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

2024-07-30 閱讀 5457

附件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

技術要求(試行)

(征求意見稿)

2012年7月

目次

前言

1范圍

2規范性引用標準

3總則

4術語和定義

5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

6地質儲量計算參數確定

7未發現原地資源量估算

8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9經濟評價和經濟可采儲量計算

10儲量綜合評價

附錄A(規范性附錄)頁巖氣儲量計算參數名稱、符號、單位及取值有效位數的規定

附錄B(規范性附錄)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附錄C(規范性附錄)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分類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

1范圍

本要求規定了頁巖氣資源/儲量分類分級及定義、儲量計算方法、儲量評價的技術要求。

本要求適用于地面鉆井開發時的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適用于頁巖氣的資源勘查、儲量計算、開發設計及報告編寫;可以作為頁巖氣礦業權轉讓、證券交易以及其他公益性和商業性礦業活動中儲量評估的依據。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標準中的條款通過本要求的引用而成為本要求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標準,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要求,然而,鼓勵根據本要求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標準,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要求。

GB/T19492―2004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

DZ/T0217―2005石油天然氣儲量計算規范

DZ/T0216―20**煤層氣資源/儲量規范

SY/T5386-2000石油探明儲量計算細則(裂縫性油氣藏部分)

SY/T6098-2000天然氣可采儲量計算方法

GB/T19559―2008煤層氣含量測定方法

GB/T13610―2003《氣體組分分析方法》

SY/T5895-93石油工業常用量和單位(勘探開發部分)

3總則

3.1頁巖氣資源/儲量分類體系采用GB/T19492―2004《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分類體系。

3.2從頁巖氣田發現直至氣田廢棄的各個勘探開發階段,油氣田的經營者,應根據勘探開發階段,依據地質、工程資料的變化和技術經濟條件的變化,分階段適時進行儲量計算、復算、核算和結算。

3.3探明和控制儲量計算,原則上應包括計算地質儲量、技術可采儲量和經濟可采儲量。預測儲量和資源量計算,應包括計算地質資源/儲量、技術可采資源/儲量。復算指首次向國家申報探明儲量后開發生產井完鉆后三年內進行的儲量計算。儲量核算是指儲量復算后開發生產過程中的各次儲量計算。儲量結算指氣田廢棄前的儲量與產量清算,包括剩余未采出儲量的核銷。

1

3.4對已發現儲量的分類,立足于以氣藏為基本評價單元,在勘探開發各階段結束時,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對氣藏的地質認識程度和生產能力的實際證實程度,側重于為勘探開發整體效益和中長期規劃服務。而且,儲量的階段性、時效性和不確定性,要同時反映在地質儲量和可采儲量中。

4術語和定義

4.1頁巖氣

頁巖氣是指賦存于富含有機質的頁巖及其夾層狀的泥質粉砂巖中;主體上是自生自儲成藏的連續性氣藏;以吸附和游離狀態儲藏在極致密頁巖地層系統中的天然氣聚集,屬于非常規天然氣。

4.2含氣頁巖層段

是指富含有機物的烴源巖系,以頁巖為主,含少量砂巖、碳酸鹽巖或硅質等夾層,其中頁巖厚度占層段厚度的比例不小于60%,夾層單厚度不超過3m。

5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

按照《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劃分的探明的、控制的、預測的地質儲量及有關規定,進行儲量計算。

5.1儲量計算應具備的條件

儲量起算要求包括單井產量下限標準、含氣量下限標準、總有機碳含量下限標準、鏡質體反射率下限標準。其中儲量計算的單井下限日產量是進行儲量計算的經濟條件,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價格和成本等測算求得只回收開發井投資的單井下限日產量;也可用平均的操作費和氣價求得平均井深的單井下限日產量,再根據實際井深求得不同井深的單井下限日產量。

各級儲量(探明、控制、預測)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要求,是進行儲量計算地質可靠程度的基本條件,頁巖氣探明、控制、預測地質儲量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要求見表3。

表1單井產釠?準

表2含氣量下限標準

2

表3頁巖氣各級探明地質儲量勘查程度和認識程度要求

5.1.1探明地質儲量

查明了頁巖氣藏的地質特征、儲層及其含氣性的展布規律和開采技術條件(在鉆井、測井、測試、錄井及各種化驗分析測試資料基礎上,弄清楚了儲集類型、儲層物性、壓力系統、天然氣性質、氣體流動能力等);通過實施小井網和或單井頁巖氣層試驗或開發井網證實了勘探范圍內的頁巖氣資源及可采性,單井穩定產量達到了儲量起算要求。

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符合表3中的要求。頁巖氣儲量?程度很高,可信系數達0.8以上。

3

5.1.2探明控制儲量

基本查明了頁巖氣藏的地質特征和儲層含氣性的展布規律,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得到了控制,并通過單井試驗和儲層參數值模擬了解了典型地質背景下頁巖氣地面鉆井的單井產能情況。含氣范圍內的單井試氣產量達到了儲量起算要求,或相鄰探明區(層)以外可能含氣的范圍。

但由于參數井和生產試驗井數量有限,不足以完全了解整個氣藏計算范圍內的氣體賦存條件和產氣措施,因此頁巖氣資源可靠程度不高,儲量的可信系數為0.5左右。

5.1.3探明預測儲量

初步查明了構造形態、儲層情況,初步認識了頁巖氣資源的分布規律,獲得了頁巖氣藏中典型構造環境下的儲層參數,大部分儲層參數條件是推測得到的。預探井產量達到儲量起算要求或已獲得氣流,或鉆遇了氣層,或緊鄰在探明儲量(或控制儲量)之外預測有氣層的存在,經綜合分析有進一步評價勘探的價值。頁巖氣資源的可靠程度很低,儲量的可信系數為0.1~0.2。

5.2儲量計算單元劃分原則

儲量計算單元(簡稱計算單元)確定充分考慮構造、儲層非均質性等地質條件,結合井控等情況綜合確定。

a)計算單元平面上一般按井區確定。

――面積很大的氣藏,視不同情況可細分井塊(井區);

――當氣藏類型、儲層類型相似,且含氣連片或迭置時,可合并為一個計算單元。

b)計算單元縱向上一般按頁巖組、段劃分。

――縱向上計算單元劃分一般不超過100m,按需要可細劃計算單元。

5.3地質儲量計算方法

根據頁巖系統段儲集層情況確定地質儲量計算方法。主要采用靜態法;根據氣藏情況或資料情況也可采用動態法;可采用確定性方法,也可采用概率法。

儲量計算公式中符號名稱和計量單位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符合SY/T5895-93。

5.3.1靜態法

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包括體積法、容積法,其精度取決于對氣藏地質條件和儲層條件的認識,也取決于有關參數的精度和數量。

頁巖氣儲量=游離氣儲量+吸附氣儲量+溶解氣儲量。

游離氣和溶解氣采用容積法計算,吸附氣采用體積法計算。

a)體積法

計算儲集于泥頁巖粘土礦物和有機質表面、微孔隙中的頁巖氣儲量。

――計算頁巖儲層中的吸附氣與游離氣總和時,用體積法計算地質儲量公式為:

Gz=0.01AghCzρyi(1)

――計算頁巖儲*?*中的吸附氣*?*,用佮?算地質儲量公式為:

Gx=0.01AghρyCx/Zi(2)

