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校園欺凌預防處理制度

校園欺凌預防處理制度

2025-07-17 閱讀 5205

  中學校園欺凌預防處理制度

  近年來,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國教督辦函[**]x號)要求,特制訂《*中學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理制度》,望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嚴格執行。

  一、治理目的:通過專項治理,加強法制教育,嚴肅校規校紀,規范學生行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設平安校和諧校園。

  二、治理范圍:在校生,在校園內,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上、放學途中。

  三、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四、校園欺凌專項整治責任

  1、開展教育。各責任人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要集中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請公安、司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2、加強預防。各責任人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并明確負責人。

  3、及時處理。各責任人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嚴肅處理實施欺凌的學生。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

  4、監督指導。各責任人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要加強對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指導和檢查。全程監督專項治理,發現問題及時與第一責任人、各責任人溝通,做好記錄,必要時向區教育局督導部門報告。

  5、班主任責任:班主任直接與學生接觸,最能及時把握學生動態,一要利用一切可能機會,對學生加強安全法制教育,把欺凌行為遏制在萌芽之中;二要深入到學生中,及時了解學生中發生的欺凌事件和行為,及時處理,及時向校部責任人匯報。

  五、獎懲措施。學校將對不負責任,玩忽職守,造成不良后果的欺凌事件的責任人在評比、晉升、績效等方面,根據學校考核制度予以處理,造成嚴重后果的報上級紀檢部門、司法機關予以處理。對在教育、預防、發現、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責任人,根據學校考核制度予以獎勵。

篇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制課教案

  教學目的:

  1、使廣大學生了解本法內容;

  2、使每一位同學遠離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3、理論聯系實際,防微杜漸,自省自律,弘揚正氣,作品學兼優的好青少年。教學重點: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今天的法制教育讓我們一起學習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屆全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次會議通過的,1999年11月1日起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頒布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義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對青少年一代寄予了無限的希望,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國家出臺諸多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頒布和實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保護青少年成長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別為:總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對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法律責任和附則。

  三、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本法中的第三章;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

  1、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前兆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話說:風是雨的頭。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漸變過程。此間必然會出現諸多前兆與信號。小錯不斷,大錯必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就是由于他們長期養成了不良行為,放任自己而又沒有及時有利的得到矯正而發展形成的。根據常見的違法犯罪征候、跡象,根據外部表象的差異其前兆分成8類6種。

  言語:經常罵街、談男論女、隱語黑話、好說謊話、緘口不言、臟話不斷。

  舉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兒郎當、蠻橫無理、頂撞師長、愛打群架、強行索物、哥們義氣、逞強跋扈、輕佻放縱、坐臥不安、行蹤詭秘、大把花錢,喜怒無常。結交“哥們、姐們”、口哨喚人、紙條傳情、紋身標志。

  起居:生活懶散、飯量驟減、出沒無常、結群閑逛。打扮:注重打扮,過度化妝、講究發型、統一裝束。

  嗜好:抽煙喝酒、參與賭博、混跡舞場、偷閱書刊、迷戀網吧。攜物回家、護身器具、異性物件、書包異物。

  學業:曠課逃學、成績突降、考試作弊、課堂搗亂、課上睡覺。

  2、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種不良行為:曠課、夜不歸宿;帶管制刀具;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出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其它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3、不及時矯正不良行為的后果

  對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時教育、其不良行為得不到有力的盡快的矯正,那不良行為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違法犯罪,前兆就變成違法犯罪事實。

  例一:湖北某締結連發生8起家庭被盜、商店被撬案件,現場不留痕跡,作案手法高超。經偵破,這伙神出鬼沒的作案團伙是由21名13歲左右的初中學生組成。這些人有的從8、9歲就染有不良習氣,優劣機,但又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矯正,最終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處理過一個8人搶劫、流氓團伙,平均年齡不足14歲,他們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作案15起。這8個人也都是從小很小就不良習氣纏身,行為不端,劣跡斑斑,有的不到及時矯正,最終也走向犯罪。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4、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從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開始預防不良行為要從小抓起,從現在做起。

  5、指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A、良好習慣,良好行為的養成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培養訓練。預防不良行為必須從小抓起;預防不良行為要從具體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時不抓,就演變成大錯。教育無小事;

  B、從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習慣,使不良行為得到及時的制止和矯治,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抓好兩“小”,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關鍵環節。

  C、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是小學生行為的準則,應努力做到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做到:自尊自愛,注重中學生儀表,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嚴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結束語:

  祝:每一位同學都成為遵紀守法,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篇3:小學生預防春季傳染病安全教育知識

  第一章傳染病的基本知識

  一、何謂傳染病

  ㈠什么是傳染病

  傳染病是指能夠在人群中或人和動物之間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此類疾病是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侵入人體內引起,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或產生毒素,并對正常細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壞,嚴重時可導致感染者死亡。這些病原體,能通過多種途徑,從一個傳染源(例如病人、病畜)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在人與人或動物之間相互傳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樣疾病。

  ㈡傳染病的特點

  傳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⒈病原體

  絕大多數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真菌、螺旋體、原蟲、寄生蟲等,少數傳染病的病原體至今仍不太明確。

  ⒉傳染性

  病原體從宿主排出體外,通過一定方式,到達新的易感染者體內,呈現出一定傳染性,其傳染強度與病原體種類、數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狀態等因素有關。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節性

