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幼兒去感受大自然美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讓幼兒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我園是一個農辦幼兒園,農村田間環境優美,依據《綱要》“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我利用農村田間環境這種優勢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農村的孩子如今雖生在農村,但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農忙時下田干活從不把自己的小孩子帶到田里,生怕小孩曬黑,或者怕他們玩泥巴。因此,他們連田里生長的玉米、麥子、油菜都分不清。
針對這種現象,我每學期組織幼兒郊游兩次,帶幼兒觀察田間的農作物。每次當幼兒來到田邊看到田間的玉米、棉花,他們都想去摸摸、看看,自由探索著,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時侯,我就鼓勵幼兒多提問題,如戶新方看到農田里的七星瓢蟲就問:“老師,七星瓢蟲在葉子上干什么?”我讓幼兒自己回家請教家長,然后第二天入園后再將問題提出來,這時我給幼兒以正確的引導,為幼兒解答問題,幼兒便從中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
二、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
春天,我把幼兒帶到田間讓幼兒欣賞美景。盛開的桃花、迎春花,綠油油的小草;河邊剛發芽的柳樹等,這些都能激發幼兒的美術興趣。從田間回來后,許多幼兒都談論著自己看到的景色,我對他們說:“你們把看到的畫在紙上吧?”幼兒一聽很開心,都專心致志地將春天的景色畫在紙上。
三、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
將幼兒帶到田間進行語言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
記得有一次,我園一名教師開語言教研活動,《春天的朋友》,她把幼兒帶到了田間去。當時我們覺得這樣做可能效果不一定很好,幼兒難組織,也許會出亂。結果在這
次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興趣濃,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春天的朋友》這首較長的詩歌,而且都能進行簡單的創編。如有的幼兒看到蝴蝶、池塘中的小蝌蚪,他們這樣仿編:“花蝴蝶飛來了,和小蝌
蚪握握手,它對小蝌蚪說,咱倆是朋友。”這樣幼兒看到田間的許多昆蟲(螞蟻、瓢蟲、青蟲),他們都能仿編到詩歌里去,幼兒很容易就學會了創編詩歌。
通過這次活動,我園教師都深知:組織教學,要從幼兒生活經驗入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
四、對幼兒進行體育游戲農村的田野坑坑洼洼,小溝、土坡、石頭、竹子不計其數,幼兒郊游時總愛摸摸、玩玩,發現它們的特性。教師直接利用這種自然物開展多種游戲活動,增強他們的體能,發展他們的智力。
利用田間的優勢,當看到土坡時,我讓幼兒手、腳屈膝爬上去,練習幼兒爬的動作;看到石頭,練習幼兒的投擲動作,提醒幼兒游戲時注意安全;看到竹子,讓幼兒練習跑的動作,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已掌握了體育游戲的動作技能,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利用田間的優勢,當看到土坡時,我讓幼兒手、腳屈膝爬上去,練習幼兒爬的動作;看到石頭,練習幼兒的投擲動作,提醒幼兒游戲時注意安全;看到竹子,讓幼兒練習跑的動作,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已掌握了體育游戲的動作技能,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期末總結幼兒園工作感受
**年期末總結幼兒園工作感受
高萍
大多數人都認為,幼兒園工作是最好做的,每一個人都會做,一般的人都能做得到,做幼兒教師并非難事,只不過是帶一小下小朋友,沒有什么的,但是,我要在這里告訴各位,你只答對了一半,幼兒的健康成長,背后有老師付出的心血,又有誰知呢?人生就像一盤棋,如何才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下棋第一步,最為關鍵。下面淺談我走上幼兒工作崗位兩個多月的感受:
開學初,在六弓中心小學上一個星期課的我被調到幼兒園,走進幼兒園的第一天,是中班小朋友開課的第一天,也是日托小朋友午睡的第一天,由于剛開園,大家都沒什么經驗。我們共有5位老師,3個班,大班兩個共101人,中班48人,日托小朋友有47人,我任中班的課。記得那天,小朋友們被父母們送進來,都帶著眼淚不情愿走進教室的情景,有的甚至大哭大鬧,使其他本想哭的小朋友也哭了起來,整個教室亂哄哄,哄這個不停,哄那個也不停,全在教室里叫爸爸、媽媽,更為可怕的是我們中班的一個小朋友竟然用拳打門,用頭撞墻,搞得我們兩位老師大吃一驚,急忙抱住,反被咬了一口,好不容易熬到放學時間,父母接走。日托午覺到了,47位小朋友大部分沒有午覺習慣,連睡房都不肯進,即使后面哄進來一些也不肯睡,坐在床上喊爸媽,當時我們5位老師全都下班,有的看睡房里面的,有的看睡房外面的,飯都顧不上煮,只好打電話叫我愛人從六小送飯菜過來,大家輪流著吃。第二天,我們就把哭的和不肯睡覺的分出來放在一個教室,其他不哭的放在睡房里睡覺,安排兩位老師分兩邊看著,就這樣,我們5位老師一邊上課,一邊中午看睡房,一周后,我們都感覺到精疲力盡,于是我們就一起到中心校去反映,要求盡快落實保育員。保育員來了,我們老師每人一個星期配合保育員看一次睡房,工作量減輕些,半個多月過去了,跟開學初差不多,還是有一些小朋友不肯睡午覺。中心校領導得知后,一個中午他們親自過來,把全部小朋友放進睡房,并親自巡視,哭的小朋友也只能在床上抽噎,后來一天比一天好下來了。現在整個幼兒園已進入了正常狀態,早晨隊列操練,早餐、上課、午覺,跟開學初一個多月迥然不同。我們中班小朋友變得越來越可愛、越來越乖,到校懂向老師:“問好”,放學懂得跟老師說:“再見”!我越來越喜歡他們。
篇3:《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發展社會性》讀書筆記
《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發展社會性》讀書筆記
陳文姬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起始階段,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天的教育能否為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態度,良好的社會品質及學會共同生活打好基礎,將決定其明天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
為了便于教育者將目標時時裝在心中,根據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教育契機,時時處處實施教育,我們將幼兒社會性教育的總目標簡潔、明確地表述為四條:
1、有自信心、主動性和獨立性。
2、愿意與人交往,有合作態度與行為。
3、有關愛他人的情感和行為,愿意關注、參與家庭、集體和周圍的社會事務。
4、遵守必要的規則。
(一)創設愛與寬松的環境是發展幼兒社會性的前提。
1、相信孩子,善于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
2、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3、建立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常規。
(二)尊重幼兒的興趣、需求,引導其發展。
(三)感受和體驗是幼兒獲得內化的行為品質的有效途徑。
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行為后果,加深他們的感受、體驗,從而使他們理解正確行為的意義,獲得內化的行為品質。教師還可以創設情境,使行為后果明顯地呈現在幼兒面前,使他們在感受、體驗中分別出正確的行為。對于負面行為和消極體驗過多的幼兒,教師要盡快使其獲得積極體驗,抓住時機引導他們,使其消極行為轉變為積極行為,使他們感受積極行為所帶來的愉快體驗。
(四)、寓社會性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一日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很多社會性發展的契機。幼兒在與人、與事物相互作用時,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策略。如與同伴交往時,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情景需要不同的策略。如與同伴交往時,合作、謙讓、分享、禮貌、助人、關愛、寬容、體諒、拒絕、堅持己見、不任性、勇敢、敢于申辯等,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使用的不同策略。愛模仿是幼兒的特點,是幼兒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對己、對人、對事、對物的情感、態度、行為都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每一行為對幼兒產生的影響,要把對幼兒的社會性要求體現在教師的言語、行為中,處處為幼兒樹立模仿的榜樣,使社會性教育體現在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時時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