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建設市長責任書工作方案
為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完成《*市生態省建設市長目標責任書(*-*)》工作目標,根據青政字[*]66號文件的要求,結合我局的工作職責,制定*-*年生態省建設市長責任書工作方案如下:
一、大力推進海洋法制建設。
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動海洋保護、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進程,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計劃*年底前編制、出臺《*市海洋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將在對全市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調查的基礎上,對*市沿岸平均大潮高潮線至領海基線之間海域的功能區進行明確的劃定,內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區及環境標準等諸多方面。新的區劃是對《膠州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中不適應我市新形勢發展的內容的修改、補充和完善,區劃編制將對合理配置海洋資源,促進海域整體功能,推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市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為了減小經濟發展對海洋環境保護帶來的壓力,有的放矢開展海洋環境保護,計劃編制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容量、污染物總量控制等為主要內容的《*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將對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大規模圍海造地對海洋環境影響的累計效應、突發性海洋污損隱患等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規劃的編制將致力實現規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爭實現其為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作用。
二、加強、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進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記制度,進一步規范海域使用審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證年審制度,嚴格按照《*市海洋功能區劃》和《膠州灣及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規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國際化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年全市海域使用項目登記率達到100%,海域使用辦證率達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證年度審驗審證率達到100%。
三、全面開展對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
1、繼續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根據我市特點和需要,制定監測計劃,開展全市近岸海域環境趨勢性監測、重點海域環境監測、海水浴場暑期海洋環境監測和重點養殖區環境監測,詳細掌握我市的海洋環境狀況,保證我市沿海海洋環境監測調查的連續性,準確地為社會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為政府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加強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重視海洋、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我市海域的污染損害,嚴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影響的審核、審批關,提高工程建設項目環評報高審核參與率;規范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程序,加強對工程建設期的跟蹤監測和監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強海洋污染事故的查處。繼續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對膠州灣和前海一線用海域污染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對污染海洋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4、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和保護。積極籌集資金,制訂實施有針對性的生態保護和建設計劃,開展保護區的基礎建設、管理工作,推進我市生態示范區的建設。
5、通過建立和完善*市海洋赤潮監視網及海洋赤潮應急行動體系、開展重點海域的赤潮監測和預報試驗、加強赤潮發生期內對漁業水域的監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減少赤潮災害的發生和影響。
四、積極推進生態漁業建設。
按照《膠州灣及臨近海域功能區劃》和漁業生產水域環境質量狀況,對不符合功能區劃和漁業水質標準的水域進行封閉管理,禁止從事漁業生產活動;嚴格實施養殖許可證制度、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伏季休漁制度;科學調整養殖結構和布局,合理控制內灣及近海的養殖密度,擴大藻類養殖面積,提倡外海養殖,大力提倡魚、蝦、蟹混養、貝藻間養套養等生態養殖,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和養殖新技術;強化漁業生產管理,改進餌料質量及投餌技術,嚴格控制廢水排放,*年力爭使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態養殖面積達到養殖總面積的40%。
四、加大海洋環保宣傳力度,努力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
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利用“海洋節”等重大節慶活動廣泛宣傳海洋環保知識和《海環法》等法律法規。深入基層召開環保法規宣講現場會,提高廣大漁民、漁業生產者的法律意識。繼續利用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發動群眾力量,制止違規行為,對發現的違法行為進行及時舉報,對嚴重的違規行為予以曝光,強化全民海洋環保意識。
通過以上措施,使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到*年,近岸海域水質明顯改善,除混合區、港區外,水質普遍達到二類海水標準,富營養化水平顯著降低。
篇2: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改造建設項目建議書
第一章概況
1.1項目概況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東端,是歐亞兩洲陸路貿易往來交通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武威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道312線改建工程完工,達到了國家一級公路標準;自籌建設了武威至武南寬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車,蘭新鐵路西隴海線武威段建設工程業已開工建設,以上交通設施的建設,極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狀況。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城鄉公路四通八達,路網林帶和相應設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網絡。近年來,武威市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觀、自然風光、農業設施和沙漠探險為內容,以東南西北中五條旅游線路為主的旅游格局。為不斷適應現代旅游者的個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盡快把我市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和沙漠探險旅游定為我市特色旅游產業,并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由涼州區具體負責實施。涼州區以生態旅游、農業觀光和沙漠探險作為旅游業開發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區域游,規劃建立一個以民俗風情觀光旅游為主線,歷史文化風景區、農業科技示范區、莫高旅游度假區、沙漠綠洲游覽區、珍奇動植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旅游區和農耕飲食品嘗區等相對獨立、彼此銜接、功能各異、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的“一線八區”綜合旅游風景區。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園風情、古老的漢、明長城遺址、古絲綢之路的駝隊足跡、長河落日的大漠風光,也有以反映歷代詩人有關《涼州詞》內容的葡萄長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遺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稱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這里,不但可以觀賞戈壁風光的雄渾與壯美,感受沙漠綠洲的旖旎與靈美,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蹤與舊夢,領略戍邊將士的豪邁與風流,還可以品嘗葡萄美酒的醇厚與清爽,親近西部農村的泥土與鄉俗,體驗沙漠探險的驚險與刺激。國家、盛市先后投資對這里進行開發建設,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已初具規模。但是,由于這里的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后,特別是旅游交通條件很差,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景區發展。為此,整修現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級,縮短旅游交通時間已經成為當前工作的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經過認真調查,建議對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進行改造擴建。