4

b)容積法

在頁巖地層系統中,計算頁巖基質孔隙、夾層狀儲集體中的頁巖氣地質儲量時,采用容積法計算游離氣地質儲量,地質儲量計算公式為:

Gy=0.01AghφSgi/Bgi(3)

式中Bgi用下式求得:

Bgi=PscZiT/PiTsc(4)

將上述計算的吸附氣和?*??*?氣相加,即為頁巖氣藏的地質儲量,公式為:

Gz=Gx+Gy(5)

當頁巖基質孔隙或致密夾層中含有原油時,溶解氣采用容積法計算地質儲量。

原油中溶解氣地質儲量計算公式如下:

Gs=10-4NRsi(6)

其中:N=0.01AghφSoi/Boi(7)

當氣藏中總非烴類氣含量大于15%或單項非烴類氣含量大于以下要求者,烴類氣和非烴類氣地質儲量應分別計算:硫化氫含量大于0.5%,二氧化碳含量大于5%,氦含量大于0.1%。

5.3.2動態法

當頁巖氣勘探開發階段已取得較豐富的生產資料時,可采用動態法計算,根據產量、壓力數據的可靠程度,劃分探明地質儲量和控制地質儲量。

a)氣藏主要采用物質平?法和彈性二相法計算天然氣地質儲量。

1)物質平衡法:采用物質平衡法的壓降圖(視地層壓力與累積產量關系圖)直線外推法,廢棄視地層壓力為零時的累積產量即為頁巖氣地質儲量(見SY/T6098-2000的6.1)。

2)彈性二相法:采用井底流動壓力與開井生產時間的壓降曲線圖直線段外推法,廢棄相對壓力為零時可計算單井控制的頁巖氣地質儲量(見SY/T6098-2000的6.2??。

b)氣藏也可根據驅動類型和開發方式等選擇合理的計算方法(見SY/T5367-1998和SY/T6098-2000),計算頁巖氣可采儲量和選取采收率,由此求得頁巖氣地質儲量。

5.3.3概率法

a)根據構造、儲層、地層與巖性邊界、氣藏類型等,確定含氣面積的變化范圍。

b)根據地質條件、下限標準、測井解釋等,分別確定有效厚度和單儲系數的變化范圍。

c)根據儲量計算參數的變化范圍,求得儲量累積概率曲線,按規定概率值估算各類地質儲量。

6地質儲量計算參數確定

6.1含氣面積

充分利用地震、鉆井、測井和測試(含試氣,下同)等資料,綜合研究氣藏分布規律,確定氣藏邊界,編制反映氣藏(儲集體)頂(底)面形態的海拔高度等值線圖,圈定含氣面積。

5

儲量計算單元的邊界,由查明的頁巖氣藏的各類地質邊界,如斷層、地層變化(變薄、尖滅、剝蝕、變質等)等邊界確定;若未查明含氣邊界,主要由含氣量下限、達到產量下限值的頁巖氣井圈定,由于各種原因也可以由礦權區邊界、自然地理邊界或人為儲量計算線等圈定。

不同類別的地質儲量,含氣面積圈定要求不同。

6.1.1探明含氣面積

頁巖儲層的井控程度應達到表3和附錄B1所規定的井距要求。含氣面積邊界圈定原則如下:a)鉆井和地震綜合確定的頁巖氣藏邊界(即斷層、尖滅、剝蝕等地質邊界);達不到氣層凈厚度的下限邊界;含氣量下限邊界。

b)頁巖氣藏邊界未查明或頁巖氣井離邊界太遠時,主要以頁巖氣井外推圈定。探明面積邊界外推距離不大于附錄B規定井距的0.5~1.0倍,可分以下幾種情況(假定附錄B規定距離為1個井距):

1)僅有1口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以此井為中心外推1/2井距;

2)在有??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若其中有兩口相鄰井井間距離超過3個井距,可分別以這兩口井為中心外推1/2井距;

3)在有多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若其中有兩口相鄰井井間距離超過兩個井距,但小于3個井距時,井間所有面積都計為探明面積,同時可以這兩口井為中心外推1個井距作為探明面積邊界;

4)在有多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且井間距離都不超過兩個井距時,探明面積邊界可以邊緣井為中心外推1個井距。

c)由于各種原因也可由礦權區邊界、自然地理邊界或人為儲量計算線等圈定。作為探明面積邊界距離頁巖氣井不大于附錄B規定井距的0.5~1.0倍。

6.1.2控制含氣面積

a)依據測井解釋的氣藏界面,依據鉆遇或預測的氣藏界面圈定含氣面積。

b)探明含氣邊界到預測含氣邊界之間圈定含氣面積。

c)依據多種方法對儲層進行綜合分析,結合氣藏分布規律,確定的可能含氣邊界圈定含氣面積。

6.1.3預測含氣面積

a)依據推測的氣藏界面確定含氣面積。

b)依據氣藏綜合分析所確定的氣藏分布范圍,圈定含氣面積。

c)依據同類氣藏圈閉天然氣充滿系數類比圈定的含氣面積。

6.2有效厚度

氣層有效厚度(簡稱有效厚度),指達到儲量起算要求的含氣層系中具有產氣能力的那部分儲層厚度。不同類別的地質儲量,有效厚度確定要求不同。

6

6.2.1探明儲量的有效厚度

a)有效厚度要求確定

――應制定氣層劃分標準。

――應以巖心分析資料和測井解釋資料為基礎,以測試資料為依據,在研究巖性、物性、電性與含氣性關系后,確定其有效厚度劃分的巖性、物性、總有機碳含量、頁巖含氣量、鏡質體反射率、電性等下限標準。

――有效厚度應主??根據鉆井取心、測井、試氣試采等資料劃定,井斜過大時應進行井位和厚度校正。

――借用鄰近氣藏下限標準應論證類比依據和標明參考文獻。

b)有效厚度劃分

――以測井解釋資料劃分有效厚度時,應對有關測井曲線進行必要的井筒環境(如井徑變化等)校正和不同測井系列的歸一化處理。

――以巖心分析資料劃分有效厚度時,氣層段應取全巖心,收獲率不低于80%。

6.2.2控制儲量的有效厚度

控制地質儲量的有效厚度,可根據已出氣層類比劃分,也可選擇鄰區類似氣藏的下限標準劃分。

6.2.3預測儲量的有效厚度

預測地質儲量的有效厚度,可用測井、錄井等資料推測確定,無井區塊可用鄰區塊資料類比確定。

6.3頁巖質量密度

頁巖質量密度為視頁巖質量密度,可由取心實驗測定方法獲得。

6.4頁巖總含氣量和吸附氣量

6.4.1總含氣量

總含氣量主要方法由解析法、保壓巖心法的分析方法得到。

a)解析法:該方法是測量頁巖含氣量的最直接方法,通常在取心現場完成。鉆井取心過程中,待巖心提上井口后迅速將其裝入密封的樣品罐,在模擬地層溫度條件下測量頁巖中天然氣的釋放總量。

B)保壓巖心法:是在鉆孔內采用保壓巖心罐取心,這就使得所有頁巖氣都保存在巖樣中,通過解析直接測得含氣量,無須再計算逸散氣。這種方法可準確、全面測定含氣量,特別是取心時間長、氣體散失量大的深孔。

6.4.2吸附氣含量

吸附氣含量可通過等溫吸附實驗法得到。

等溫吸附模擬實驗法:通過頁巖樣品的等溫吸附實驗來模擬樣品的吸附過程及吸附量,通常采用Langmuir模型描述其吸附特征。根據該實驗得到的等溫吸附曲線可以獲得不同樣品在不同

