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車間主任崗位職責
1、負責其功能領域內主要目標和計劃,制定、參與或協助上層執行相關的政策和制度;
2、負責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及部門員工的管理、指導、培訓及評估;
3、負責工廠生產計劃落實,物料準備,新產品導入準備;
4、完成車間每月生產任務,并做好每月生產報表及各項統計;
5、負責加工車間設備保養規范使用和現場管理;
6、作業環境與5S管理,安全生產管理及員工管理。
篇2:提取車間噴干塔安全操作規程
1目的:
為了崗位操作人員能夠安全操作,避免事故發生。
2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提取噴干崗位作業
3內容:
1.開機前檢查:
(1)壓縮空氣閥門是否開啟(應為開啟)。作用:供應主塔氣錘和布袋除塵設備使掛壁粉料掉落。
(2)送料泵進料閥門是否關閉(應為關閉)。作用:防止開機進水時水回灌到儲料罐內。
(3)三樓進料口閥門(應為開啟)。作用:使料液和水進入到塔內進行干燥。
(4)三樓潤滑油泵油位(開機時50%以上)。作用:使霧化器能得到充分的潤滑使之正常運轉,潤滑油不易加滿,容易產生漏油現象。
(5)油泵冷水循環閥門(應為開啟)。作用:使用循環水來為油泵內降溫。
(6)七度水閥門(應為開啟)。作用:供應冷風機和潤滑油泵的循環水。
(7)二樓塔門(應為關閉)。作用:防止液體和粉料飛出。
(8)振動篩套袋(應為套上)。作用:在振動篩副下料口套上包裝袋防止粉料的溢出。
(9)燃氣閥門(應為開啟。屋外總閥常開,此燃氣閥門為燃燒器旁的進氣閥門)。作用:助燃燒器點燃。
(10)包裝機上批袋數(應為清零)。作用:準確記錄生產時所得到的袋數。
(11)巡檢二樓天然氣排空閥門(紅色管路)狀態。(應為關閉)
(12)巡檢二樓壓縮空氣電源是否開啟(應為開啟)
2.開機控制流程:
打開控制柜總電源——控制電源開——開啟冷風機(開關在機器上)——送風機開——引風機開——燃燒器開——升溫后開啟潤滑油泵——霧化器——溫度升到150℃時開啟進料泵將泵比調為H025(調整泵比方法同控制出風溫度方法)后進水——夾套風機開——去三樓查看油壓(正常為0.28Mpa——0.6Mpa,如不正常檢查油泵油位)——將剩余開關從左到右依次開啟——待溫度升到198℃時停水進料。
注:送料泵出現OL2代碼,說明電流過載故障,重啟時手動輔助送料泵轉動。
3.關機控制流程:確認罐里沒有料后關閉進料閥門,開啟水閥沖洗管路,15——20分鐘后關閉燃燒器——送料泵——一次水閥(水閥)——霧化器——潤滑油泵——進風溫度降至170℃時關閉引風機——送風機——如旋風分離器與布袋除塵不繼續下料將一樓試鏡內的粉料清理干凈,查看包裝機總袋數后將剩余開關從右到左依次關閉——關總電源——關控制柜電源。
控制工序應由一人操作,工序負責人進行復核,復查,保證成產順利進行。生產完畢應由工序負責人核對后簽字。(在成產過程中如有異常發生,應及時報告工藝員及車間主任,并會商解決。)
4.生產期間每小時進行巡檢。內容如下
1)觀測罐內體積(確保濃縮液的濃稠度和及時加水,沖洗。)
2)振動篩運轉情況(是否發生堵料,漏料的情況。)
3)天然氣剩余量(每小時的耗損量,以便于追查生產情況。)
4)天然氣標況(每小時耗損實況,以便于追查生產情況。)
5)燃燒器工作狀態(是否運轉正常,警示燈狀態為滅。)
6)天然氣紅色排空閥門狀態(應為關閉,防止天然氣的流失)
注:關閉霧化器后馬上關閉潤滑油泵,防止油漏到塔里。關機完畢后去送料罐內的積水倒掉。
5.儀表顯示標準(進料時)
進風溫度:195——200℃
出風溫度:107——115℃?(夏天為95-100)
布袋除塵出口溫度:不得高于130℃
塔內負壓:-0.3——-0.5千帕
霧化器調速:50.00(固定不變)
所有溫度控制表出現HH代碼時表示該溫度探頭已壞,需更換后方可開機
6.控制出風溫度的方法
先手動調儀表百分比來控制出風溫度,按住↓鍵和SET鍵出現H000,←鍵控制小數點位置,↑鍵控制百分比上升,↓鍵控制百分比減少,可先調整到30,如不穩定可繼續進行微調
每月的27號檢查燃氣管路氣密性以保證安全生產(將肥皂水倒在管路接口處,觀察是否有氣泡)
如燃燒器無法點燃,先查看燃氣閥門是否開啟,燃氣壓力值是否達標(118mpa)。擦拭光敏管。如壓力值沒有達標向泰華燃氣報修。
7.氣錘注意事項
生產時氣錘應保持連續工作,若期間停止工作按如下方法檢查
(1)壓縮空氣氣源壓力是否在0.6Mpa以上
(2)壓縮空氣氣源管路是否有損壞
(3)壓縮空氣氣源管路上的各個接頭是否有損壞,漏氣
(4)壓縮空氣氣錘螺栓是否有松動
8.罐底循環泵操作和注意事項
(1)開啟循環泵前,停止進料,開啟一次水閥門(停料進水)。
(2)將平臺軟管放入所對應的二次水洗罐內
(3)開啟循環泵的進料閥門
(4)開啟循環泵開關(位置:提取臥螺控制柜旁)
每次循環時間為20-30分鐘。
生產過程中若下料過慢(10分鐘7kg以內),將循環泵開啟。
停泵后從軟管中取樣,送至提取檢測固含量。
