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安全監控制度范本
為加強作業現場安全管理,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杜絕各類違章作業,防止事故發生,根據有關安全生產規定,結合企業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1、作業現場的安全由企業負責人全權負責,從業人員應服從企業對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安全科負責對本廠各區域實施全面安全管理,各崗位人員承擔各自相應的安全生產職責。
2、本廠建立作業現場安全保障體系。企業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負責人,對本本廠的安全生產全面負責。本廠建立以第一責任人為核心的分級負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應當負責本工種的安全生產,并在作業過程中接受安全管理人員的監督檢查。
3、本廠實行全面安全管理,從業人員佩戴的勞動防護用品及設備、設施安全防護措施應當符合國家及行業安全標準。各場所根據不同作業類型和周圍環境及天氣的變化,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并在作業現場存在事故隱患的部位設置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警示標志。
4、作業現場暫時停工的,安全科應當做好現場安全防護,產生的相關費用,企業負責承擔。
5、企業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的規定,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制度,在作業現場設置有效的消防措施。在火災易發生部位作業或者儲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時,應當采取特殊消防措施。
6、本廠應當在作業現場采取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各種粉塵、廢氣、噪聲及振動對人和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7、企業內部應當設置必要的醫療和急救設備。作業人員的膳食、飲水等供應,必須符合衛生標準。
8、作業人員應當遵守企業制定的安全標準、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進人作業現場必須正確使用合格的安全防護用具及勞動防護用品。不按規定穿戴勞動防護用品不準進入作業現場。
9、作業人員有權拒絕在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作業條件、作業程序和作業方式下進行作業,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在發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立即停止作業并撤離危險區域。管理人員不得違章指揮。
10、必須采購具有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的安全防護用具、勞動防護用品及機械設備,該用具和設備進場使用之前必須經過檢查,檢查不合格的,不得投人使用。安全防護用具、勞動防護用品及機械設備必須由專人管理,按照標準規范定期進行檢查、維修和保養。
11、作業現場的運輸設備、鏟裝設備、穿孔設備、破碎設備及鑿巖設備必須經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檢測機構對檢測結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12、對重大危險因素和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作業過程應當設置專人進行監控的,必須設置專人進行現場監控。
篇2:車輛運輸監控平臺安全監控制度
一、負責為企業運輸車輛管理運行數據查詢服務。
二、負責監控平臺設備運行狀態管理、維護和報修工作,登記設備運行記錄。
三、負責監控車輛運行軌跡和運行狀態,對可疑車輛和地區按照運輸部門要求實施重點監控觀察。
四、對車載終端設備進行定期檢查,保障全部設備完好;
五、車輛管理員負責GPS設備的維修檢測工作,登記維修檢測記錄。
六、車輛管理人員要定時維護更新系統狀態,保持信息傳遞速度和顯示刷新速度。定期對計算機硬件進行維護處理。
七、一旦監控中心發現裝有GPS車載終端的車輛無法進行有效監控,監控人員及時填寫GPS設備檢修單同時駕駛員或負責人安排車輛前去進行修理,駕駛員應及時對車載設備進行檢測修理,不得無故拖延。
八、維修車間對GPS車載終端建立檢修登記制度,并配合相關部門定期對進修的車輛進行檢測,確保設備完好。
九、負責跟進所有的物流運單,包括供貨商出發的及各分公司之間調撥的運單,并第一時間發送商品貨運通告,通知收貨方。
十、負責在物流系統中完成直運到貨信息的登錄工作。
十一、負責跟進貨運過程中的每一個交接環節,必須確保貨暢其流。
十二、負責確保商品按時供貨、準點到位。
十三、負責確認發運商品是否安全、快捷、準點到達收貨方目的地。
十四、負責處理貨運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況,記錄在案,并及時上報運輸主管處理。
篇3:公安機關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我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我省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及時、公正、公開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應當給予處罰的,依據違法行為的事實和法律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
第四條本規定所指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監控、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電子、雷達、激光、照相、視頻技術等裝置。
第五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由公安機關向政府申請撥款安裝,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日常使用、管理、維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出資、合作等方式,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經營謀利。
違反前款規定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一律無效,不得錄入道路交通違法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全省系統),并不得作為處罰依據。
第六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必須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生產、銷售,并經檢定合格的產品。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依法進行周期檢定,檢定結果報省廳交通管理局備案。
第七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在以下道路上進行:
(一)設有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
(二)雖無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但法律法規有明確通行規定的。
第八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科學合理設置和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其中安裝測速設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固定測速點位置必須提前在前方500米至1公里處豎立告示牌,公開告知。
(二)除固定測速點外,可以根據轄區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及交通事故發生特點,采取流動測速方式進行測速。
第九條違法數據采集、處理等工作,應當由公安民警負責。違法數據錄入工作,可以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專人負責。
交警大隊使用非公安民警的工作人員的,應當將人員名單報所在地交警支隊備案,交警支隊對人員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條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收集的違法行為信息,應當清晰反映機動車類型、號牌、外觀以及違法行為種類、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特征。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對監控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先與全國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查詢系統中的車型、顏色等車輛外觀特征數據進行比對,經比對無誤后方可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一條便攜式、車載式等移動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錄入全省系統;固定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5個工作日錄入全省系統。超過規定時間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二條對于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違法處理通知書或處罰決定書郵寄送達當事人。采取郵寄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公告送達。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違法行為信息錄入全省系統后的10個工作日內向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寄出違法處理通知書,通知駕駛人或者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接受處理。超過六個月未發出違法處理通知書的,不再予以處罰。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并送達處罰決定書后,當事人未按期繳納罰款的,可以依法加處罰款。已作出并送達違法處理通知書但未作出或送達處罰決定書的,不得向當事人加處罰款。
第十四條同一輛機動車在一個連續時間狀態,在同一個大隊轄區的同一路段同一行駛方向,被固定測速設備或者流動測速設備記錄有多次超速違法行為的,原則上只處一次罰款。
機動車有超速違法行為,但時速未超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機動車有低速違法行為,但未低于最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
第十五條機動車已辦理了轉移登記的,轉移登記后如發現該車在轉移登記前還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未處理的,不再處以罰款。
第十六條當事人已繳納罰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全省系統與銀行代繳罰款系統沒有實現聯網的地區,應當每日到銀行提取罰款繳納的資料,3個工作日內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
因計算機系統故障、數據不能正常傳輸等原因造成違法記錄沒有及時撤銷,但當事人提供了繳納罰款憑證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查后應當辦理車輛及駕駛人業務。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資料提出異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聽取其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不予處罰,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撤銷違法記錄。
第十八條未嚴格執行本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按照公安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廣東省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追究有關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九條本規定由省公安廳負責解釋,從發布之日起實施。此前的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