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工作管理制度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工作管理制度

2024-12-26 閱讀 9107

教師專業發展教學工作管理制度

備課

  一、分層提出不同要求。

  1、第一層骨干及同一學科或年級教過兩輪以上教師。

  (1)根據學情及對教材新的理解可在原教案基礎上針對某一個環節或某一個點復備(課前反思)。同時加強課中、課后反思。每學期上交精品教案。

  (2)提倡創造性使用教材,鼓勵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對教材大膽合理的取舍、重組、改編、增加。

  2、第二層非第一層又非新參加工作的教師。

  (1)以單元為單位語文每單元選重點課,數學每單元起始課,科任按單元選重點課要求祥備,其它可略備,略備應體現三維目標、重難點、學法。

  (2)略備部分力爭體現創新、經典、鮮活、反思。

  2、第三層新教師

  認真、規范備好每一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體現“五有”“五備”。

  二、各層教師備課前做到通讀新課標,通讀全套(冊)教材。做到“五有”“五備”,樹立“五個意識”。

  五有:腦中有觀;胸中有標;目中有生;手中有法;指導有略。

  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五個意識:民主意識、主體意識、問題意識、創新意識、信息意識。

  三、各層教師備課中要有對全冊、單元教材的分析。

  全冊教材分析指教師對整套(冊)教材認識理解、三維目標、重點難點、教改重點、學情分析、教學措施、教學進度、學困生轉化方法等分析。

  單元分析指本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維目標落點等分析。

  四、各科備課要體現學科特點。祥備課時環節要相對完整,主要有課題、三維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學生學法、練習設計、板書設計、三語設計、教學反思、信息技術設計及運用等。

  五、練習課和復習課備課要做到分塊備課、集體評議、個人調整、注重反思。

  六、假期至少備出2周課,平時要有1周余糧。

講課

  一、教學計劃實施時要做到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內容無誤,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及時反饋。教學方法適合學生年齡特點,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大膽發表獨立見解。學生參與率100%。

  二、基本功扎實。講究語言藝術,微笑走進課堂,板書設計科學,書寫美觀工整。能熟練并創造性使用教具,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準確進行質量監控,正確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三、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按時上下課,不拖堂,不侵占學生休息時間,當堂完成教學任務,當堂輔導學困生、當堂反饋。讀書時間2/3、數學練習時間1/2,教師占時不超過30%。

  四、嚴格按課表上課,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課上不隨便離開教室。不隨便調課,特殊情況需要調課,需經教導處同意。

  五、教師不得隨便停學生課,不諷刺、挖苦學生,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出現的問題,嚴禁體罰變相體罰。

  六、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按要求撰寫反思筆記。

作業

  一、做到“七留五不留”。

  七留:留預習作業。留適時適量作業。留開發智力。啟發思維作業。留養成性作業。留層次性作業。

  留操作性作業。留特色作業。

  適時適量指語文、數學、英語書面作業一、二年級不超過45分鐘;三、四年級不超過60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90分鐘。

  五不留:不留重復性作業。不留千篇一律作業。不留懲罰性作業。不留節假日作業。不留超量作業。

  二、認真及時批改作業,不隔天,不錯批漏批。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及時改正,及時復批。數學、語文每題一批,其他學科一課一批。

  三、作文有總批、眉批、詳批、面批,每篇作文全班1/3詳批,1/2面批,講評修改要及時。高年級培養訓練學生適時參與作文評改。

  四、從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分別給出兩方面成績。杜絕學生或學生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

輔導

  一、輔導對象包括對學困生的幫助和對優秀生的指導。

  二、輔導方式包括有針對性、共同性問題的集體輔導和針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提倡輔導在課堂,有計劃地對個別學困生進行課下輔導。

  三、輔導重點放在對學習目的、意志品質、學習方法的輔導,以及知識的查缺補漏。

考核

  一、任課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對待每門學科每項考試考核。做到目標明確,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改進課堂教學。要加強能力考核方法的研究,

  二、教師監考由學校統一安排,考試要嚴格紀律,不允許學生作弊。老師不可指點、暗示,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三、閱卷采用“流水作業”集體閱卷,要實事求是,按照統一的評定標準進行最終評價。判定后的成績教師個人不得隨意更改,確認錯誤的地方要同原閱卷老師及教研組長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再行更正。試卷與記分冊成績要一致,記分冊要按要求認真填寫。

