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實踐心得體會開頭

實踐心得體會開頭

2024-08-01 閱讀 7308

當你處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一群陌生的人里生活學習工作一段時間后,你是不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在你腦海里滋長,那些東西會化成美好的記憶和豐富的經驗永久儲存在你心底最深處的“寶庫”里,這就是心得體會的力量,制度大全將和你一起回憶那樣一段美好的時光。

旭日東升,我們懷著憧憬的心情,離開了定海,開始了食品藥品安全宣傳赴六橫之旅。一路很艱辛,從學校到碼頭需要打的,看著小賈在馬路上對著來往的一輛輛計程車不停地招手,卻沒有一輛停下來,我們真為他感到心疼。上下車上下船時,大伙都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尤其是男生們,頂著大太陽,背著七八十斤的東西。無論坐車坐船,汽油味都很濃,聞著都讓人有種想吐的感覺,但是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大海還有朵朵白云,讓我們覺得還是有點幸福的。

在將近10點時,我們終于抵達了六橫中學,開始時還走錯了地方,去了六橫蛟頭中學,凡是開頭難,最后還是多虧了司機師傅,雖然走錯了路,但他卻沒有一句怨言,知道了我們是來六橫進行食品藥品安全宣傳的,對我們非常熱情。

近中午時,我們做了關于“節(jié)能減排”活動的宣傳,我發(fā)現(xiàn)在國家的重視下,此活動已經深入人心,經過訪問附近的農民,大家也知道能源緊缺、環(huán)保的重要性,這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國家的力量以及島上的居民對與時事政治的了解情況。

中午,大伙都打理好了個人的內務,睡了一會兒午覺,旅途的疲憊就一掃而光了,四點多時,我們在鎮(zhèn)上發(fā)放了食品安全與用藥安全的宣傳冊,還做了有關這方面的調查問卷,大家腳都走酸了,卻沒有一個人休息,還是在不停的奔走,斗志昂揚,這讓我看到了各個隊友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這次的三下鄉(xiāng)的活動隊伍里雖然只有一名舟山本地人,在與島民的交談過程中存在著語言不通的困難,但我們卻以微笑化解了隔閡。我們找了各種不同職業(yè)的人進行調查,包括個體戶、環(huán)衛(wèi)人員以及普通的居民。小壘同學在一個十字路口向一位環(huán)衛(wèi)大媽進行了問卷調查,雖然旁邊的手拉車上裝滿了異味的生活垃圾,還是耐心地詢問了一些有關情況并介紹了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雖然大部分居民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但也有部分人對于該項活動很是冷漠。我和小金一起走進了一家小型超市,老板娘空閑的站在柜臺前,我們請她做個調查。她卻用“我很忙”三個字來回答。我們怕她把我們誤解成推銷商就一再地解釋活動的目的。她還是用一種冷漠的眼神回絕了我們。路上也有人對我們的微笑不加理睬,還將宣傳冊看了隨手扔在地上。我們感到非常的心涼。

晚上八點,我們托著疲憊的身軀結束了第一天的暑期社會實踐。

心得體會欄目推薦鏈接:

心得體會范文大全網

篇2:教師學習心得《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研究與實踐》培訓心得體會

三月六日上午,孫紅保主任蒞臨我校,在我校文體中心給大家進行培訓,主題為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

要想上好復習課,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復習課,復習課與新授課有什么區(qū)別,孫主任用一幅畫軸來幫助我們理解新授課與復習課的區(qū)別,新授課是先點后面,在探究、歸納中建構概念,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一幅正在打開的畫。復習課是先面后點,在應用、演繹中深化概念,先見森林,后見樹木,是一幅已經打開的畫。

復習課有整合、深化的功能,要想上好復習課,要有一定的教學策略,注意以下幾點:

一、目標設置要有階段性和針對性

最低目標就是要讓學生理解、掌握老師本課講過的內容,核心目標是對概念、原理、規(guī)律、方法及學科體系的深層理解和應用。明確課標、考綱、歷年中考試題的功能。剖析本專題在教材、知識結構中的地位、主要涵蓋的考點及能力要求、明確新老課程的差別、及其在歷年考試的題型、題量、分值、命題特點及趨勢、及本班學生的主要薄弱環(huán)節(jié)。

二、教學方法要科學有效

從“就題論題”(孤立)→“窺一斑而現(xiàn)全豹”(網狀關聯(lián))

從“老生常談”(燙剩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靈活性,豐富、提升認識角度與水平)

從“知識、方法體系的堆積”(識記能力)→“讓學生參與知識、方法體系的建構”(建構問題解決模型,認識思路)

從“邊講邊練”→“邊講小練,講后再練”(結構/體系化)

從“小組討論”→“獨立思考+典型交流”(環(huán)境逐漸封閉)

從“小組間任務異質”→“小組間任務同質”(人人發(fā)展)

三、評價的功能要清晰

教師科學提問,暴露問題,促進自我反思,關愛、信任學生,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為每一位學生量身定做問題解決方案,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篇3:課改心得體會:實踐課改不能劍走偏鋒

