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中心副主任骨干教師工作小結
我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深入學習、實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為人師表,做到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工作態度端正,愛崗敬業,責任心強;關心集體,團結協作,遵章守紀,廉潔自律。
積極參與相關的教學研究項目和實驗技術改革項目,其中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四項校級和兩項院級項目。(獎項可自行添加)
參與建材機械設備的論證,充分考慮了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以及滿足實驗教學的程度和其利用率。
實施開放實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儀器設備資源,利用現有條件增加了螺紋參數測量實驗。正在論證爭取實驗獨立設課或增加機械基礎綜合大實驗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積極配合公差課程組課程達優,進一步完善實驗內容,積極協助該課程申報省級精品課程。
負責的公差、金相實驗室在建設和管理方面力求科學規范。認真細致維護保養儀器設備,購買低值易耗用品,認真保障實驗室及其儀器設備的衛生清潔、積極防火防盜。
兼管學院資料室工作。嚴格履行圖書入庫、借閱程序;在畢設資料整改過程中,任勞任怨,認真對待學校的每次檢查和院領導布置的臨時任務。
作為實驗中心副主任,在迎評促建的關鍵時期,除了做好所負責實驗室的管理和實驗教學工作以外,協助中心主任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包括評估所需各種實驗有關數據表格的填報、一些支撐材料的撰寫、工業設計專業實驗室的完善、新建工業工程實驗室以及布置檢查整個實驗中心的環境衛生和文化建設等。與大家共同努力榮獲校實驗室工作先進集體,同時獲得實驗室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篇2: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學習小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學習小結
**年11月13日至21日,我有幸來到“人間天堂”――蘇州市,參加了江蘇省特殊教育學校智障教育學前骨干教師的培訓學習,感謝江蘇省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給我們精心準備的特教學前方面的盛宴,也感謝學校給了我參加的機會。通過聆聽專家教授的精彩專題講座,與學前教育的專家及本省市的同仁面對面的研討教案、觀摩教學,分享經驗,幾次走進蘇州市金閶培智學校,這些都為我在今后對學前特殊孩子的教育、教學及管理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觀念、擺正心態
這次培訓的日程安排的很充實,讓我聆聽到了王輝、楊楓、談秀菁、歐陽新梅等專家教授的精彩、細致的專題講座,還體驗到了兩位臺灣的專家和一位日本立命館大學的博士帶給我們新鮮的想法,最后由蘇州市金閶培智學校跟大家交流研討了她們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以及辦學方法。通過這次培訓,讓我對學前特殊教育有了更新的理解與啟迪,讓我飽享了高品質的“文化大餐”。為我今后如何做一個更加專業的學前教育教師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二、專業知識、得以提高
(一)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現狀和趨勢
南京特院的談秀菁教授為大家分析了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的現狀和趨勢。了解到學前殘障兒童普遍低于普通幼兒的入園率,學前教育機構不能滿足殘障兒童的入學需求。多種特殊教育安置方式(特殊兒童幼兒園(康復中心)、特殊教育學校學前教育班和隨園就讀)并存局面仍將在我國長期存在。
(二)游戲教學法
南京特院的楊楓教授以案例研習的方法給我們講解了培智學校游戲教學法。她生動有趣的講解方式,讓大家聽的津津有味;圖文并茂的課件,讓我們加深了對游戲教學的理解。楊楓教授在一開始給我們拋出了兩個問題,讓我們想一想,今天的孩子需要學什么?我在其中能教什么?今天的孩子應該怎樣學習?我在其中該怎樣教?現代兒童教育觀念提示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兒童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游戲是他們學習的重要方式。幼兒應當充分享用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快樂的童年。幼兒通過游戲來學,教師通過游戲來教,以游戲為基本活動。
