惡化環境措施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使全體參建員工充分認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環保意識。制定詳細的環境保護措施,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避免人為惡化環境。保護好鐵路沿線的植被、水環境、大氣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土壤結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系統。

加強工程車輛環保教育,建立車輛行駛環保制度,明確指出嚴禁在施工便道及施工場地以外行駛,成立環保督察小組,對違章行駛車輛視情節做出相應處罰。

5.6、地表植被的保護

合理規劃施工便道、施工場地,固定行車路線、便道寬度,限制施工人員的活動范圍,盡量少擾動地表、少破壞地表植被。

5.6、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及油料管理

生活區臨時工程的修建本著節約用地、方便生活、利于生產、保護植被的原則,統籌安排,合理選址,經業當地環保部門審批,主動接受監督檢查。

生活區的設置要相對集中,設置必要的公共衛生設施,廢水凈化池、化糞池,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定期清理,避免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生活固體垃圾集中堆放、適時運至環保部門指定地點,保持駐地清潔。臨時生活設施的修建、拆除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棄于指定地點處理。

辦公生活區設置集中垃圾收集地,設專人管理,經無害化處理后排放,定期填埋,嚴禁就地焚燒。對施工現場生活垃圾(包括施工廢棄物)集中裝運至指定垃圾處理場處理。對不能處理的垃圾拉到設有處理設施的廠處理。

油和廢油的管理:施工機械維修、油料存放地面應硬化,減少油品的跑、冒、滴、漏,所有油罐要有明顯的標志,在不使用時要密封;嚴禁隨意傾倒含油廢水,應集中處理。

嚴禁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江河中,含油廢水經隔油池處理后排放,防止油污染地表和水體。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放。

6、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征地拆遷范圍內的野生植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條例》向有關部門申報,根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采取措施,合理保護植物資源。保護施工沿線的古樹和其它珍稀樹種,防止對古樹造成損傷。

6.1、臨時工程環境保護

便道、砼攪拌站及辦公生活區的設置,要合理、緊湊,嚴禁隨意搭建,盡量減少對植被的損壞,不占用鄉村道路、阻礙交通。攪拌站等高噪音生產設施盡可能遠離居民區或采取限時作業措施。施工場地周圍預先開挖排水溝,做到排水暢通,場內不得積水、積污,應充分考慮其對原地面排水的影響,以免阻擋地表徑流的排泄,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辦公生活區及施工現場設固定的垃圾桶或垃圾池盛放垃圾,分類標識存放,定期清理,運至指定的垃圾處理場或廢品回收利用,不得亂扔、亂倒垃圾。

施工場地的遺棄物、廢油等集中進行預處理后,采用專用車輛運輸至指定的處理廠或存放點。

污水須排入當地的排污管道或經集中凈化處理后排出,嚴禁將未達到排放標準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江河及其它水體中。

生活區及施工場地周圍的植物、植被,嚴禁隨意踐踏和破壞,并在生活區設立植被宣傳保護牌,告示參加施工人員對環境的保護人人有責。

6.2、植被保護

施工期間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資源及野生動植物的教育,限制施工人員和車輛的活動范圍。

施工便道選線、辦公生活區、大型臨時設施場地選址盡量少占或繞避林地、耕地,保護原有植被。

對合同規定的施工界限外的植物盡力維護,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清理,復墾或綠化。

6.3、施工中的環保措施

注意夜間施工的噪音影響,盡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設備。對不符合尾氣排放標準的機械設備,不能使用。

做好當地水系、植被的保護工作,在施工時對路基邊坡及時進行防護與植被綠化,施工車輛不得越界行駛,以免碾壞植被、莊稼、鄉村道路等。

路基工程中使用的灰料,采用覆蓋。場地即時進行清掃,以防粉塵被風吹揚。

凡對環境有污染的廢物,如挖方棄土、建筑垃圾、生產垃圾、廢棄材料等,棄在指定地點處理。在橋涵施工時各種材料、機械不得隨意堆放,破壞植被。

施工便道、工棚及作業場地的布置,盡量維護自然面貌少占荒地,少開挖,少刷方,以保護自然植被。

施工場地和運輸道路定期灑水養護,避免產生揚塵,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及時掌握天氣的變化情況及當地的汛情,提前做好河道清淤、暢通工作,路基成形后必須及時做好路基護坡,完善兩側排水溝等附屬工程。鉆孔樁泥漿經沉淀處理后定點排放,不得隨意排放。

