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讀后感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創作的。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體系的一部巨著。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部巨著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在此書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并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哪里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我們認為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象,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于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由此,馬、恩特別重視并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恩格斯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還說明了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系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同時,他們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并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
從上文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里已完全被消除。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在馬克思***發展史上,《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論貢獻是:基本上完成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學思想,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革命變革,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點,揭示了社會發展包括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闡述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為核心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這些重要思想,為我們今天進一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相互關系、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立場以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正確的方法論原則。
總之,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最有價值的科學巨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圣家族》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德意志意識形態――讀第一卷有感
我們都知道,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創作。其中我只讀了第一卷關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觀點的對了。我本身不是一個理科生,關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也只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本中所定義的。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寫于1843―1852年間,其作者是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書中,以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黑格爾體系的唯心主義理論并闡述了共產主義理論。
(一)關于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和黑格爾顛倒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的根本錯誤,肯定了思維和存在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和主題就是有血有肉、有頭腦的人,因而“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從而擺正了思維與存在著一對范疇的關系。費爾巴哈還批判了康德把時間和空間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觀形式的錯誤,也批判了黑格爾從邏輯上過度到空間的錯誤。針對康德的錯誤,他指出::“空間與時間并不是單純的現象形式,而是本質條件,理性形式,存在規律,也是思維的規律。這就是說,費爾巴哈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觀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觀形式。
哲學范疇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內容方面的變化。范疇的內容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二)關于歷史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也就是人類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存在,這兩個方面就會相互制約。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限制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發現;同時,自然科學知識的有限,也限制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書中,沒有進一步談自然史,而是主要講了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德國的意識形態都在曲解人類史。在這個意識形態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觀念以及其他的觀念都被認為是宗教觀念和神學觀念。但事實上,“在任何時候意識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意識形態,只不過是人類史的一個方面。
人類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為了生活,人就需要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資料。所以,人需要開始生活資料的生產。不僅僅是原始的狩獵、捕魚、采集野果,而是學會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鐵器;學會了養蠶、紡織,而不再是以樹葉遮體;也學會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據山洞而居。這時學會了生產的人們,也就將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了。
(三)關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來,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體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進一步擴大。但是,只有當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開始分離的時候,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分工。
對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了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如此一來,在農業勞動生產糧食的基礎之上,工業勞動生產產品并由商業勞動來流通和交換,人們就很便利的獲得了自己需要的產品。這樣,生產力就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業、工業、商業的興旺發達,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繁榮。
(三)有助于全面、正確理解當今社會的發展
“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從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而言的,這一問題盡管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早有闡釋,但在我國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并未得到重視,未能得到完全正確的理解。盡管從根本上說,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國目前體制改革、社會轉型的條件下,這一問題已經得到普遍的關注,并日益突顯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構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人的全面發展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不是絕對的。我們應當辯證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發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個人能力的平均發展,更不是指所有個人都必須按照統一模式發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其所處的社會階層、經濟、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資源狀況的制約。另外,更主要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目前的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的發展還不可能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需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發展作為基礎,但我們也不能把它理解為空想、幻想而難以實現。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僅是理論、理想,更是一個實踐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使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既是人類向往的偉大歷史目標,又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科學體系,價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價值目標,即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科學性在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應當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同時,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關于人的本質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者,企圖以“人本學的歷史觀”代替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然而,這種學說,非但不是科學地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相反地,恰恰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擯棄了、并予以嚴重批判的用“人的本質的異化”說明社會歷史現象的思辨空論。針對這種謬論,馬克思尖銳的指出:“正如醫學上的妙手回春的神醫和起死回生的仙丹是以對自然界規律的無知作為自己的基礎一樣,社會領域中的庸醫和萬應靈藥也是以對社會規律的無知作為自己的基礎”。馬克思的這一批判,也適用于仙丹的“馬克思學”。他們不要以或者不敢去研究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無意揭示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而是想社會的庸醫一樣,熱衷于尋求永恒的“人的本質”,把“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復歸”的學說作為萬應靈藥去解釋負責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的發展,這實際上是陳舊的思辨哲學的死灰復燃!
