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心得: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
在二十年的教學經歷中,我發現小學生身上存在著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如:學習時間不固定、課堂上思想開小差、不懂裝懂,懶于思考,學習缺乏動力,學習興趣不濃厚,對學習抱有應付差事的心理,作業字跡潦草、馬虎、粗心等等。不良的學習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例如:不少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成績很優秀而到了高年級后成績開始下滑,一般來說這與不良的學習習慣有很大關系。因此說學習習慣與學習成績有著密切關系。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培根說過“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學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學習習慣不但能使小學生在學習上取得較好的成績,使其終身受益,而且能使教師減輕教學負擔,使家長省去為孩子學習不主動而產生煩惱和痛苦等等。
因此,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作為家長和老師就應該把怎樣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首位。一般的學習習慣包括:課前準備習慣,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的習慣,積極思考、討論,提問習慣,學會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習慣等等。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與遺傳無關,而是與周圍環境和教育密切相關的,是在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培養下才形成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執行的教學任務,也是父母培養孩子要履行的職責。
(一)家庭教育
有的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有的屬于溺愛型、有的屬于放縱型,在學習上更是放松對他們的要求,以至于孩子根本不知道刻苦努力為何事,還有的家長自己知識水平較低,所以對孩子也采取無所謂態度,認為“混個畢業證書就行”、“自己的孩子就不是那塊料”等等,這都可能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作為家長要極力配合教師工作,多和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校表現,正視孩子存在的問題,想方設法去關心孩子。
首先,要保證家庭和睦,讓孩子有一個充滿溫馨的生活環境。
其次,家長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親子游戲,不僅能增進關系,還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例如:家長可以把孩子學習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寫在紙條上,和孩子一起競賽答題,最后比一比誰答的多且準確,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游戲過程中不要顯得過于聰明,有時糊涂一點,向孩子請教更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樹立他們的信心。
(二)學校教育
小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那么作為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課前準備習慣
課前準備活動是一節課的開始,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準備的模式:把上節課的課本收起,把下節課的書本放在桌子的正中,文具放進鉛筆盒放在左上角,預備鈴一響就安靜下來,小小休息會兒,教師對學生的怎樣坐,回答問題怎樣站等都要給出明確要求。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需要老師的督促。因此,剛開始時,老師要盡可能每節課前早到教室,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做的好的及時表揚,做得不夠好的要求他們向別人學習,盡量不要點名批評。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可以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來強化這種習慣養成,同時,老師應慢慢地將這種被動行為轉變成主動行為,要鼓勵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并鼓勵學生與以前的自己賽一賽,與同學賽一賽。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定能夠養成課前準備習慣。
2.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的習慣
課堂紀律的好壞、學生的聽課狀態的認真與否,直接影響到任課老師上課的心情和教學質量。
實習時,剛進一年級的教室,小學生們的姿勢真是千姿百態、五花八門,有的趴在課桌上,有的靠在椅背上,有的歪著腦袋、抖著大腿,更有甚者爬到課桌上。這樣的課堂秩序一點也不利于教學的進行,看到這樣的情景,剛站上講臺的我有點被震住了,過了會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比賽。我在黑板上寫上“一、二、三、四”代表四個小組,哪一組表現好的就在下面畫上一個小動物,由于小學生都有集體榮譽感,看到我使出的這一招立即安靜下來了。有的還提醒同桌注意,所以課堂紀律維持的很好,因此說,老師在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維持課堂秩序。
有的小學生雖然坐的端正,但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老師身上,如:課上的松松跨跨、無精打采,這就導致了學生思想開小差,耽誤了聽課。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
(1)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
(3)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講刺激學生的語言,教態和藹可親。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①對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
②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
③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后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于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另外,作為老師對于備課一定要做足充足的準備,上課時要充滿激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適當的和學生做一些互動的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增進了師生間關系。
3.認真書寫的習慣
“寫”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是指:“書寫”,要求是書寫方法、姿勢正確。包括字體、大小寫、筆順、標點符號和格式正確等等
培養小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老師的指導很重要,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學習的榜樣,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所謂“身教大于言教”,因此教師自身在板書和批改作業時應該書寫規范、整齊,不要寫的龍飛鳳舞,要處處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影響學生,為學生作好表率。