1.2項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旅游應先行”的號召,設立了旅游國債基金,在旅游景點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了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別對生態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貧旅游重點扶持,爭取和利用好國債資金來開發建設武威旅游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網改造擴建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業是一個綜合關聯度高,輻射帶動性強的產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業在一、二、三產業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旅游給人們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愈來愈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網改造擴建會促進區域內旅游業和其它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2.3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的改造擴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標準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區(點)的可進入性,拉近景區(點)與旅游者之間的距離,滿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選擇性,刺激旅游消費的目的。
1.2.4旅游路網改造擴建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將帶動沿線鄉鎮經濟的發展,加之,公路兩側的綠色通道、小康住宅、燈箱廣告等風景線建設,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旅游景觀,從側面豐富了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內涵。
1.3項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現有的路網設施為區內旅游公路改造擴建提供了基礎條件,項目實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級,提高交通便利,擴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到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實地調研、規劃,并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統一指導、管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規劃和建設。
1.3.3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旅游景區(點)建設初具規模,許多旅游景區(點)在本省已家喻戶曉,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設將極大地提高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省外甚至國外打響旅游區的品牌。
第二章建設內容及規模
2.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現狀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涉及旅游點23處,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國道、涼古公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8條,公路總里程近150公里,其中:涼古公路(涼州至古浪)前5公里涼州至清水三級公路已于*年8月建成,清水至長城段38公里已立項待建;白塔寺至312國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設,~年7月底可完工;黃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為土路;長城鄉通往鄧馬營湖前4公里為沙礫路,其余為土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均為無等級公路,以上道路路況較差,且年久失修。
2.2項目建設內容、規模
2.2.1通往黃羊河農嘗十八里葡萄長廊的黃吳公路(黃羊至吳家井)全長約20公里
,以現路為基礎拓寬改造為二級公路;黃羊河農場──吳家井鄉──長城鄉道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長城路段公路兩側主要種植風沙防護林帶。。
2.2.2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約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3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約3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4沿明長城邊沿便道,總長約10公里進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壽寺的雙清公路(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6通往黃羊綠色食品科技園區、天梯山石窟的黃哈公路約3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牌。
第三章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
3.1投資估算
3.1.1該項目預計總投資7196萬元,詳細預算見附表。
3.2資金來源
3.2.1申請旅游國債資金30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地方自籌3196萬元。
第四章項目實施步驟
4.1建設周期安排
4.1.1第一階段(~年5月――~年7月)
完成黃吳公路20公里道路拓寬改造,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3公里道路拓寬改造,黃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黃吳公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建設;完成長城路段風沙防護林帶建設。
4.1.2第二階段(~年8月――~年12月)
完成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5公里道路拓寬改造,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長城邊沿10公里便道進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
4.2建設投資安排
4.2.1~年5月前期準備工作投資100萬元。
4.2.2~年8月施工準備工作投資500萬元。
4.2.3~年8月──~年10月施工投資6000萬元。
4.2.4~年12月工程收尾投資696萬元。
第五章項目效益評估及分析
項目建成后,將對沿線鄉鎮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迅速推出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精品旅游線路,逐步拉長各功能區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旅游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培育全區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旅游業、農業及其它產業的共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篇3: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戰略目標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
高舉*理論偉大旗幟,以黨的*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八屆六次全會為指導,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以北京市生態環境規劃為依據,以科技為先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防護相結合,緊緊圍繞水土流失、風沙危害、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等重點問題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分區推進,促進我區生態、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為構筑首都第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做出貢獻。
(二)生態環境建設遵循的原則
1、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用、節約和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處理好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當前、北京與房山以及不同建設部門間的關系,優先安排生態環境脆弱區的水資源保護、天然林保護和防風固沙等重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
