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四班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推薦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六年級四班語文教學。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思想認識。
在這一學期,我在思想上嚴于律己,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黨員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爭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學生的心目中都樹立起榜樣的作用。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政治活動,如學校的黨員冬訓活動。一學期來,我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領導和老師們做好校內外的各項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我會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在同事們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缺點,取得更大的進步。新學期即將來臨,我將更加努力工作,勤學苦練,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經受得起任何考驗的共產黨員。
二、教育學生方面。
思想教育寓語文教學之中我在語文教學中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注重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系,正確地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主要確定為以下幾方面:1、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教育。2、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3、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4、陶冶情趣的美感教育。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我一方面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話、說話習慣,使他們有禮貌的聽別人講話;另一方面自己講話要老老實實地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和體會,正確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受到應有的感染和教育。我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或復述課文,使他們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之后,啟發他們進行聯想和想象,說出沒有的課文內容,借以抒發內心的情感。在作文教學中,我培養學生鍛煉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提高認識,陶冶情操。我平時留心觀察學生的生活與思想,看他們喜歡哪些事物,有什么情感要傾吐,然后恰當的設計訓練題,使他們清楚、流暢的寫出心中要說的話,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在批改和講評中,對學生在習作中流露出來的好思想、好品德給予表揚,鼓勵他們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理想。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不正確的觀點和不健康的情趣,我通過評語、當面批改等方式恰當的批評教育。
三、教學方面
(一)因為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采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由于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搞提高;第三組是紀律松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余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后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二)從實際出發,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正確處理傳授知識同時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知識是智力和能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過程,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我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1〉采用啟發式,廢止注入式。在語文教學中我既發揮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我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實際,啟發誘導。我的提問、講解等都富于啟發性。講求實效,使學生能夠把理解的知識在實踐中運用。課內外作業是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手段。我精心設計作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2〉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自學能力,我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我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3〉作文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上下工夫。新大綱要求高年級則提出了“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我要求他們:“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寫想象作文時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象,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自主選擇興趣的題材來,然后根據作文內容自己擬定題目。培養學生寫觀察日記每周不少于三篇,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九月份在學雷鋒活動中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公園、社區等做好事,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日記。十月份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當小記者采訪活動,寫出記實作文。十一月份組織學生看有趣的電視節目,選擇感興趣的場面寫下來,每月組織學生辦手抄報,組織學生參加兒童報刊舉辦的征文比賽……這樣寓作文訓練于語言交際活動之中,拓寬作文訓練領域,激發學生寫作熱情,鍛煉學生交際能力。
〈4〉改進作文的批改與講評。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采用少改多就,“尊重學生的意愿,肯定學生的滴點進步,講求實效”。孩子是需要鼓勵的。作文寫好后,我指導學生自己讀讀,要一邊讀一邊改。組織在小組內同學相互修改。作文講評廢止了往日的“一言堂”。我發動全班同學都來參加講評。選幾篇典型的作文,讓學生自己當眾來讀,我相機插話,口頭批改。好的地方就表揚,有語病的地方就隨時指出,引導同學們來討論修改的方法,意見不一致可以爭論。這樣評改,可以集思廣益,更好的發揚教學民主;這樣激發同學們你追我趕,積極進取。這個學期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我已經走下高高的神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以上是我對一學期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匯報,我也深知我的教育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將更加努力耕耘。
篇2:六年級《有的人》語文教學反思
六年級《有的人》語文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縱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篇3: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
六年級《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為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本班學生們在學習語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為本班學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項,因此,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希望能夠在盡快的時間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出兩個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此外,還有“愛是親昵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并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昵的說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后,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后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盡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語句,并試著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為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另外,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深刻理解海鷗的種種表現,更利于學生認知的提升,感情的升華。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尤其是關注孩子的思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