6.4、竣工環境恢復措施

工程完工后將臨時設施全部拆除,當地可以利用的,通過當地政府或環保部門的同意,協議轉讓。施工場地認真清理并收集施工垃圾運至指定的位置處理或就地掩埋。工程完工后,臨時租用的土地立即復耕歸還。

工程完工的同時,嚴格按照環保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對臨時設施、施工工點、取棄土場及其他施工區域范圍做好環保及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

四、獎罰分明

在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工程進度、經濟效益關系的同時,建立健全了環保責任制,嚴格獎罰規定,明確獎懲制度,對所有參建員工,不論職務級別,同獎同罰。通過檢查,及時總結推廣在環保工作中涌現出的好人好事和好的做法,制止和通報批評未按章辦事、置環保工作不顧的單位和個人,對造成惡劣影響的實行重罰。環保工作離不開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理解與支持,為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他們定期匯報環保管理工作,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指導,服從他們的監督。

用生態理念,加強環境保護,呵護美麗而脆弱的生態環境,把青山碧水連同傳遞友誼和希望的通途。

篇3:安全環保教育培訓教案

地點:項目部會議室

與會:項目經理、各架子隊隊長、各部室負責人及施工負責人

題目:環境保護培訓會議

一、制度建設

為了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使環保制度落到實處,項目部從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入手,成立了以項目經理成小寶為組長、韓志剛為副組長的環保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工程施工中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落實,形成了項目部、隊、班組三級環保組織管理網絡。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使環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他們還利用工余時間,積極組織全體參建員工進行環保知識的系統學習,。此舉使環保工作深入人心,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成為每個施工人員的自覺行為,為實現環保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育宣傳

施工現場樹立環保宣傳欄、標示牌,時刻提醒員工重視環保,讓施工人員了解環保內容和具體要求,自覺地遵守環保規定,規范施工生產。

三、環保措施

1、環保機構

為貫徹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保護、控制環境污染的各項法律、法規,防治揚塵、油污等對空氣的污染,防治噪聲污染,把施工對環境、空氣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減少到法規允許的范圍內,本項目已經成立專門的環保領導小組機構,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專項治理。

2、降低施工噪音

采用低噪聲機械、設備,以減少其產生的噪聲。加強對機械的經常性保養,盡量使其噪聲降低到最低水平。

遵守當地有關部門對夜間施工的規定,對居民區150m以內的施工現場,施工時間加以控制,噪聲大于55db的機械盡量不安排在夜間施工,必要時設置隔音墻。

3、減少施工粉塵

生活區內場地應硬化、綠化。攪拌設備應有較好的密封和防塵設施,作業人員配備必要的勞保防護用品。施工通道、瀝青砼攪拌站設專用車輛、專人經常進行灑水處理。路面施工注意保持水分,以免揚塵。易于引起粉塵的細料或粉散料運輸時應用帆布、蓋套覆蓋。