7

壓???(深度)下的最大吸附含氣量,也可通過實驗確定該頁巖樣品的Langmuir方程計算參數。

6.4.3采樣要求

含氣量測定應采用行業標準,采樣間隔:頁巖厚度30m以內,每1米取1個樣;頁巖厚度30m以上,均勻分布取30個樣以上(取樣間隔最高2米)。以往測定的含氣量可參考應用,但應進行校正。

頁巖氣成分測定執行《氣體組分分析方法》(GB/T13610―2003)。頁巖氣儲量應根據氣體成分的不同分類計算。一般情況下,參與儲量計算的頁巖含氣量測定值中應剔除濃度超過10%的非烴氣體成分。

6.5原始天然氣體積系數

原始天然氣體積系數由(4)式求得。

――原始地層壓力(Pi)和地層溫度(T)是指折算氣藏中部的地層壓力和地層溫度;

――原始氣體偏差系數(Zi)可由實驗室氣體樣品測定,也可根據天然氣組分和相對密度求得。

6.6儲量計算參數選值

a)應用多種方法(或多種資料)求得的儲量計算參數,選用一種有代表性的參數值。

b)計算單元的各項儲量計算參數選值:

――有效厚度、頁巖氣含量采用等值線面積權?法,也可采用井點控制面積或均勻網格面積權?法;

――在作圖時,應考慮氣藏情況和儲量參數變化規律;

――在特殊情況下(如井密度大且分布均勻),也可采用井點值算術平均法。

c)通過綜合研究,建立地質模型,可直接采用計算機圖形,求取儲量計算參數并計算地質儲量。

d)我國頁巖氣儲量的地面要求條件指:溫度200C,絕對壓力0.101MPa。各項儲量計算參數的有效位數要求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的規定。計算單元的儲量計算參數選值,儲量的計算和匯總,一律采用四舍五入進位法。

7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

7.1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是指地質條件和勘查工作表明具有頁巖氣資源前景,但達不到頁巖氣儲量起算條件的資源量。這些地區或層系的勘探程度較低,沒有單井頁巖氣動態生產數據。

7.2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方法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可以采用類比法、體積法及容積法等。

7.2.1類比法

類比法適用于沒有實測含氣量、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數據的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的計算。可以分為含氣量類比法和資源豐度類比法。

8

9含氣量類比法:當評價(計算)單元具備含氣頁巖層段厚度數據時,通過對評價(計算)單元構造演化、沉積相、有機地化、巖石礦物組成、儲集條件、保存條件、地層壓力、含氣性的分析,選擇相似的具有頁巖氣探明儲量的頁巖氣田(已知單元),選擇影響頁巖氣含氣量的參數進行類比,確定相似系數和評價(計算)單元含氣量,根據有效面積和有效厚度,計算頁巖氣資源量。

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基本計算公式為:

(8)

輸出結果:Q―評價(計算)單元的頁巖氣資源量(1012m3);

輸入參數:Si―評價(計算)單元有效面積(km2)。

h―評價(計算)單元有效厚度(m)。

Gi―已知單元含氣量(t/m3)。

ai―評價(計算)單元與已知單元的類比相似系數,

相似系數由下式計算得到:

(9)

i―評價(計算)單元子區的個數(i塊或i層);

資源豐度類比法:當評價(計算)單元不具備含氣頁巖層段厚度數據時,通過對評價(計算)單元構造演化、沉積相、有機地化、巖石礦物組成、儲集條件、保存條件、地層壓力、含氣性的分析,選擇相似的具有頁巖氣探明儲量的頁巖氣田(已知單元),選擇影響面積資源豐度的參數進行類比,確定相似系數和評價(計算)資源豐度,根據有效面積計算頁巖氣資源量。

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基本計算公式為:

(10)

輸出結果:Q―評價(計算)單元的頁巖氣資源量(1012m3);

輸入參數:Si―評價(計算)單元有效面積(km2)。

Ki―已知單元(標準區)頁巖氣資源豐度(108m3/km2)

ai―評價(計算)單元與已知單元的類比相似系數,

相似系數計算依據公式(9)。

7.2.2體積法及容積法

當類評價(計算)單元具備實測含氣量、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數據時,可以采用體積法、容積法進行頁巖氣資源量的計算,具體方法見5.3。

()

∑=??=niiiiKSQ1α()

∑=????=n

iiiiGSQ1hαρ已知單元地質類比總分評價單元地質類比總分=

8技術開采儲量計算

8.1探明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必須滿足的條件

a)已實施的操作技術和近期將采用的操作技術(包括采氣技術和提高采收率技術,下同);

b)已有開發概念設計或開發方案,并已列入或將列入中近期開發計劃;

c)以近期平均價格和成本為準,可行性評價是經濟的和次經濟的。

8.2未開發和開發初期天然氣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2.1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一般是根據計算的地質儲量和確定的采收率,按下列公式計算可采儲量。

GR=G×ER(11)

8.2.2采收率確定要求

a)一般是確定目前成熟的可實施的技術如直井、水平井、多次壓裂等條件下最終采收率。

b)計算提高采收率技術增加的可采儲量,分為下列情況:

提高采收率技術已經本氣藏先導試驗證實有效并計劃實施,或本氣藏同類氣藏(田)使用成功并可類比和計劃實施,可劃為增加的探明可采儲量。

8.2.3采收率確定方法

氣藏天然氣采收率:根據氣藏類型、儲層特性和開發方式、廢棄壓力等情況,選擇經驗公式法、經驗取值法、類比法和數值模擬法求取(SY/T6098-2000)。

8.3已開發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氣田投入開發生產一段時間后,已開發技術可采儲量一般直接用開發井的生產數據計算,主要計算方法是產量遞減法、物質平衡法和數值模擬法等,這些方法一般用于單井可采儲量的計算。

a)產量遞減法

是通過研究頁巖氣井的產氣規律、分析氣井的生產特性和歷史資料來預測儲量,一般是在頁巖氣井經歷了產氣高峰并開始穩產或出現遞減后,利用產量遞減曲線的斜率對未來產量進行計算。產量遞減法實際上是頁巖氣井生產特性外推法,運用產量遞減法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有理由相信所選用的生產曲線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可以明確界定氣井的產氣面積;產量―時間曲線上在產氣高峰后至少有3-6個月以上穩定的氣產量遞減曲線斜率值;必須有效排除由于市場減縮、修井或地表水處理等非地質原因造成的產量變化對遞減曲線斜率值判定的影響。

特別是在氣井投入生產開發階段,產量遞減法可以配合體積法和數值模擬法一起提高儲量計算精度。(見SY/T5367-1998的5.4.3、SY/T6098-2000的6.3和6.4)。

b)物質平?法

氣田(藏)地層壓力降低明顯和達到一定采出程度時,根據定期的地層壓力和氣、水累積產量等資料,通過采出量隨壓力下降的變化關系求得與廢棄壓力相對應的可采儲量,物質平衡法是以物質平?為基礎,對平均地層壓力和采氣量之間的隱含關系進行分析,建立適合某一氣藏的物質平衡方程,這也是目前頁巖氣藏較常用的一種評價方法