――歷史已經證明,馬恩關于共產主義實現條件的論斷是科學而有預見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實踐被“交往的擴大”所消滅,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異化”“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擺脫“依然處于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可以說,當前世界市場的迅猛發展正在實現著“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的壯舉,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世界正在達成一種資源的流動進而是生產狀態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國各民族中都分化出兩個世界,兩個極端對立的世界。在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慮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個世界中去的問題,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個利益群體中去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整體的演進、集體的福利,蛋糕已經瓜分竟盡,群雄逐鹿的時代已經結束,剩下的只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歷史中不斷上演的慣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擺布下,誰還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樣了”,那才真的無異于癡人說夢。
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為了使之成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東西,它必須在實踐中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然而,這種發展離不開原來的基礎,還是沿著馬克思開辟的道路前進。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來是列寧、斯大林、*以及其他許多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根據自己的時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歷史經驗證明,盡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道路不是筆直的,甚至會有曲折迂回,但是,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會實踐和自然科學土壤的人類認識之花絕不會枯萎,而一定會更加茁壯、更加鮮艷!
篇2: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學習心得
學習意識形態建設教育心得
我校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意識形態動員大會、努力構建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格局、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意識形態工作隊伍。通過認真學習、感悟要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具有極端重要性、并具有極為重要的直接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做為一線教師需從師德建設起步,我一直認為能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操守,真心熱愛學生,同時用自己的知識素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的榜樣,這就是一名優秀的教師了。但通過這次意識形態之師德學習,讓我對師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創新能力又是人才競爭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的教育也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教師必須以此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站在新科技革命的高度,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教育,培養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探索。而教師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于教師的終身學習。以下談談對于教師終身學習的看法。
首先教師要學會學習。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工作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最前沿,課改時刻要求我們把課改中提出的新要求、新觀念貫穿于課堂的實踐教學中。面對這一特殊性,我們教師必須時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因此我們教師也必須學會學習。除了平時常常鉆研教材、研究教學參考書、學習專家的教育教學專著外,我們還要善于多方面進行積累、提高。如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及時反思汲取資源。善于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向任何人進行學習。如在教研活動、備課組等活動時主動參與交流,和同事平時進行的相關談話交流中。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向同行請教、探討等。要廣泛閱讀。我們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時代的發展讓他們接觸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廣闊的課內課外學習資源為他們知識的積累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那點知識,或者僅靠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傳授了。我們必須進行廣泛的閱讀,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只有這樣才能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和學生共同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改革,當今的形勢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講: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在師一日,便不可荒廢半日。通過學習不斷獲取新知識,增長自身的才干,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就要有知識,這就要學習。同樣,人們的觀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學習。加強理論學習,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必要方法。
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學習理論,就不可能科學地、全面地、深刻地認識社會,認識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能矢志教育,義無反顧,以堅毅不拔的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為人民教育事業而努力奮斗。其次,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豐富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教書育人的本領。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律,按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這本身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一個要求。同時,通過學習教育理論,教師能進一步明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重要作用,這就更能使教師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教師還應學習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只有廣泛地學習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才能使教師從各種關系和聯系中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任務,認識社會和人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教書過程中育人。
其次,教師要勤于實踐磨練,增強情感體驗,提高師德修養。教育實踐也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師德修養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師德素質,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不僅要通過理論學習來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體力行,用這些認知指導自己的行動。培養自己的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那樣,道德不是熟記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實行。教育實踐是正確師德觀念的認識來源,只有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正確認識教育活動中的各種利益和道德關系,才能培養好自己的師德品質。教育實踐還是不斷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動力。教師道德品質修養不是一時一事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的探求,不斷的認識,不斷的完善,不斷的提高。
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
再次,師德的另一體現是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教師的工作責任重大而又極其艱辛。之所以說責任重大,是由于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責任。抽象地說,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之所以說艱苦,是由于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較低,甚至處于相對清貧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無私奉獻。否則,如果以待遇對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識傳授、教書育人中,難當重任。
另外,師德最外在的體現: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示范行為來教育學生,這就是為人師表。從一定角度上看,為人師表主要是強調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從。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身做起,真正為學生樹立一個模范的榜樣,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加強學習意識形態。促進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把具有極為重要的直接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意識形態落實處推行下去,指引我們不斷進步。努力前行!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行家里手。
篇3:讀后感:德意志意識形態
德意志意識形態讀后感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創作的。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體系的一部巨著。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部巨著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在此書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并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哪里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我們認為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象,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于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由此,馬、恩特別重視并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準。馬克思、恩格斯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馬克思、恩格斯還說明了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系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同時,他們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并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
