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水災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礦井水災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0 閱讀 8412

1、礦井每年必須編制防治水規(guī)劃和年度防治水計劃。

2、礦井每年雨季必須對井上、下防治水工程進行全面檢查,并進行安全程度評估。評估不符合要求的應及時整改。

3、礦井必須有水文地質和礦區(qū)范圍內老窯積水資料,對地下水進行探、防、堵、截、排”綜合措施。

4、地面防治水:

(1)低于當?shù)貧v年最高洪水位的井口,建筑物必須修筑堤壩、溝渠、疏通水路;

(2)井口附近和塌陷區(qū)內外的積水或雨水可能侵入井下時,必須修筑排水工程;

(3)有滑坡危險的地段,必須制定防止滑坡的技術措施;

(4)地面報廢的鉆孔必須及時封閉;

(5)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

(6)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qū)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5、井下防排水制度:

(1)井下主要水倉必須有主水倉和副倉,當一個水倉清理時,另外一個水倉能正常使用。新建、改擴建礦井或生產礦井的新水平,正常涌水量在1000m3/h以下時,主要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8h的正常涌水量。主要水倉的總有效容積不得小于4h的礦井正常涌水量。采區(qū)水倉的有效容積應能容納4h的采區(qū)正常涌水量;

(2)水泵必須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能力要符合設計;

(3)排水管必須有工作和備用的;

(4)主要泵房至少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用斜巷通到井筒,應高于水泵房地面7米以上,另一出口通井底車場,且應設防水密閉門、防火門;

(5)泵房和水倉連接通道應設置防水閘門;

(6)水倉沉淀池每年至少清兩次淤泥;

(7)在建礦井在永久排水系統(tǒng)形成前,各施工區(qū)必須設置臨時排水系統(tǒng),并保證有足夠的排水能力。

6、井下探放水制度:

(1)井下探放水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

(2)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3)探水作業(yè)必須編制操作規(guī)程;

(4)用鉆孔放水時必須設

篇2:礦井水災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1、礦井每年必須編制防治水規(guī)劃和年度防治水計劃。

2、礦井每年雨季必須對井上、下防治水工程進行全面檢查,并進行安全程度評估。評估不符合要求的應及時整改。

3、礦井必須有水文地質和礦區(qū)范圍內老窯積水資料,對地下水進行探、防、堵、截、排”綜合措施。

4、地面防治水:

(1)低于當?shù)貧v年最高洪水位的井口,建筑物必須修筑堤壩、溝渠、疏通水路;

(2)井口附近和塌陷區(qū)內外的積水或雨水可能侵入井下時,必須修筑排水工程;

(3)有滑坡危險的地段,必須制定防止滑坡的技術措施;

(4)地面報廢的鉆孔必須及時封閉;

(5)排到地面的礦井水,必須妥善處理,避免再滲入井下;

(6)每次降大到暴雨時和降雨后,必須派專人檢查礦區(qū)及其附近地面有無裂縫、老窯陷落和巖溶塌陷等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漏水情況,必須及時處理。

5、井下防排水制度:

(1)井下主要水倉必須有主水倉和副倉,當一個水倉清理時,另外一個水倉能正常使用。新建、改擴建礦井或生產礦井的新水平,正常涌水量在1000m3/h以下時,主要水倉的有效容量應能容納8h的正常涌水量。主要水倉的總有效容積不得小于4h的礦井正常涌水量。采區(qū)水倉的有效容積應能容納4h的采區(qū)正常涌水量;

(2)水泵必須有工作、備用和檢修的,能力要符合設計;

(3)排水管必須有工作和備用的;

(4)主要泵房至少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用斜巷通到井筒,應高于水泵房地面7米以上,另一出口通井底車場,且應設防水密閉門、防火門;

(5)泵房和水倉連接通道應設置防水閘門;

(6)水倉沉淀池每年至少清兩次淤泥;

(7)在建礦井在永久排水系統(tǒng)形成前,各施工區(qū)必須設置臨時排水系統(tǒng),并保證有足夠的排水能力。

6、井下探放水制度:

(1)井下探放水工作必須有專人負責;

(2)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

(3)探水作業(yè)必須編制操作規(guī)程;

(4)用鉆孔放水時必須設

篇3:X礦井水災防治安全知識

一、礦井水害

凡影響生產、威脅采掘工作面或礦井安全的,增加噸煤成本使礦井局部或全部淹沒的礦井水,都稱為礦井水害。

二、礦井水害類型

1、地表水水害

水源是大氣降水、地表水體。水源通過井口,采后冒裂帶、巖溶塌陷坑、斷層帶及封閉不良、鉆孔充水或導水進入礦井。此類型水害的發(fā)生類型主要有①因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沖毀工業(yè)廣場、洪水從井口直接潰入井下;②因工作面超限回采,破壞沖積層下防隔水煤柱,導致沖積層水和地表水潰入采煤工作面。

2、老窯水水害

水源是老窯、小窯、廢巷及采空區(qū)積水。當巷道接近或遇到老窯積水區(qū)時,往往在短時間涌出大量老窯水,來勢兇猛,具有很大破壞性,常常造成惡性事故。

3、裂隙水水害

水源為砂巖、礫巖等裂隙含水層的水。5#煤層頂部常有厚層砂巖和礫巖,其中裂隙發(fā)育,如與上覆第四紀沖積層和下伏奧陶系含水層有水力聯(lián)系時,可導致突水事故。若砂巖層缺乏補給水源時,則涌水很快變小,甚至疏干。