10

物質平?法適用于密閉氣藏系統???近似計算,不適用于頁巖與相鄰地層連通的情況。同時,必須有足夠的壓力和可靠的生產數據,并且儲層必須達到半穩定狀態。該方法帶有時間性和隱含性,并且易受到地層各向異性、氣藏采氣強度的影響,在不同開發階段所確定的儲量不同。(見SY/T6098-2000的6.1)。

c)數值模擬法

數值模擬法:根據氣藏特征及開發概念設計等,建立氣藏模型,并經歷史擬合證實模型有效后,進行模擬計算,可求得可采儲量。

數值模擬軟件選擇:模擬頁巖儲層的吸附機理與孔隙特征和氣、水兩相流體的3種流動方式(解吸、擴散和滲流)及其相互作用過程,以及頁巖巖石力學性質和力學表現等。

儲層描述:是對儲層參數的空間分布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是進行定量評價的基礎,描述應該包括基礎地質、儲層物性及生產動態等3個方面的參數,通過這些參數的描述建立儲層地質模型用于產能預測。

歷史擬合與產能預測:利用儲層模擬工具對所獲得的儲層地質和工程參數進行計算,將計算所得氣、水產量及壓力值與氣井實際產量值和實測壓力值進行歷史擬合。當模擬的氣、水產量動態與氣井實際生產動態相匹配時,即可建立儲層模型獲得產氣量曲線,預測未來的氣體產量并獲得最終的頁巖氣累計總產量。

8.4控制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4.1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條件

a)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

b)可行性評價為次經濟以上。

8.4.2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

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同8.2.1和8.2.3。

采收率一般是確定在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的最終采收率。

8.5預測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5.1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條件

預測可采儲量的估算,只考慮技術可采儲量,是在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所作的樂觀估計,由于不確定性較大,預測可采儲量只能是內蘊經濟的。

8.5.2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

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同8.2.1和8.2.3。

采收率一般是確定在樂觀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的最終采收率。

8.6未發現原地資源量可采儲量計算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可采儲量計算采用類比法、經驗取值法等方法。

11

9經濟評價和經濟可采儲量計算

9.1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估算必須滿足的下列條件

a)經濟條件基于不同要求可采用評價基準日的、或合同的價格和成本以及其它有關的條件;

b)操作技術(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技術)是已實施的技術,或先導試驗證實的并肯定付諸實施的技術,或本氣田同類氣藏實際成功并可類比和肯定付諸實施的技術;

c)已有開發方案,并已列入中近期開發計劃;頁巖氣儲量還應已鋪設天然氣管道或已有管道建設協議,并有銷售合同或協議;

d)與經濟可采儲量相應的含氣邊界是鉆井或測井、或測試、或可靠的壓力測試資料證實的流體界面,或者是鉆遇井的氣層底界,并且含氣邊界內有合理的井控程度;

e)實際生產或測試證實了商業性生產能力,或目標儲層與鄰井同層位或本井鄰層位已證實商業性生產能力的儲層相似;

f)可行性評價是經濟的;

g)將來實際采出量大于或等于估算的經濟可采儲量的概率至少為80%。

9.2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是指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與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差值,包括如下兩部分:

a)可行性評價為次經濟的技術可采儲量;

b)由于合同和提高采收率技術等原因,尚不能劃為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技術可采儲量。

9.3控制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a)與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唯一差別,要求8.4.1中的可采儲量經過經濟評價是經濟的。

b)將來實際采出量大于或等于估算的經濟可采儲量的概率至少為50%。

9.4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是指控制技術可采儲量與控制經濟可采儲量的差值。

9.5經濟評價方法和參數取值要求

a)探明、控制技術可采儲量一般都應采用現金流量法對頁巖氣田開發可行性進行經濟評價,其目的是下步確定經濟可采儲量數量和儲量價值。

b)勘探投資根據含氣面積內的井數和部分設施、設備投資計算,10年以前的勘探投資可按沉沒計算。開發建設投資根據開發概念設計方案或正式開發方案提供的依據測算。

c)成本、價格和稅率等經濟指標,一般情況下,應根據本氣田實際情況,考慮同類已開發氣田的統計資料,確定一定時期或年度的平均值;有合同規定的,按合同規定的價格和成本。價格和成本在評價期保持不變,即不考慮通貨膨脹和緊縮因素。

d)高峰期的產量和遞減期的遞減率,應在系統試采和開發概念設計的基礎上論證確定。

e)經濟評價結果凈現值大于或等于零,內部收益率達到企業規定收益率,氣田開發為經濟

12

的,可進行下步經濟可采儲量計算。如果達不到上述評價指標,定為次經濟可采儲量。

9.6經濟可采儲量及其價值計算

采用現金流量法,工作內容包括:

a)預測分年、月度產量。已開發氣田可直接采用產量遞減法求得,其它動態法也最好轉換為累積產量與生產時間關系曲線求得。不具備條件的通過研究確定高峰期產量和遞減期遞減率預測求得,應在系統試采和開發概念設計的基礎上論證確定。

b)投資、成本、價格和稅率等經濟指標,按上述要求取值。

c)測算頁巖氣田經濟極限。經濟極限定義為某個頁巖氣田所產生的月凈收入等于操作該頁巖氣田的月凈支出(維護運營的操作成本和稅費)時的產量。對海上油田,儲量的經濟壽命不應該超過開發該頁巖氣田的平臺壽命。

d)估算經濟可采儲量,即從指定日期到產量降至經濟極限產量時的累計產量。

e)折現率一般取值12%,計算折現現金流量,求得凈現值即儲量價值。

10儲量綜合評價

依據附錄C(規范性附錄)的規定對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進行地質綜合評價。

13

附錄A(規范性附錄)

儲量計算公式中參數名稱、符號、計量單位及取值位數

表A.1儲量計算公式中參數名稱、符號、計量單位及取值位數

14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表B.1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15

附錄C(規范性附錄)

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分類C.1儲量規模

按可采儲量規模大小,將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1)。

表C.1儲量規模分類

C.2儲量豐度

按可采儲量豐度大小,將氣田(藏)分為四類(見表C.2)。

表C.2儲量豐度分類

C.3產能

按千米井深穩定產量大小,將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3)。

表C.3產能分類

C.4埋藏深度

按埋藏深度大小,將氣田分為三類(見表C.4)。

表C.4埋藏深度分類

C.5儲層物性

a)按儲層孔隙度大小,將儲層分為三類(見表C.5)。

16

表C.5儲層孔隙度分類

b)按儲層滲透率大小,將儲層分為三類(見表C.6)。

表C.6儲層滲透率分類

C.6有機碳含量

按有機碳大小,將頁巖氣田分為五類(見表C.7)。

表C.7總有機碳含量分類

C.7鏡質體反射率

按鏡質體反射率,將頁巖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8)。

表C.8熱演化程度分類

17

18

篇2: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

附件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

技術要求(試行)

(征求意見稿)

2012年7月

目次

前言

1范圍

2規范性引用標準

3總則

4術語和定義

5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

6地質儲量計算參數確定

7未發現原地資源量估算

8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9經濟評價和經濟可采儲量計算

10儲量綜合評價

附錄A(規范性附錄)頁巖氣儲量計算參數名稱、符號、單位及取值有效位數的規定

附錄B(規范性附錄)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附錄C(規范性附錄)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分類

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要求(試行)

