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三年級語文質量提升計劃及措施

小學三年級語文質量提升計劃及措施

2024-08-02 閱讀 8657

一、計劃

1、熟悉教材,吃透教參,把知識點梳理清楚,不遺漏,不拔高。

2、備好每一節課,整理出每篇文章的知識點,有目的的設計課堂教學,有效的進行課堂活動。

3、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和測試,做好評價和反思。

4、作文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知識,也非常的重要,教會學生列提綱。

5、對字詞教學要有靈活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詞語教學。

二、措施

1、早讀多讀書多背誦。每天提前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大聲的朗讀,大聲的背誦,即正其音,又提高了朗讀。為基本能力的達標打下基礎。

2、多檢查多默寫。對生字詞,要求學生多組詞,多運用,多積累,擴大詞匯量。

3、對作業多檢查多批改。作業采用分層布置。聽寫全對的同學不再寫這一項作業。選擇你感興趣的作業去完成。在批改作業中,發現問題及時訂正。對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要求同伴互助,在小組活動中多給這些孩子機會,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時常關注。不能只停留在字詞上。

4、單元測試。及時檢測,及時批改,及時訂正,在卷子上寫出自己錯的原因,讓學生及時明白自己的差距,自己該如何趕上。在不斷的檢測中更新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自己的學習目。另外,還添加了學生自己出題的板塊,在出題的過程也耗費不少精力,這樣也算是對知識的一種掌握形式吧。

篇2: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下教學目標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下冊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目標

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2、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傾聽的習慣。3、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4、繼續培養勤查字典,主動識字的習慣。5、培養認真寫鋼筆字、毛筆字的習慣。

6、培養自主預習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漢語拼音

1、繼續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2、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374個生字。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248個,能按照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寫勻稱。

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或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3、能就所聽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4、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口齒清楚,有禮貌。

閱讀

1、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課文,能復述課文,會

分角色朗讀課文。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能初步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4、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習作

1、留心周圍的事物,開始學習習作,樂于書面表達。2、能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做過的寫明白。3、能夠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初步學習冒號、引號的使用。

漢語拼音,朗讀課文,回答問題,口語交際,普通話

篇3:三年級語文子課題研究小結

從培養問題意識入手提高課堂有效性

--三年級語文子課題研究小結

**-**學年(上)

研究者:翔安區馬巷中心小學洪冬梅

為了引導同學有效的自主學習,我圍繞子課題“從培養問題意識入手,提高課堂有效性”開始了實踐研究。本學期我關注兩個焦點:第一,怎樣引導同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同學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會割裂同學對文本的整體感受,是否會游離課堂重點?

一、營造“敢問”的環境。

開學初,我先指導小朋友進行課前常規性預習,如:讀課文、圈生字、標拼音、畫新詞、標段落等。我告訴小朋友,本學期要加入探究質疑性的預習,即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會提出自身的疑難。(每課至少提2個問題)剛開始,小朋友們的疑問大概都是字詞的意思或課文內容的疑惑,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淺顯,難以涉和到重難點,我沒有責怪他們,即使同學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我都先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一旦同學提出一個有研討價值的問題時,我便大張旗鼓地褒揚。一段時間后,同學怕提問、怕師生訕笑的心理負擔基本消除了,大局部同學不論是課前,還是課堂,都能大膽地提問。

二、教給方法,使同學“善問”。

怎樣引導同學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告訴小朋友可以從六處著手提問:1、抓住文章的題目質疑。

課文的題目即題眼,它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閃現。對課題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抓住了課題,往往就抓住了課文的內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如《奇怪的大石頭》,同學就提出“奇怪的大石頭‘怪’在哪里?”圍繞著這個問題,同學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展開研討,明白了石頭“怪”在“孤零零”,體積龐大,把“身影遮得嚴嚴實實”,“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假如是天上掉下來的,這么重的石頭為什么沒臥進土里?”正是因為大石頭有這樣幾“怪”,李四光才發生了疑問。接著,小朋友在了解李四光在研討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怎樣考慮和怎樣解決自身的疑問,從中感受李四光勤于考慮、善于動腦、執著追求的可貴品質。

