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學反思與思考
超重和失重既是一個物理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物理概念。通過教學,學生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能認識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另一方面,學生要能解釋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成因,并能準確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實質。這是本節教學的重難點。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演示實驗與例題示范為輔的教學模式,學生當時能接受,但時間一長,學生對知識的遺忘現象很嚴重,知識沒有得到遷移和升華。今年,我校采用的是新教材,這也促使我在教學上要有所改革。本文,我就結合《超重和失重》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個人在物理教學上的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要積極改革教學方法,注意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要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培養質疑的習慣。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教師講課不宜過細,要給學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開拓的余地,鼓勵和指導他給們主動地、獨立地鉆研問題。要指導學生學會自己歸納所學的知識和方法。
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中,我改變了原來以我講授為主的做法,變講授為啟發與引導,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習超重時,我重在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啟發學生解釋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總結實驗結論,鼓勵學生自己將實驗結論抽象為概念,我只在最后做些必要的補充和完善。在此基礎上,學習失重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組織他們相互探討、研究,讓他們自己學習并歸納知識。
二、重視物理現象和物理概念課的教學
面對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物理現象,學生們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覺得一個個物理現象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解開。物理學家正是從這些物理現象入手,去研究、探究這些物理現象的本質,逐步建立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從而去解釋這些物理現象。因此,物理現象的教學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物理現象的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們的一些感性認識,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
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建立過程,要重在理解。應該使學生認清概念所依據的物理事實,理解概念的含義。概念的教學要思路要清楚,使學生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領會研究問題的方法。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應用,使學生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運用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超重與實重》教學中,我首先從學生有親身感受的一些生活現象導入,誘發他們探究問題的欲望。
緊接著,我按照三個“w”的順序,同學生一道學習超重和失重知識。
1、what?(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此部分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引導他們自己逐步得出超重和失重的定義。
2、why?(產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在知道了“what”的基礎上,我又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由結果反推原因,由結論導出條件,鼓勵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演繹推理,從而獲取新知識。
3、how?(超重和失重的應用)
物理教學要密切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和運用知識。學了超重和失重的相關知識后,我再引導學生去解釋課前所列舉的一些物理現象。學生在解釋這些現象的過程中,必然會對超重和失重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又組織學生進一步進行實驗探究,適時地設置一些障礙,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們通過辯論,更深刻地領會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三、加強學生實驗
觀察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的基礎。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強學生實驗,特別是增強探索性的實驗。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對學生實驗的指導。應該要求學生認真思考,手腦并用,既要獨立操作,又要善于與別人合作。
《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中,我盡管事先有所顧慮,但還是一改以往以我演示實驗為主的做法,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而且是每兩人一組,進行小組實驗。做超重實驗時,學生在我向他們介紹完實驗器材、說明實驗目的、提出操作方案、做出示范后,動手實驗,然后,他們自己通過實驗探究來獲得物理知識。做失重實驗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實驗,獲取知識。實驗過程中,我只是巡回答疑,維持教學秩序。
四、加強能力的培養
物理教學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強能力的培養,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要破除單純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觀念。
要通過觀察現象、觀看演示和學生自己做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要通過概念的形成、知識的運用等,培養學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以及科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要通過知識的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于以上這些考慮,我在教學中既準備了一些生活現象,又設計了一些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在學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我總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物理現象,并引導他們進行抽象和概括,最后自己歸納物理知識。同時,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和推理,激發學生思維,讓他們能夠靈活地運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在學完超重和失重的一些知識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上關于超重和失重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僅供讀者參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難免有不足甚至錯誤之處,還請讀者海涵。作為一名年輕老師,我的教學生命還很長。在我的課堂上,我總希望自己只是一個配角,而讓學生成為主角,但做到這一點,的確不是一件易事......
篇2: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重視教學反思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并認真撰寫好教學反思記錄。進行教學反思,要做到思而有得,要有理有據。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該把開展教學實踐反思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和方式,在實踐中確立反思的意識,正視反思,實時反思,有效反思,把握一定的反思方法,形成撰寫教學反思的習慣,以此來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沒有反思的教學也稱不上真正的教學。教學反思是教師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自己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也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1]由此可見,寫教學反思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2]。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認識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并認真撰寫好教學反思記錄。因為教學反思記錄,是一份完美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們日后教學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資料,是一筆巨大財富。那么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效的反思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更新觀念,認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作用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改變過去那種只教不思的做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敗筆和亮點,才能不斷提升自我,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一)有利于歸納總結教學中的得失,完善教學行為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歸納“得”,即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反思“失”,即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從教師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師都有備好課上好課的愿望。然而,無論我們備課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現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種失誤。通過寫教學反思記錄,不斷反思,我們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加深對教學的理解,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研水平
為了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努力把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提煉、升華的過程。與一般的面向學生的教學方法不同,它不僅僅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也使我們對教育教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中得出新的教學規律,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教學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使我們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因此,在反思教學時,作為教師應該確立這樣幾種角色:觀察者,即教師要善于發現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典型事件以及有價值的教育問題;記錄者,即教師要及時記錄下教學中的一些事件、經驗,為反思積累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學習者,即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在學習中把自己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外化為文字,勤做讀書筆記,并通過新知識的學習,增強自己的問題意識,使自己更善于發現問題。同時在教學反思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等,可以為寫作優秀的作品或論文奠定一定的基礎。
篇3:小學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反思
經驗交流文章《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現身為課改教師,深知課程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臺。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能力,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于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想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商場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a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利用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活動的原動力。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心理動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學還是那樣刻板,按老辦法、老觀念去教。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定會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教師應不斷創設情境,開成連動的整體情境。
下面我還是以《自選商場》為例,在學生們認識了九種商品名稱以后,但要讓學生學會分類,且了解自選商場購物的方便,我又創設了情境:老師成了“快樂自選商場的總經理”,并告訴同學,今天卻不快樂了,因為商品賣不出去,所以現在想聘請三位優秀的售貨員,重新將商品擺放整齊。接著就請三位同學當售貨員來給黑板上的九種商品分類。并說出理由。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很快明白自選商場的東西是分類擺放及在自選商場購物真方便。無需教師分析,就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引導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小組合作開辟自主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我從很早就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如何使這一組織教學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給學習小組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我在教學《三只白鶴》時,我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會讀: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可自由讀,也可小組合作讀;(2)我會問:在學習小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讓小組伙伴共同交流解決;(3)我會講:把你讀文后的感受說給小組伙伴聽。長此以往,學生經過這樣的訓練在以后的讀文中就會自覺的給自己小組提出學習要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那學習的興趣可想而知就會更濃了。
另外小組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教學中,如能讓學生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后在小組內交流,那學生的學習興趣定會大大提高。我還是以《三只白鶴》為例,由于這篇課文幾個自然段結構相似,所以我讓學生首先畫出你心中的太陽來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選擇相應的段落學習學生在交流中情緒高漲,全班交流時個個躍躍欲試。文章內容就在學生朗讀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師只是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參與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
一個問題提下去,如果不給足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那將會給課堂帶來冷場。作為教師不要讓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還未充足地去討論,更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與真情流露,教師就草草收場,勢必起到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對于小組學習的結果,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可多方面,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都要有詳細地分析。我設計了一些表格進行每月評價,在學期結束對每月評價制作統計表來向學生展示小組學習的結果。我認為作為教師只要精心付出,學生定會還你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