1范圍

本要求規定了頁巖氣資源/儲量分類分級及定義、儲量計算方法、儲量評價的技術要求。

本要求適用于地面鉆井開發時的頁巖氣資源/儲量計算,適用于頁巖氣的資源勘查、儲量計算、開發設計及報告編寫;可以作為頁巖氣礦業權轉讓、證券交易以及其他公益性和商業性礦業活動中儲量評估的依據。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標準中的條款通過本要求的引用而成為本要求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標準,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要求,然而,鼓勵根據本要求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標準,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要求。

GB/T19492―2004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

DZ/T0217―2005石油天然氣儲量計算規范

DZ/T0216―20**煤層氣資源/儲量規范

SY/T5386-2000石油探明儲量計算細則(裂縫性油氣藏部分)

SY/T6098-2000天然氣可采儲量計算方法

GB/T19559―2008煤層氣含量測定方法

GB/T13610―2003《氣體組分分析方法》

SY/T5895-93石油工業常用量和單位(勘探開發部分)

3總則

3.1頁巖氣資源/儲量分類體系采用GB/T19492―2004《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分類體系。

3.2從頁巖氣田發現直至氣田廢棄的各個勘探開發階段,油氣田的經營者,應根據勘探開發階段,依據地質、工程資料的變化和技術經濟條件的變化,分階段適時進行儲量計算、復算、核算和結算。

3.3探明和控制儲量計算,原則上應包括計算地質儲量、技術可采儲量和經濟可采儲量。預測儲量和資源量計算,應包括計算地質資源/儲量、技術可采資源/儲量。復算指首次向國家申報探明儲量后開發生產井完鉆后三年內進行的儲量計算。儲量核算是指儲量復算后開發生產過程中的各次儲量計算。儲量結算指氣田廢棄前的儲量與產量清算,包括剩余未采出儲量的核銷。

1

3.4對已發現儲量的分類,立足于以氣藏為基本評價單元,在勘探開發各階段結束時,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對氣藏的地質認識程度和生產能力的實際證實程度,側重于為勘探開發整體效益和中長期規劃服務。而且,儲量的階段性、時效性和不確定性,要同時反映在地質儲量和可采儲量中。

4術語和定義

4.1頁巖氣

頁巖氣是指賦存于富含有機質的頁巖及其夾層狀的泥質粉砂巖中;主體上是自生自儲成藏的連續性氣藏;以吸附和游離狀態儲藏在極致密頁巖地層系統中的天然氣聚集,屬于非常規天然氣。

4.2含氣頁巖層段

是指富含有機物的烴源巖系,以頁巖為主,含少量砂巖、碳酸鹽巖或硅質等夾層,其中頁巖厚度占層段厚度的比例不小于60%,夾層單厚度不超過3m。

5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

按照《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分類》劃分的探明的、控制的、預測的地質儲量及有關規定,進行儲量計算。

5.1儲量計算應具備的條件

儲量起算要求包括單井產量下限標準、含氣量下限標準、總有機碳含量下限標準、鏡質體反射率下限標準。其中儲量計算的單井下限日產量是進行儲量計算的經濟條件,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價格和成本等測算求得只回收開發井投資的單井下限日產量;也可用平均的操作費和氣價求得平均井深的單井下限日產量,再根據實際井深求得不同井深的單井下限日產量。

各級儲量(探明、控制、預測)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要求,是進行儲量計算地質可靠程度的基本條件,頁巖氣探明、控制、預測地質儲量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要求見表3。

表1單井產釠?準

表2含氣量下限標準

2

表3頁巖氣各級探明地質儲量勘查程度和認識程度要求

5.1.1探明地質儲量

查明了頁巖氣藏的地質特征、儲層及其含氣性的展布規律和開采技術條件(在鉆井、測井、測試、錄井及各種化驗分析測試資料基礎上,弄清楚了儲集類型、儲層物性、壓力系統、天然氣性質、氣體流動能力等);通過實施小井網和或單井頁巖氣層試驗或開發井網證實了勘探范圍內的頁巖氣資源及可采性,單井穩定產量達到了儲量起算要求。

勘探開發程度和地質認識程度符合表3中的要求。頁巖氣儲量?程度很高,可信系數達0.8以上。

3

5.1.2探明控制儲量

基本查明了頁巖氣藏的地質特征和儲層含氣性的展布規律,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得到了控制,并通過單井試驗和儲層參數值模擬了解了典型地質背景下頁巖氣地面鉆井的單井產能情況。含氣范圍內的單井試氣產量達到了儲量起算要求,或相鄰探明區(層)以外可能含氣的范圍。

但由于參數井和生產試驗井數量有限,不足以完全了解整個氣藏計算范圍內的氣體賦存條件和產氣措施,因此頁巖氣資源可靠程度不高,儲量的可信系數為0.5左右。

5.1.3探明預測儲量

初步查明了構造形態、儲層情況,初步認識了頁巖氣資源的分布規律,獲得了頁巖氣藏中典型構造環境下的儲層參數,大部分儲層參數條件是推測得到的。預探井產量達到儲量起算要求或已獲得氣流,或鉆遇了氣層,或緊鄰在探明儲量(或控制儲量)之外預測有氣層的存在,經綜合分析有進一步評價勘探的價值。頁巖氣資源的可靠程度很低,儲量的可信系數為0.1~0.2。

5.2儲量計算單元劃分原則

儲量計算單元(簡稱計算單元)確定充分考慮構造、儲層非均質性等地質條件,結合井控等情況綜合確定。

a)計算單元平面上一般按井區確定。

――面積很大的氣藏,視不同情況可細分井塊(井區);

――當氣藏類型、儲層類型相似,且含氣連片或迭置時,可合并為一個計算單元。

b)計算單元縱向上一般按頁巖組、段劃分。

――縱向上計算單元劃分一般不超過100m,按需要可細劃計算單元。

5.3地質儲量計算方法

根據頁巖系統段儲集層情況確定地質儲量計算方法。主要采用靜態法;根據氣藏情況或資料情況也可采用動態法;可采用確定性方法,也可采用概率法。

儲量計算公式中符號名稱和計量單位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符合SY/T5895-93。

5.3.1靜態法

頁巖氣地質儲量計算包括體積法、容積法,其精度取決于對氣藏地質條件和儲層條件的認識,也取決于有關參數的精度和數量。

頁巖氣儲量=游離氣儲量+吸附氣儲量+溶解氣儲量。

游離氣和溶解氣采用容積法計算,吸附氣采用體積法計算。

a)體積法

計算儲集于泥頁巖粘土礦物和有機質表面、微孔隙中的頁巖氣儲量。

――計算頁巖儲層中的吸附氣與游離氣總和時,用體積法計算地質儲量公式為:

Gz=0.01AghCzρyi(1)

――計算頁巖儲*?*中的吸附氣*?*,用佮?算地質儲量公式為:

Gx=0.01AghρyCx/Zi(2)

4

b)容積法

在頁巖地層系統中,計算頁巖基質孔隙、夾層狀儲集體中的頁巖氣地質儲量時,采用容積法計算游離氣地質儲量,地質儲量計算公式為:

Gy=0.01AghφSgi/Bgi(3)

式中Bgi用下式求得:

Bgi=PscZiT/PiTsc(4)

將上述計算的吸附氣和?*??*?氣相加,即為頁巖氣藏的地質儲量,公式為:

Gz=Gx+Gy(5)

當頁巖基質孔隙或致密夾層中含有原油時,溶解氣采用容積法計算地質儲量。

原油中溶解氣地質儲量計算公式如下:

Gs=10-4NRsi(6)

其中:N=0.01AghφSoi/Boi(7)

