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寒假生活敘事年味越來越濃了!

教師寒假生活敘事年味越來越濃了!

2024-08-01 閱讀 3279

年味越來越濃了!

今天回家了,泉亦姑姑一家要來,我們得回家準備飯菜啦!在這之前,把該送禮的親戚都送完了,一身輕松啊,下面幾天時間就屬于我們的了,女兒和同學去逛街買衣服了,兒子又是在兒童樂園和小朋友一起玩,看到朋友圈里朋友發的西雙湖最近裝飾得很有年味,到目前我還一次沒帶孩子們去玩,身邊的美麗風景還沒好好欣賞一下,得趕緊去瞧瞧啦!

閨蜜告訴我,人如果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個頻率,時間久了很容易生病的,人每天應該有不同的頻率。可是,我感覺自己生活好像很同一個頻率,每天都是做這些事情,還好,我心態比較多,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言于表的,從不埋藏心底。這幾天我們要好好享受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開心就好!

不知何時能過上想干啥就干啥的生活,不過想想小時候,覺得現在的我們已經很幸福了,各個方面都比較滿意的,人要知足常樂,這樣才能保持一個好心態!

篇2:一年級語文教師優秀教育敘事:一次意外收獲

我的鄰居家有這么一個女孩,在幼兒園是個各方面突出的孩子,唱歌、跳舞、彈琴、畫畫,樣樣拿得出手,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誰知跨入小學不到一個月時間,整個人由一個陽光女孩變成了愁眉苦臉的娃,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實在令人嘆息。問其家長原因,原來女孩剛入學時,拼音學起來困難,就失去了學習興趣,沒有了興趣就更學不好,于是形成惡性循環。其實這樣的現象也不少見,從教這幾年來,或多或少接觸過這樣的孩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讓剛入學的孩子掌握漢語拼音,順利跨過語文學習的第一道關尤為重要。

今年,我又接了一年級,有了鄰居家女孩的先例,我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拼音時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課堂上我盡可能采取一些形象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小游戲,下課了也窩在教室一對一地輔導,但是幾星期下來,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學習困難,興趣就自然減少,剛入學的那份高興和新鮮感消失了,我也覺得很累,怎么辦呢?我苦苦思索著,但也找不出學習拼音的捷徑。難道真要“學海無涯苦作舟”嗎?難道還要重復昨天的故事嗎?

某天課后,我看見有個孩子身邊圍了很多人,還津津有味地念著:“人之初,性本善……”我走過去,這些孩子神氣地告訴我:“老師,《三字經》我在幼兒園就讀過了。”“我已經會背了!”“讀起來很好聽的。”看著他們興高采烈地訴說著,我明白了什么是喜歡學習,什么是快樂學習!那樣自豪的神情,讓我怦然心動,要是讀拼音也這樣快樂那就太棒了!突然,一個念頭一閃而過:何不把他們愛讀的《三字經》放到拼音學習中去呢?給枯燥的拼音學習加點調味劑,輸入新鮮血液。心動不如行動!那天剛好學習復韻母“ao、ou、iu”在學生讀準這三個復韻母的基礎上,我出示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又不學,老何為。”我一出示,就有好幾個孩子主動地讀了出來。我進行了以下教學:

教師:“哪個小朋友能大聲地念給我們聽一聽?”

(我請了一位把手舉得高高的女生,只見她抬頭挺胸,一副神氣十足的樣子,富有節奏感地念了起來。我就請他做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

教師:“不會讀的小朋友不要心急,現在我們學習了拼音,自己也能讀了,拼一拼,讀一讀上面的音節,相信你也可以的!”