4、合理處置施工廢棄物

4.1清洗機械設備的廢水按位排放,保證施工現場整潔。廢泥漿應用罐車運到指定處理場進行處理,不得在施工現場就地排放。

4.2樁基施工時,嚴格按已規劃的平面布置泥漿生產,循環,保證泥漿作業區內的整潔,廢棄泥漿須排放于指定地點,并及時組織外運。嚴禁向河流或農田排放。

4.3沖洗集料或含有沉淀物的操作用水,應采取過濾、沉淀池處理等其他措施,達到排放標準。

4.4材料進場及運土車輛不帶泥沙,并做到沿途不遺不撒。

4.5雨季施工按規劃設置排水溝,使雨水有組織排放,避免雨泥四處橫流。

4.6生活垃圾堆放在指定位置,并及時組織清運出去,保證現場干凈衛生。

4.7合理規劃臨時建筑物、道路和場區上下水及雨季場區排水,保證施工期間場區無積水。場區按規劃建立生產垃圾堆放地,日產日清,使施工場區內保持整潔。

4.8按照文明施工的標準要求,現場施工用的材料要規劃成區,用砌體或警示欄桿區分開,并且要擺放整齊,明碼標識。

5、水土保持措施

5.1、橋梁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基礎施工,特別是鉆孔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泥漿水排放,為防止污染水源,破壞環境。鉆孔過程中的泥漿水先集中在泥漿池沉淀,符合要求后排放到工地的排水系統,嚴禁亂流亂淌。

承臺基坑設計排水溝和集水井,基坑集水用水泵抽出經凈化合格后從地面排水設施排出。

5.2、棄碴(土)場水土保持措施

棄碴場選址依據設計文件規劃或與地方有關部門協商,結合當地土地利用規劃。一般選擇在坡度較緩、易于形成坡度開發山坡荒地處,避開大面積匯水地帶的滯留谷地。棄碴前先將地表熟土集中存放,砌筑片石擋碴墻,墻身設泄水孔,碴底預埋透水管道,必須先擋后棄,工程結束后對棄碴場進行平整,地面做必要的防護,將存放的熟土回填棄碴場頂部,植草復墾。

5.3、防止水源枯竭的措施

路基施工、樁基施工和基坑開挖等可能會影響地表水源變化,破壞水環境。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做好防水設施,按照“以堵為主,限量排放”和“先堵水,后開挖”的原則組織施工。為此,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把防止水源枯竭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針對工程實際情況,編制切實可行的施工保護措施,施工中認真貫徹執行。

施工時,安排專人對地下、地表水位進行觀察,發現水位突然變化、水資源流失大時,及時向項目部反映,改變施工方案,保證對水環境的保護。

施工、生活用水本著節約的原則,尤其對水池的管理,杜絕水池漏水,配設自動加水裝置,當水量達到設計要求時,自動關機,防止水資源的浪費。

5.4、防止水污染措施

施工及生活廢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則,各種施工廢油、廢液集中儲積,集中處理,嚴禁亂流亂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壞環境。

施工作業產生的污水必須經過沉淀池沉淀,并經凈化處理,符合要求后排放。

食堂的廢水處理應設置隔油池,定期清理油污,污水經過必要的處理后排入污水管道,施工、生活污水嚴禁排入水源。

5.5、維護生態平衡,避免人為惡化環境措施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使全體參建員工充分認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環保意識。制定詳細的環境保護措施,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避免人為惡化環境。保護好鐵路沿線的植被、水環境、大氣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土壤結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維護生態平衡系統。

加強工程車輛環保教育,建立車輛行駛環保制度,明確指出嚴禁在施工便道及施工場地以外行駛,成立環保督察小組,對違章行駛車輛視情節做出相應處罰。

5.6、地表植被的保護

合理規劃施工便道、施工場地,固定行車路線、便道寬度,限制施工人員的活動范圍,盡量少擾動地表、少破壞地表植被。

5.6、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及油料管理

生活區臨時工程的修建本著節約用地、方便生活、利于生產、保護植被的原則,統籌安排,合理選址,經業當地環保部門審批,主動接受監督檢查。

生活區的設置要相對集中,設置必要的公共衛生設施,廢水凈化池、化糞池,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定期清理,避免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生活固體垃圾集中堆放、適時運至環保部門指定地點,保持駐地清潔。臨時生活設施的修建、拆除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按照環保部門的要求棄于指定地點處理。

辦公生活區設置集中垃圾收集地,設專人管理,經無害化處理后排放,定期填埋,嚴禁就地焚燒。對施工現場生活垃圾(包括施工廢棄物)集中裝運至指定垃圾處理場處理。對不能處理的垃圾拉到設有處理設施的廠處理。