課改心得體會:實踐課改不能劍走偏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實施,把我們推入了教學改革的浪潮。閱讀教學是課程標準研制者精心設計的內容,閱讀課究竟如何上,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凸現(xiàn)閱讀教學的個性美;閱讀課究竟如何上,才能構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處理好傳統(tǒng)和改革的關系等等。這些是每一個課改實踐者應該深刻探討的問題。

筆者是教學前線的課改實踐者,和學校同仁一直熱衷于閱讀教學,課改以來,我們熱情高漲,經?;ヂ牷ピu,走出去,請進來,應該說收獲很大,便不可避免地使“劍”走了偏鋒,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和反思。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堂閱讀課,教師按照自己的“偉大設計”,讓學生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而自己只是發(fā)問者、點名者、旁觀者、旁聽者,充其量也只是贊不絕口地說“好”“很好”。不適時而收放,不相機而導向,不就誤而糾偏,不升格而總結,這就曲解了“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因其以繁多的“問題”,淹沒了課的中心目標;以所謂的“見仁見智”,堵塞了課的升格途徑;以所謂的“張揚個性”,掩蓋了閱讀審美的客觀標準;以學生的頻繁“活動”,取代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熱熱鬧鬧的一堂課,由于失卻了“主心骨”,難免處于一個很淺的層面上,閱讀教學中教師既是主導,又是特殊的閱讀主體,應以其豐富的閱讀體驗處于閱讀教學的最前列,應引領課堂教學的主流,在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性的同時,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范、精要點評高效對話等主導作用。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

為“適應”新課改,有的老師將心思用于課的形式上,以“標新立異”的形式來“包裝”并不生動的課的內容,經過一些“點評者”的推波助瀾,此風愈演愈烈。比如說“小組討論”,這本來就是很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近來卻被貼上“合作學習”的新標簽大加標榜。在一些教師眼中,它好像是新課改的新產物,以為這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于是幾乎每堂課必有小組討論這一道“風景”。不少“討論”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這里并非要否定這一學習形式,關鍵要看討論的有效度,就某一課文而言,它有沒有討論的必要;就某一問題而言,它有沒有討論的價值。討論題,無論是由教師提出還是由學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課堂教學的焦點,能點燃閱讀文本的亮點。它要有一定的新穎度,能迅速激起學生對話的興趣;它要有一定的難度,能有效開啟學生的思維;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對閱讀理解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總之,能對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其閱讀審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以“拓展”“遷移”為由,游離于閱讀文本之外

此舉也逐漸成為一種“時髦”,以為不“拓展”“遷移”一下,就不足以提升課的品位,就不足以體現(xiàn)新課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課必有“拓展”“遷移”這一檔“節(jié)目”,一定要塞進一些課外資料,進行“讀寫結合”“內外互聯(lián)”式的強化“訓練”,以顯示課的容量之大、內容之豐。如此不分課型的、硬性的、“拉郎配”式的“涉外”活動,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而對文本的解讀只能是“走馬觀花”“水過地皮濕”。有人把這種舍本求末、舍內求外的教學法比作“鍋內不吃吃鍋外”不無道理。閱讀教學必須尊重文本,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生要通過自主研讀文本或帶著文本走向教師以獲得新知,陶冶情趣,發(fā)展能力,這已是不爭的道理。那些淡化文本、游離文本的“拓展”“遷移”,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真正有效的拓展遷移訓練必須建立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堅實的基礎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視了閱讀知識結構的構建

近年來,在一些有關語文素質教育的文章中,“人本”“人性”“人文”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提倡語文的人文性,本來無可非議,但有人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誤以為閱讀教學就應以“人文性”作統(tǒng)帥。于是或美其名曰“培養(yǎng)情感、追求價值”,對課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美其名曰“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課文某一內容為由頭,進而“切換”成社會現(xiàn)象或自然現(xiàn)象,上成了口頭作文課或時政講析課,此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有的雖僅出現(xiàn)于一堂課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但也會給人以“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基本特點”,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示。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把它撕成兩張皮而顧此失彼呢?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其實就是一種語文式的精神關懷”,就閱讀課而言,它孕育生成于閱讀文本的藝術的、哲學的、美學的土壤,它又如空氣一般充滿著課堂教學的整個空間。架空了“人文性”,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勢必淡化了學生閱讀認知結構的構建。殊不知,制約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生成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閱讀的知識結構和由此而日臻強化的閱讀認識能力。沒有堅實的認知結構,就不會出“呼朋引伴”式的閱讀“同化”效應,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就談不上什么產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那么,所謂的“人文性”只能視作硬貼的“標簽”。

五、濫用多媒體手段,干擾了閱讀教學

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輔助閱讀教學,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可以增長教學時效,可以增強直觀效果,可以激發(fā)閱讀興趣等等,但不少人卻把多媒體教學的“工具性”當作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一種“目標”來追求,甚至把閱讀教學成功的希望寄托于電教手段上。特別是上公開課,什么錄音機、投影儀、放像機等輕重“武器“一齊上的陣勢已司空見慣。由于不明白閱讀教學的形象性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文本的內在形象性和教學語言的形象上,所以一些人不能科學地設計課件,不能適當?shù)剡\用“媒體”,因而常常出現(xiàn)以下弊端:一是課件中多以“標準答案”顯示之,取代了學生的思考;二是快速地閃動“畫面”,影響了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