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三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學年度三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回顧這一學期的工作總感覺是在匆碌中度過的:寫字、作文、同步作業的批改,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課課件的制作,加之教師培訓交織在一起,填滿了一個學期!回顧本學期的教學,我付出了,努力了,做好了以下幾方面:
一、做好備課工作,上好每一節課
課前,我精心備課,認真準備,上好每一節課。在課堂教學中能做到: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通過讀去理解。
二、抓識字寫字教學,打好基礎
三年級是積累生字詞的階段。我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識字,尤其側重引導學生去自學,通過查找字典解決學習中的“攔路虎”,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生字詞,通過形近字,同音字的進一步學習,引導學生掌握識字的一些規律,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在寫字上,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將寫得好的字進行課堂展示,舉行寫字比賽,注重學生寫字習慣地培養。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寫字規范度有了很大改進。
三、抓好讀書訓練,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首先,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是最為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范讀、教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其次,我注重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己的感受出來。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逐步改正學生在朗讀中的唱讀現象。
針對三年級的習作,學生才剛剛接觸,很難寫到相應的字數,為此在寫每一單元的習作時,采取例文仿寫的形式,引導學生模仿。通過ppt的呈現,加以美詞佳句的積累,逐步提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我還創辦了班報《萌芽》,目前已出到第三期,大大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達到了創辦目的。
四、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
本學期中,鼓勵學生看課外書,從課外書中獲取知識,擴大識字量。我班基本上每名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課外書,為了讓他們真正看起來,每天利用午休時間讓學生自行看20分鐘左右的書,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
五、作業布置
本學期的家庭書面作業很少,《名師》《生字本》作文等都是在學校完成。學生回家只需要認真預習填寫預習表格或背書和聽寫生字作業。
六、不足及改進地方
作文是我們的大敵,有些學生在表達上還不夠通順,語句不夠幽默及優美。我會在第二學期加強閱讀訓練,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本學期我和學生一同成長著,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張揚他們的個性,做到了教學相長;作為教師,還要再進一步走進新課程,繼續體驗充實的生活,用心傾聽花開的聲音,享受這美好的人生!
篇2:期中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期中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時,由于備課時側重于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于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著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篇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的新天地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并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敘;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復.主要練習形式有板有眼種: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說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
3.仿段.規定選材范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里要含有時、地、人、事四要素,對"事"要用幾句話寫明白。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敘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記得自己上學時鋪天蓋地的都是語文壓抑了人性,對語文教學的批判。現在的新課改讓我看到了欣喜的動向,可是,真的很怕矯枉過正,一味的不負責任的“創新”“活動”讓語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頭腦中的不負責任的“胡編亂造”。始終相信,語文的閱讀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讀、靜思培養的是語文的素養,沒有足夠的閱讀做基礎,過多的“對話”是無法達到感悟和體驗的。
篇3: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反思
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反思
眾所周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孩子們到三年級下期已經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學法已不再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作為過渡性的一個階段,閱讀和寫作教學作為初步的滲透,課標中也未將其列為教學的重點。但是,鑒于語文課程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教學中必須堅持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指導思想,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和滾動提高的特殊性。教學中我牢固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閱讀、寫作教學為依托,貫穿始終,環環相扣,互為促進,滾動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心得,覺得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即強化五字訓練法。
五字就是讀、標、注、劃、思即讀五遍課文,標出自然段,把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當中,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后問題。這是我對課前預習提出的要求。我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好預習,也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即每天積累四個好詞語
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好詞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個好詞語,要求會背,理解意思,初步會用該詞語說一句話。對程度好的同學,外加好句子兩個。允許在課文中摘抄,鼓勵在課外抄錄。這樣做既給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大大增強。
第三:即強化三步生字學習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三步生字學習法的第一步是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里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課堂中辨形辨意,堅持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文中的詞語分析字意,初步學會口頭應用。第三步是單元鞏固法。這是糾正錯別字的重要階段,運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對本階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書上用紅筆圈記的方法,縮小復習范圍,不定時抽查。
第四:二即堅持每天20分鐘課外閱讀
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堅持20分鐘閱讀,內容不限,可以是優秀作文,童話故事,也可以是報刊雜志。讀后填寫讀書卡,家長簽字,每周老師進行檢查評比。在評比中,結合好的閱讀典型,逐步向學生滲透精讀、略讀、速讀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先從精讀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認真讀,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不懂的字詞及時找工具書解決,對不理解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發問。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在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對學生詞語的掌握,理解和應用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即每天一篇日記,每周一篇作文
歸根結底,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示,是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觀的體現,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所以,盡管新課標對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但結合學科特點和新教材的需要,從孩子們入學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學始終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實踐證明其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詞的方法選職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讓學生擴詞,多多益善,然后鼓勵學生用喜歡的詞說一句簡單的話,這一學期,以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為主。
口頭說句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邁出了第二步-----寫句。這一階段分三步走:先寫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再適當地擴句。即為句加入一些恰當的定語、狀語、補語(當然給學生不講這些語法知識),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進一步將句中的定語、狀語、補語成份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將原句分解成一段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使學生興趣盎然,愿意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