9.工藝衛生和環境衛生
工藝衛生:每隔3小時對包裝間進行清理,收集落地粉料進行回收。
環境衛生:交接班之前對控制室進行清掃,按照潔凈區環境衛生要求執行。
10.清場
10.1?清場時間頻次:每次生產操作結束,或本次清場后超過七天。
10.2?清場由本崗位操作工執行,工序負責人復核,質監員檢查并最后確認。
10.3?清場項目、方法及要求
10.3.1?物料:將粉料進行入庫。
10.3.2?文字型材料:本次生產操作崗位SOP、生產工藝規程、批生產記錄,交車間工藝員。
10.3.3包裝操作間:按一般生產區車間廠房清潔規程進行清潔,應潔凈無粉塵。
10.3.4?容器、生產工具、潔具:按一般生產區容器、生產工具、潔具清潔規程進行清潔,應潔凈無異物,并放在指定區域。
10.3.5生產廢棄物:按生產過程“三廢”處理規程及時清理,運送到指定地點。
11.安全和勞動保護
本崗位涉及到天然氣,為高危崗位。
安全:巡檢時注意樓梯陡峭發生跌倒
包裝間操作人員遠離電機皮帶,夾包裝袋時應注意手的位置,防止夾傷。
安全巡檢到位,防止天然氣泄漏而發生安全事故。
勞保:崗位人員配發手套,口罩,工作服,工作鞋,生產時都應佩戴齊全,每月定時定量發放勞保用品,如有丟失或者損毀,自行解決
篇3:青霉素提取車間接發料安全操作規程
一、目的?
為了安全、有效的執行青霉素提取車間生產工藝規程,確保車間接(發)料操作安全化、規范化,持續正常生產并始終符合安全規定和質量標準,特制定本規程。
二、范圍
適合于青霉素提取車間各崗位物料接(發)操作。
三、責任
青霉素提取車間組織制定和實施,安全監察部負責監督。
四、操作
4.1?接(發)料準備
4.1.1?本車間為甲級防爆車間,車間內儲存有大量的強酸、強堿、有機溶劑等危險品。有活性炭、碳酸鉀、保險粉等危險粉塵。有機溶劑的蒸汽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所以工作現場嚴禁吸煙和帶火種。
4.1.2?必須正確佩戴好相應的防護用品(防護口罩、防護手套、防護眼鏡、防靜電防酸堿工作服、耐酸堿靴),嚴禁無防護進行操作。
4.1.3?確定本車間所接(發)物料的名稱、體積(重量),并與相應的崗位、工段、車間進行溝通。
4.1.4檢查儲罐的液位狀況,確認所接(發)的物料是相對應的儲罐、泵、儀表、管道、閥門是否完好并有相應的防護。?
4.1.5?確定相關崗位、工段、車間的閥門狀態、靜電連接是否良好,接收物料儲罐進料閥門應開啟,出料閥門、排污閥門應關閉。
4.1.6?確定現場的應急物資是否擺放到位。
4.2?接(發)料操作
4.2.1?檢查儲罐及液位計,壓力表是否完好,罐底閥是否關閉,確認無誤后與相應崗位、工段、車間進行接(發)料操作。
4.2.2?打開儲罐進(出)料閥開始接(發)料,當接(發)料完成后,關閉儲罐進(出)料閥,通知用料人做好用料準備。
4.2.3?記錄接(出)料量并相應崗位、工段、車間復核簽字確認。
五、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理
5.1?接(發)料過程中發生泄漏的處理
5.1.1?小量泄漏的處理
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戴好防毒面具和防護手套,切斷泄漏源。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應急處理現場產生的危險固廢應存放于公司指定的危險廢物存放間,等到現場全部清理完畢后,方可作業。
5.1.2?大量泄漏的處理
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戴好防毒面具和防護手套,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作業人員應立即向車間領導匯報情況,立即啟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自救。
5.2?接(發)料過程中突然發生火災的處理
操作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使用備好的滅火器進行撲救。操作人員應立即向公司上級領導匯報情況,立即啟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自救。
5.3?接(發)料過程中危險品濺到員工身上的處理
5.3.1?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5.3.2?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5.3.3?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予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5.3.4?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