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片制作合同
專題片制作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___________
網址:_______________
甲、乙雙方經協商,就甲方委托乙方制作影視(廣告、專題、多媒體)片有關事宜,簽訂合同如下:一、委托內容
甲方委托乙方攝制_______________影視(廣告、專題、多媒體)片,片長_____分鐘。
1.相關資料及拍攝場景由甲方提供或指定;
2.完成片為(數據、vcd、dvd光盤)母盤______份;
3.完成時間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交付甲方。
二、制作費用
商定制作費用共計人民幣_____元(另付費用明細單)
三、付款方式
簽定合同后,甲方向乙方預付制作費總額的_____%定金,即人民幣_____元,
乙方開始投入攝制;
樣片經甲方審查通過后向乙方支付全部余款,即制作費總額的_____%,乙方將完成的母盤交予甲方。
四、甲乙雙方的義務
1.甲方負責向乙方提供攝制腳本及相關影視文字資料。為攝制工作提供方便,協助乙方順利完成該片。
2.甲方有對制作完成的企業影視片作品享有版權。
3.甲方開展的業務必須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
4.乙方應確保母盤本身無播放上的技術的缺陷。
5.乙方可以在影視片落幕中注明該片由乙方制作。
6.乙方有權依該合同收取費用。
五、附則
1.本協議自雙方簽訂后生效,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一份。
2.本協議未盡事宜,雙方應在本協議達成的原則基礎上以補充條款的方式明確,補充條款與本協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
代表人簽字:_________
代表人簽字:_______
蓋章:_______________
蓋章: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篇2:長順交警摩托車專項整治電視專題片策劃方案
構思立足真人真事,展望交通干警在落實“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實施”中,以“摩托車專項整治”開展工作為重點一、基本理念
專題片的主題,是向社會宣傳對摩托車整治管理,展示交通干警在專項整治過程中的輝煌成績、人的精神風貌。專題片遵循新聞和傳播規律,增強專題片的親和力和傳播效果。通過專題片,使廣大群眾,特別是摩托車消費群體,了解交通干警在施治過和中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嚴打嚴管嚴防,創造和諧、平安、文明、有序、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的目的。
二、專題片定位
專題的主體形態為紀錄專題片,展現的是交警置業的方方面面。以摩托車專項整治行動的開展為主線,從效果上講是最佳的、最容易引起共鳴。專題片的每一篇章,都要以一個時期或與這個時期有關聯的事件為主要對象,作為描述的主體內容。
這樣,專項整治工作分期既是主要信息,又承擔著一種結構性的功能,我們通過各分期進入正題的細部,并由此呈現堅持嚴打、嚴治、嚴管、嚴防的方針專題片的每一篇章,都有自己所側重的內容,但總體遵循整個專題片的總體特征和思路,體現主流觀點。
三、專題片宣傳重點:
專項整治為重點結構闡述電視專題片篇章設計:
第一部分片花鏡頭符號片頭鏡頭內容1)三維動畫背景2)交警警徽3)動態影象:整治行動中精彩的畫面4)三維動畫文字標題“托車專項整治在行動”5)……6)幅標題“長順縣交警*年專項整治行動紀實”第二部分開片鏡頭符號專項整治會議鏡頭內容1)交警隊門口2)交警隊辦公室3)出席這次會的人員及領導4)專項整治會議發表講的話的領導5)……6)鏡頭符號中間鏡頭內容1)摩托車銷售點、修理點、二手車市場加油站道路上2)道路上執法人員對無牌無證行駛酒后駕駛、超速、超員行駛進行嚴查3)4)5)……隨事件的發展進行線性敘述6)
第三部分結尾鏡頭符號完成工作目標總結:鏡頭內容1)在城鎮道路上,摩托車無牌無證違法率在%2)在城鎮道路上,摩托車無牌無證違法率在%3)在省公路上,摩托車無牌無證違法率在%4)在縣鄉公路上,摩托車無牌無證違法率在%5)上報扣車輛數、查處數、工作開展情況6)交警提供相關資料對工作中突出的相人員進行采訪(采訪詞)五、表現手法
本系列專題片的表現手法以實景紀實拍攝為主,輔之以適量的采訪。
六、總體要求
直白、平實、不矯飾;同時,盡量展現交警在嚴打、嚴管、嚴防的整治工作中取得的實效(另:《摩托車專項整治拍攝實施方案》《摩托車專項整治專題片分鏡腳本》《摩托車專項整治專題片解說詞》策劃中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提出意見和建議銘劍影視策劃部*-6-24特征題材:摩托車專項整治行動觀點:尊重事實主題:圍繞整個專項整治展開內容形式切入點角度:多重角度思想:全局性途述時效:挖掘工作中突出的人和事重大:依法辦事+解說:介紹相關信息結構開頭:重要生動時效中間:隨事件的發展進行線性敘述結尾:開放式
篇3: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心得體會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20**年11月15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他借用“打鐵還需自身硬”這句俗語來回應國內外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關切,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領導核心。要鍛造好是***主義偉大事業這塊鐵,全體黨員必須做到自身硬,正如***所言:“中國的事情要辦好,首先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要辦好。如何做到自身硬,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思想要硬。思想硬,行動才會經得起考驗。全體黨員要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從思想上政治素質。這是一種覺悟、一種境界、需要經過長期而復雜的考驗,這就需要全體黨員要堅持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做到精神不懈怠,不得“軟骨病”。
作風要硬。作風硬,行事才會守得住底線。作風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黨員的思想作風、政治作風、組織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學風都要硬,作風事關人的靈魂、本質與行動,一個人有怎樣的作風就有怎樣的言行,優良作風養成非一日之功,要抓小、抓早、抓常、抓細、抓長,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堅決保證作風過硬。