2、抓文章的重點詞句質疑。

假如抓住了關鍵的語句,就會層層推進,巧妙地將教學引向深入,使同學具體形象地理解重點詞語和課文內容,并且通過這些詞句引發聯想和想象。教學《給予樹》一課,在同學充沛體會到圣誕節的熱烈氣氛和一家人興高采烈之后,小朋友抓住“緘默不語”問:“大家都興高采烈,金吉婭為什么‘緘默不語’?”我先引導小朋友理解“緘默不語”的詞義,再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同學設身體驗金吉婭此時所想。在同學表達體驗、想象時,體會到了金吉婭“擔心、愧疚、難過”等復雜內心。為下面體會金吉婭那金子般的童心做了鋪墊。

3、從文中矛盾處質疑。

矛盾是問題發生的根源,贊可夫說:“只有當同學發覺自身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才會發生問題”;當同學現有的認知無法理解文本中的矛盾之處時,就是我們應當引導同學展開質疑的地方。像這樣的問題,小朋友提的很多。如,“列寧為什么不問男孩卻問灰雀?”(《灰雀》)“高爾基為什么不見雜志社記者,卻要見小男孩?(《小攝影師》)”“駱駝是商人自身的,他應該更熟悉,可是為什么他還要老人來幫他指點呢?”(《找駱駝》)。

4、抓住特殊標點質疑。

標點符號不只是作者寫作內容的停頓,還滲透著作者的情感,領悟了這些標點符號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可以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灰雀》時,許多小朋友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也無法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循循善誘。我引導小朋友注意文中的標點符號,看看能不能從標點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有的眼尖的小朋友找到了男孩說的那句話“沒……我沒看見。”問為什么這里用省略號?“會飛回來的”這一句為什么一會兒用句號,一會兒用感嘆號,一會兒用問號?

5、從詞句的表達精妙處質疑。

語文的“根”即是在學習語言,感受語言。學習一篇課文就應該不只知道文章寫什么,表達了什么,還應該知道怎么寫的,怎么表達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同學運用。所以,我告訴小朋友,讀課文的時候要多注意文中的好詞好句,多想想為什么用這個詞,為什么這樣寫,換別的詞好不好。老師這么一點,小朋友平時學習課文時,就會去注意一些詞句的用法。當我們教到《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從“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出”,引導他們和“長出”比較,體會春天枝葉長得快,欣欣向榮的景象。小朋友是聰明的,他們舉一反三,從文中找出了“浸、封”等詞,為什么用“浸”為什么用“封”,為什么說陽光“像利劍一樣”?一個個問題從小朋友的腦子里蹦出,閃耀著小朋友們思維的火花。在小朋友們質疑解疑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作者用詞的精妙。

還可以從課文的空白處、插圖、文章的謀篇布局等引導小朋友質疑,當然,所有的這些方法都必需以文本為依據。

三、梳理同學的問題,有偏重點地釋疑。

自主學習的針對性要求教師要針對同學在超前閱讀和考慮中存在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但是,在實踐中,我發現,小朋友的問題多種多樣,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或偏離課文的重點。假如一味地解答小朋友的問題,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朗讀能力的訓練,就容易肢解文本,丟失語文的“根”。后來,我想到了將小朋友預習中的問題提前收上來,教師根據小朋友的問題進行梳理。這樣,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問題的難易程度了解學情;對于一些與課文內容無關的問題,為節省教學時間,可在課前幫他解決。另一方面,教師根據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來調整自身的教學思路,圍繞質疑問難中的問題組織教學。課堂上,我還讓小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包括那些不在要害關鍵處,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最后同學歸納提煉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再組織全班重點研討。在研討中要緊緊圍繞文本,重視朗讀品悟。千萬不要脫離文本,丟棄字詞句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訓練,使語文成了“無土栽培”。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同學提的問題越來越有價值。課堂上經常有同學會隨時舉手:“老師,我有個問題。”、“老師,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師……”同學開始有自身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備課設定的思路走。課堂上同學又會閃現出新的問題,同學在課堂上的突然發問,往往是課堂的閃光之點,是同學思維活躍的表示。在教學中,怎樣充沛利用這些突然的提問,因勢利導,引導同學討論解決,把同學的思維引向深入,成為難以忘懷的精彩瞬間。這應該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當然,這肯定需要教師有非常深厚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