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五個一工程主題活動總結
實踐中探索學習中成長
---東區小學數學“五個一工程”工作總結
20**年3月,按照教研室部署,我校認真落實數學學科“五個一工程”工作要求,做好每課一次口算、每日一道思考題、每周一張小報、每月一次數學主題活動、每學期一項數學課題研修匯報工作,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下面就我校是如何開展口算及數學故事工作的向大家作如下匯報:
一、口算
口算能力是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用時少、形式活、容量大、速度快的特點,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口算的基本訓練絕不能放松的。口算訓練中,注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為此我校將口算的基本訓練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一)課前五分鐘。堅持每天課前5分鐘口算訓練,將此項工作作為數學課堂評價因素之一,主要利用口算題卡或自制口算卡片的形式進行練習,練習中注重加強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的基礎訓練、速度訓練、準確率訓練,通過視算、聽算的方式循序漸進,切實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二)課中不疏忽。每堂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校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口算;有針對性的對關鍵部分計算進行強化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重點和易錯點的正確計算。抓住學生對老師的崇敬心理,讓他們相互當“小老師”,給同桌批改口算練習,在給別人糾錯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口算正確率。課堂上還采取“小醫生”找病因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賽中獲取知識。“改錯”不能僅滿足于學生分清了錯誤原因,改正了錯誤,而且達到預防效果。同時,注重對口算能力強的同學的表彰,有意識地引導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等等……
(三)課后不放松。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好的,熟能生巧,它重在平時,貴在堅持,所以,光是課堂上的練習時遠遠不夠的。所以每天課后,老師都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口算練習任務,有和同學合作練習、和家長合作練習、自己獨立練習等多種方式。如讓他們輪流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出題計算,小老師判斷他們是否算對;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游戲,講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和父母比賽誰對得多、誰做得快等等。讓學生在課后的娛樂活動中加強練習口算。堅持做到每天在家里讀口算卡片一遍,并要求家長記錄每次口算所花費的時間和錯題的數量,第二天到校后再全部匯報、交流。
二、數學故事
我校每個月每個年級舉行一次主題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頭布置,比如數學游戲、謎語、故事、數學日記、數學廣角等等,小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他們從小就會聽父母講故事,因此故事對他們來說有著深深的吸引力,于是我們將數學故事作為到數學主題活動重點開展。
(一)用故事,激發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上運用小學數學故事的目的就是為了設計一個教學情景,而這樣的方式能夠很好吸引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同時,也可以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孩子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為孩子呈現想要解決的問題,提高孩子思考,分析的能力,從而大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運用小學數學小故事導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運用小學數學小故事巧設疑問,深入挖掘故事材料、將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孩子喜愛的小動物做主人翁,使孩子處于擬人化的世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有效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小學數學小故事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讓孩子樂于聽,樂于思考,并從中受到啟發,化簡教學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二)找故事,感悟數學的魅力
鼓勵學生積極的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收集數學科學家故事、趣味數學故事等等,做成數學故事手抄板,優秀作品集體展出,裝訂成冊。一二年級由于受識字量的影響,手抄板制作困難,我們就積極鼓勵孩子們和家長一起尋找并閱讀數學故事,教師有意識地在平時教學中增加低年級的“講編數學故事”環節,出示一道算式,讓學生開拓思維,編寫故事,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講故事,讓活動有效延伸
為了豐富班級文化學習活動內容,給學生提供感受數學的趣味與神奇、豐富與內涵、文化和底蘊的平臺,以學生找故事為基礎,本學期我們還嘗試在班級內部進行數學故事我來講活動,孩子們精心準備,都能運用標準的普通話講述,脫稿獨立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因為初次嘗試,個別存在拘謹放不開,肢體語言不到位現象,但這種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的趣味數學活動20**年我們還將持續開展下去!
總之,數學知識是博大精深的!數學活動是異彩紛呈的!一年來的數學活動的開展,使我校學生的整體數學應用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工作中仍存在落實不到位,推進不扎實的現象,兄弟學校的優秀做法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新年新歲新起點,20**年我們將加強自省、博取眾長,務實、求實、抓落實,讓我校的數學活動更上新臺階!
