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的積累與培養思考能力探究》階段性總結
《作文材料的積累與培養思考能力的探究》階段性總結
什錦花園小學
我校于20**年11月申報《小學教學方法創新實驗與研究》子課題《作文材料的積累與培養思考能力的探究》,此課題于同年11月獲得批準。一年來,由于領導的高度重視,學校采取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時也做了大量務實的工作,使課題研究順利地推進。為了把課題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開展下去,工作總結如下:
一、完善課題組組織,明確分工與職責
1、課題獲得批準后,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課題組組織,由校長作為課題組組長,教科研主任及教學主任作為主要成員,同時吸收語文老師為課題研究人員;
2、明確了課題組主要任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全面負責本課題研究工作的組織、協調、培訓、檢查與評估,形成本研究課題最終成果。
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細致的分工:
組長:趙紅
執行組長:張燕青
子課題負責人:
低年級:焦健
中年級:楊新梅
高年級:郝靚
問卷設計與統計:蘇秀云、方彤
資料整理:周麗群、李莉
3、明確課題組職責:
課題領導小組每月開展一次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或教育科研方法,每次活動定時間、定主講人、定討論題,進行課題研究情況交流,并督促教師做好研究的原始記錄,注意做好課題成果的搜集工作。
每月舉行一次教科研領導小組例會,每兩月召集一次課題組長會議。
二、進行前期調查
研究初始,我們對學生和老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從中獲悉,在被調查的150人當中,36%的孩子不太喜歡寫作文,15%的孩子討厭寫作文。而他們不喜歡作文的原因主要是沒什么可寫、不知該寫什么。我們認為缺乏積累是導致沒的可寫的原因之一。只有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才能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的生活天地有多寬,作文材料就有多廣,學生的觀察能力有多強,感情世界就有多豐富,知識積累就有多深厚,寫出來的作文就有多美好。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小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我校要通過課題研究使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提高思考能力,使學生會寫、樂寫。
三、開題論證
在進行期前調查與分析之后,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課題的研究意義。課題組在認真準備之后,于20**年6月12日召開了開題論證會。開題會上,東城研修中心科研處的楊國英主任、駱文老師對我們的開題報告給予了肯定。認為我們的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措施可行。希望我們把這個課題做好,做出實效。
四、實施課題研究
1確立子課題
開題后,我們課題組召開課題研究會,根據學生情況,分低中高年段找到了自己年級的切入點,確立了相應的子課題:
低年級在閱讀中積累,培養思考習慣
中年級在觀察中積累,鍛煉思考能力
高年級在練筆中積累,提升思考水平
2、研究過程:
個子課題組開展研究情況:
低年級:在閱讀中積累,培養思考習慣
利用人教版教材文質優美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后,把好詞積累下來,鼓勵學生將其運用到日記中。在日記講評時,對運用積累的好詞佳句的同學予以表揚;在閱讀教學中,對于重點詞語,老師總是要問一問:這個詞語說出了什么?,并鼓勵學生將這個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在課外閱讀中,請學生積累好詞語,想想為什么選擇這些詞語?它們好在哪里?這樣,既使學生的積累有實效,又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
這是一篇二年級學生的日記:上學的路上,我看到路邊的小花開了,老師告訴我們那是迎春花。放學后,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迎春花分白色和黃色兩種,每一棵都有很多莖,向四周伸展著,每根莖上開滿了花。老師說這是春季里開得最早的花,我想:春天一定就快來了。(這短短的文字里,有學生細心的觀察,有淺顯的思考春天來了。)
中年級:在觀察中積累,鍛煉思考能力
結合教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并把觀察的所知、所感、所悟的點點滴滴及時記錄、隨時積累,使材料越來越豐富,使思考能力得到發展。
三年級第四單元就是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為主題編排的。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激發學生觀察興趣,教會學生常用觀察方法;教學后,布置作業,請學生觀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并記錄下來。然后進行交流,最后整理成觀察日記。除了觀察自然界事物,老師還鼓勵學生拓寬觀察范圍,對自己的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留心觀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養成了記觀察日記的習慣,有的學生不僅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還能抒發了自己的感受。雖然認識顯得那么稚嫩,但是他們開始學會了思考。
三年級的一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明白了含羞草葉子的秘密,從而感受到原來我的身邊就有很多知識,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發現我身邊的美!
