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電廠會計核算基礎工作規范

電廠會計核算基礎工作規范

2024-11-22 閱讀 3000

電廠會計核算基礎工作規范

  第1條總體原則

  一、為了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建立規范的會計工作秩序,提高會計工作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二、公司所屬各獨立核算的會計基礎工作,應當符合本制度的規定。

  三、公司所屬各單位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本制度的規定,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嚴格執行會計法規制度,保證會計工作依法有序地進行。

  四、公司領導負責本單位會計機構的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執行本制度,保障會計職權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對會計人員打擊報復。對認真負責忠于職守,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應給予精神或物資獎勵。

  第2條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第一節會計機構設置和會計人員配備

  五、會計機構的設置和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公司規定,由公司董事會、總經理及研究確定。

  六、公司會計人員由根據總經理辦公會精神統一調配。會計人員必須持有會計證、會計電算化證,未取得會計證的人員,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第二節會計人員職業道德

  七、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品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嚴守工作紀律,努力鉆研業務,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所從事工作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八、會計人員應當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

  九、會計人員應當保守本單位的商業秘密。會計報表、會計核算資料除法律規定和單位領導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單位的會計信息。

  十、會計人員應當熟悉本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務管理情況,運用所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本公司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第三節會計工作交接

  十一、會計人員工作調動或者因故離職,必須將本人所經管的會計工作移交給接替人員。沒有辦清交接手續的,不得調動或者離職。

  十二、接替人員應當認真接管移交工作,并繼續辦理移交的未了事項。

  十三、會計人員辦理移交手續前,必須及時做好以下工作:

  (一)已經受理的經濟業務尚未填制會計憑證的,應當填制完畢。

  (二)整理應該移交的各項資料,對未了事項寫出書面材料。

  (三)編制移交清冊,列明應當移交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印章、現金、有價證券、支票簿、發票、文件、其他會計資料和物品等內容;從事會計電算化的移交人員還應當在移交清冊中列明會計軟件及密碼、會計軟件數據及有關資料、實物等內容。

  十四、會計人員辦理交接手續,必須有監交人負責監交。一般會計人員交接,由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負責監交;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交接,由單位領導人及公司領導指派人員會同監交。

  十五、移交人員在辦理移交時,要按移交清冊逐項移交;接替人員要逐項核對點收。

  (一)現金、有價證券要根據會計帳簿有關記錄進行點交。庫存現金、有價證券必須與會計帳簿記錄保持一致。不一致時,移交人員必須限期查清。

  (二)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完整無缺,如有短缺,必須查清原因,并在移交清冊中注明,由移交人員負責。

  (三)銀行存款帳戶余額要與銀行對帳單核對,如不一致,應當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調節相符,各種財產物資和債權債務的明細帳戶余額要與總帳有關帳戶余額核對相符;必要時,要抽查個別帳戶的余額,與實物核對相符,或者與往來單位、個人核對清楚。

  (四)移交人員經管的票據、印章和其他實物等,必須交接清楚;移交人員從事會計電算化工作的,要對有關數據在實際操作狀態下進行交接。

  十六、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移交時,還必須將全部財務會計工作,重大財務收支和會計人員的情況等,向接替人員詳細介紹。對需要移交的遺留問題應當寫出書面材料。

  十七、交接完畢后,交接雙方和監交人員要在移交清冊上簽名或者蓋章。并應在移交清冊上注明:單位名稱,交接日期,交接雙方和監交人員的職務、姓名、移交清冊頁數以及需要說明的問題和意見等。

  移交清冊一般應當填制一式三份,交接雙方各執一份,存檔一份。

  十八、會計人員臨時離職或者因病不能工作且需要接替或者代理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或者單位領導人必須指定有關人員接替或者代理,并辦理交接手續。

  臨時離職或者因病不能工作的會計人員恢復工作的,應當與接替或者代理人員辦理交接手續。

  移交人員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親自辦理移交的,經公司領導批準,可由移交人員委托他人辦理移交,但委托人(移交人)應當承擔本制度第二十三條規定的責任。

  十九、子公司撤銷時,必須留有必要的會計人員,會同母公司財務部及有關人員辦理清理工作,編制決算。未移交前,不得離職。

  公司合并、分立的,其會計工作交接手續比照上述有關規定辦理。

  二十、移交人員對所移交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有關資料的合法性、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第3條會計核算

第四節會計核算一般要求

  二十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發生的下列事項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

