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科協同研修總結
小學英語科協同研修總結**學年-**學年
本學期我校根據《**年瓊海市小學英語科課程協同研修方案》的安排,結合我校實際制定的英語科協同研修方案,并認真落實方案,圍繞“開展小學英語(三年級)詞匯課、聽說課教學,適當培養小學生聽、說、讀、演、寫的能力?!边@一研修主體,開展了一系列有關于小學英語聽說課題的協同研修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就我校開展今年英語科課程協同研修的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聽、說、讀、寫是各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但相對而言,聽與說的教學對小學英語教學來說更為重要,更適合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對小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減輕其英語學習的壓力,增加其英語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英語方面的語感,有利于克服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現象,提高其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借著“**年瓊海市小學英語學科課程協同研修”這陣東風,開展一次小學英語(三年級)聽說課教學專題的校本研修是十分必要的,我校**年下半年主要有針對性的開展了研修活動。
二.基本做法
我們加強了對協同研修活動的組織,管理和評價。市小學教研室做為業務管理部門,配有專職教研員分管本項工作,并發揮了我市英語學科骨干教師的作用,深入到我校組織和指導活動的開展。
我們組織和管理,基本的模式有六步:1商定研修主題。2英語科組修集體備課。3專家團隊指導。4進校觀課議課。5執教教師反思。6網上在線研討。
在研修主題確定之后,我們英語組多次集體備課,我省英語教研員吳老師和我市英語教研員黃老師前來我校對我校執教教師的教學設計作研討和反饋,在此基礎上,我們邀請實驗小學,加積一小的英語老師來我校參與觀課議課,我校執教老師撰寫教學反思和教學后記,我們英語組上傳相關視頻和祥案。我市小學教研室英語教研員黃老師組織全市英語老師網上在線進行研討。
在研修活動開展期間,我們英語組還積極組織英語老師加強理論學習和新課標學習,還利用網上資源,組織老師們觀摩優秀課教學視頻,幫助老師積蘊素養,打開視野,提升能力。
三.實踐收獲
今年我校英語科協同研修活動各項任務順利完成。這期間,我們的參與老師付出了艱辛努力,也從中收獲頗豐。老師們對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大量的撰寫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和教學論文。課堂教學駕馭能力得到最提高。在不同程度獲得了專業成長。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如下方法。
1.英語授課。教師用英語授課是培養小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先決條件。在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中,聽屬于輸入,說屬于輸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是重要的信息輸入。教師必須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語言輸入內容,創造語言輸入環境。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教師用英語上課在開始時可能會有點不適應,不習慣,這時教師的語速可以慢一些,用詞可以簡單些,必要時可以用漢語加以輔助,再逐步過渡到正常語速和用語。
2.帶讀。小學生英語聽說的基礎,是要熟練地掌握課本中出現的單詞、詞組和句子。而學生對這些東西的掌握是光靠課堂上聽幾遍錄音或者看幾遍錄像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的反復帶讀就顯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帶讀的好處很多,它可以增加教學的靈活性,因為它可以不受有無電源,有無電化教學設備等的影響,可以營造英語學習的氛圍,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帶讀時,老師要求學生讀清楚、讀準確、讀流利,直到他們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流利地朗讀為止。當然,要搞好帶讀,為使學生學到地道的語音、語調等,教師在帶讀時應確保自己語音和語調的正確,掌握好意群、連讀、爆破、停頓等,做到自然流暢,抑揚頓挫,富有感情,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
3.朗讀。朗讀是借助語音形式,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繪聲繪色地、入情入理地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有聲語言的活動。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切用口與耳才好”(《葉圣陶語文論集》)。葉先生所說的“用口與耳”,指的就是在語言的學習及教學過程中,要多進行朗讀。朗讀用之于小學英語教學,同樣可以營造和活躍學習氣氛,再現英語的作為語言的活的本質,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彌補英語學習缺乏語言環境的不足。正因為如此,教師做到了只要是英語課,除了特定的教學內容和任務以外(如閱讀等),一般情況下,都應該讓教室里書聲朗朗,以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使其產生學習欲望,讓他們體會到英語本身及英語學習的樂趣。
4.背誦。小學生年齡小,記憶力好,尤其是機械記憶能力強,我們的老師在英語教學時對此有了清醒的認識并加以充分利用。對小學生而言,背誦不僅可以使他們很好地掌握英語的語音、語調,擴大詞匯,形成語法意識,集中注意力,改善和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加深理解和消化吸收所學內容,同時,由于課堂上的背誦大都是通過朗讀來進行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背誦活動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靈活地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中應該熟記的詞、詞組,尤其是句子和段落,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能脫口而出。