  四、注意保護學生試卷的整潔,教師不在學生試卷上亂寫亂抹。

  五、語文、數學期末成績考核優、良、合格、待合格四個等級。其它各科合格、待合格兩個等級。期末和單元考試統計三率:合格率、優秀率、提高率。

  合格率:1--6年級100%為達標。

  優秀率:1、2年級80%為達標。

  3、4年級60%為達標。

  5、6年級40%為達標。

  單項比賽:口算、字詞、朗讀、背誦、口述應用題等。

  六、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不公開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包括平時的練習分數),不允許以任何形式給學生按分數排隊。

教研活動

  一、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研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

  二、教師要互相聽課評課,共同探討教法學法。一學期內青年教師聽課不少于20節,其他教師不少于10節。

  三、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開學初制定活動計劃,做到定時(活動時間)、定人(主講發言人)、定內容,杜絕打無準備之仗。每次活動要有詳細記錄。

對新教師的要求

  一、政治上做到“三心”(上進心,事業心,虛心),工作態度上做到“三嚴”(教學常規關,十項教學基本功關,熱愛學生關)。

  十項基本功:

  ①掌握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系統、結構的基本功。

  ②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教學任務的基本功。

  ③運用教學基本原則靈活處理、使用教材、選擇教法的基本功。

  ④熟練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功。

  ⑤語言的基本功(準確、清楚、條理、生動、無語病)。

  ⑥設計板書、布局合理的基本功。

  ⑦作業設計、測驗、研究、了解學生的基本功。

  ⑧有效組織教學維持良好教學秩序的基本功。

  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本功。

  ⑩組織建立良好班級體的基本功。

  二、要過好“教育思想關”“教材關”“教法關”。

  三、做到“五個獨立、一個滿意、四會”。

  五個獨立:獨立備課、獨立組織課堂教學、獨立寫好1―2份試卷、

  獨立組織好1―2次學生活動、獨立寫教學經驗或教學論文。

  一個滿意:所任科學生滿意率是85%以上。四會:會備課、會批改作業、會組織課堂教學、會輔導學生。

篇2:教學工作辦公會例會制度

教學工作的辦公會例會制度

例會是研究和布署教學工作的例行會議,是常規教

學管理的一種形式。為保證我校教學工作的正常秩序,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學校教學辦公例會是學校教學、科研的具體業務會議,由分管教學校領導主持召開,教務處和各教研組組長參加。

二、會議主要內容

1、學習、傳達上級部門有關教學問題的重要精神。

2、貫徹落實學校黨委會議、校長辦公會有關教學方面的議決事項。

3、匯報教學工作的落實情況。

4、安排近期教學中心工作。

5、研究提高教學質量的管理措施。

6、通報、交流教學情況,研究解決教學工作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

7、研究科研問題。

8、研究擬定教學計劃方案,提交校務會議通過。

三、教學例會議題由教務處收集并報主持人審定。

四、會議原則上每兩周召開一次,周五下午進行。

五、會務工作由教務處負責。

篇3:教育教學工作過程性督查制度

教育教學工作過程性督查制度

加強教學的過程性督查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現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

1、定期檢查、指導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學習輔導、考試評價等情況,并進行評估指導。學期末,要對教師備課、上課、案例研究、專題研究、撰寫教學隨筆和論文總結等業務質量開展自評、互評,進行表彰鼓勵。每學期至少要對全校的教學質量進行一次分析研討,研究、制定出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

2、制定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安排,監控教學計劃(進度)、教案(講稿)、課標落實、學生學習狀態與水平等日常教學工作。利用檢查、評比、展示、交流等形式監控實驗課材料、專業知識集、學生作業、后進生輔導、教學質量分析、試卷等。做好教學全面工作的監控與指導。

3、校級行政以聽推門課的形式為主,對教學的重點工作監控與指導。

4、每學期教師根據個人教學研究情況,可提出“匯報課”申請,由教導處組織教學管理人員、教研人員、家長等多方進行視導與評價;通過視導了解教學中的優勢和問題。對研究成效顯著、教學效果好的老師,總結推廣其教學研究經驗。對尚存在不足的老師,及時指導其改進教學方法。

二、建立教學質量檢測評估制度

要把教學質量檢測與教學工作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以卷面測試的結果作為評定學校、教師和學生業績的唯一依據。

1、班級、學科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定項評比活動,以此加強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監控。

2、每學期安排對指定的年級、班級抽取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1―2次監控測試,測試形式可采用書面測試、口試或操作測試;組織開展學科單項競賽活動;及時進行教學質量分析,了解教學情況,督查指導教師的教學。

3、進行教師、學生、家長問卷,調查他們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師的教學態度、專業水平和能力,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質量等方面的認可程度,以此來評估、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