當氣藏中總非烴類氣含量大于15%或單項非烴類氣含量大于以下要求者,烴類氣和非烴類氣地質儲量應分別計算:硫化氫含量大于0.5%,二氧化碳含量大于5%,氦含量大于0.1%。

5.3.2動態法

當頁巖氣勘探開發階段已取得較豐富的生產資料時,可采用動態法計算,根據產量、壓力數據的可靠程度,劃分探明地質儲量和控制地質儲量。

a)氣藏主要采用物質平?法和彈性二相法計算天然氣地質儲量。

1)物質平衡法:采用物質平衡法的壓降圖(視地層壓力與累積產量關系圖)直線外推法,廢棄視地層壓力為零時的累積產量即為頁巖氣地質儲量(見SY/T6098-2000的6.1)。

2)彈性二相法:采用井底流動壓力與開井生產時間的壓降曲線圖直線段外推法,廢棄相對壓力為零時可計算單井控制的頁巖氣地質儲量(見SY/T6098-2000的6.2??。

b)氣藏也可根據驅動類型和開發方式等選擇合理的計算方法(見SY/T5367-1998和SY/T6098-2000),計算頁巖氣可采儲量和選取采收率,由此求得頁巖氣地質儲量。

5.3.3概率法

a)根據構造、儲層、地層與巖性邊界、氣藏類型等,確定含氣面積的變化范圍。

b)根據地質條件、下限標準、測井解釋等,分別確定有效厚度和單儲系數的變化范圍。

c)根據儲量計算參數的變化范圍,求得儲量累積概率曲線,按規定概率值估算各類地質儲量。

6地質儲量計算參數確定

6.1含氣面積

充分利用地震、鉆井、測井和測試(含試氣,下同)等資料,綜合研究氣藏分布規律,確定氣藏邊界,編制反映氣藏(儲集體)頂(底)面形態的海拔高度等值線圖,圈定含氣面積。

5

儲量計算單元的邊界,由查明的頁巖氣藏的各類地質邊界,如斷層、地層變化(變薄、尖滅、剝蝕、變質等)等邊界確定;若未查明含氣邊界,主要由含氣量下限、達到產量下限值的頁巖氣井圈定,由于各種原因也可以由礦權區邊界、自然地理邊界或人為儲量計算線等圈定。

不同類別的地質儲量,含氣面積圈定要求不同。

6.1.1探明含氣面積

頁巖儲層的井控程度應達到表3和附錄B1所規定的井距要求。含氣面積邊界圈定原則如下:a)鉆井和地震綜合確定的頁巖氣藏邊界(即斷層、尖滅、剝蝕等地質邊界);達不到氣層凈厚度的下限邊界;含氣量下限邊界。

b)頁巖氣藏邊界未查明或頁巖氣井離邊界太遠時,主要以頁巖氣井外推圈定。探明面積邊界外推距離不大于附錄B規定井距的0.5~1.0倍,可分以下幾種情況(假定附錄B規定距離為1個井距):

1)僅有1口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以此井為中心外推1/2井距;

2)在有??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若其中有兩口相鄰井井間距離超過3個井距,可分別以這兩口井為中心外推1/2井距;

3)在有多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時,若其中有兩口相鄰井井間距離超過兩個井距,但小于3個井距時,井間所有面積都計為探明面積,同時可以這兩口井為中心外推1個井距作為探明面積邊界;

4)在有多口相鄰井達到產氣下限值,且井間距離都不超過兩個井距時,探明面積邊界可以邊緣井為中心外推1個井距。

c)由于各種原因也可由礦權區邊界、自然地理邊界或人為儲量計算線等圈定。作為探明面積邊界距離頁巖氣井不大于附錄B規定井距的0.5~1.0倍。

6.1.2控制含氣面積

a)依據測井解釋的氣藏界面,依據鉆遇或預測的氣藏界面圈定含氣面積。

b)探明含氣邊界到預測含氣邊界之間圈定含氣面積。

c)依據多種方法對儲層進行綜合分析,結合氣藏分布規律,確定的可能含氣邊界圈定含氣面積。

6.1.3預測含氣面積

a)依據推測的氣藏界面確定含氣面積。

b)依據氣藏綜合分析所確定的氣藏分布范圍,圈定含氣面積。

c)依據同類氣藏圈閉天然氣充滿系數類比圈定的含氣面積。

6.2有效厚度

氣層有效厚度(簡稱有效厚度),指達到儲量起算要求的含氣層系中具有產氣能力的那部分儲層厚度。不同類別的地質儲量,有效厚度確定要求不同。

6

6.2.1探明儲量的有效厚度

a)有效厚度要求確定

――應制定氣層劃分標準。

――應以巖心分析資料和測井解釋資料為基礎,以測試資料為依據,在研究巖性、物性、電性與含氣性關系后,確定其有效厚度劃分的巖性、物性、總有機碳含量、頁巖含氣量、鏡質體反射率、電性等下限標準。

――有效厚度應主??根據鉆井取心、測井、試氣試采等資料劃定,井斜過大時應進行井位和厚度校正。

――借用鄰近氣藏下限標準應論證類比依據和標明參考文獻。

b)有效厚度劃分

――以測井解釋資料劃分有效厚度時,應對有關測井曲線進行必要的井筒環境(如井徑變化等)校正和不同測井系列的歸一化處理。

――以巖心分析資料劃分有效厚度時,氣層段應取全巖心,收獲率不低于80%。

6.2.2控制儲量的有效厚度

控制地質儲量的有效厚度,可根據已出氣層類比劃分,也可選擇鄰區類似氣藏的下限標準劃分。

6.2.3預測儲量的有效厚度

預測地質儲量的有效厚度,可用測井、錄井等資料推測確定,無井區塊可用鄰區塊資料類比確定。

6.3頁巖質量密度

頁巖質量密度為視頁巖質量密度,可由取心實驗測定方法獲得。

6.4頁巖總含氣量和吸附氣量

6.4.1總含氣量

總含氣量主要方法由解析法、保壓巖心法的分析方法得到。

a)解析法:該方法是測量頁巖含氣量的最直接方法,通常在取心現場完成。鉆井取心過程中,待巖心提上井口后迅速將其裝入密封的樣品罐,在模擬地層溫度條件下測量頁巖中天然氣的釋放總量。

B)保壓巖心法:是在鉆孔內采用保壓巖心罐取心,這就使得所有頁巖氣都保存在巖樣中,通過解析直接測得含氣量,無須再計算逸散氣。這種方法可準確、全面測定含氣量,特別是取心時間長、氣體散失量大的深孔。

6.4.2吸附氣含量

吸附氣含量可通過等溫吸附實驗法得到。

等溫吸附模擬實驗法:通過頁巖樣品的等溫吸附實驗來模擬樣品的吸附過程及吸附量,通常采用Langmuir模型描述其吸附特征。根據該實驗得到的等溫吸附曲線可以獲得不同樣品在不同

7

壓???(深度)下的最大吸附含氣量,也可通過實驗確定該頁巖樣品的Langmuir方程計算參數。

6.4.3采樣要求

含氣量測定應采用行業標準,采樣間隔:頁巖厚度30m以內,每1米取1個樣;頁巖厚度30m以上,均勻分布取30個樣以上(取樣間隔最高2米)。以往測定的含氣量可參考應用,但應進行校正。