從上文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里已完全被消除。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在馬克思***發展史上,《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論貢獻是:基本上完成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學思想,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革命變革,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點,揭示了社會發展包括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闡述了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為核心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這些重要思想,為我們今天進一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相互關系、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立場以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正確的方法論原則。
總之,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最有價值的科學巨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圣家族》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德意志意識形態――讀第一卷有感
我們都知道,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創作。其中我只讀了第一卷關于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觀點的對了。我本身不是一個理科生,關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也只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本中所定義的。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寫于1843―1852年間,其作者是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書中,以唯物主義觀點批判了黑格爾體系的唯心主義理論并闡述了共產主義理論。
(一)關于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和黑格爾顛倒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的根本錯誤,肯定了思維和存在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和主題就是有血有肉、有頭腦的人,因而“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從而擺正了思維與存在著一對范疇的關系。費爾巴哈還批判了康德把時間和空間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觀形式的錯誤,也批判了黑格爾從邏輯上過度到空間的錯誤。針對康德的錯誤,他指出::“空間與時間并不是單純的現象形式,而是本質條件,理性形式,存在規律,也是思維的規律。這就是說,費爾巴哈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觀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觀形式。
哲學范疇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內容方面的變化。范疇的內容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貧乏到豐富的過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二)關于歷史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也就是人類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存在,這兩個方面就會相互制約。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限制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發現;同時,自然科學知識的有限,也限制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書中,沒有進一步談自然史,而是主要講了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德國的意識形態都在曲解人類史。在這個意識形態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觀念以及其他的觀念都被認為是宗教觀念和神學觀念。但事實上,“在任何時候意識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意識形態,只不過是人類史的一個方面。
人類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為了生活,人就需要滿足衣、食、住、行等物質資料。所以,人需要開始生活資料的生產。不僅僅是原始的狩獵、捕魚、采集野果,而是學會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鐵器;學會了養蠶、紡織,而不再是以樹葉遮體;也學會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據山洞而居。這時學會了生產的人們,也就將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了。
(三)關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來,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體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進一步擴大。但是,只有當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開始分離的時候,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分工。
對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業勞動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了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如此一來,在農業勞動生產糧食的基礎之上,工業勞動生產產品并由商業勞動來流通和交換,人們就很便利的獲得了自己需要的產品。這樣,生產力就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業、工業、商業的興旺發達,導致了整個社會的繁榮。
(三)有助于全面、正確理解當今社會的發展
“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從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而言的,這一問題盡管在馬克思經典著作中早有闡釋,但在我國過去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并未得到重視,未能得到完全正確的理解。盡管從根本上說,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國目前體制改革、社會轉型的條件下,這一問題已經得到普遍的關注,并日益突顯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發展觀,構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人的全面發展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并不是絕對的。我們應當辯證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發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個人能力的平均發展,更不是指所有個人都必須按照統一模式發展,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其所處的社會階層、經濟、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資源狀況的制約。另外,更主要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目前的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的發展還不可能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需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發展作為基礎,但我們也不能把它理解為空想、幻想而難以實現。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僅是理論、理想,更是一個實踐過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使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既是人類向往的偉大歷史目標,又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科學體系,價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價值目標,即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科學性在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應當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同時,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關于人的本質
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者,企圖以“人本學的歷史觀”代替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然而,這種學說,非但不是科學地說明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相反地,恰恰是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擯棄了、并予以嚴重批判的用“人的本質的異化”說明社會歷史現象的思辨空論。針對這種謬論,馬克思尖銳的指出:“正如醫學上的妙手回春的神醫和起死回生的仙丹是以對自然界規律的無知作為自己的基礎一樣,社會領域中的庸醫和萬應靈藥也是以對社會規律的無知作為自己的基礎”。馬克思的這一批判,也適用于仙丹的“馬克思學”。他們不要以或者不敢去研究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無意揭示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而是想社會的庸醫一樣,熱衷于尋求永恒的“人的本質”,把“人的本質的異化”和“復歸”的學說作為萬應靈藥去解釋負責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的發展,這實際上是陳舊的思辨哲學的死灰復燃!
――歷史已經證明,馬恩關于共產主義實現條件的論斷是科學而有預見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實踐被“交往的擴大”所消滅,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異化”“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擺脫“依然處于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可以說,當前世界市場的迅猛發展正在實現著“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的壯舉,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世界正在達成一種資源的流動進而是生產狀態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國各民族中都分化出兩個世界,兩個極端對立的世界。在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慮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個世界中去的問題,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個利益群體中去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整體的演進、集體的福利,蛋糕已經瓜分竟盡,群雄逐鹿的時代已經結束,剩下的只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歷史中不斷上演的慣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擺布下,誰還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樣了”,那才真的無異于癡人說夢。
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為了使之成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東西,它必須在實踐中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然而,這種發展離不開原來的基礎,還是沿著馬克思開辟的道路前進。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來是列寧、斯大林、*以及其他許多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根據自己的時代,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歷史經驗證明,盡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道路不是筆直的,甚至會有曲折迂回,但是,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會實踐和自然科學土壤的人類認識之花絕不會枯萎,而一定會更加茁壯、更加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