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結構工程師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地下結構工程師崗位職責
1、主要從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結構設計;
2、方案階段(包括前期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基礎資料,進行本專業計算和分析,完成設計方案;
2、初步設計階段:進行擴初方案的制作,進行本專業計算和分析,互提資料,完成圖紙并進行自校,匯總、整理本人完成的設計文件;
3、施工圖階段:完善和深化擴初方案,進行本專業計算和分析,互提資料,參加相關的技術會議、會簽等活動,完成施工圖紙并進行自校,匯總、整理本人完成的設計文件;
4、參與新技術、新材料等的適用性研究;
任職資格:
1、土木工程專業、地下工程專業、隧道工程專業等本科以上學歷;
2、211、985重點院校畢業研究生學歷以上者優先;
3、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國家注冊資質者優先;
4、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5、熟悉相關辦公軟件和設計軟件,如AUTOCAD、PHOTOSHOP、PKPM系列、OFFICE等;
微信
地下結構工程師崗位
篇2:地下建筑火災危險性預防措施
近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處于地下的建筑物逐漸增多。地下建筑,尤其是地下公眾聚集場所,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這是因為地下建筑出口一般較少,密閉性好,通風條件差,火災中可燃物產生大量的煙霧,將從起火部位以每秒1m的速度向四外對流擴散,直到充滿整個空間,呈現聚積不散的狀態。因此,深入分析地下建筑的火災發展特性和目前存在的問題,研究火災預防的對策,是目前消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地下建筑的火災特性
(一)不完全燃燒產物和有毒氣體含量多,火場內部溫度高,陰燃火勢隱蔽,易引起復燃。地下建筑因其密封性好,火災后大量物質的燃燒速度與燃燒的充分性受到影響,造成燃燒速度慢、陰燃時間長、產生濃煙和大量有毒氣體,同時蓄熱溫度隨之升高,產生高熱煙氣流。而當某一陰燃部位突然同外部空氣形成對流時,火勢又會迅速起燃,重新形成大范圍的燃燒,給在場撲救人員造成極大的危險。
(二)內部格局復雜,出入通道少,導向標識不易發現。多數地下商城、娛樂場所內部結構復雜,有的互相貫通,顧客經常摸不清方向。特別是環形地下商城,給顧客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為嚴重。其次此類場所安全出入通道數量少,盡管國家《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對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各項指標均有明確規定,但從實際情況看,大都達不到這一標準。此外,多數地下場所內的安全疏散指示標志都設在頂棚,不易于辨別。
(三)部分場所人員流量大,安全疏散困難。據實地調查,在上海市幾個大型的地下商業中心或公共聚集場所中,雙休日及節假日的日客流量可達15萬-20萬人次。在這些人員中,老人、婦女、兒童和外來人員占多數,他們的特點是盲目性強、方向性差、易于驚恐慌亂,同時缺少消防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危急情況下急于逃生,互相擁擠,極易堵塞疏散通道,容易引發群死群傷的火災事故。
(四)貯存物品種類雜、數量大,在繁華街道、廣場、十字街等處,大力開發地下空間,以其宏大的規模,多種經營方式,開設購物中心、商品城、娛樂廣場、停車場、大型倉庫等行業,這樣的地下建筑不但使用面積大,而且貯存的物資種類雜、數量大,給防火滅火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有的地下商品批發市場,平均火災荷載密度約為100kg/㎡-300kg/㎡,如發生火災在得不到充足的空氣情況下,燃燒時間將會持續6h-18h,是地面同樣荷載燃燒時間的3倍。
(五)內部縱深大,層數多,滅火戰斗困難凡大型地下商城、汽車庫,其建筑都有較大的長度,以哈爾濱市金街地下商貿城為例,其兩個安全出入口中間距離一般都有50余米,火災中戰斗人員如從一點向內進攻,受高溫、濃煙和光照度的影響很難接近火點。特別是對負二層的火災撲救,因其復雜程度高于一層,其難度更大,使滅火行動受到限制。其次,消防部隊目前配備的裝備器材性能指標,不能滿足地下建筑火災的撲救需求。一般無線通信器材在地下建筑內發揮不了作用,只能依靠通信人員來實施信息聯絡。從時間上、質量上都無法保證命令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國生產的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大多數設計時間為60min(安全使用時間為45min),長管(推車式)空氣呼吸器還沒有裝備,在有限時間內,很難對縱深較大區域內的火勢進行有效打擊。
