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律制度由什么來保障實施_會計的具體任務是什么
會計法律制度,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關于會計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通常簡稱會計法規。會計法律制度是調整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那你知道會計法律制度由什么來保障實施嗎?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會計法律制度由什么來保障實施。
會計法律制度由什么來保障實施:
會計法律制度,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關于會計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通常簡稱會計法規。會計法律制度是調整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會計關系,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在辦理會計事務過程中,以及國家在管理會計工作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在一個單位,會計關系的主體為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客體為與會計工作相關的具體事務。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有序進行,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會計法律制度,來調整和規范各種會計關系,包括針對會計工作、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人員、會計擋案管理等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法律制度的差異:
(一)會計的性質
人不同的法律制度,業務的角度對會計人員工作規范會計實務由國家立法機關或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法規.它充分體現了雄心壯志,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機器強制執行,具有很強的律.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的做法主要是從這個角度來調節.根據民意,傳統和內在信仰的力量,調整會計核算工作的會計人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
(二)不同的范圍
會計法律制度側重于調整會計人員的外在行為和結果的合法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
會計職業道德,不僅需要調整的外部行為的會計人員,會計人員還需要調整內部的精神世界.
(三),以實現不同的形式
會計法律制度,通過一定的程序由國家立法機關或行政系統,其實施的形式是具體的,明確的,正式形成文字寫的法規.會計法律制度的要求是“必須”使用類別,評估是正確的和錯誤的.
會計職業道德來自于會計人員的職業生活和職業實踐中,歷月累公約.他的要求是“應該”評估的范圍內使用是善和惡,是一種價值判斷.
(四)實施保障機制不同
會計由國家法律制度的保障執行的強制力.
會計職業道德缺乏執政行政保護.
會計的具體任務是什么:
1、負責編制公司會計憑證,審核、裝訂及保管各類會計憑證,登記及保管各類帳簿。
2、按月編制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并進行分析匯總,報公司領導備案決策。
3、編制資金、供銷成本費用、管理費用預算,控制成本預算,制定、分析進銷預算,處理其他有關預算的事項。
4、建立內部核算體制,協助公司領導制定內部核算辦法與標準,記錄內部核算資料,分析內部核算結果,處理其他有關內部核算的事項。
5、負責監督公司財務運作情況,及時與出納核對現金、應收(付)款憑證、應收(付)票據,做到帳款、票據數目清楚。
6、及時處理公司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會計的任務是什么:
會計的任務是指對會計對象進行反映和監督所要達到目的。會計的任務取決于會計的職能和經濟管理的要求。其根本任務是:按照國家的財經法規、會計準則、制度進行會計核算,提供以財務數據為主的經濟信息,并利用信息幫助企業單位外部和內部的住處使用者進行經營決策,借以提高經濟效益。
會計的任務可具體概括為:
1.反映和監督各單位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提供會計信息、加強經濟核算。
2.反映和監督各單位財經政策、法令、制度的執行情況,維護財經紀律。
3.充分利用會計住處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濟決策。
篇2:屬于會計法律制度的有什么_為什么要做會計假設
會計法律制度,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關于會計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通常簡稱會計法規。那你知道屬于會計法律制度的有什么嗎?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屬于會計法律制度的有什么。
屬于會計法律制度的有什么:
會計法律制度的構成是:(1)會計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經過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關會計工作的法律。如1999年10月31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的《會計法》。(2)會計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并發布,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并經國務院批準發布,調整經濟生活中某些方面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如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總會計師條例》;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3)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指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會計法》制定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規章和規范性文件。(4)地方性會計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與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會計法規。
《企業會計準則》屬于哪類會計法律制度:
屬于行政法規。因為這是國務院制訂的。會計法是人大制定的。會計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是財政部制訂的。
《企業會計準則》由財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本準則對加強和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會計規范處理,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指導作用。2014年,財政部相繼對《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和《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進行了修訂,并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和《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等三項具體準則。
為什么要做會計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也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明確的前提條件,是對會計核算所處的時間、空間環境所作的合理設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
四個基本前提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沒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沒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為什么要確定會計假設:
會計主體設定了空間范圍,就是會計人員服務的對象。比如你在A公司做會計,只有跟A公司有關的業務才需要你去核算。
持續經營設定了時間范圍,就是假設企業一直經營下去,才有必要提交報表,如果企業今天成立,明天破產,就沒有必要設置賬簿了。
會計分期是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假定企業持續存在,所以需要按期去計算成本和利潤。
貨幣計量是指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因為會計就是跟錢打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