看到第一個孩子讀的那么好,小孩子好勝心被激發了,大部分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拼著,讀著,幾分鐘后,小手如林,“我,老師,我會……”在有板有眼的誦讀中,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課后,還有不少孩子在念叨著:“子不學,非所宜……”

這一節課讓我增強了信心:原來可以通過誦讀《三字經》來激發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拼讀能力。在后來的語文課上,我都會選擇幾句后來的語文課上,我都會選擇幾句與教學有關的句子,讓學生拼讀。在教學“an、en、in、un、ün”的時候,我除了讓學生拼讀“三綱上,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外,還和學生編了新的“三字經”:點點頭,彎彎腰,“an、en、in”,注意“n”。動動手,動動腳,“in、un、ün”,讀好“n”,扭扭脖子,伸伸腰,我們來讀“an、en、in、un、ün”。學生邊做動作邊讀。等學完了拼音,《三字經》也念了一小部分了。看孩子們讀的有滋有味,我增加了誦讀的時間。除了課堂上的幾分鐘,還加進去了晨讀10分鐘和每天中午的半節課,每天讀4句(上不封頂),一般是讓他們先自己拼讀,我領讀幾遍后,學生找到節奏,就能大致順利地讀下來了,后來每天讓學生推薦讀得好的同學來領讀。一段時間下來,我驚奇地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大聲而自信地拼讀音節了。

誦讀《三字經》能帶來這么大的變化,是我所不曾想到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效果呢?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回味《三字經》,發現里面的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里面的句子短,韻味足,讀起來瑯瑯上口,能帶領孩子找到文字的韻律美。我幡然醒悟:在富有韻律的語言中去訓練學生的語感,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拼讀能力的提高。這不就是學習漢語拼音的有效途徑嗎?以前我總是用多種形式練習拼讀去突破拼讀的難點,其實我可以繞開枯燥的拼讀,增強孩子的閱讀量,培養孩子的語感來突破拼讀的難點啊!嘗到了甜頭,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都堅持讓孩子通讀《三字經》,一方面鞏固漢語拼音,一方面培養他們的語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到一定程度上,學生就讀輕松了,讀輕松了,他們就更喜歡讀了。每天一到校,他們總是饒有興趣地讀、背《三字經》,還相互之間進行比賽。一段時間下來,他們的朗讀能力明顯提高了不少。

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細雨灑落大地,短暫的潤澤之后,也許沒有留下痕跡,然而當嫩嫩的芽兒從黑色的泥土里冒出來時,我們才記起了雨的光臨。”誦讀《三字經》真是給我的拼音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篇3:教學敘事重建教師思維

隨著“教師專業化”、“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大學教育研究者一起開展“合作研究”。在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大學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身的研究資料,然后整理成“教育優秀論文”并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優秀論文”往往很有興趣,熱心地請大學研究者協助他們“修改”文章,大學研究者也很樂意提供這種“專業支持”。

可是,發表教育優秀論文似乎并不能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也很難說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于是,經過較長時間的“合作研究”之后,合作研究中的雙方對這種以發表“教育優秀論文”為目的的“教育科研”難免發生懷疑。

我們也曾與中小學教師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不過,在一次與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意外地發現教師在“謙虛”地供認自身“理論水平不夠,不會寫優秀論文”的同時,他們很善于講述自身經歷的教育故事。他們敘說出來的“教育故事”很真實,且令人感動。

于是,我們開始改變合作研究的戰略,把合作的重點從原來的“給教師做教育講座”轉移到“聽教師講述自身的故事”。我們建議教師“講述”自身是否遇到了什么教育問題或教育困惑,自身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后,又是怎樣想方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

那次對話使我們意識到,教師做研究可以采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們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師很愿意接受這種研究戰略,并感受到“講述自身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的作用。

不過,我們也不時地遇到中小學教師提出來的質問: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優秀論文呢?

我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優秀論文,它毋寧說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優秀論文才算是教育效果呢?

就實際效果來看,“敘述”包括口述和書面描述,教育故事對教師自己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假如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優秀論文”而對自身所發表的“教育優秀論文”中的觀念并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優秀論文”不只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效果。相反,假如教師將自身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只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身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身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身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于這些考慮,我們在合作研究中經常建議教師以多種方式敘述自身的“教育故事”,我們將這種研究方式稱為“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由于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們將教學敘事作為所有敘事研究的重點。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身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教師在課前以“集體備課”的方式提高優秀教案的科學性;課后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發現自身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然后教師個人將自身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設計”。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在我們與中小學老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