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涉農資金監管制度
第一條為加強涉農資金的管理、使用和監督,提高涉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涉農資金,是指各級財政性支農資金,包括貨幣資金和財產物資。
第三條財政部門向鎮直各單位或農村基層撥付支農資金,應當在5日內將有關文件抄送鎮農廉中心備案,同時將相關情況錄入涉農資金監管系統。
第四條鎮直各單位向農村基層撥付支農資金,應當在5日內將有關文件抄送鎮農廉中心備案,同時將分配使用情況錄入涉農資金監管系統。
第五條財政部門或鎮直單位向農村基層撥付支農資金應當通過鎮會計服務中心辦理有關財務手續,不得以支代撥。
第六條農村基層在收到財政部門或鎮直單位支農資金后,應當在5日內將有關憑據送鎮農廉中心備案,同時錄入涉農資金監管系統及“三資”監管系統。
第七條農村基層應當在支農資金使用完畢10日內,將使用情況報鎮農廉中心備案。項目實施情況要在“三務”公開平臺及公開欄內公示,涉及重大事項及招投標的,要在相應平臺上網上公示。
篇2:防范安全事故應實施安全資金監管制度
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過程中重要而又復雜的工作,關系著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危和社會財產安全,關系著個人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穩定,更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歷來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
今年以來,上海經過多次強勢整治,建設工程現場的安全狀況有所好轉,但部分建設工程現場狀況仍不容樂觀,不正常現象時有表現,個別甚至處于失控狀態。
現象一:腳手架搭設不及時、不到位;安全網掛設不符要求,安全網陳舊,失去防護作用;腳手板兩頭不采取固定措施,應搭滿堂腳手之處只有少量幾塊腳手板,且頻繁移動。腳手鋼管屬周轉材料,承建商為減少資金占用,包工頭又無能力自備腳手材料,于是采用租借專業公司腳手的做法。專業公司為招攬生意,承攬大量任務,鋼管腳手擁有量明顯不足,難以應付龐大的工程任務;此時架子工在數個項目間來回應付,疲于奔命,造成腳手升高的速度跟不上建筑升高的速度,工程進度已到了屋頂斜屋面,而腳手架的高度仍在檐口以下,安全網未能及時掛設。
現象二:用電器具不規范,安全無保障。現有的項目規模一般較大,動輒10~20萬平方米,50~60萬平方米的項目也為數不少;高層建筑遍及城鄉,但現場作業人員大多為農民工。由于流動性大,又無嚴密的組織機構,作業電器不規范,缺乏安全措施,導致電線破損、短路,漏電、觸電的危險在所難免,時時威脅著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
現象三:工人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對基本的安全技術規范和安全技術措施不理解、不愿執行,埋下種種安全隱患。而當各種不利因素在瞬間遭遇時,安全隱患就會轉化為事故。
現象四:部分施工單位的安全責任難以從資金上得到保證。資質較高的施工單位對于利潤少、施工過程較煩瑣的住宅項目不愿承包,更愿意承建體量大、造價高的公共建筑、寫字樓、地標性建筑等。至于住宅項目,只愿承擔檔次高、上規模、有名望的樓盤。高資質施工單位有時也承接普通住宅工程,但是主要作為“總包”公司出面,把工程分解到其他較小的公司或子公司,有的甚至轉包給包工頭,或包工頭找到工程后主動掛靠。在層層轉包掛靠過程中,一層層收取傭金,進一步減少了投入建設的工程款,其中往往安全生產資金被占用或挪作他用,在安全生產上資金投入不足,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現象五:部分總包企業只管收“管理費”,對現場放任不管,管理基礎薄弱,現場處于失控自流狀態。
現象六:現場施工機械的起重設備向體量大、起重能力強的方向發展,對起重設備整機裝拆、設備基礎或行走軌道的設計施工要求頗高。據筆者接觸的情況看,雖然設備提供單位在設備安裝前也提供了設備基礎的設計計算書,但多數只是抄襲某個項目的計算書而已,其采用的數據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與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等與地勘報告提供的數據不符,埋下了事故隱患。
工程建設安全管理主體單位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切實抓好安全工作,必須從資金管理和思想教育上采取措施。首先,將措施費中的文明施工、安全施工、臨時設施、環境保護、夜間施工、大型機械、模板支架、腳手架、施工排水降水、職工教育經費、勞動保險費等項費用集中起來,存入施工單位在開戶銀行設立的專用帳戶,實行“專款專用”。應由現場監理公司簽字蓋章,證明資金的使用方向正確,銀行才能給予辦理轉帳結算。工程結束,資金有盈余不能分光用光,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可以從中撥出一部分作為獎勵,其余應留待下個項目使用。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銀行若不把關,出現違規現象,造成不良影響的,應追究施工、監理、銀行相關人員責任,直至法律責任。可以先試點,取得經驗后推廣。以此建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確保安全資金用在刀刃上,改善安全設施硬件投入。其次,各地各單位要加強對施工工人的安全培訓,強化安全思想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技能。培訓計劃應報政府安全管理部門審批,實施過程中應由政府部門派專員監督。未經過這一過程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發施工許可證。形成自覺執行“安全隱患不排除不施工、安全工作不到位不施工”的紀律,形成建筑工地人人講安全、處處講安全、時時講安全的濃厚氛圍,形成以講安全為榮、不講安全為恥的良好的社會風尚,使安全生產真正深入人心。
篇3:生態環境專項資金使用試行方案
第一條為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項資金(以下簡稱“生態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推進生態市建設,全面加強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省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生態專項資金是指由市財政安排的專項用于獎勵本市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恢復、農村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等建設項目的專項資金。