  (一)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二)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三)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四)資本的增減;

  (五)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六)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七)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二十二、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保證指標的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和會計處理方法的前后各期相一致。

  二十三、會計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二十四、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帳本位幣,記賬方法采用借貸記賬法,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制度》。

  二十五、公司會計人員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不得任意增減和合并。

  二十六、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的內容和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不得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不得設置帳外帳,不得報送虛假會計報表。

  二十七、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應當建立檔案,妥善保管。會計檔案建檔要求、保管期限、銷毀辦法等依據《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和本公司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會計電算化的有關電子數據、會計軟件資料等應當作為會計檔案進行管理。

第五節填制會計憑證

  二十八、需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必須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并送交主管會計。會計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并根據經過審核的原始憑證編制記帳憑證。

  二十九、原始憑證的基本要求是:

  (一)原始憑證的內容必須具備:憑證的名稱;填制憑證日期;填制憑證單位名稱或者填制人姓名;經辦人員的簽名或者蓋章;接受憑證單位名稱;經濟業務內容;數量、單價和金額。

  (二)從外單位取得原始憑證,必須蓋有填制單位的財務專用章或發票專用章;從個人取得的原始憑證,必須有填制人員的簽名或蓋章。自制原始憑證必須有經辦單位領導簽名或者蓋章。對外開出的原始憑證,必須加蓋本單位發票專用章或財務專用章。

  (三)凡填有大寫和小寫金額的原始憑證,大寫與小寫金額必須相符。購買材料的原始憑證,必須有驗收證明。支付款項的原始憑證,必須有收款單位或收款人。

  (四)一式幾聯的原始憑證,應當注明各聯的用途,只能以一聯作為報銷憑證。

  一式幾聯的原始憑證,必須用雙面復寫紙(發票和收據本身具備復寫功能的除外)套寫,并連續編號。作廢時應當加蓋“作廢”戳記,連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毀。

  (五)發生銷貨退回的,除填制退貨發票外,還必須有退貨驗收證明;退款時,必須取得對方的收款收據或者匯款銀行的憑證,不得以退貨發票代替收據。

  (六)職工公出借款憑據,必須附在記帳憑證之后。收回借款后,應當另開收據,不得退還原借款收據。

  (七)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的經濟業務,應當將批準文件作為原始憑證附件。如果批準文件需要單獨歸檔的,應當在憑證上注明批準機關名稱、日期和文件字號。

  (八)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

  三十、從外單位取得的原始憑證如有遺失,應當取得原開出單位開出發票存根及蓋有公章的證明,并注明原來憑證的號碼、金額和內容等,由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和單位領導人批準后,才能代作原始憑證。如果確實無法取得證明的,由當事人寫出詳細情況,由經辦單位會計主管人員和單位領導人簽字后,代作原始憑證。

  三十一、原始憑證不得涂改挖補。原始憑證有錯誤的,應當由開出單位重開或者更正,更正處應當加蓋開出單位的發票專用章或財務專用章;原始憑證金額有誤,必須由開出單位重開。

  三十二、記帳憑證的基本要求是:

  (一)記帳憑證的內容必須具備:填制憑證日期;憑證編號;經濟業務摘要;會計科目及編碼;金額;所附原始憑證張數;填制憑證人員、稽核人員、記帳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人或會計主管人員簽名或者蓋章。收款和付款記帳憑證還應當由出納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二)填制記帳憑證時,應當對記帳憑證進行連續編號。一筆經濟業務需要填制兩張以上記帳憑證的,也可以采用分數編號法編號。

  (三)記帳憑證可以根據每一張原始憑證填制,或者根據若干張同類原始憑證匯總填制,也可以根據原始憑證匯總表填制。

  (四)除結帳和更正錯誤的記帳憑證可以不附原始憑證外,其他記帳憑證必須附有原始憑證。如果一張原始憑證涉及幾張記帳憑證,可以把原始憑證附在一張主要的記帳憑證后面,并在其他記帳憑證上注明附有該原始憑證的記帳憑證的編號或者附原始憑證復印件。

  (五)會計差錯更正。

  1)如果在填制記帳憑證時發生錯誤,應當重新填制。

  2)已經登記入帳的記帳憑證,在當年發現填寫錯誤時,可以用紅字填寫一張與原內容相同的記帳憑證,在摘要欄注明“注銷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字樣,同時再用藍字重新填制一張正確的記帳憑證,注明“訂正某月某日某號憑證”字樣。

