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測資料收集整理定期分析保管制度
(一)為使各類地質資料齊全、準確,充分發揮對安全生產的指導作用,防止丟失,
根據《煤礦安全規程》(2016)第22條“煤礦企業應當設立地質測量部門,配備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及時編繪反映煤礦實際的地質資料和圖件,建立健全礦井地測工作規章制度”以及《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試行)》中地質災害與測量專業“制度建設”的有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二)地測部門必須建立地質資料臺賬,及時收集整理基建、生產等不同階段的地質、水文地質、瓦斯地質等地質資料。煤礦地質資料必須完整、準確、可靠,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
(三)對新開掘的井筒、石門、上下山、穿層巷道應進行地質編錄,繪制地質素描圖。特殊地質現象(小構造、煤層變厚變簿、分岔、尖滅等)除繪制素描圖外,同時填繪到有關礦圖上。
(四)對新發現或揭露的涌水點進行涌水量觀測,調查其周圍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查清或推斷水的來源。當可能威脅安全生產時,應立即發出水情水害預報,以便采取預防或治理措施。對所觀測到的資料應填繪到煤礦采掘工程平面圖及礦井充水性圖上,將數據立卡建賬,歸檔保存。
(五)煤礦地測部門水文地質人員要經常到井下、地面塌陷區調查了解煤礦充水條件變化情況,收集小窯、廢井、老塘、塌陷坑積水資料,收集地面灌水注漿量、研究煤礦涌水量動態,填寫在臺賬上。
(六)應充分調查礦山地質構造,描述煤巖層結構特征、松軟程度、節理發育情況、地質構造性質特點,填繪到采掘工程平面圖上,編制構造地質圖。
(七)井下(現場)觀測、記錄、描述的地質現象,出井后必須及時整理完畢,反映在相關圖件或臺賬、素描等地質文檔中。對采掘工程布置有影響或可能導致安全問題的地質信息,應及時報告煤礦總工程師。
(八)地質、測量和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地面有關的技術資料,每月進行一次詳細分析和總結,如有疑難和重大隱患問題要及時向有關領導請示、匯報,以便及時加以修正,正確指導安全生產。
(九)煤礦地質綜合分析必須以完整、準確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地質綜合分析應緊密圍繞煤礦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著眼當前,兼顧長遠,立足煤礦,結合區域,廣泛采用新理論、新手段、新技術和新方法。
(十)綜合分析成果應反映在煤礦生產地質報告、地質說明書及各類地質圖件上。
(十一)當煤礦發生地質災害事故,或某種地質因素可能成為制約煤礦安全生產的主要因素時,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綜合勘查與分析研究,提出研究報告,指導安全生產工作。
(十二)對有關部門所需的地質資料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復核、校對。
(十三)對地測資料應設專人保管存柜,切實做好防火、防潮、防蟲等各項工作。
(十四)地測資料的保管應做到提取方便,有目錄索引;在提取資料和入柜時須小心,以免撕角。
(十五)各種原始記錄、觀測成果資料及總結,一律不得索取,如確需借閱和抄錄,經煤礦總工程師批準后,在資料室內進行,且辦理登記手續。
(十六)與業務行業直接有關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等借閱、抄錄或索取有關資料時,需持有單位介紹信并經總工程師簽字認可,辦理手續后在資料室內進行。
篇2:資料保管員崗位職責
1、嚴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隨意復制發放檢測報告,不得泄露原始數據,不得做損害用戶的事;
2、資料室規定的各類資料在入庫時均應辦理登記,登記應分類進行,入庫手續齊全,送交人、整理人、接受人均應簽名;
3、對各類資料的分類應科學合理,便于查找,努力為檢測人員做好技術服務工作;
4、密切注意國內外有關檢測工作的發展,隨時收集最新的技術標準、檢測規程、規范、細則、方法;對過期資料的銷毀應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并造冊登記入檔;
5、丟失檢測資料應視質量事故處理,填寫事故報告,并視情節輕重給予必要的處分;作好防火、防盜、防蛀工作,以防資料的損壞。
篇3:某礦技術資料檔案保管制度
安全技術檔案是方便日常管理、提供工作見證,體現管理水平的重要資料,安全技術檔案的管理應做到:
1.壓力容器管理部門(管理人員)應建立每臺壓力容器的技術檔案,內容至少包括:
a)《特種設備注冊登記表》;
b)壓力容器的設計圖紙、制造單位、產品質量合格證等文件和資料;
c)壓力容器安裝驗收、定期檢驗和定期自行檢查記錄;
d)壓力容器的日常使用狀況記錄;
e)壓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的日常維護保養記錄;
f)壓力容器的運行故障與事故的記錄和緊急救援演習記錄;
g)壓力容器使用登記證;
2.相關人員應及時填寫有關記錄,并存入相應的技術檔案。
3.技術檔案由壓力容器安全管理人員負責保管,其他人員如需使用,應辦理借用登記手續,用完后及時歸還。
4.壓力容器技術檔案為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