油和廢油的管理:施工機械維修、油料存放地面應硬化,減少油品的跑、冒、滴、漏,所有油罐要有明顯的標志,在不使用時要密封;嚴禁隨意傾倒含油廢水,應集中處理。

嚴禁將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江河中,含油廢水經隔油池處理后排放,防止油污染地表和水體。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排放。

6、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征地拆遷范圍內的野生植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條例》向有關部門申報,根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采取措施,合理保護植物資源。保護施工沿線的古樹和其它珍稀樹種,防止對古樹造成損傷。

6.1、臨時工程環境保護

便道、砼攪拌站及辦公生活區的設置,要合理、緊湊,嚴禁隨意搭建,盡量減少對植被的損壞,不占用鄉村道路、阻礙交通。攪拌站等高噪音生產設施盡可能遠離居民區或采取限時作業措施。施工場地周圍預先開挖排水溝,做到排水暢通,場內不得積水、積污,應充分考慮其對原地面排水的影響,以免阻擋地表徑流的排泄,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辦公生活區及施工現場設固定的垃圾桶或垃圾池盛放垃圾,分類標識存放,定期清理,運至指定的垃圾處理場或廢品回收利用,不得亂扔、亂倒垃圾。

施工場地的遺棄物、廢油等集中進行預處理后,采用專用車輛運輸至指定的處理廠或存放點。

污水須排入當地的排污管道或經集中凈化處理后排出,嚴禁將未達到排放標準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江河及其它水體中。

生活區及施工場地周圍的植物、植被,嚴禁隨意踐踏和破壞,并在生活區設立植被宣傳保護牌,告示參加施工人員對環境的保護人人有責。

6.2、植被保護

施工期間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資源及野生動植物的教育,限制施工人員和車輛的活動范圍。

施工便道選線、辦公生活區、大型臨時設施場地選址盡量少占或繞避林地、耕地,保護原有植被。

對合同規定的施工界限外的植物盡力維護,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清理,復墾或綠化。

6.3、施工中的環保措施

注意夜間施工的噪音影響,盡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設備。對不符合尾氣排放標準的機械設備,不能使用。

做好當地水系、植被的保護工作,在施工時對路基邊坡及時進行防護與植被綠化,施工車輛不得越界行駛,以免碾壞植被、莊稼、鄉村道路等。

路基工程中使用的灰料,采用覆蓋。場地即時進行清掃,以防粉塵被風吹揚。

凡對環境有污染的廢物,如挖方棄土、建筑垃圾、生產垃圾、廢棄材料等,棄在指定地點處理。在橋涵施工時各種材料、機械不得隨意堆放,破壞植被。

施工便道、工棚及作業場地的布置,盡量維護自然面貌少占荒地,少開挖,少刷方,以保護自然植被。

施工場地和運輸道路定期灑水養護,避免產生揚塵,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及時掌握天氣的變化情況及當地的汛情,提前做好河道清淤、暢通工作,路基成形后必須及時做好路基護坡,完善兩側排水溝等附屬工程。鉆孔樁泥漿經沉淀處理后定點排放,不得隨意排放。

6.4、竣工環境恢復措施

工程完工后將臨時設施全部拆除,當地可以利用的,通過當地政府或環保部門的同意,協議轉讓。施工場地認真清理并收集施工垃圾運至指定的位置處理或就地掩埋。工程完工后,臨時租用的土地立即復耕歸還。

工程完工的同時,嚴格按照環保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對臨時設施、施工工點、取棄土場及其他施工區域范圍做好環保及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

四、獎罰分明

在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工程進度、經濟效益關系的同時,建立健全了環保責任制,嚴格獎罰規定,明確獎懲制度,對所有參建員工,不論職務級別,同獎同罰。通過檢查,及時總結推廣在環保工作中涌現出的好人好事和好的做法,制止和通報批評未按章辦事、置環保工作不顧的單位和個人,對造成惡劣影響的實行重罰。環保工作離不開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理解與支持,為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他們定期匯報環保管理工作,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指導,服從他們的監督。

用生態理念,加強環境保護,呵護美麗而脆弱的生態環境,把青山碧水連同傳遞友誼和希望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