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研究》美術課題工作總結

《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研究》美術課題工作總結

2024-08-01 閱讀 6861

《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研究》美術課題工作總結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我校的藝術教研工作,以中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為指針,繼續參與區史柏良主任領銜的《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校領銜的《小學階段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的差異研究》課題的研究,并為結題工作做好各項準備。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以藝術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核心,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倡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參與美術文化傳承、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藝術教育理念。

在這三年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反復認真地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深入了解了本課題的研究思想、研究目標,逐漸地明確了研究工作重點,并于每學期制定個人的具體的研究目標和方案。同時,嚴格按教學計劃授課,對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與課題組的老師商討和解決,并隨時做好記錄。

經過不斷地研究我們發現,小學階段的寫生訓練能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一個人的大腦就像一間房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從房間往外取東西,總有一天房間會變得空空的,什么也沒有了。所以,孩子學習畫畫首先應該提高觀察能力,讓孩子學會看。通過寫生訓練,就如同不斷地向房間中裝東西。輔導孩子寫生時,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有目的地看。孩子畫畫一定不要催促他們快畫,或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意思或孩子已有的概念化形象去畫,應該在孩子寫生的過程中提醒他們時時停一下筆,仔細把面前所畫的事物同自己腦中原有的概念比較一下,孩子在畫的過程中培養了比較和求異的能力,找到的相異處越多,就越有助于他們觀察能力的提高。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孩子對所畫的內容還沒有充分的理解,在觀察時,可能只是死記一下,到需要再現了。應該看看自己是否能幫助孩子進一步地去理解對象,一旦孩子理解了,記憶就不成問題了。

想象力是一個人素質能力提高的關鍵,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常遇見一些成年人評價一些兒童畫說:看,孩子的想象力多豐富呀!而且認為,孩子越大,想象力越貧乏。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只看見了一些表面的現象。幼兒的畫為什么容易被看作想象力比較豐富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畫沒有受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多是自得其樂,不受約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標準,是很多不合理的、夸張的內容畫出來或放在一起,給人以天馬行空的印象。但是,想象不是憑空而來的,孩子畫中的一切不論多么新奇,它們也應該來自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想象是對這些認識與理解的重新加工組合。如果希望孩子在畫畫中得到想象力的鍛煉,還是要從觀察周圍世界開始。

否則,孩子的大腦就會像一座只出不進的房間,總有一天會空空如也,所以,為了真正讓孩子在畫面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作為輔導者千萬不要被孩子畫的表面的新奇所吸引,而應該把孩子最近的作品同他們以前的作品同他們以前的作品相比較,看看是否出于加強了對周圍世界的寫生觀察,而使新的作品有了更新的內容,新的認識,新的想象。如果在孩子畫中總是重復某種樣式,那么,不論孩子的作品內容多離奇,都不能證明他們的想象力真正得到了發揮,相反,有些寫生作品只是畫了一些平常的內容,但是與以前的畫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細節,也許這些細節并不合理,有時也并不算好看,但這些仍可以看成是寫生訓練讓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提高的體現。

鼓勵孩子在畫中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引導孩子細心地觀察、寫生的同時,鼓勵孩子大膽地對周圍世界觀察的基礎上去想象,一旦孩子養成了從周圍世界的細致觀察中擴展自己的想象的習慣,他們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充公的發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輔導者應該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更細致地去觀察周圍世界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觀察有關的人和事,給孩子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有關的知識,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又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對更多的事物發生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渴望。

-制度大全精心整理-

篇2:中班美術課題研討課隨筆(2)

中班的孩子對色彩的感受體驗在活動積累中不斷地豐富起來,知道了冷暖色、對比色、同類色,能夠在用色時有意識地配色、選色,而且用色比較大膽了。看大多數孩子的作品,孩子們都喜歡用大色塊的對比色,畫面很跳躍很醒目。