篇2:我和報紙做游戲主題活動總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我和報紙做游戲”主題活動總結
我園從4月15日――4月27日開展了兩周“我和報紙做游戲”的主題活動。通過這次主題活動,我班幼兒在走、鉆、爬、跳、跑、平衡、投擲等各方面得到了鍛煉。
第一周,我們從談話、科學、社會等領域讓幼兒了解報紙從哪里來,報紙的特性(吸水、可燃性)及各種各樣的紙。在戶外活動時我們開展了獨木橋、跳遠、跳高、跨小河、走鋼絲等以報紙為主題的游戲活動,幼兒對報紙游戲有了初步的認識。第二周,我們對報紙游戲活動進行探討,讓幼兒自主創造游戲活動,如:給你一張報紙,你會怎么玩?幼兒開動腦筋,想出了一些好辦法:“踩尾巴”、“開火車”;又如:給你一個紙球,你又會怎么玩?幼兒展開了討論:“你拋我接”、“丟沙包”、“投籃”、“投筐”、“踢紙球”,方法都很簡單,但作為大班的孩子能想出這么些花樣,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有了想法就要有行動,因此在第二周的“我和報紙玩游戲”的主題活動中,我就把幼兒的想法運用到了實踐中。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自主活動比老師硬性規定他們玩的游戲更讓他們心快樂。
“我和報紙玩游戲”的主題活動即將結束,可我覺得它不會結束,因為幼兒從中找到了樂趣,開拓了思維,得到了鍛煉。相信在今后的活動中他們能更有創造性。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3:總結: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融合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淺談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的融合
著名幼兒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手段之一。幼兒是在不斷的活動中學習的,他們在玩中學、動中學、動中求進步。區域游戲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我們選用的是由毛曙陽等教育專家主編的的綜合活動教材,如何將每一單元的主題活動融入滲透到區域游戲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等諸方面能力是非常值得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思考、研究的,以下是我近幾年的帶班過程中總結幾點經驗:
一、活用主題內容,夯實游戲基礎。
《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應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我們應該帶著“學習(主題活動)與游戲是相互并存的”這一理念去全面正確深刻地把握好教材,備課時必須聯系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選擇主題活動的課程內容,預設幼兒的游戲內容,關注兒童的個性發展,挖掘幼兒潛能,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在各項活動中扮演好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角色。在教材中,每個主題的活動都有“游戲活動建議”,我們可以根據建議里的內容選擇性的開展與主題相關的區域游戲活動。我們還可以將主題的活動內容延伸到區域游戲中。如中班主題活動《我們身邊的科學》中數學《相鄰數》在集體活動中引導幼兒感知相鄰兩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完成《幼兒畫冊》上的作業,課后我們可以在數學操作區中投放“相鄰數接龍”、“數物接龍”、“撲克牌匹對”等材料供幼兒操作練習。
二、收集主題材料,創設游戲環境。
新《綱要》指出,環境應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注意體現教育進程及幼兒發展狀況。因此,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首先要相信孩子,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環境創設中要始終堅持“兒童參與”的原則,力求區域游戲與主題課程及班級環境有機整合。我們應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地去參加區域游戲,去布置活動的場所,并且逐步把主題活動內容和區域游戲互相滲透,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游戲活動中與老師同伴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另外我們應開動腦筋,采取多種形式,真正發揮區域游戲的實效性,讓各區域都“活”起來。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我找到春天》中,春季放風箏是孩子最喜歡運動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及本班幼兒實際發展水平,在班級主題環境創設中設立了一個版塊“風箏博覽會”,我和孩子們共同收集各種各樣種類風格迥異的風箏及風箏的相關資料布置該版塊,并鼓勵孩子自由的去觀察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此主題活動的第三周中我選用了教材中的美術活動《美麗的風箏》,同時我還在跟孩子們的交談中發現孩子們有意愿親手制作風箏,于是在區域游戲美工區中也開設“風箏制作坊”,引導鼓勵孩子們運用印染、剪貼、繪畫等多種方法制作風箏。
其次,《綱要》明確指出家園配合,使幼兒在園獲得的學習經驗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延續、鞏固和發展;同時,使幼兒在家庭獲得的經驗能夠在幼兒園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應用。家長資源的有效利用在主題活動中正發揮越來越來重要的作用。如通常我們在開展新的主題活動之前都會向幼兒發放《主題調查表》,調查表是由幼兒和家長共同完成的,在班級環境創設中我們也會專門設立一塊墻面張貼每一位幼兒的調查表,供孩子相互交流、學習。熱心的家長們還幫助收集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幫助孩子積累新主題知識經驗讓孩子在新的主題活動及游戲中如魚得水。如中班主題活動《我們居住的地方》中,就需要請家長利用雙休日,有意識地帶幼兒參觀自己居住的小區,游覽家鄉的風景名勝后共同填寫調查表,并向幼兒介紹本地民間傳說、土特產和近幾年的變化。還需幫助班級搜集有關本地特色建筑及道路、風景名勝等的圖片和照片豐富班級主題墻飾“可愛的家鄉”。根據該主題墻飾,我班在表演區中開展了“開心旅行社”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小導游”向“游客們”介紹咱句容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進一步升華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三、完善游戲過程,豐富主題內容。
《綱要》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作為教師,除了要為幼兒創設安全、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重視幼兒之間進行積極、充分的情感交流,還要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對幼兒瞬間產生的思想予以肯定、支持和引導,并生成新的課程。特別是在我們的區域中,幼兒對于投放的新材料,經常表現出興趣或者從中產生問題和困惑,這時候,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把這些疑問提出來,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引導和支持孩子們一起去探索和解決,或者傳授給孩子們有價值的知識。如:在開展中班主題活動《熱鬧的夏天》中,我們在科學區中收集了不同材質和形狀的扇子,布置“扇展”,供孩子相互欣賞和交流,在游戲中我發現孩子有對制作扇子有興趣,有的孩子在家中用掛歷紙折疊小紙扇。于是我們在主題活動內容中調機增添了一個美術活動《美麗的扇子》,在活動中孩子利用我提供的各種形狀的扇面,筷子、吸管等輔材,制作出了一把把富有個性的精美的扇子。
總之,主題活動和區域游戲間的關系是密切聯系、互為補充、互為滲透、互為融合的,我們要科學的整合兩者,圍繞幼兒的學習特點、興趣、需要,去設計、開展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主題活動和區域游戲,在活動中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