在平時,教師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姿勢,寫字時可用簡單的兒歌來提醒,比如:書寫要求“三個一”,執筆勢歌:“拇指,食指捏著,三指、四指托著,小指在后藏著,筆尖向前斜著,筆桿向后躺著”。每天可以教孩子專門練寫幾個字,寫的時候先觀察,了解字的框架結構。對于孩子在書寫上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可以在作業本上貼上“小紅花”,“小紅旗”等來激勵學生,還可以定期地進行書法小比賽,老師與學生共同做評委,把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張貼在書法園地中,供同學們觀摩學習,從而盡快地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形成。
4.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小學生大多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但由于有的孩子性格靦腆、害羞、怕開口,導致上課時不愛思考和提問,從而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而素質教育要求全體學生都應該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教師就要幫助這些學生掃除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礙,要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即使是點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進步,要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例如:在英語課上,有的小學生怕讀錯單詞,所以懶的開口,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十分精心的組織教學,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創設情景,寓教于樂,讓學生融入英語學習的環境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口練說,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的創設一些全體參與的機會,例如“我是小老師”、“我是小小演說家”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上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浪花、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5、按時、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所學知識的運用,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完成作業習慣。作為教師,應反復囑咐學生,做作業前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后獨立完成作業,不要抄襲別人。做作業時精神要集中,書寫不能馬虎,字跡要讓人看的懂。作完作業之后,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等。
對于表現好的同學應該表揚,我在批改作業時除了提出具體要求以外,還給書寫正確、工整、干凈的作業上貼上一個大拇指,簡簡單單的做法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明確如何寫才算是規范的寫法,并認真地去效仿,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三)自身努力
以上幾點是就小學生整個課堂環節提出的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家長、老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小學生自己課外也得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1.課外閱讀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說:“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談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閱讀教學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有益的。因此,小學生要重視課外閱讀,,自己可以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選擇一些課外讀物進行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
2.做事有條理、效率高的習慣
現代社會講求工作效率,它是當今社會未來時代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因此,小學生應從小養成做事有條理,效率高的好習慣,對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會有極大的幫助。要想做到效率高,就必須加強做事的計劃性,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還有許多。
在幫助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身上,對于孩子的表現要采用表揚與批評想結合的手段,恰當的批評和表揚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教學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小學生可塑性大,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良好的習慣絕不是短期內就能養成的。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只有堅持要求、訓練嚴格、耐心誘導、及時指點、反復強化、持之以恒,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才能得到形成和鞏固。
篇2:數學教學心得:學生數學樂學習慣的養成訓練
數學教學心得:學生數學樂學習慣的養成訓練
所謂“樂學習慣”是指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特征的總和,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
一、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
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既能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欲,又能促進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究。在情境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自覺思考,主動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設計為:請學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有6個蘋果,如果平均分給李軍和王平,他們各分到幾個蘋果?學生能很快取出3根小棒。教師接著說現在只1個蘋果,還是平均分給李軍和王平,請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許多同學被難住了,有的同學把一根小棒用手指握住一半露出一半,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
2.探索知識形成過程,為學生體驗成功創設條件。
新課程提倡注重過程,要讓學生自己主宰學習的認知過程,親自去實踐探索知識的奧秘。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操作,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思索,以“動”促“思”,對所學的內容才能真正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并享受學習的快樂。例如:在教學“平方厘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參與新知識的發展和形成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量一量,發現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找一找,找到了生活中許多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擺一擺,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圖形。經歷親身體驗和感知,很好地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了認識知識的內化過程。這樣,學生在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促進了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