3、堅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系統原則。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從永定河流域生態環境整治的大局出發,以生態環境建設區劃為基礎,以重點工程為骨干,通過實施重點整治工程,建立山區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與生態農業和城市綠化美化相協調的生態環境體系,實現全區生態環境的整體優化。
4、突出科技創新的原則。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則出發,瞄準國內外生態環境建設的先進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優勢,加強房山區的國內國際交流,借鑒國內外生態環境整治的先進經驗,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建設生態環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觀生態多樣性原則。針對房山區自然環境優美、旅游景點眾多的特點,生態環境建設應遵循景觀生態多樣性的原則,不僅要體現生態功能,而且要構建合理的景觀空間格局。
6、治理、建設、保護并重的原則。以保護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農田環境為目標,以造林綠化、建設綠色屏障為核心,生物、工程、農業措施相結合,治理、建設、保護并重,在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的基礎上,全面整治房山區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全區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
7、堅持生態環境整治與加速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房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力求將房山區建成環境優美、城鎮居民、農民富足和社會穩定的新郊區。
(三)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目標
房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總目標是:按照國家和北京市的統籌安排,圍繞建設國際現代化大都市環境建設的總任務,積極組織全區人民,運用政策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防風固沙林、旅游觀光風景林、農田防護林的森林防護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管理,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管理網絡系統,使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得到控制,有效遏制風沙、山洪、泥石流的發生,使各類良好自然生態系統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城鎮地區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煙塵排放及固體廢棄物的治理達到國家標準,主要城鎮地區實現園林化。確保房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到2030年,房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
1、近期目標(*―~)
到~年,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水源保護區水質得到改善和提高。主要奮斗目標是: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積14967.68公頃,其中人工造林增加林地面積8301.08公頃,封山育林增加林地面積5333.3公頃,飛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積1333.3公頃,更新、新植改造林帶280公里,基本農田區全部實現林網化,林網完好率達到95%以上。治理沙荒地1333.3公頃,部分森林得到有效的撫育;自然保護區增加666.7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50%以上。干鮮果品產量達到7500萬公斤,森林病蟲害發生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率達到95%以上,種苗產地檢疫率達到100%,病蟲檢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城鎮綠地面積由883公頃增加到1033公頃,綠化覆蓋率由40.1%增加到42%,人均公共綠地由9.0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綠地率為36.7%,新增城市隔離片林133公頃,拆房建綠增加綠地9公頃。集中力量治理22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示范小流域,治理標準達到全國“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驗收標準,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使房山區山區的土壤侵蝕模數由規劃治理前的950噸/平方公里.年減少到250噸/平方公里.年。
通過修建各種工程措施,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區(小流域)的緩洪攔沙效果達到70%以上,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達到可抵御20年一遇4小時暴雨,一般設施防洪標準達到可抵御*年一遇24小時暴雨,80%以上的治理面積達到部頒標準,泥石流得到基本控制。
發展平原節水灌溉面積3333.3公頃,挖排水溝20公里;發展山區6666.7公頃山區散生果樹和山地農田果園配套節水灌溉設備;年處理豬雞糞便理能力達到50%,加工有機肥能力達到30%。
針對房山區山區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力爭用五年時間,逐步實現集中供水,重點解決貧困地區人生活用水問題。首先在南窖鄉、大安山鄉、十渡鎮、長溝鎮搞試點,然后在山區其它鄉鎮推行,達到山區全部實現集中供水的目標。
2、中期目標(~―*)
新增林地8333.3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55%以上。新植、更新林帶400公里,建成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農田防護林網體系。風沙危害
得到徹底治理;自然保護區增加林地666.7公頃;水源涵養林體系基本建成;干鮮果總產量達到1億公斤。林業總產值達到3.6億元。鞏固和完善近期治理成果,繼續治理14個小流域,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3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徹底治理,區內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山區、丘陵區的生產建設項目做到水土保持方案率和審批率達100%。山洪泥石流得到綜合防治,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或二級水體標準;發展山區集雨工程,推廣山區節水灌溉技術,積極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的示范工程。充分利用房山區優美生態環境發展無公害農、林業,實現城市建設、社會經濟與水土資源保護的協調發展。新增園林綠地面積343.8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5平方米,綠地率為42%。
農業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大力推廣生物及物理防治并蟲、草害的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糧菜果有機肥施用率達到50~70%。在平原農業區,無公害綠色糧菜果面積達到13333.3公頃。在處理好豬雞糞便的同時增加牛羊等糞便的處理,達到100%,加工有機肥能力達到80%。再配套6666.7公頃節水灌溉設備;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333.3公頃,挖排水溝10公里。
搞好生態型城鎮建設。為把房山建設成生態優美的區域,爭取在規劃的七年時間里,把自然環境較優越的十渡、張坊、蒲洼、霞云嶺四個鄉鎮建成生態型城鎮,并搞好20個生態型試點村的建設。
3、遠期目標(*―2030)
實現林種、樹種結構布局合理、林分穩定的生態系統。林木覆蓋率達70%以上;城鎮綠化實現樹種、種群結構布局合理,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5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70%以上;在抓好街道、居住區、公共場所、城鎮片林綠化的同時,通過拆房建綠、破墻透綠、見縫插綠、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等措施,不斷提高綠化覆蓋率,使北京西南部生態屏障向多層次、高質量、體系化方向發展。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措施保證率達90%以上。
建設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型農業生產發展體系。生態區域內無公害綠色糧菜面積率達到70~100%,農作物全部實行平衡施肥和施用有機肥,確保全區土壤和水源無污染并達到國際標準。農作物以生物、物理技術綜合防治為主,減少農藥使用量50~60%;糞便處理和加工有機肥100%。推廣旱作農業6666.7公頃,建示范田13333.3公頃;水利排灌標準化、農作技術規范化、免耕覆蓋、兩茬秸桿還田率達到100%。
建成完善的生態環境預測和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對全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快速的監測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