第三條生態專項資金由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700萬元,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和“鼓勵先進、強化示范”的原則,根據輕重緩急,每年安排一次。
第四條生態專項資金的獎勵范圍
1、生態鎮村建設:包括國家級生態鄉鎮建設,省級生態鄉鎮建設、紹興市級生態鄉鎮(街道)建設,各級生態村建設等;
2、重要生態功能區域保護與建設:包括市級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區建設等;
3、農村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鄉鎮污水集中處理廠建設、集鎮污水濕地生態化處理設施建設、生活污水輸向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的管網收集系統建設等;
4、“綠色”單位創建:包括“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飯店和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等;
5、工業企業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
6、國家級有機食品基地建設;
7、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建設;
8、其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點項目。
第五條生態專項資金的申請條件
申請生態專項資金的項目,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申請單位必須是具有法人資格、實行獨立核算的項目投資主體,市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不納入獎勵范圍;
2、申報項目必須符合生態市建設規劃;
3、申報項目必須為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認實施的項目;
4、項目已落實建設資金;
5、申請單位在近兩年內沒有發生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和財經違法違紀行為;
6、項目已建成并通過驗收。建設周期超過一年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建設進度必須超過60%。
第六條生態專項資金的申請程序
1、符合生態專項資金獎勵范圍和申請條件的項目,由投資者提出申請。
2、申請生態專項資金,須同時報送經規定程序批準的批文、項目設計和實施方案(計劃)、項目經費預(決)算、建設資金落實情況、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績效)分析、項目已建成或通過驗收的批文等有關文件、資料。
3、申請生態專項資金截止時間一般為次年的二月底,逾期不予受理。
第七條生態專項資金的獎勵審批
根據本辦法規定的生態專項資金獎勵范圍和原則,結合年度生態市建設工作重點及實際情況,由市生態辦牽頭,會同市財政局、市環保局等部門對申報項目進行審查、考核、驗收,在此基礎上確定獎勵的具體項目和金額,報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定。
第八條生態專項資金的獎勵標準
1、創建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獎勵30萬元;創建為國家級生態村的,獎勵15萬元。
2、創建為省級生態鄉鎮的,獎勵20萬元;創建為省級生態村的,獎勵10萬元。
3、創建為紹興市級生態鄉鎮(街道)的,獎勵10萬元;創建為紹興市級生態村的,獎勵5萬元。
4、創建為上虞市級生態村的,獎勵1萬元。
5、創建為國家級“綠色”社區的,獎勵5萬元;省級“綠色”社區的,獎勵2萬元;創建為紹興市級“綠色”社區的,獎勵1萬元。
6、創建為省級“綠色”醫院的,獎勵3萬元;創建為紹興市級“綠色”醫院的,獎勵1萬元。
7、創建為國家級“綠色”學校的,獎勵5萬元;省級“綠色”學校的,獎勵2萬元;創建為紹興市級“綠色”學校的,獎勵1萬元。
8、創建為省級“綠色”飯店的,獎勵2萬元;創建為紹興市級“綠色”飯店的,獎勵1萬元。
9、創建為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獎勵2萬元。
10、創建為市級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每個獎勵15萬元(對創建合格水源保護區投資較大的,按照投資總額的50%予以獎勵)。已完成創建的市級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按《合格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基本標準》進行年度考核,符合規定要求的,每個獎勵5萬元。
11、創建為國家級有機食品基地的,獎勵8萬元;
12、工業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首次認證的,獎勵2萬元;工業企業通過環境標志產品首次認證的,獎勵2萬元。
13、鄉鎮(街道)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廠建設每家獎勵50萬元,集鎮生活污水濕地生態化處理設施建設每個獎勵20萬元。
14、其他項目獎勵的具體額度根據投資規模、生態社會效益等確定。
第九條生態專項資金的撥付
市生態辦、市財政局根據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的意見,聯合發文公布年度獎勵項目和額度。獎勵資金由市財政局直接撥付。當年生態專項資金有節余的,結轉下年度使用。
第十條生態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
1、生態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占或挪作他用。
2、項目投資主體應按照有關財務制度規定使用專項資金,并加強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嚴格控制開支范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使用生態專項資金的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定期向市生態辦、市財政局匯報項目實施進展情況。
4、生態專項資金的使用,應自覺接受市生態辦、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審計局的監督和檢查。違反生態專項資金使用規定的,有關部門應督促其限期整改,對情節嚴重的,應收回生態專項獎勵資金,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第十一條本辦法由市生態辦、市財政局、市環保局負責解釋。
第十二條本辦法自發文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