3.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呵護學生好奇心。
小學生特點就是好奇心強,對什么都感到新奇,對什么都要問個“為什么?”而好奇心正是創造的起源,是獨創思維火花的閃現。教師就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教師那微笑的面龐,親切的話語,信任的目光,讓每個學生感到安全、舒暢,學生便會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念頭涌現。我們給予啟發誘導,鼓勵呵護,便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尊重、理解、包容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與策略,鍛煉膽量,樹立自信。
1.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不怕說錯,建立自信。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的想法與自己不一樣或方式繁瑣就一律抹。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自主”性,就要尊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策略。在教學中,即使遇到學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也不要隨便指責,只要學生以積極心態調動已有知識經驗,遷移通化了新知識,解決了新問題,我們就應給予表揚、鼓勵,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在學習了加法、乘法的運算定律后,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減法、除法沒有,老師在肯定學生問得好后再啟發學生:“你能自己算算試試嗎?”學生敢想、敢疑、敢說,受到啟發,通過努力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但認識上就會產生飛躍,也鍛煉了膽量,樹立自信心。
2.善待每一個學生,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走下講臺,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與學生多接觸,談心了解他們學習、生活情況;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于和教師交往,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三、讓學生在公平、和諧、競爭的環境中主動學習
1.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和潛能,主動思維、大膽實踐、克服困難,不斷進取,去獲得成功。如在計算訓練、統計操作中經常設計“奪紅旗”、“找朋友”、“送回家”、“開火車”、“接力賽”等游戲活動,學生對這些活動特別感興趣,并且在競爭中把個人與集體融合起來,形成了團結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質。在應用題、幾何知識、綜合實踐等學習活動中安排一些爭當“小神探”、“攻堅能手”、“智多星”、“紅旗組”等競賽活動,培養了學生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更鼓勵了那些肯動腦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奮斗精神。
2.設置合理科學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沿著健康軌道開展競爭。
在學習上不僅賽知識、技能,還要賽習慣、意志、學法、思維和語言的表達。那就不能把考試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如一個學難生經歷了艱苦努力,取得進步,那他就應該與考第一名的同學一樣得到肯定和贊揚。在學習中都按要求完成好作業的同學,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去比誰的解法更優、思路更簡,從而讓學生朝著更高的標準不斷努力,永不滿足。
3.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小學生好奇,有求知欲望,但不刻苦、沒耐心、少毅力、自我控制力差。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畫圖、啟發性的提問、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在動手、動腦、動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在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懂得如何學習數學,從而培養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讓學生在知識運用中養成樂學好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習了“利息”前,就可以安排學生去調查銀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有關存貸款、債券、建設基金、住房公積金等利息的知識,再結合調查情況學習利息,學習后又讓學生回去跟父母交流,并與父母共同理財。這樣把生活問題和數學知識溝通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到數學價值,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求知情趣,在知識運用中養成樂學好習慣。
篇3:小學數學教學心得:一科都不能少
小學數學教學心得:一科都不能少
學科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我們一直知道的,可是我們在教授自己的課程的時候,就把其他的學科拋到了腦后。就比如說,我在上圓的周長和面積的時候,里面有很多的字母,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看上去很簡單的知識,同學卻很容易混淆,而且直徑用d表示,很多同學都會出現b,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讓我意識到,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他學科的學習。26個英文字母,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難的知識點,并且,在小學的時候,英語是不怎么受重視的,所以,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足為奇。只是,我覺得還是應該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
還有一種情況,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能做對,只是要他們去說說自己的思路的時候,沒有幾個人能夠很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欠缺,我覺得這是語文的素養還是不夠,或者是語文的思維沒有遷移到數學上來,在語文課上能夠出口成章,在數學課上就閉口不談,這是一種思維的定勢,所以,在我的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去說,表達自己的觀點,說說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停留在我教、他們學,學習是相互的。
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萌芽的初級階段,如果能夠將所有的知識融合,不再是單一的,學習效果會更加好。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密切課堂教學與學校、家庭、社會的關系,把實踐活動落實到實處,既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閱讀、探究、討論,鼓勵學生多動筆,把自己的感受、體驗選擇說、寫、畫等適當形式描繪出來,因而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有利于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能夠將教材吃透,不是停留在表層。
在現在的社會,我們既要專業型人才,也需要全面性人才,所以,應該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一科都不能少。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