能力要硬。能力硬,工作才會做得出成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上級精神執行好、貫徹好,必須能力要硬。黨員在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新的情況和問題,必須增強過硬本領,做出工作成績:增強學習能力,把準政策導向,吃透政策內涵;增強實踐能力,掌握實際情況,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強團隊能力,強化團隊意識,形成推動工作進步的強大組織力量;增強創新能力,大力倡導敢想敢干、會想會干的科學創新精神。
《打鐵還需自身硬》擊碎“燈下黑”
1月3日晚,中紀委宣傳部聯手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反腐大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全國觀眾見面。這是繼**年10月第一季反腐大片《永遠在路上》獲得極佳傳播效果之后,中紀委推出的又一反腐力作。朱明國、金道銘、魏健等10余名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現身說法,剖析自己違紀違法行為和思想蛻變過程。
紀委都是監督別人的,誰來監督紀委?這個問題,王岐山曾經多次提到,所以又被稱為“岐山之問。”反腐大片第二季,聚焦于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的“老虎”,一方面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另一方面也宣示了紀檢監察系統絕不護短的決心。“打鐵還需自身硬”,紀檢監察機關在高壓反腐的同時,自己不能被蛀蟲腐蝕,以至于形成“燈下黑”,自身出現問題。紀檢監察系統的黨員干部,還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忠誠于黨和人民,打造一只反腐鐵軍,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制度化反腐進入縱深發展,國家監察體制進入實施階段的今天,推出反腐大片第二季,目的正是要提醒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制度反腐固然重要,但制度是由人來運作的,個人的廉潔意識對于制度改革的成敗,同樣至關重要。
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體現著反腐敗斗爭“步步為營”的扎實方略。不敢腐,是拍蠅打虎后產生的強烈震懾;不能腐,是機制與監管健全后的無法“伸手”;不想腐,是理想信念根植于心后的自律堅守。無論是《永遠在路上》,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其中“落馬主角”的境遇和現身說法,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與心理沖擊,將會產生不敢腐的強大震懾。那些曾經的高級干部被嚴肅處理,表明制度與監管的籬笆已然扎緊,不能腐的新常態正在形成。但也要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仍須持續加力,實現不想腐離不開“永遠在路上”的持之以恒。嚴重違紀違法的紀檢監察干部受到黨紀國法的嚴肅處理,擊碎了“燈下黑”的幻想,印證了反腐敗斗爭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紀檢監察機關不是“保險箱”
人民日報1月6日消息,紀委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紀委?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前夕,一部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專題片給出了直觀的回答。專題片以現實案例為參照,以忠誠、干凈、擔當為主線,講述黨的**大以來紀檢監察系統狠下決心“清理門戶”、防止“燈下黑”的歷程,令觀眾感受到紀委加強自我監督的堅強決心。
刀口向內,首先是由紀委的工作性質決定的。監督執紀問責,事關干部的前途命運,用紀檢干部的話說,“這個是關系到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生命的一個權力”。在許多干部那里,“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輕易不敢“得罪”紀檢干部。這種職業特殊性,使得紀檢干部容易成為腐敗分子圍獵和拉攏的對象。在這部專題片中,個別紀檢干部落馬的一個原因,就是利用手中的執紀監督權與官員和商人串通一氣、牽線搭橋。顯然,監督者手中的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同樣可能任性地去謀求私利。
監督執紀者,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黨對這個問題歷來高度重視。尤其是黨的**大以來,***反復強調紀委要做好自我監督,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誰來監督紀委”問題,三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五次全會上要求紀檢機關“清理好門戶”,六次全會上要求“監督別人的人首先要監管好自己,執紀者要做遵守紀律的標桿”。黨中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為全面從嚴治黨做了思想動員,更為紀檢監察干部樹立起高與嚴的標準。
執紀是否內外一致,關鍵看有沒有動真格。從現實情況看,中央紀委自上而下交出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答卷。凡履行責任不到位就要被問責,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受嚴懲。**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余人。同時,率先在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清卡”活動,帶頭對紀檢干部違紀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紀檢干部必須首先做到;手電筒不但照別人也照自己,設立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專門負責對紀檢監察機關內部進行監督執紀問責......過去4年里,各級紀委毫不猶豫肅清體內毒瘤的舉措,讓廣大干部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氣。
