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2640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心得體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如何教好這部分知識,我談談自己在教學應用題的體會。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仔細認真的審題,弄明白題意,是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的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數量關系。為了便于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聯系,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

一、為了培養兒童細致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

例:(1)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長是8米,寬是6米。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2)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周長相等,正方形的邊長是6厘米,長方形是長是8厘米,長方形是寬是多少厘米?

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習慣于模仿教師和例題的解答方法,機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么(乙車運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三、對易混淆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

對一些有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應用題可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1)一筐蘋果重20千克,一筐梨的質量比一筐蘋果的2倍少10千克,一筐梨重多少千克?(2)一筐蘋果重20千克,一筐蘋果的的質量比一筐梨的2倍少10千克,一筐梨重多少千克?

這樣的兩種題型容易混淆。一是他們分不清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計算時需不需要加括號。

篇2:江蘇省小學數學評優課觀摩活動心得體會

**年11月5~7日,我有幸在區教研室王超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江陰觀摩為期3天的“**年江蘇省小學數學優秀課評比暨課堂教學”活動。本次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辦的“**年江蘇省小學數學優秀課評比暨課堂教學觀摩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和晨光實驗小學隆重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學數學教研員、教師代表共12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江蘇省教研室網站“教學新時空”欄目全程進行了直播。這是一個專家參與引領的盛會,這是一次課堂展示活動的盛會,這是一場親朋好友相聚的盛會。在這里,富有生機的學生、富有激情的教師、富有生命力的課堂、富有特色的互動……對到會的教師而言,無一不是一次次精神的啟迪和生命的震撼!

本次評優課活動首次采用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來自全省各大市的27位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教師,依托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就相同的課題演譯了不一樣的精彩,亮點紛呈,受到了全體與會老師的好評。本次活動由江蘇省教研室主辦、江陰市教育科學研究室承辦,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我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發展,提高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展示我省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果,為全省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對我省數學課程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低段的活動會場設在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行政樓五樓階梯教室。本次優秀課評比與以往自主選題不同,而是由執教者提前15天在給定的5個課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試教展示。參加本次優秀課評比的14位數學教師為大家展示2節一下的《認識圖形(二)》、2節二上的《我們身體上的“尺”》、2節二下的《兩步計算的加減法實際問題》、4節三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例2)》和4節三下的《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雖然14為老師的選題不盡相同、構思不同、課的呈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展現出的是同樣的核心、同樣的精彩!

一、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合理改編。

本次展示的14節小學數學優秀課,有13位老師都選擇了與例題或相同、或相近的情境開始教學,只有來自江陰市澄江中心小學王羚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二)》中進行了改編,但也將例題作為習題在練習中完成。

二、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聽完14節課最大的感觸

篇3:聽銀川市小學數學優質課心得體會

聽銀川市小學數學優質課有感

興慶區第二十四小學劉婷婷

投入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已經有大半年了。這段時間,我不斷的探索著教學道路上自己應該是怎樣的呢?對于教材,老師該怎樣去參透,怎樣理解呢?對于課堂,老師應該怎樣去駕馭?……。4月14日在唐小聽了銀川市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的幾位參賽教師的精彩授課,讓我頓時有了很多感悟。

第一,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當先考慮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是否相關,教材內容的編排對我們的學生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教師應調整,今天利娟老師就大膽的將《最大公因數》一節內容的“鋪磚”例題拿掉,因為鋪磚和學生的認識距離太遠,而且鋪磚通常都不是必須用整塊磚,有時切割瓷磚更合理。所以利老師改用“將一條18dm長的紅絲帶和一條12dm長的黃絲帶剪成若干段等長的整分米小段,怎么剪?”作為例題,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我們是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

第二,情境導入要想激起學生的興趣,老師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下午有位老師將“分東西”的問題用喜羊羊的故事情節講出來就很吸引學生的眼球,這就符合了孩子的興趣,自然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本節課的內容上。

第三,數學老師的語言也必須具有親和力,不能太枯燥,否則會讓整堂課的內容都顯得枯燥。今天有兩位女老師的聲音就很適合小學生的口味,下午的這位男老師的語言比較幽默,將約分比喻成給這個分數減肥,既形象又有趣。

第四,一堂課的各教學環節銜接要自然,每一個環節要為后面的內容做好鋪墊,該為學生搭梯子的時候就要給學生搭好梯子,才能讓課上的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提問要清楚且切中要害,對學生課堂上的數學活動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對學生的活動要起到指導作用。

教學是一條漫長的路,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