頁巖氣成分測定執行《氣體組分分析方法》(GB/T13610―2003)。頁巖氣儲量應根據氣體成分的不同分類計算。一般情況下,參與儲量計算的頁巖含氣量測定值中應剔除濃度超過10%的非烴氣體成分。

6.5原始天然氣體積系數

原始天然氣體積系數由(4)式求得。

――原始地層壓力(Pi)和地層溫度(T)是指折算氣藏中部的地層壓力和地層溫度;

――原始氣體偏差系數(Zi)可由實驗室氣體樣品測定,也可根據天然氣組分和相對密度求得。

6.6儲量計算參數選值

a)應用多種方法(或多種資料)求得的儲量計算參數,選用一種有代表性的參數值。

b)計算單元的各項儲量計算參數選值:

――有效厚度、頁巖氣含量采用等值線面積權?法,也可采用井點控制面積或均勻網格面積權?法;

――在作圖時,應考慮氣藏情況和儲量參數變化規律;

――在特殊情況下(如井密度大且分布均勻),也可采用井點值算術平均法。

c)通過綜合研究,建立地質模型,可直接采用計算機圖形,求取儲量計算參數并計算地質儲量。

d)我國頁巖氣儲量的地面要求條件指:溫度200C,絕對壓力0.101MPa。各項儲量計算參數的有效位數要求見附錄A(規范性附錄)的規定。計算單元的儲量計算參數選值,儲量的計算和匯總,一律采用四舍五入進位法。

7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

7.1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是指地質條件和勘查工作表明具有頁巖氣資源前景,但達不到頁巖氣儲量起算條件的資源量。這些地區或層系的勘探程度較低,沒有單井頁巖氣動態生產數據。

7.2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方法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計算可以采用類比法、體積法及容積法等。

7.2.1類比法

類比法適用于沒有實測含氣量、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數據的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的計算。可以分為含氣量類比法和資源豐度類比法。

8

9含氣量類比法:當評價(計算)單元具備含氣頁巖層段厚度數據時,通過對評價(計算)單元構造演化、沉積相、有機地化、巖石礦物組成、儲集條件、保存條件、地層壓力、含氣性的分析,選擇相似的具有頁巖氣探明儲量的頁巖氣田(已知單元),選擇影響頁巖氣含氣量的參數進行類比,確定相似系數和評價(計算)單元含氣量,根據有效面積和有效厚度,計算頁巖氣資源量。

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基本計算公式為:

(8)

輸出結果:Q―評價(計算)單元的頁巖氣資源量(1012m3);

輸入參數:Si―評價(計算)單元有效面積(km2)。

h―評價(計算)單元有效厚度(m)。

Gi―已知單元含氣量(t/m3)。

ai―評價(計算)單元與已知單元的類比相似系數,

相似系數由下式計算得到:

(9)

i―評價(計算)單元子區的個數(i塊或i層);

資源豐度類比法:當評價(計算)單元不具備含氣頁巖層段厚度數據時,通過對評價(計算)單元構造演化、沉積相、有機地化、巖石礦物組成、儲集條件、保存條件、地層壓力、含氣性的分析,選擇相似的具有頁巖氣探明儲量的頁巖氣田(已知單元),選擇影響面積資源豐度的參數進行類比,確定相似系數和評價(計算)資源豐度,根據有效面積計算頁巖氣資源量。

評價(計算)單元頁巖氣資源量基本計算公式為:

(10)

輸出結果:Q―評價(計算)單元的頁巖氣資源量(1012m3);

輸入參數:Si―評價(計算)單元有效面積(km2)。

Ki―已知單元(標準區)頁巖氣資源豐度(108m3/km2)

ai―評價(計算)單元與已知單元的類比相似系數,

相似系數計算依據公式(9)。

7.2.2體積法及容積法

當類評價(計算)單元具備實測含氣量、含氣飽和度(或含水飽和度)數據時,可以采用體積法、容積法進行頁巖氣資源量的計算,具體方法見5.3。

()

∑=??=niiiiKSQ1α()

∑=????=n

iiiiGSQ1hαρ已知單元地質類比總分評價單元地質類比總分=

8技術開采儲量計算

8.1探明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必須滿足的條件

a)已實施的操作技術和近期將采用的操作技術(包括采氣技術和提高采收率技術,下同);

b)已有開發概念設計或開發方案,并已列入或將列入中近期開發計劃;

c)以近期平均價格和成本為準,可行性評價是經濟的和次經濟的。

8.2未開發和開發初期天然氣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2.1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一般是根據計算的地質儲量和確定的采收率,按下列公式計算可采儲量。

GR=G×ER(11)

8.2.2采收率確定要求

a)一般是確定目前成熟的可實施的技術如直井、水平井、多次壓裂等條件下最終采收率。

b)計算提高采收率技術增加的可采儲量,分為下列情況:

提高采收率技術已經本氣藏先導試驗證實有效并計劃實施,或本氣藏同類氣藏(田)使用成功并可類比和計劃實施,可劃為增加的探明可采儲量。

8.2.3采收率確定方法

氣藏天然氣采收率:根據氣藏類型、儲層特性和開發方式、廢棄壓力等情況,選擇經驗公式法、經驗取值法、類比法和數值模擬法求取(SY/T6098-2000)。

8.3已開發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氣田投入開發生產一段時間后,已開發技術可采儲量一般直接用開發井的生產數據計算,主要計算方法是產量遞減法、物質平衡法和數值模擬法等,這些方法一般用于單井可采儲量的計算。

a)產量遞減法

是通過研究頁巖氣井的產氣規律、分析氣井的生產特性和歷史資料來預測儲量,一般是在頁巖氣井經歷了產氣高峰并開始穩產或出現遞減后,利用產量遞減曲線的斜率對未來產量進行計算。產量遞減法實際上是頁巖氣井生產特性外推法,運用產量遞減法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有理由相信所選用的生產曲線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可以明確界定氣井的產氣面積;產量―時間曲線上在產氣高峰后至少有3-6個月以上穩定的氣產量遞減曲線斜率值;必須有效排除由于市場減縮、修井或地表水處理等非地質原因造成的產量變化對遞減曲線斜率值判定的影響。

特別是在氣井投入生產開發階段,產量遞減法可以配合體積法和數值模擬法一起提高儲量計算精度。(見SY/T5367-1998的5.4.3、SY/T6098-2000的6.3和6.4)。

b)物質平?法

氣田(藏)地層壓力降低明顯和達到一定采出程度時,根據定期的地層壓力和氣、水累積產量等資料,通過采出量隨壓力下降的變化關系求得與廢棄壓力相對應的可采儲量,物質平衡法是以物質平?為基礎,對平均地層壓力和采氣量之間的隱含關系進行分析,建立適合某一氣藏的物質平衡方程,這也是目前頁巖氣藏較常用的一種評價方法

10

物質平?法適用于密閉氣藏系統???近似計算,不適用于頁巖與相鄰地層連通的情況。同時,必須有足夠的壓力和可靠的生產數據,并且儲層必須達到半穩定狀態。該方法帶有時間性和隱含性,并且易受到地層各向異性、氣藏采氣強度的影響,在不同開發階段所確定的儲量不同。(見SY/T6098-2000的6.1)。

c)數值模擬法

數值模擬法:根據氣藏特征及開發概念設計等,建立氣藏模型,并經歷史擬合證實模型有效后,進行模擬計算,可求得可采儲量。

數值模擬軟件選擇:模擬頁巖儲層的吸附機理與孔隙特征和氣、水兩相流體的3種流動方式(解吸、擴散和滲流)及其相互作用過程,以及頁巖巖石力學性質和力學表現等。

儲層描述:是對儲層參數的空間分布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是進行定量評價的基礎,描述應該包括基礎地質、儲層物性及生產動態等3個方面的參數,通過這些參數的描述建立儲層地質模型用于產能預測。