二、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現狀及原因
如今多數地下建筑先天不足,安全疏散出口數量或疏散距離不足,消防設施不到位或缺乏保養,建筑的自防自救能力差。
(一)對《消防法》的學習貫徹不夠,防火安全意識不強。未經公安消防機構審核同意擅自改建、裝修或改變使用性質的現象還屢有發生,再加上此類場所大多存在防火分區超面積、安全出口數量不足、疏散距離偏長、消防設施不到位、“三合一”等問題,給防火工作帶來困難。
(二)消防設施投入不足,消防設施維護管理不善。部分單位太過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消防安全,有的在建設時未按規范要求設置固定消防設施,即使設置了,有的為增加使用面積,把消防設施圈占在包房或商鋪內而影響了正常使用。有些單位在消防驗收后就認為萬事大吉,消防設施長期不進行維護、保養,致使設備元件老化、損壞等不能被及時發現。
(三)管理層對消防管理不力。盡管地下場所都普遍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但實際上許多場所管理仍不到位,制度形同虛設,措施不力。從調查情況看,違章吸煙、亂接亂拉電線、違章使用大功率電器、圈占消防設施、堵塞消防通道等情況還是時有發生。
三、加強地下空間防火安全工作的對策
(一)加強消防宣傳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各地下空間的主管部門要組織使用單位負責人和有關責任人開展對《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的學習,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強化“法定代表人就是消防安全責任人,對本單位的消防安全負全責”的思想,把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從單位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健全并落實各項制度,切實加強單位防火安全工作。
(二)規范設計和施工,加強對地下建筑的消防設施的投入。在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筑物原有防火分區、防火分隔措施、安全疏散體系和固定消防設施情況,在建設中要規范設計和施工,因地制宜、合理合法地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不能重經濟效益輕消防安全,保證必要的消防資金投入,提升抗御火災的能力。
(三)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地下建筑防火安全工作的管理、檢查和督促。建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地下建筑上級單位要各司其責,加強對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管理,經常督促使用單位管理人員執行《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等有關法規、規章和制度,并定期開展防火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和堵塞漏洞,確保萬無一失。
(四)加強員工消防安全教育,對存在的火災隱患要從速從嚴落實整改。各單位要加強內部的防火宣傳,對職工和經營者進行防火安全知識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防火安全意識和防火技能。同時,要經常組織自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遵照《消防法》和公安部61號令等有關規定從速從嚴進行整改,防止火災事故的發生。
(五)強化消防監督。公安消防部門要在政府領導下,密切配合,建立起經常性的工作機制,在地下建筑的立項、審批、管理、消防驗收和防火檢查諸環節中,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法規和消防技術規范,并切實加強依法監督檢查和火災隱患治理工作,遏制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的發生,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安全環境。