篇2:聆聽教學案例撰寫英語研修活動心得體會
聆聽“教學案例撰寫”英語研修活動心得體會
9月8日,我參加了在蒼南第五小學舉行的溫州市小學英語研修活動。此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有關地方課程的教學,早上我們觀看了三節英語地方課程的研討課;當天下午,我們還聆聽了溫州大學羅曉杰教授關于如何寫好教學案例的講座。下午羅教授的講座使我獲益非淺,讓我意識到如何寫好教學案例,更使我覺得平時要多關注學生,多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及教學行為。
在此次有關教學案例的講座中,羅教授從教學案例的定義出發,接著講了案例的格式、結構,并分析了案例的素材來源,最后羅教授還講解了撰寫案例時所需注意的事項,說明好案例的標準。在沒有聆聽羅教授的講座之前,我區已組織了一次案例評比,但是由于這次案例格式與以往評比案例的格式不同,所以當時在寫新的案例格式時真是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筆。以往撰寫案例的格式相當于教案的設計,我覺得它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案例,而此次案例撰寫格式的變化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案例撰寫是怎么一回事。當時上交評比的案例后,我也意識到自己撰寫的案例格式的不對,案例事件的過程偏于詳細,而問題的解決與反思相對于就有點不突出了。
這次聽了羅教授的講座后,我也認識到案例格式的如何書寫,從標題到反思,從關注學生到反思教學過程,讓我學到了許多,更讓我覺得自己在撰寫案例時的不足與欠缺,也讓我意識到寫案例的重要性。雖然平時是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但是真正把它記錄下來的事例卻不是很多,所以覺得案例的素材來源有點少。聽了羅教授的講座后,我覺得平時要多關注學生,并且要多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變化,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進行分析,梳理自己的相關經驗和教訓。
案例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多撰寫教學案例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積累教學經驗。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多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撰寫教學案例有助于我們的快速成長。
篇3:英語研修心得:光華本自磨礪出
英語研修心得:光華本自磨礪出
磨課環節即將告一段落。此時,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在這些難忘的日子里,在日復一日的磨礪中,大家都有哪些變化、哪些收獲。
收獲之一:心性的磨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都知道不經歷磨練難以成大器,不經歷風雨難得見彩虹,但在滿目的浮躁與喧囂中,要想守住自己的心性,耐得住寂寞,又談何容易?幸好,磨課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對教學設計進行反復推敲、對教學環節反復琢磨的過程中,那些紛紛擾擾,那些牽牽絆絆,漸漸地從我們的耳邊和心中消失了,我們又找回了屬于教師的那份專注與寧靜。一篇篇“五顏六色”的教案修改記錄、一次次投入的備課研討會議、一條條熱情洋溢的跟進評論、一句句真誠的課后評議,以及那一次次持續到深夜的在線交流,一份份凌晨上傳的總結反思,都真實地記錄著大家的付出和心血。
打磨的是課例,磨練的是心性,沉浸在磨課中,我們同時也磨去了心中暗生的浮躁,磨去了沉積已久的敷衍和惰性。磨心見性!如果我們能把這份專注與寧靜留駐心底,讓這種恒心和毅力歷久彌新,并成為我們職業生命中的自我本性,那無疑是我們這次磨課最大的收獲!
收獲之二:教學能力的磨礪
在這些日子里,我們多次親眼見證了這種情景:一個個原本略顯粗糙的課例,在老師們的精心打磨下,歷經多次修改完善,終于煥發出了燦爛的光彩。在無數次反思和修改的過程中,我們讓稍縱即逝的靈感不再來去匆匆,而是積累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我們不斷豐富的教育智慧;我們讓教學設計中的每一個亮點不再獨自閃爍,而是和其他環節遙相呼應,精彩紛呈;從教學設計的宏觀把握,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細節處理,我們越來越習慣于有目的的思考,越來越擅長于有目的的行動。素質決定能力,雖然我們的素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的教學能力的確得到了實實在在地提高。
收獲之三:團隊智慧的磨合
如果有人問我,這次磨課過程中最深刻的感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團隊的力量。
的確,如果沒有這次磨課的機會,大家很難有和眾多同行交流的機會,也很難得到專家、指導教師團隊、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幫助。許多教案中都體現著大家的參與,許多簡報中都閃耀著團隊智慧的光彩。集眾人智慧,我們讓一個個課例變得鮮活而又生動,讓一個個設計變得精巧而又合理。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得到幫助,在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同時分享大家的教育智慧,在思考和行動中體驗著共享、成長的快樂!在這個團隊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同時也是真正的受益者。
每當我們專注于某件事情的時候,都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我們的磨課環節也很快就要結束了。依依不舍之余,又感到一些欣慰,那就是在磨課的過程中,自己“磨”出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