  3)如果會計科目沒有錯誤,只是金額錯誤,也可以將正確數字與錯誤數字之間的差額,另編一張調整的記帳憑證,調增金額用藍字,調減金額用紅字。

  4)發現以前年度記帳憑證有錯誤的,應當《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更正。

  三十三、會計電算化的機制記帳憑證,要認真審核,做到會計科目使用正確,數字準確無誤。打印出的機制記帳憑證要加蓋制單人員、審核人員、記帳人員及會計主管人員印章或者簽字。

第六節登記會計帳簿

  三十四、用計算機打印的會計帳簿必須連續編號,經審核無誤后裝訂成冊,并由記帳人員和會計主管人員簽字或者蓋章。

  三十五、各會計人員應當定期對會計帳簿記錄的有關數字與庫存實物、貨幣資金、有價證券、往來單位或個人等進行相互核對,保證帳證相符、帳帳相符、帳實相符。對帳工作每月進行一次。

  (一)帳證核對。核對會計帳簿記錄與原始憑證、記帳憑證的時間、憑證字號、內容、金額是否一致,記帳方向是否相符。

  (二)帳帳核對。核對不同會計帳簿之間的帳簿記錄是否相等。包括:總帳有關帳戶的余額核對,總帳與明細帳核對,總帳與日記帳核對,會計部門的財產物資明細帳與財產物資保管和使用部門的有關明細帳核對等。

  (三)帳實核對。核對會計帳簿記錄與財產等實有數額是否相符,包括:現金日記帳帳面余額與現金實際庫存數相核對;銀行存款日記帳帳面余額定期與銀行對帳單相核對;各種財物明細帳帳面余額與財物實存數額相核對;各種應收、應付款明細帳帳面余額與有關債務、債權單位或個人核對等。

  三十六、會計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定期結帳。

  (一)必須將本期內所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全部填制憑證并審核。

  (二)結帳前,必須將本期內所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全部登記入帳。

  (三)月末結賬,年末結轉下年。

第七節編制財務報告

  三十七、公司必須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定期編制財務報告。

  財務報告包括會計報表及財務情況說明書。其中會計報表包括會計報表主表、會計報表附表、會計報表附注。

  三十八、會計報表應當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帳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做到數字真實、計算準確、內容完整、說明清楚。

  三十九、會計報表之間、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凡有對應關系的數字,應當相互一致。本期會計報表與上期會計報表之間有關的數字應當相互銜接。如果不同會計年度會計報表中各項目的內容和核算方法有變更的,應當在年度會計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

  四十、根據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本公司財務報告應當先行委托中介機構進行審計,并將中介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隨同財務報告按照規定的期限報送有關部門。

  四十一、如果發現對外報送的財務報告有錯誤,應當及時辦理更正手續。除更正單位留存的財務報告外,并應同時通知接受財務報告的單位更正,錯誤較多的,應當重新編報。

第4條會計監督

  四十二、會計人員有權依照以下方面的規定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

  (一)財經法律、法規、規章;

  (二)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

  (三)省、市財政廳(局)和國務院業務主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制定的具體實施辦法或者補充規定;

  (四)公司內部的管理制度規定。

  四十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原始憑證進行審核和監督。對不真實、不合法的原始憑證,不予受理。對弄虛作假、嚴重違法的原始憑證,在不予受理的同時,應當予以扣留,并及時向單位領導人報告,請求查明原因,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對記載不準確、不完整的原始憑證,予以退回,要求經辦人員更正、補充。

  四十四、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實物、款項進行監督,督促建立并嚴格執行財產清查制度。發現帳簿記錄與實物、款項不符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處理。超出會計機構、會計人員職權范圍的,應當立即向本公司領導報告,請求查明原因,作出處理。

四十五、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

  (一)對審批手續不全的財務收支,應當退回,要求補充、更正。

  (二)對違反規定不納入單位統一會計核算的財務收支,應當制止和糾正。

  (三)對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不予辦理。

  (四)對認為是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應當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應當向公司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請求處理。

  公司領導人應當在接到書面意見起十日內作出書面決定,并對決定承擔責任。

  (五)對違反國家統一的財政、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不予制止和糾正,又不向公司領導人提出書面意見的,也應當承擔責任。

  四十六、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違反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經濟活動,應當制止和糾正;制止和糾正無效的,向公司領導人報告,請求處理。