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在即,從治標到治本,從動真到碰硬,從嚴治黨工作的全面展開,必然要求打鐵人本身要更有擔當、更加忠誠、更具能力。紀檢監察機關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監察干部也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監督執紀問責的過程,同其他權力行使過程一樣,存在不少責任關鍵點和廉政風險點,因此,以更細密的制度來規范執紀行為全過程,是更重要的自我監督。即將提交中央紀委全會審議的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初衷就在于加強內控機制建設,讓各個環節、各個程序、各個點位都有細密的制度規范,既能增加執紀問責的規范性,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把制度的籬笆一步步扎緊,紀檢部門方能承載起黨和人民的重托。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同樣永遠在路上。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把各級紀委明確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顯示出紀委在黨內監督中責任之關鍵、影響之重大。黨和人民越是寄予期望,越需要紀檢干部肩負起職責、監督好自身。以使命必達的決心務實從嚴做好制度建設,回答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才能擔負起章程賦予的神圣使命。
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體會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新聞頻道每晚9點30分重播。
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的指示要求,全面從嚴治黨把自己擺進去,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內控機制,堅決清理門戶,嚴防“燈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體現“打鐵自身硬、永遠在路上”的清醒和韌勁,回應黨內關切和人民群眾期盼。
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將于1月3日到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每晚8點首播,新聞頻道每晚9點半重播。(1月3日人民網)
曾經“工作應該是比較勤懇努力的,然后形象也比較正面”的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魏健,在目睹一些老板的生活方式之后,他的心態一步步失衡,最終從一名審查他人的執紀監督者,到因為貪腐成為被審查對象;廣東省政協原主席朱明國在擔任多個職務期間,都曾經利用職權和影響力謀取私利。曾經身為執紀執法者的朱明國,形容自己過的是兩面人生......事實證明,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作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肩負著黨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承擔著維護章程、黨規、黨紀的重要職責,自身更要過硬。如果監督者不被監督,就可能出現“燈下黑”的情況;紀檢監察干部發生以案謀私、串通包庇、跑風漏氣等問題,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傷害,將比一般干部更甚,無疑會對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政治生態造成長期性破壞,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來恢復。
打鐵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明確指出:各級紀委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自覺遵守黨紀國法,你們是查人家的,誰查你們?這個問題要探索解決。王岐山多次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要用嚴明的紀律管住自己,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一方面,黨的**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按照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聚焦中心任務,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堅守監督執紀問責的定位,努力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隊伍。另一方面,按照“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要求,從嚴管理監督,眼光向內、刀刃向內,堅決清理門戶,解決“燈下黑”問題。數據最有說服力,黨的**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談話函詢218人,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談話函詢5000人次,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人。這些數據印證著誰來監督紀委命題的必要性,也顯示了中央紀委不回避問題、清理門戶的決心。
任不能代替監督,制度籠子是關鍵。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把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作為重要原則,有針對性地設計監督制度,體現了監督和信任的有機統一,釋放出“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的強烈信號;**年初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討論的《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即將提交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審議。與此同時,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在嚴格執行述職述廉、誡勉談話和函詢等制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用的監管機制。比如,廣東省紀委、監察廳出臺《紀檢監察干部行為規范》,為紀檢監察干部忠誠履職劃出6道“硬杠杠”;河北、浙江等省紀委設立內部監督委員會,江西省宜春市紀委、監察局出臺的《關于加強紀檢監察系統內部監督的暫行辦法》中,亦有詳細“操作指南”......由此可見,全面鋪開的內控機制建設,讓權力真正“進籠”。
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紀檢監察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監督、敢于負責,不斷強化自我監督,這樣才能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注入強勁動力。同時,要瞪大眼睛、拉長耳朵,堅決清理“害群之馬”,并加強制度建設,按照忠誠干凈擔當的標準選好人、用對人,切實做到打鐵自身硬,唯有如此才能讓監督執紀問責更有底氣、更加硬氣、更具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