進入了油畫棒學習階段,除了原有色彩的再實踐,也進入了同類色的搭配學習,其中以學習色彩漸變為主。色彩漸變是一種繪畫技法,需要一定的練習。一般有兩種漸變,一種是單色明度漸變,一種是一色向另一色的漸變,初學者應先從前者的學習入手。單色明度漸變實際上也是同色系的深度漸變,初學者一般以3個明度階梯為宜,比如大紅-朱紅-粉紅;赭色-橘黃-檸檬黃;普蘭-孔雀藍-淺藍等。初學漸變的技巧要讓孩子清晰技巧的步驟:選色--排色--劃分色區--涂色--暈色。選色先選擇3種或3種以上的同色系明度不同的油畫棒,然后把選出的油畫棒按明度深淺進行排序,第三步是確定漸變的方向,上下型、左右型、以中心擴散型,并用排序好的油畫棒做個色區的劃分,以達到色區的空間均勻,接著就是涂色,最后要進行的是暈色,用指腹按漸變的方向把分界線暈勻,以達到自然過渡色的效果。這里要提醒的是,漸變色彩的表現需要空間的支持,老師給孩子們練習漸變的空間要足夠。

篇3:中班美術課題研討活動隨筆(1)

這周美術課題研討課,中班的四位老師把研討的重點定位為“從欣賞入手為幼兒繪畫提供支持”。和這四位老師做前期探討的時候就覺得她們對課題的進程和目前孩子發展的困難很清晰,探究點的提出就是來源于孩子的發展難點。讓我們來層層清晰欣賞與技能支持間的關系,以及怎樣處理這種關系。

幼兒繪畫技能的發展需要教師的支持嗎?需要怎樣的支持?

(2-3歲)小班幼兒在活動中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畫面形象單一,似象非象;

(3-4歲)中班幼兒已能把簡單的形狀與實物聯系起來。但畫中的物體之間聯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節:

(4-6)大班幼兒的畫面一般很豐富,且與主題有關,能用多種色彩作畫。

中班的孩子會開始想象,但是讓孩子把自己所構思的畫面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困難。實際上這是一個繪畫技能練習和表現的過程。在技能到探索,再由探索到技能過程中的第二次技能需要支持了,第一次是出現在小班,涂鴉期過后的象征期,中班出現第二次的技能困難期。那怎么給于支持呢,是不是教師一步一步地范畫呢,顯然不是,如果走回到老路,去按部就班的示范,結果是孩子沒有創造性。但是,老師們又犯愁了,不給示范,孩子畫的就和書上常看到的情景差不多,一樣的太陽一樣的小樹小房子小花,太單調。大家說問題出在哪?很簡單,問題就出在:孩子的美術經驗積累不夠,對事物不同形態的積累不夠,不同表現手法的感受積累不夠,對美的事物感受積累不夠。那是不是我們的孩子看得很少呢?也不一定是。相信老師們給孩子看的美術作品也不少,但是我們有意識引導孩子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卻不夠,是我們引導孩子欣賞美引導不夠到位。美術工作者要去采風,去感受自然,體驗生活,我們的孩子也是要的,沒有感受過美,他怎么會表現美呢。所以如何支持孩子的繪畫技能發展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今天的支持點放在了欣賞,欣賞法在這個活動中是作為一個教學法提出的。繪畫教法的改革從范畫為主改革為欣賞方面著手,在幼兒發現、感受、表現美的過程中,在觀察、欣賞階段的基礎上提高幼兒繪畫創作、表現能力和評價作品能力。

欣賞法和觀察有何不同?

我們通常說:觀察不同,觀察特點,觀察細節。欣賞風景,欣賞歌劇,欣賞故事,欣賞美不美。兩者的區別在于欣賞蘊含更多的審美元素,情感元素,這是《綱要》中對藝術活動的目標要求。欣賞是為了給孩子的創作提供儲備,一是經驗儲備,二是情感儲備。

那么怎么欣賞呢?

是不是就是單純的美術作品欣賞呢?答案很顯然,藝術是個大范疇也是互通的,我們要選擇大量適合幼兒欣賞的事物或作品。通過讓幼兒欣賞各種美術作品、借助音樂、語言提示及自然景物、周圍環境等,引導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體驗美的東西。

引申到欣賞的教學方法,對話法。

用對話法指導幼兒欣賞作品。以往長期的灌輸法是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美術、音樂、語言等作品的知識灌輸給幼兒,缺乏自身感知和體驗,最終導致審美素質的下降。要采用對話法,讓幼兒與教師、作品三者之間互相作用、交流,是一種平等的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用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幫助幼兒總結,理清思路,進一步加深體驗。教師在引導幼兒對作品的各部分的形式進行感知、體驗。

評價作品是幼兒重新發現美的階段。

欣賞的氛圍,美的感受不是在哪個環節就嘎然而止的,要貫穿于整個活動,包括評價。要把孩子的作品當成藝術品一樣,引導孩子去發現同伴表現美和獨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