  四十七、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應當對公司制定的預算、財務計劃、經濟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

  四十八、公司依照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接受財政、審計、稅務等機關的監督,如實提供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以及有關情況,不得拒絕、隱匿、謊報,不得示意中介機構出具不當的審計報告。

篇2:會計核算科崗位職責

直接上級:財務部經理;

下屬部門:固定資產核算崗位,材料核算崗位,工資核算崗位,成本費用核算崗位,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

部門性質:會計成本費用核算,成本管理;

管理權限:受財務部部長委托,行使對財務部的成本費用核算整過程的核算和監督管理;

管理職能;嚴格按照成本核算辦法規定,正確歸集,分配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編制成本費用報表,進行成本費用的分析和考核,對所承擔的工作負責。

具備條件:1。堅持原則,廉潔奉公;

2.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

3.主要一個單位或者單位內一個重要方面的財務工作時間不少于二年;

4.熟悉國家的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和方針、政策,掌握本行業業務管理的有關知識;

5.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6.身體狀況能夠適應本職工要求。

職業道德:

1.敬業愛崗;

2.熱愛本職工作;

3.依法辦事;

4.客觀公正;

5.搞好服務;

6.保守秘密;

主要職責:

1.服從財務部部長對會計核算工作的要求和指導,一切工作在財務部部長的指導下展開,一切管理行為向財務部部長負責;

2.每年根據公司制訂方針、計劃及目標,確定成本控制目標,層層落實分解到各生產車間及班組,并組織推動并督促檢查各車間班組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做到人人動腦筋,個個算成本,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成本計劃,保證公司總目標的實現。

3.制訂和組織執行全公司的成本管理制度,進行成本預測,編制成本預算;加強成本控制,核算產品成本;編制成本費用報表,檢查考核綜合分析公司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及增產節約經濟效果,組織和指導各車間開展成本管理工作,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并協助有關部門建立在產品臺賬和半產品成品登記簿,在產品的內部轉移和半產品的出庫、入庫都要認真登記,對在產品和自制半產品要定期盤點,做到賬實相符。采取多種形式開展部門、車間、班組的群眾性經濟核算,貫徹經濟責任制。

4.會同勞資部門,嚴格按照規定掌握使用工資總額,分析工資計劃的執行情況,對于違反工資計劃,以及按照規定預發,濫發工資及津貼的行為應預以制止,或向財務部部長和有關領導報告。

5.審核工資計算表,辦理代扣款項,發放工資后,要及時收回;經簽名的工資計算表,作為原始憑據入賬。

6.制訂固定資產目錄,進行固定資產折舊的分類核算。對列作固定資產管理,按類別和部門列示,一式二份,一份由設備動力科保管,一份由財務部門保管,每月設備動力科應將固定資產的增減數量及保存地點報財務會計核算科,做到賬實相符。

7.會計核算科組織使用部門,設備動力科每年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盤點,發現盈虧要清查原因,在未查明之前不得輕易處理,待查明原因后經法定代表人批準,進行賬務處理。

8.擬定材料管理與核算的實施辦法,對于原材料,燃料、包裝物等材料的收發,領退和保管,都要制定手續和制度,明確責任。

9.認真審核材料供應計劃和供貸合同,防止盲目采購,對超計劃用款,要經過總經理批準。

10.參與庫存材料的清查盤點。對盤盈、盤虧和報廢的材料要查明原因,分別不同情況經過批準后進行賬務處理。

11.要經常深入了解材料的儲備情況,對于超過正常儲備和呆滯積壓的材料,要分析原因,提出處理意見,報總經理批準后處理。

12.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篇3:核算中心會計崗位責任制度

一、嚴格執行各項財務制度與財經紀律,準確掌握會計處理辦法,及時搞好會計核算。

二、認真審核原始憑證的真實性、正確性、合法性與合規性。

三、正確使用會計科目,及時填制記帳憑證。記帳憑證必須做到反映真實,內容完整,手續齊備,處理及時。

四、按要求對記帳憑證進行編號、整理、裝訂,年度終了及時辦理歸檔移交手續。

五、負責各類空白報銷單據的購買、保管,及時向各部門發放。

六、負責教職工住房公積金的財務管理,建立住房公積金明細帳,及時做好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變動及退領工作。

七、協助做好往來款項、財產物資的清理、盤存工作。

八、積極完成處室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