高年級:在練筆中積累,提升思考水平
閱讀、觀察、背誦是通過各種途徑的對材料的積累,使其儲存在大腦中,使用時不僅要再現、梳理、選擇,還得考慮材料的文字表達,這就需要勤練筆。勤于練筆,也是材料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高年級,主要采用練筆形式進行積累,提升思考水平。
我們的高年級學生每人都有一個練筆本,上面記錄收集的好詞好句,自己的日記,讀書札記。學生進行觀察練筆(寫觀察片斷、觀察日記)、在活動練筆(寫觀后感、活動收獲等)、在學習課文中練筆(在閱讀教學中,請學生批注自己的感受)。在練筆中,學生漸漸學會了思考問題,挖掘文章的內涵,對事物產生自己的看法。
例如:一位學生沒戴小黃帽,放學時,為了不給班里減分,他等到值周生走了以后才匆忙出了校門。經過這件事,學生在日記中寫下了感受:我匆忙溜出校門,深深地呼了一口氣,心里輕松多了。唉,沒按規定辦事真是不好受。(看來這件事引發了他的思考,學生從這件事中已經有所感悟了,我們想以后他會更加嚴格地遵守學校規定)
交流研究情況:
做課研究:
我們在研究中,分低、中、高年級進行了作文指導研究課,大家一起研討如何結合本年級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指導。
例會交流:
1、每月召開一次課題例會,交流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共同研究解決措施。
2、會上展示學生
采蜜本,從學生積累情況看思考能力的發展情況
3、展示學生日記、小練筆等作品,從中觀察學生思考能力發展。
五、實驗的成效
學生語言積累的能力有提高,思考能力得到發展,習作水平有提升。
孩子們的練筆本上記錄著他們成長的歷程。從他們的日記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對待問題的看法越來越成熟,看到了他們思維的發展。
學生在讀了《故鄉的云》一文后寫下了自己的感受:作者兒時的云各式各樣,作者覺得看云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所以作者把云寫得很好。我看了,仿佛身臨其境。(學生讀書不僅停留于表面,通過思考,已經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個學生的鑰匙被鎖在屋內,得到了小賣部老爺爺和鄰居的幫助。學生在小練筆中寫道:回到了家,我想:阿姨、爺爺,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是,我從這杯水,這個蘋果中感受到你們的熱情和你們給我帶來的溫暖。這兩個小時是難忘的兩小時。我也將像你們一樣,將愛與溫暖傳遞給他人。(一件平常的事情,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使其悟出做人的真諦。)
自從設立采蜜本后,二年級家長說,這個方法真好,我家的孩子學會積累海的詞語和句子,讀書比以前認真了。我把它推薦給鄰居家的小孩。
在今年的春蕾杯作文初賽中,老師們都反映學生的作文質量與上屆相比,有了不小的進步。
六、下一步工作重點
繼續通過不同方法積累作文素材,搜集整理信息,用豐富、形象的語言寫作,做到具體、生動、形象;在不斷的積累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們的探索還不夠深入。在科研之路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我們深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行動,才會收獲。
篇2: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三年級作為作文教學承上啟下的入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幾點是我在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中的一些思考。
一、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作文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決不會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謎語、故事、圖畫、情境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注重觀察。
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說出來。我經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如把總結句“媽媽真是個勤勞善良的人”用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讓學生根據總結句從日常觀察中有條理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中找到媽媽的可親之處,從而在生活中學會觀察。
在學生掌握了寫段的方法后,我遵照“從易到難”的原則,組“段”成“篇”。
三、發掘寫作的契機,進行練筆訓練。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尋找時機,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我以重視學生寫觀察日記為突破口,平時總是注意抓住時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景......例如一天下午下課的時候,外面刮起了大風,我組織學生來到室外,讓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利用各種感官去觀察。結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誕生了。有的寫道:“今天的風可真大呀,讓我覺得有點冷。只見大風把樹上的葉子呼呼地刮下來,葉子手牽著手在操場上飛舞。有的翻著跟頭,好像在賽跑,真好看!”有的寫道:“風把我們的衛生區的葉子堆了三個大堆,我高興地想,這下好了,不用我們掃了,我應該怎么謝謝風伯伯呀?!边€有的寫到“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地上的灰塵吹得如煙,如霧?!?.....每當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話)誕生,我都要讓小作者朗誦給大家聽,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作文的需要。
四、養成積累的習慣激活心靈的泉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學生進入中年級后,教師可以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寫讀書筆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讀懂文本中的習作例文、經典課文,還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看報,多聽看少兒廣播電視節目,多看或多聽小學生寫的優秀習作等,作好課外讀物的讀書筆記并反復吟誦。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也可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班隊會時,校本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才會涌向筆端。
總而言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走上寫作之路,步履不穩,為師者要善“扶”,根據作文教學的原則,耐心地“送”他們走上提高寫作水平的科學途徑,讓他們面前出現一片芳草地。
篇3:少年宮作文老師教學總結
少年宮作文老師教學總結
時間過得很快,在青少年宮兼職作文老師已經一個下學期了。本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激發學生對于寫作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工作責任心強,服從領導的分工,積極做好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課,廣泛獲取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一、政治思想方面:
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學習新的教育形式。因材施教,絕不重復教學。同時學習先進的教育觀念,從而適應教育的發展。所以我不但注重在學校的專業理論學習,還注意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
二、教育教學方面: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課前準備:備好課。
2、認真鉆研寫作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3、了解學生原有的寫作的水平,對于寫作的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寫作時可能會有哪些困難,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4、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5、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善于和學生溝通交流。注意引發學生學作文的興趣。
6、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作文批改工作,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慣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作文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