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精選)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精選)

2024-07-30 閱讀 8196

第一篇: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為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我公司職工的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改善生產作業環境,搞好職業衛生工作,經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討論,制定本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一、各部門、各車間在公司總經理、職業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履行各自職責,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好本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檔案及有關檔案,并妥善保存。

二、嚴格執行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規定。

三、依法履行向職工職業病危害告知義務。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職業病防護措施和待遇如實告知職工,并在勞動合同中寫明。并以標志、公告等形式提高職工對職業病危害的防范意識。

四、依法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審查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的預評價、審查認可、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驗收認可等程序。

五、對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工作場所逐步采取技術改造、配備必要的防護設施、防護用品等,落實各項防護措施,積極改善勞動條件。向職工提供符合職業病防治要求的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六、定期、不定期組織對各部門、各車間職業病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的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及時處理,或上報領導小組處理,落實部門按期解決。

七、依法組織對職工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發現有與從事的職業有關的健康損害的職工,及時調離原崗位,并妥善安置。依法組織本單位職業病患者的診療。

八、依法組織對職工的職業衛生教育與培訓。

九、組織開展對本單位各作業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建立好本單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檔案,并妥善保存。

十、定期委托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作業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檢測與評價,檢測與評價結果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向職工公布。

十一、建立應急救援預案,成立應急救援分隊,落實職責,以利急需,嚴格執行職業病危害事故報告制度。

xxxx有限公司

篇2:機電工程系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制度

一、實驗室管理教師負責本實驗室的安全衛生工作。安全負責人應熟悉本室的電、水、氣及危險物品的種類、分布、性質、使用和儲藏情況,嚴格按相關規定使用,管理好危險物品,掌握危險物品的性質、使用注意事項和發生意外情況時的處理知識和技能,掌握消防知識和技能,熟悉本室儀器設備的性能、操作規程和發生意外情況的處理。

二、認真做好室內的水、電、氣等各種管路設施和壓力容器的檢查、檢修工作,避免水管破裂、電路故障、壓力容器爆炸和各種氣體(尤其是有害氣體)泄漏,嚴防由此引發災害事故。對室內消防設備進行檢查,現有消防器材要檢查壓力、確保能用,缺少消防措施和數量不足的及時上報,做增補處理,徹底杜絕火災事故隱患。做到發現安全隱患應該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有安全事故發生,要及時上報有關部門領導及保衛處、資產處等相關部門。

三、實驗室家具、物品、儀器設備擺放要整齊有序,室內布局要合理,要及時清除與實驗室無關的雜物和廢舊易燃物品,保持安全通道通暢,使實驗室整潔、科學、文明、規范、有序的狀態。

四、對已經完成實驗任務的儀器設備,要相關實驗老師負責歸類存放,對小型便攜式貴重儀器、儀表、工具、貴重材料和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品應該做到及時入櫥、入庫。

五、嚴格規范實驗室的鑰匙管理,與實驗室無關人員不得擁有,若有丟失,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后方可配制,嚴禁私自配制,必要時更換門鎖。

六、實驗室工作人員離開之前要認真檢查好門、窗、水、電、氣、危險物品和貴重物品,確保安全。凡因失職造成安全事故,按其情節將追究負責人和責任人的責任。

機電工程系

2010年5月10日

篇3:食品接觸面清潔衛生管理制度

1控制目標

在加工過程中,所有食品接觸面必須使用有效清潔劑和消毒劑進行清洗消毒,符合相關衛生指標后方可與產品接觸。

注:與食品接觸的表面是指:

——加工設備、案臺和工器具;

——加工人員的工作服、帽、手套;

——車間空氣。

2職責

2.1生產車間負責食品接觸面的清洗消毒;

2.2技術部負責食品接觸面衛生條件滿足狀況的監視檢查;

2.3責任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糾正及糾正措施。

3.設備、案臺、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的清潔控制

3.1衛生條件

a)設備、案臺、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由耐腐蝕、耐熱、不生銹,表面光滑易清洗的無毒的食品級的不銹鋼或食品級的PVC材料制成;

b)設備、案臺、工器具制作精細,無粗糙焊縫、凹陷、破裂等缺陷;

c)設備、案臺的安裝與墻面保持適當距離;

d)設備、案臺、工器具處于完好狀態;

e)所使用的消毒劑符合消毒要求;

f)設備、案臺和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不得有消毒劑殘留;

g)設備、案臺和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的病原微生物殘存符合衛生指標的規定;

h)潔凈區與非潔凈區的工器具分開使用。

3.2衛生預防措施

a)確保設備、案臺和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采用符合衛生條件的材料制作,并滿足制作、安裝、維護和便于衛生處理的要求。

b)使用符合要求的消毒劑進行清洗消毒,清洗消毒過程遵循由清潔區至非清潔區、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則,并避免因飛濺再次造成污染。

c)案臺的清洗消毒:

——每班生產后對案臺進行清洗消毒;

——用刷子、掃帚清掃案臺表面的殘留物和污物;

——用潔凈的水沖洗案臺表面,除去清掃后遺留的微小顆粒;

——用清潔劑清洗案臺表面;

——用潔凈的水沖洗案臺表面,沖去清潔劑和污物;

——應用允許使用的消毒劑對案臺表面進行噴灑消毒,殺死和清除案臺表面存在的病原微生物;

——使用清水洗凈的毛巾對案臺進行擦拭2-3遍,清除消毒劑殘留。

d)工器具及周轉容器的清洗消毒:

——每班生產后對所使用的工器具及周轉容器進行清洗消毒;

——設有隔離的工器具及周轉容器洗滌消毒間,不同清潔區的工器具及周轉容器分開進行清洗消毒;

——先用泡有清潔劑的濕毛巾擦洗掉(或用刷子刷洗掉)表面污物;

——用干凈的濕毛巾擦洗掉清潔劑;

——用泡有消毒劑的濕毛巾擦洗消毒(或在消毒池里浸泡消毒),消毒劑維持10分鐘以上;

——用干凈的濕毛巾擦洗掉消毒劑(或在清水池洗掉消毒劑);

——工器具用清水沖洗干凈,用干凈的干毛巾擦干水。

e)清潔區工器具清洗消毒后直接送回清潔區,非清潔區工器具清洗消毒后直接送回非清潔區,兩者不得混用。

f)收集廢棄物的容器在廠區的隔離區進行清洗和消毒,以防造成污染。

h)抹布、毛巾每天應當進行清洗、消毒。

――抹布的清洗消毒過程是:

――用加洗滌劑的水洗凈。

――反復的刷洗。

――熱風晾干。

――保潔存放。

3.3監視

a)每次使用新的設備、案臺、工器具時,檢查其食品接觸面的材料、制作、安裝符合相應衛生條件的狀況。

b)每月檢查一次設備、案臺、工器具表面的完好狀況。

c)每周檢查一次潔凈區與非潔凈區的工器具隔離使用狀況。

d)在消毒劑使用前檢查其符合規定要求的狀況。

e)每班生產前用視覺檢查食品接觸面的清潔及殘留物狀況。

f)在生產過程中由技術部檢查人員對車間衛生進行巡回檢查。

3.4糾正和糾正措施

a)當監視發現食品接觸面的材料、制作、安裝不符合衛生條件時,采取更換材料、重新制作或安裝等糾正和糾正措施,直至滿足衛生條件。

b)當設備、案臺、工器具表面出現生銹等現象時,采取除銹等適當的糾正和糾正措施,直至達到完好狀態。

c)當發現潔凈區與非潔凈區的工器具混用時,立即予以糾正,并查找原因采取糾正措施,杜絕混用。

d)當檢查發現消毒劑不符合消毒要求時,立即予以糾正,直至符合要求。

e)當生產前和清洗消毒后對設備、案臺、工器具表面清洗消毒結果及消毒劑殘留濃度的檢查不合格時,由技術部監督車間重新進行清洗消毒直至合格為止,并查找原因采取相應糾正措施,避免不合格再次發生。

f)當對設備、案臺和工器具等食品接觸面的病原微生物進行的抽樣檢驗不合格時,查找消毒劑消毒能力、清洗消毒過程等方面的原因,采取相應糾正措施,直至檢驗合格。

g)必要時,技術部負責對生產車間員工進行清洗消毒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4工作服、帽、鞋、手套和車間空氣的清潔控制

4.1衛生條件

a)工作服、帽、鞋、手套符合有關的衛生要求。

b)車間空氣符合各自區域的空氣清潔度要求。

4.2衛生預防措施

a)工作帽和手套為人員防護用品,符合安全衛生要求。

b)使用紫外線照射法進行車間空氣消毒,消毒時間不少于30分鐘,在溫度低于20℃,高于40℃,濕度大于60%時,要延長消毒時間。紫外線照射消毒也適用于更衣室、廁所。

4.3監視

由技術部對工作服、帽、手套和車間空氣的衛生狀況進行每周1次的抽樣檢測。

4.4糾正和糾正措施

當檢測發現不符合衛生條件的情況時,相關責任部門負責實施相應糾正,并制定和實施糾正措施,如調整消毒劑濃度、延長空氣消毒時間等。

5記錄

《日常生產抽檢記錄》

《生產設備、工器具清洗及消毒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