歷史擬合與產能預測:利用儲層模擬工具對所獲得的儲層地質和工程參數進行計算,將計算所得氣、水產量及壓力值與氣井實際產量值和實測壓力值進行歷史擬合。當模擬的氣、水產量動態與氣井實際生產動態相匹配時,即可建立儲層模型獲得產氣量曲線,預測未來的氣體產量并獲得最終的頁巖氣累計總產量。

8.4控制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4.1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條件

a)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

b)可行性評價為次經濟以上。

8.4.2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

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同8.2.1和8.2.3。

采收率一般是確定在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的最終采收率。

8.5預測技術可采儲量計算

8.5.1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估算條件

預測可采儲量的估算,只考慮技術可采儲量,是在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所作的樂觀估計,由于不確定性較大,預測可采儲量只能是內蘊經濟的。

8.5.2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

預測技術可采儲量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同8.2.1和8.2.3。

采收率一般是確定在樂觀推測可能實施的操作技術條件下的最終采收率。

8.6未發現原地資源量可采儲量計算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可采儲量計算采用類比法、經驗取值法等方法。

11

9經濟評價和經濟可采儲量計算

9.1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估算必須滿足的下列條件

a)經濟條件基于不同要求可采用評價基準日的、或合同的價格和成本以及其它有關的條件;

b)操作技術(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技術)是已實施的技術,或先導試驗證實的并肯定付諸實施的技術,或本氣田同類氣藏實際成功并可類比和肯定付諸實施的技術;

c)已有開發方案,并已列入中近期開發計劃;頁巖氣儲量還應已鋪設天然氣管道或已有管道建設協議,并有銷售合同或協議;

d)與經濟可采儲量相應的含氣邊界是鉆井或測井、或測試、或可靠的壓力測試資料證實的流體界面,或者是鉆遇井的氣層底界,并且含氣邊界內有合理的井控程度;

e)實際生產或測試證實了商業性生產能力,或目標儲層與鄰井同層位或本井鄰層位已證實商業性生產能力的儲層相似;

f)可行性評價是經濟的;

g)將來實際采出量大于或等于估算的經濟可采儲量的概率至少為80%。

9.2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是指探明技術可采儲量與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差值,包括如下兩部分:

a)可行性評價為次經濟的技術可采儲量;

b)由于合同和提高采收率技術等原因,尚不能劃為探明經濟可采儲量的技術可采儲量。

9.3控制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a)與控制技術可采儲量的唯一差別,要求8.4.1中的可采儲量經過經濟評價是經濟的。

b)將來實際采出量大于或等于估算的經濟可采儲量的概率至少為50%。

9.4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計算條件

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是指控制技術可采儲量與控制經濟可采儲量的差值。

9.5經濟評價方法和參數取值要求

a)探明、控制技術可采儲量一般都應采用現金流量法對頁巖氣田開發可行性進行經濟評價,其目的是下步確定經濟可采儲量數量和儲量價值。

b)勘探投資根據含氣面積內的井數和部分設施、設備投資計算,10年以前的勘探投資可按沉沒計算。開發建設投資根據開發概念設計方案或正式開發方案提供的依據測算。

c)成本、價格和稅率等經濟指標,一般情況下,應根據本氣田實際情況,考慮同類已開發氣田的統計資料,確定一定時期或年度的平均值;有合同規定的,按合同規定的價格和成本。價格和成本在評價期保持不變,即不考慮通貨膨脹和緊縮因素。

d)高峰期的產量和遞減期的遞減率,應在系統試采和開發概念設計的基礎上論證確定。

e)經濟評價結果凈現值大于或等于零,內部收益率達到企業規定收益率,氣田開發為經濟

12

的,可進行下步經濟可采儲量計算。如果達不到上述評價指標,定為次經濟可采儲量。

9.6經濟可采儲量及其價值計算

采用現金流量法,工作內容包括:

a)預測分年、月度產量。已開發氣田可直接采用產量遞減法求得,其它動態法也最好轉換為累積產量與生產時間關系曲線求得。不具備條件的通過研究確定高峰期產量和遞減期遞減率預測求得,應在系統試采和開發概念設計的基礎上論證確定。

b)投資、成本、價格和稅率等經濟指標,按上述要求取值。

c)測算頁巖氣田經濟極限。經濟極限定義為某個頁巖氣田所產生的月凈收入等于操作該頁巖氣田的月凈支出(維護運營的操作成本和稅費)時的產量。對海上油田,儲量的經濟壽命不應該超過開發該頁巖氣田的平臺壽命。

d)估算經濟可采儲量,即從指定日期到產量降至經濟極限產量時的累計產量。

e)折現率一般取值12%,計算折現現金流量,求得凈現值即儲量價值。

10儲量綜合評價

依據附錄C(規范性附錄)的規定對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進行地質綜合評價。

13

附錄A(規范性附錄)

儲量計算公式中參數名稱、符號、計量單位及取值位數

表A.1儲量計算公式中參數名稱、符號、計量單位及取值位數

14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表B.1頁巖氣探明地質儲量計算關于儲層的基本井控要求

15

附錄C(規范性附錄)

頁巖氣田儲量規模和品位等分類C.1儲量規模

按可采儲量規模大小,將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1)。

表C.1儲量規模分類

C.2儲量豐度

按可采儲量豐度大小,將氣田(藏)分為四類(見表C.2)。

表C.2儲量豐度分類

C.3產能

按千米井深穩定產量大小,將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3)。

表C.3產能分類

C.4埋藏深度

按埋藏深度大小,將氣田分為三類(見表C.4)。

表C.4埋藏深度分類

C.5儲層物性

a)按儲層孔隙度大小,將儲層分為三類(見表C.5)。

16

表C.5儲層孔隙度分類

b)按儲層滲透率大小,將儲層分為三類(見表C.6)。

表C.6儲層滲透率分類

C.6有機碳含量

按有機碳大小,將頁巖氣田分為五類(見表C.7)。

表C.7總有機碳含量分類

C.7鏡質體反射率

按鏡質體反射率,將頁巖氣田分為四類(見表C.8)。

表C.8熱演化程度分類

17

18

篇3:地測科儲量管理員崗位職責

1、認真落實《礦山資源法》以及《礦井儲量管理辦法》,抓好儲量管理。

2、及時做好煤厚的探測工作,為領導組織生產當好“參謀”,滿足礦井正常生產的需要。

3、參加礦井與儲量回收有關的設計的會審,并就提高資源回收率提出意見。

4、學習新技術、新方法,為礦井安全生產同時提高資源回收率提出意見和建議。

5、經常深入井下,掌握生產動態,監督檢查礦井資源回收情況,當好科長的參謀,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有關問題。

6、按質量標準化標準,完成資源回收及儲量管理方面的標準化工作,資料要及時歸檔。

7、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研討會、論證會、技術交流會等,積極參與推廣新技術、新經驗。

8、積極參加本科組織的學習例會,總結經驗教訓,學習專業新知識,不斷提高個人的業務素質。

9、負責安排、指導煤厚的探測工作。

10、及時完成上級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