  ⑴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

  散發: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散在發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區或某一單位,在某一時間內,某種傳染病的發病率,超過了歷年同期的發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種傳染病在某個短時期內迅速傳播、蔓延,超過了一般的流行強度;

  暴發:指某一局部地區或集體中,短時間內突然出現大批患同一傳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的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發生。如瘧疾等蟲媒傳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節性。季節性是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出現季節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多在夏秋季節流行。

  ⒋免疫性

  傳染病痊愈后,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原體產生抵抗力,一段時間內再次遇到該病原體的入侵而不會再感染,稱為免疫。

  不同的傳染病,病后的免疫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再感染。

  二、何為法定傳染病

  傳染病種類繁多,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與安全,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將某些傳染病列為法定傳染病以加強管理。**年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了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法定傳染病。其中:

  ⒈甲類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⒉乙類傳染病25種: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茵病、淋病、梅毒、釣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⒊丙類傳染病10種: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三、傳染病傳播的基本條件

  傳染病傳播需同時具備如下三個基本條件。

  ㈠傳染源

  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體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昆蟲。病原體通常必須依靠傳染源作為載體,伺機感染其他易感者。

  ㈡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后,傳染給其他易感者所經過的途徑。傳染病可經過一種或多種途徑傳播。常見的傳染病傳播途徑與過程有以下幾種:

  ㈢易感人群

  即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就是這種傳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染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染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決于一個整體對易感人體所占的比例。與之相對應的是群體免疫力,即人群對于某種傳染病的侵入和傳播的抵抗力。兒童及青少年由于身體抵抗力及免疫力功能發育不完善,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尚未養成,自我保護能力差,因而較容易受到傳染病的侵襲。在兒童中開展有計劃的疫苗接種就是要提高兒童的群體免疫水平。

篇4:第二學期春夏季傳染病預防應急預案

  小學**-**年第二學期春夏季傳染病預防應急預案

  季節性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很大,而學校是人員密集區域,特別是最近出現的諾如病毒、寨卡病毒、手足口病等季節性流行病毒對嬰幼兒、中小學生的危害尤為嚴重,對社會的穩定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為了全體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貫徹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市教育局及衛生局、疾控中心有關文件精神,本著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及時有效地控制傳染病在校園的發生和流行,使傳染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特制定如下工作預案:

  一、目標管理

  1、普及傳染病的防治知識,提高全體師生的自我防范意識。

  2、完善傳染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疫情在校園的發生和蔓延。

  4、及時做好校園衛生、消毒防疫工作。

  二、組織機構

  傳染病應急領導小組

  組長:曾衛紅

  副組長:陳積維、梁安武

  成員:全體教職員工

  學校成立傳染病應急領導小組。由校長總負責,分管副校長、總務主任負責保證轉送病人的車輛,隨時待命,負責門衛的管理;校醫室負責與年級組長及班主任的及時溝通,加強宣傳工作,穩定師生情緒,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懼心理;校醫負責安排疫點的消毒工作;班主任負責聯系家長,掌握學生家長的電話;校醫負責現場的及時救治和轉送病人,校醫要掌握并每學期核對全校學生的家長聯系電話,確保緊急情況下與家長的聯系暢通。

  三、應急處理

  1、學校在接到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控制中心有關重大傳染病疫情的預警報告后,應不折不扣地實施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疾病控制中心的應急預案。對上級相關部門應急指揮部的指導和督察,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配合。

  2、學校師生發現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時都應立即向校醫報告,校醫及時向傳染病領導小組報告。

  3、校醫在發現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時,必須按照規定時間:甲類傳染病(包括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病種),6小時內;乙類傳染病12小時內;丙類傳染病24小時內報告。統一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向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市疾控中心報告。任何人不得瞞報、慌報、緩報疫情。

  4、校醫對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護的前提下,及時轉送附近醫院診治。

  5、校醫和班主任及時通知學生家長。

  6、對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污染的場所、物品,由總務主任安排相關人員在校醫的指導下做好消毒處理,必要時請疾控中心進行終末消毒。與傳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應嚴格進行臨床觀察。

  7、對易感人群應采取應急接種,預防性用藥,群體防護措施。需要進行隔離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應主動配合有關衛生部門采取的醫療措施。

  8、校醫應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學的調查。

  9、校醫務室建立相對的隔離、配備防護和消毒設備,對疑似傳染病人進行篩查、分流,發現情況及時上報。

  10、在傳染病期間,各班指定專人每天向校醫報告本班學生的缺課情況、健康狀況,班主任和校醫要及時查明學生缺課的原因,并保持聯系,以便進行跟蹤管理。

  11、總務處安排相關人員加強校園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消滅鼠害,滅蚊滅蠅滅蟑螂。保持環境清潔,通風換氣良好,對人員密集的教室、電腦室、圖書室、辦公室會議室等定期進行消毒。

  12、門衛要嚴格把好校門關,外來人員來訪登記,未經許可不得進入校園,禁止外來人員進入教室等人員密集區域。在校期間未經批準任何人不得離校。

  13、教師利用健康教育課、板報、廣播等開展健康教育。利用多種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加自我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師生自我保護能力。

  四、注意事項

  1、疫情發生后,校領導應穩定師生情緒,要求各類人員不得以個人名義向外擴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

  2、傳染病疫情發生后,要注意維護正常的學習秩序和工作秩序,學校和教師要做好患者以及家長的思想工作。

  3、如有新聞媒體要求采訪,必須經過學校同意,未經同意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訪,以避免報道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