楊楓教授通過案例,讓我們了解讓3歲孩子去玩不具備他能力的游戲活動時,孩子是沒有樂趣的。游戲包含著多層次的快樂體驗,首先組織游戲前教師要學會渲染氣氛,讓孩子有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然后讓孩子進入游戲,在活動中體驗到肢體舒展、體能疏釋的綻放性體驗。最后讓孩子有勝任感,并在游戲活動后回味、期待下次游戲。
(三)學前智障兒童的發展性評估
王輝教授給我們講解了特殊兒童教育評估的內容,評估的范圍,評估的程序,評估的項目,評估的注意事項以及如何撰寫評估報告。由于我在20**年參加過特殊教育評估培訓班的學習,所以這次又通過王教授的講解,加深了對發展性評估工具的了解,她給我們講解介紹了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DST)、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中國兒童發展量表(CDCC)、孤獨癥兒童發展評估表、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PDMS-2)、PEP教育心理發展測驗。其中《孤獨癥兒童發展評估表》適用心理年齡是0-6歲的智力或是發展障礙兒童。我們掌握了評估量表的測評目的、適用對象、評估表的結果及分析方法、剖面圖轉換方法等。評估表共由8個領域493個評估項目組成。其中前面7個領域是發展性評估,第8個領域是情緒與行為評估,屬于功能性評估。
(四)臺灣的融合教育
臺灣早期療育協會秘書長林美媛與我們分享了美國學者Smith提出了融合教育應具有九項指標:1、每個學生屬于班上的一分子。2、幼兒園應為特殊學生提供個別化教育方案。3、尊重每個學生。4、普通及特教教師(巡回輔導師)充分合作,包括計劃及教學。5、足夠的行政資源、政策及支持系統。6、學生安全的參與及同伴的互動學習。7、父母參與及態度支持。8、有效教學,給特殊學生完整的課程,且盡可能改變課程內容以期能和班上普通孩子分享。9、提供合適的評量方式,不因其能力而減少學習的機會。
教育,從全納(融合)開始,這是臺北市國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蔡昆瀛教授帶給我們的題目,蔡教授通過理念給我們講解了學前融合教育,并用一段視頻,從剛剛入學到學期結束,這么一段長期的專題片,記錄了關于融合教育的實例。片中,一個小女孩說:“不是我們改變了彼得,而是彼得改變了我們。”融合教育是一種在加拿大,美國,西歐各國都已經比較成熟的教育方式。讓普通生和各類障礙生在同一課堂一起學習,提供給特殊孩子一個正常化的教育環境。它強調人和人之間的接納和平等,認為彈性調整自己的心態,接納不同的人,是融合教育最為核心的精神。在臺灣,融合教育已經推廣和實踐了二十多年。實踐的范圍貫穿學前班、小學、中學。
三、同行交流、共同成長
在小組討論中,同仁們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關于學前教育課程的觀點、問題和想法,以及考慮了在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這些問題也得到了專家們的重視,他們的回答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對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整個培訓學習過程緊張有序,在報告中讓我領略更深的是專家的風彩。如果讓我表達這次培訓的感受,那就是:“愛學是成長之師,愛問是發展之神,愛思是發展之根。”
培訓是一個反思進步的過程。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通過這次培訓,使我開拓了眼界,與專家和同仁間相互交流、溝通,取長補短,使我對學前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更加專業,更加細致。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3:參加某縣暑期骨干教師培訓小結
參加*縣**年暑期骨干教師培訓小結
培訓主題:《現代學習與教學論》
培訓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黃顯華教授
培訓時間:**年8月15日至19日
培訓地點:*中學
培訓對象:*縣**年骨干教師
主持專家:彭立全主任
主要內容:
怎樣才算是[理解]?怎樣的教學才可以導致學習者的理解?
怎樣的學習才可以使學習者不只是達至表層的學習,而是投入于學習?
怎樣去學習問問題,從問題中學習?
怎樣把教學內容心理化,成為教學內容知識以適應學生學習?
怎樣優化教與學的關系:教學舞步
怎樣去處理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
我們應該以什么方法去進行課程和教學研究?
