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數學《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數學《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3809

數學《數字與編碼》教學反思

《數字與編碼》這一課主要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為什么選擇身份證號碼來展開對編碼的認識和編寫學習呢?因為我考慮到身份證號碼對于每個人的唯一性、常用性,學生應該有興趣和有必要進行認識學習。而編寫則是選擇編校內學號,因為貼近學生,并且難度相對來說不會特別難。

課前,我自己對這單元的知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在備課前,我除了翻閱教參,研究教材以外,還搜索查找了許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回家也收集各類編號、家里人的身份證號碼等材料。我把目標定位為感知數字編碼的作用,認識身份證號碼的意義,學會簡單的編碼方法,學習編簡單的學號。

上過本課后,我發現自己對目標的定位沒有錯,但是對重難點卻沒有很好的把握。以至于把時間較多的花在探究身份證號碼的意義上,而使編寫學號顯得匆忙而不順利。

通過上課和反思,教研組各位老師提出意見,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不屬于探究性學習材料,而是作為認知性材料,讓學生觀察、發現自己知道的信息后,對不知道的信息沒有必要做太多的猜測,稍加猜測,就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各部分的組成和表示的意義。對一些簡單的編寫方法,如位數一樣,單數表示男性,雙數表示女性,月份要用兩個數字等,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是有必要的。

在本節課的難點--編寫學號的學習時,由于時間不夠和我自己對這個環節沒有好好的研究,因此造成學生編寫困難,探究討論匆匆忙忙,探究結果不明確。如果前面的身份證認識做了調整后,時間就會足夠學生探討學號編寫。還有,在編寫時,為了降低難度,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需要考慮哪些必要信息,再讓學生編寫分析。分析時的重點應該是討論年級怎樣表示最為合理、科學、不重復。

通過備課、上課、研討這個學習過程,發現自己在對教材的把握方面還是很不熟練,特別是確定重難點,如何設計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今后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多看書,多聽課,多思考,多討論,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2:小學數學公開課除法驗算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于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驗算。

由于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余數,也可能沒有余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余數除法的驗算。而由于叔叔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后,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么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欲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系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系。但是對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書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余數的除法驗算。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匯報、質疑,明白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余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余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

篇3:小學教師數學教學隨筆:生活中小數教學反思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