篇3:地下建筑滅火指南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處于地表下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地下建筑的特殊環境及建筑結構使其一旦發生火災撲救極其困難。本文借鑒各地的滅火戰例,從中綜合歸納出點滴有益的經驗與教訓,供大家參考。
一、火情偵察要點
火場指揮員向從地下建筑里出來的人詢問火場內部情況,這里所說的地下建筑包含人防工程、地鐵、隧道等;
進入地下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利用各種固定消防火災報警探測設備偵察火情,掌握火勢的燃燒范圍和蔓延方向;
向該單位負責人、安全保衛人員索要該地下建筑的平面圖、剖面圖、消防水源圖和有關數據資料,以便能夠準確地部署作戰任務,正確地實施指揮;
使用可燃氣體探測儀、測溫儀等儀器,在地下建筑出入口處測量有毒氣體成分與濃度、空氣含氧量、空氣溫度和濕度等。
二、火場指揮位置
撲滅地下建筑火災需開設火場指揮部時,其位置的選擇應注意下列要素:
火場指揮部的位置應設在地下建筑出入口或進風口的附近,該處是消防官兵的作戰出入口,有利于火場指揮員觀察情況,便于直接實施指揮;
有消防控制室的地下建筑,應派一名指揮員去那里掌握情況,控制固定消防設施(如防排煙系統等)的適時啟用,并與火場指揮部保持聯系。
三、基本作戰方法
以出入口或進風口為主攻陣地,用噴霧水槍實施內攻,同時酌情關閉、封堵進風口和排煙口,使煙氣不流通,控制火勢的發展蔓延;
派出指揮員到消防控制室察看自動噴水滅火設備是否已啟用;
地下建筑內火勢猛烈、溫度極高時,消防員實施內攻的行動將會受阻,在確認無人員被困的情況下,為減少損失,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縮短作戰時間,可采用全面封堵出入口的戰術方法實施窒息滅火。
四、封堵窒息技法
盡量選擇在最狹小低矮的部位作為封堵處,以減少用于封堵的材料和封堵時間;
首先封堵進風口,待進風口封住后再封堵出風口。用于封堵的材料要求密不透氣、耐高溫。可用編織袋、草包盛裝泥土或黃沙等;
封堵過程中,應在上、中、下三個不同的高度上水平放置數根直徑大小10厘米的鋼管(越粗越好)留作滅火和檢測用;
實施封堵作業時,要用霧狀水槍射流對進行封堵作業的人員實施冷卻保護,防止造成燒傷或中毒;
封堵完畢可視情向封堵區內施放氣體滅火劑,如二氧化碳、氮氣等,也可噴射或低、中、高倍數泡沫滅火劑,以加快窒息滅火進程。
五、封堵檢測指標
通常應在封堵數小時后對封堵區內的情況進行第一次檢測,并予以逐項記錄,然后每隔半小時左右再行檢測,以確定封堵效果。當達到下列幾項指標時,可視為明火已熄滅:
1.溫度降至100℃以下(此數據參考木材的燃點約210℃);
2.空氣中含氧量低于14%;
3.易燃易爆的混合氣體濃度低于該物質爆炸濃度下限。
六、拆除封堵技法
首先,在出風口(下風口)處拆開一個人員出入口,派偵察小組進入內部偵察火情;
爾后,在確認火已熄滅的情況下,拆除出風口處的封堵物;
最后,待地下建筑內煙霧、毒氣和溫度消散后,才能拆除進風口處的封堵物,拆封時要組織好滅火力量待命內攻,防止死灰復燃;
必要時可調集礦山救護隊協同作戰。
七、排除煙霧技法
自然排煙法:人工開啟窗戶、疏散門、豎井和各處出風口,必要時在指定的部位鑿洞排煙。
機械排煙法:通過消防控制室開啟固定排煙風機和排煙口。
排煙車排煙:對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用一臺排煙機沿下部往里送風的同時,用另一臺排煙機吊掛于上部往外抽煙,這樣可形成煙氣對流,排煙速度快效果好;有兩個出口的,應從進風口向里送風,從出風口往外抽煙。
霧狀水排煙:使用噴霧水槍的霧狀水流驅趕煙霧,此法適用于兩個或數個出入口的地下建筑,可從進風口或兩側出入口夾攻驅趕煙霧。
八、安全注意事項
1.擔負內攻的消防人員要穿戴好消防裝備,佩帶空(氧)氣呼吸器和緊急呼救器,為防不測還應在脖子上系一條濕毛巾,攜帶防爆照明燈具,腰系漏泄通信救生安全繩,兩人以上為一戰斗小組。
2.火場指揮員要在主攻入口處設立安全檢查站,指定專人負責對每個內攻人員進行登記,并按程序檢查他們的防護裝備,確定其內攻時間,以不超過30分鐘為好。空(氧)氣呼吸器必須有能夠供連續使用30分鐘以上的貯氣量和藥劑(附《佩帶空(氧)氣呼吸器現場檢查登記表》供參考)。
3.用噴霧水槍射流組成掩護進攻的梯隊,確保強行內攻人員的安全。主攻入口處要有備用的消防車隨時準備更換故障消防車,以確保內攻不斷水。還要準備好可供替換或營救的預備隊員和防護器材。
4.事先規定使用什么音響、燈光信號來溝通內外部的聯系。如斷續鳴響消防車報警器可設定為內攻人員指示出入口方向或傳達約定好的指令,連續鳴響可約定為召喚實施內攻的消防人員緊急撤出等。
5.進入長距離隧道內滅火的消防車在空氣含氧量不足的情況下會熄火。
6.地下建筑內的溫度和煙霧濃度很大時,消防熱像儀會失去功效。
7.穿著避火服或隔熱服的消防員不能在數百度高溫的環境里長時間停留。防護服裝的保溫隔熱效果與時間成反比,數分鐘后高溫就會侵入防護服內,驟然升高的溫度會造成消防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