[課程]與[教學]兩個概念的比較。
關鍵詞:理解、投入、教學舞步、差異、方法
15至19日,這5天,和近百名骨干一起跟隨黃顯華教授優美的舞步,觀看教授給我們準備的資料、視頻;動手做游戲、活動;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制作簡報反饋學習成果,全身心參與培訓。這5天的學習方式使我的思想觀念發生較大的轉變,期望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讓自己、讓學校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轉變。
一、學習方式的改變
這次學習我們不是按以往的學習那樣老師坐在講臺,我們坐在下面聽;而是全體學員分成25個小組,每組4人圍坐。黃教授給我們授課,不是灌輸,不是講授;而是讓我們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反饋學習。每天上課開始,他帶我們做一個游戲活動,讓大家思考這個活動給你帶來什么教育教學啟示。他每天給我們準備一袋資料,資料袋里裝有一份“導學案”,教授授課的PPT課件打印資料以及一些證明他的觀點的資料。“導學案”里每天上課的活動流程在里面可以顯示出來,我們通過學習,把每天學習的收獲、看資料的點評、參加活動的教訓都寫在里面。一天的內容學習完了,各小組從當天的學案里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來討論,并把小組討論的學習成果寫在大張的白紙上展示出來,張貼在教室的墻上讓大家學習交流,第二天挑選優秀的小組展示匯報。這樣的學習,沒有人分神,沒有人打瞌睡,每個學員都積極投入到研討、交流中。
二、思想觀念的轉變
這次的培訓使我們原有的教育觀念發生很大的改變。蟹媽媽對孩子說:“你為什么走路東拐西彎,要直走。”小蟹回答道:“你先走給我看,我看到你直走,我就會努力直著走。”是的,我們老師只有自己先改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才能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我最震撼的是“為何你在此?”活動,開展活動時,我們沒有看清楚活動的目標“透過交流分享,多了解同組同學的讀書心得,時限6分鐘”,就手忙腳亂的完成諸如“用草稿紙折兩只紙船,找一根最長的頭發,用總值相當于五元的紙幣在桌上砌一條最長的龍,若你已達到目標,請全組同學一起舉手示意”等9項活動。為此我從自己的頭上拔下一根長發。當我們興高采烈的完成任務舉手示意老師時,老師讓我們看清楚活動目標的話語猶如一盆冷水沖了下來,讓我從頭到腳都涼了。不看清楚目標我損失的是拔下一根頭發的代價,我感受到的是拔下一根頭發的陣痛。可是,我們的老師,沒弄明白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孩子什么,沒弄清楚教學的目標,整天在課堂做了很多無用功。我們真的該好好反思在當前最重要要做好什么工作。
三、教學方式的改變
回顧學習,展望未來,要把這幾天所學遷移到學校,把這些新的觀念帶回學校,引領全校教師一起改變教學方式。
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
通過學習,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學習方式是高效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辦法。但是要如何引領全校教師都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學生,我想,關鍵是提高教師的責任心。而提高教師的責任心光靠績效、靠獎金的激勵在現在看來可能不那么有效。如果能引導全校教師一起學國學,讀國學經典、看國學講座、開展討論研討、受啟發激勵,讓教師從心里愿意為了為了自己的提高、為了學生的進步、為了學校的改變而增強責任心,行動起來努力轉變教學方式。
其次是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的規矩、細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黃教授給我們授課時,每次開展討論前,他先讓我們找到他提供的輔助資料,每次都不忘提醒:你看看你們小組四個人是不是都找到這份資料了。每次安排一個任務,都規定了在一定的學習時間內完成。每次討論后要反饋時,他都通過搖鈴的方式提醒在激烈討論的學員們安靜下來。每次他要發言時,都要大家安靜、集中精神聆聽。這些小組合作學習的規矩、細則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最后是設立獎勵機制,做好物質保障。
在學習的過程中,黃教授給學習認真的學員贈送他親筆書寫的書簽。5天的學習結束了,黃教授給在課堂積極發言,學習認真的學員每人贈送一套他的專著《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我想不管是收到書簽、還是收到書的學員都會很高興,也會受到鼓舞。那我們的老師,是不是也可以學習黃教授這樣激勵學員。作為學校領導,我們可以在學校設立獎勵機制、拿出一部分的經費來作為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教學方式的班級、學生、教師的獎勵資金。這樣更有利于實驗取得成功。
5天的學習結束了,“拇指、前臂活動與改變”讓我明白,改變一個習慣是困難的,是痛苦的;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方輪啟示”讓我明白,環境改變了,還用老的方法沒有用。“水過鴨背”的圖片,啟示我:你怎么樣令學生投入學習?我們當老師的不要用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學習經驗教學生。“三頭牛的故事”的啟示:“拉牛上樹”目標是否正確?用什么方法讓牛上樹才是合適的方法?應該用很多不同的方法讓學生投入學習。若要牛兒出鮮奶,要給它吃青草,還要給他時間去消化。強按牛頭喝水,牛是不會喝的。當學生回答錯了,要讓他去思考,不要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不能再做“烏龜”,“不能吃漢堡包,出來也是漢堡包”,要抬頭望星,腳踏實地,踐行黃教授的教育理念,做一做,動一動,變一變,激發學生問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問問題的能力,尊重差異,和學生一起舞出優美和諧的教學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