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30條
一、課前預習習慣:
1、課前預習課程,每天晚上和上課前,都要將要學習的課程做簡要預習,了解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2、預習時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方法尋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學、家長問詢,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標記,以便在課堂上有重點地學習。
3、預習時要學會用筆在書上做不同的標記,如:重點的內容在文字下面標“△”有疑問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畫“_”,并在字邊寫上“?”等,以便在課堂學習時多留心。
4、預習時要精力集中,培養自己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5、預習前要養成搜集資料的習慣,能利用查閱圖書、上網瀏覽、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渠道主動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
二、課堂學習習慣
1、課前將課本、練習本、文具盒及其他學習材料準備好。*看書,等候教師上課。
2、學會正確地使用鉛筆或鋼筆,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注意用筆衛生。
3、課堂上認真接受教師指導,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4、課堂上培養對多門學科的興趣,尤其是英語、科學、社會等學科。
5、積極踴躍發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說話完整,口齒清楚,聲音洪亮,儀態端莊。、
6、有疑難問題時,及時舉手發言。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并能闡明自己的觀點。
7、虛心聽取別人的發言,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譏笑別人的錯誤。
8、善于合作學習,在進行分組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時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9、學習各科知識時,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多角度地解決問題。
10、學會記課堂筆記,按時完成課堂作業,書寫認真、工整。
11、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能獨立完成教科書上所要求的各類操作實驗,操作步驟正確。
三、讀的習慣
1、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要有所思、有所記,有所用。做好讀書筆記。
2、培養廣泛閱讀的的興趣和習慣。
3、高年級學生要學習多種閱讀方法,如精讀時將重點內容圈出來,疑點標出來,有選擇地記誦某些內容,略讀時一目十行等。
4、應用多種工具輔助閱讀,如看電視、聽錄音、上網等。
5、學習數學閱讀的方法,如應用題要讀3―5遍等。
6、自己訂閱的報刊應及時閱讀。每天課外閱讀時間累計不少于1小時,每天觀看少兒節目不少于10分鐘,每周背誦古詩文不少于3首。
四、寫的習慣
1、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足安、臂開”,一手執筆,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跡工整,書寫規范。不在作業本上亂涂亂畫,養成寫字墊紙的好習慣。不隨便撕作業紙,低年級學生盡量少用橡皮,保持紙面整潔。
3、做作業時專心,不邊玩邊寫,不邊吃邊寫,書寫時先想好再下筆。
4、書寫要注意保護好視力,要做到“三個一”,眼睛離書本一尺、胸膛離書桌一拳、手指離筆尖一寸。
5、選擇合適的書寫工具,如低年級學生用hb型的鉛筆,不用自動鉛筆。不用玩具類的學習用品。
6、寫完作業必須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篇2:培養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數學良好習慣
培養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美臺中心學校陳小鳳
什么是習慣?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的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可見,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備,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現就自己平時的一些做法闡明如下觀點:
一、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
每節新課之前,我都會布置學生預習明天要上的數學內容,重要的地方自己標一標、畫一畫,有疑問的地方做出特定的標記,通常我會利用一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去預習,然后讓學生試著解決相關問題。課前的預習能夠讓學生自覺聯系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學習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再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從而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預習習慣的培養,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還能節省一些課堂學習時間,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比如,在學習《認識百分數》一課前,我布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什么是百分數?2、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3、收集一些含有百分數的信息,試著了解所收集的百分數的含義。由于學生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那節課學生表現得非常精彩,課堂參與率極高,效果當然也非常好。
復習的目的是“溫故而知新”。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創制的“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即先快后慢,剛記住的東西最初幾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兩天后就緩慢。因此必須及時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加以強化鞏固,降低遺忘率,同時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能系統整理相關的知識,使這些零碎的知識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這樣更能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
認真聽講是學好數學的第一步,認真傾聽別人的說話,既是得到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尊重別人的一種文明表現,培養傾聽習慣,是提高學生接受信息、汲取知識的效率的重要保證。
篇3:注重習慣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注重習慣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而且現代教育的要求是"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學習方式已從被動的學習轉向自主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隨著嚴禁教師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隨著家庭子女的減少,隨看電子產品的日新月異等因素,學生變得非常浮躁,課堂上顯得隨心所欲,課后作業馬虎應付,更談不上潛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了。奧維說:"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以下幾種習慣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要真正達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目的,首先要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傾聽與表達共同組成了與人合作交流的基礎。可見,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是何等重要。“樂于傾聽”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學習習慣。在學生上課時,他們要傾聽老師的講解、提問,還要傾聽同學的交流、發言;要針對別人的意見作進一步的研究或質疑,前提是在別人發表意見時要虛心傾聽。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教師說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他們紛紛舉手,高聲嚷叫“我來、我來”,沒叫到發言的同學,就很沮喪地放下手,根本不聽其他同學在說什么,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錯了,錯了……”當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時,學生卻在旁若無人地干著自己的事,說著自己的話……不會傾聽的學生比比是,甚至有的根本不愿意傾聽同學、老師的語言。這樣導致了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松散。因此,課堂交流時,教師首先應專注傾聽,做學生的楷模;其次,教師還要善于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當同學在發言時,教師要激勵學生認真聽、認真想,比如:"學會傾聽,你就學會了學習。""學會傾聽,有益的知識將盛滿你的智慧儲藏室。""會傾聽的孩子是最優秀的鑒賞家。".......還可以采用一定的“誘導模式”。比如:“他(她)讀得怎樣?”“這樣回答完整嗎?為什么?”這樣將學生推上評判席,逐步養成善于傾聽的習慣。在“聽”的培養中,教師要不吝嗇贊揚,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一個眼神,一句贊揚,一個微笑……都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促進學生認真聽講。另外,每周評選“專心聽講之星”,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讓他們意識到專心聽講是自己的責任,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傾聽。這樣堅持下去,學生一定能夠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一顆靈魂可以在傾聽中發現、欣賞、和擁有另一顆靈魂的快樂。一顆靈魂也可以在傾聽中感悟、理解、和體會另一顆靈魂的痛苦。學會傾聽是小學語文的第一課。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教師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善于適時引導,就能使學生逐步養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同學發言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