4、厚層灰?guī)r巖溶水水害

主要是奧陶系灰?guī)r含水層,一般構造正常地區(qū)均賦存于主采煤層之下。主采煤層與厚層灰?guī)r含水層之間常有不同厚度的煤系隔水保護層,灰?guī)r頂面常有一定厚度的風化殘積鋁土存在,亦起著隔水保護層的作用。所以此類奧灰突水常與構造有關,常見的有以下四種情況:

(1)斷層使開采煤層與厚層灰?guī)r對接,當巷道掘進至斷層帶或斷層附近,斷層另一側奧灰含水層水便大量潰入礦井。

(2)小斷層帶垂向導水裂隙,使主采煤層之下隔水保護層失去隔水作用而轉化為通道,使下伏奧灰含水層突水突入礦井。

(3)個別在無構造破壞的地區(qū)也有因隔水層經(jīng)采動破壞后,含水層水壓高而發(fā)生突水。

(4)由于奧灰?guī)r溶陷落柱造成突水。

三、礦井突水(透水)

1、礦井突水(透水)是指煤礦在正常生產中突然發(fā)生的具有一定數(shù)量的涌水現(xiàn)象。

突水可來自底板、頂板、老采區(qū)、老窯、地表等。由于來勢猛、水量大,一旦防范不力或排水能力不足時,往往造成嚴重經(jīng)濟損失甚至人身傷亡事故。煤礦生產中的四大災害之一水害即指突水。

2、礦井突水災害的原因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當,或因對防洪設施管理不善,暴雨山洪沖毀防洪工程,使地面水涌入井下,造成災害。

(2)水文地質條件不清,井巷接近老窯區(qū),充水斷層,強含水層,塌落柱時,不事先探放水,盲目施工;或探放水,但措施不當,而造成淹井或傷亡事故。

(3)井巷位置不合理,如布置在不良的地質條件中或接近強含水層附近,施工后在礦山壓力或水壓力共同作用下,發(fā)生頂板或底板突水。

(4)亂采、亂掘,破壞了防水煤柱、巖柱造成突水。

(5)工程質量低劣,井巷嚴重塌落冒頂,造成頂板塌陷,溝通強含水層突水。

(6)礦井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設備平時維護不當,水倉不按時清挖,突水排水時排水設備失效而淹井。

(7)測量錯誤,導致巷道揭露積水區(qū)或含水斷層突水而淹井。

(8)忽視安全生產方針,思想麻痹大意,喪失警惕,沒有嚴格執(zhí)行探放水制度,違章作業(yè)等。

四、礦井突水預兆

(1)煤壁掛紅。這是因為水中含有鐵的氧化物,在通過煤層或巖層裂隙時,附著在裂隙表面的暗紅色水銹,一般認為巷道接近積水區(qū)。

(2)煤壁掛汗。當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qū)時,因水在自身壓力作用下,通過煤巖裂隙縫透過煤巖壁,聚成水珠。

(3)空氣變冷。工作面接近積水區(qū)時,氣溫驟然下降,煤壁發(fā)涼,人一進去有陰冷的感覺,時間越長就越感到陰涼。

(4)發(fā)生霧氣。當巷道內溫度很高時,積水滲到煤壁后,引起蒸發(fā)而形成霧氣。

(5)在采掘面中,若在煤壁、巖層內聽到“吱吱”的水呼聲時,表征因水壓大,水向裂隙中擠壓發(fā)出的響聲,說明離水體不遠即將突水,這時必須立即發(fā)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6)底板鼓起。底板鼓起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底板承壓含水體靜水壓力和礦山壓力共同作用而產生底鼓,這是突水預兆;另一種是受礦山壓力單方面作用而產生底鼓,一般不突水。當發(fā)生底鼓時,要監(jiān)視底鼓的發(fā)展變化,并報告礦井調度室,經(jīng)技術人員調查核實確定底鼓原因。若是前種原因,須采取緊急措施,先在底鼓地段鋪設密集地梁,打木垛控制底鼓發(fā)展。在底鼓基本被控制情況下,可在底鼓地段外側打鉆孔放水泄壓。

(7)涌水,即水已涌出。

五、礦井突水時的應急措施

(1)發(fā)現(xiàn)有人被堵井下時,各級領導應首先制訂營救措施,要判斷被堵人員可能躲避地點,分析其生存條件,制訂營救方案,并根據(jù)涌水量的排水能力,估計排除積水時間。

(2)立即通知排水人員加大排水,將水倉水位降至最低程度,爭取較長的緩沖時間。

(3)檢查所有排水設施和輸電線路,了解水倉現(xiàn)有容量,派人清挖水溝。如果水中攜帶大量泥沙、浮煤時,可在水倉開口處修筑臨時分段擋墻,以減少水倉淤積。

(4)水文地質人員應測量涌水地點、涌水量大小及其變化,記錄圍巖及巷道破壞變形狀況,分析判斷突水來源和最大突水量,以及突水發(fā)展趨勢,為防止淹井采取必要措施提供依據(jù)。

(5)當排水能力負擔不起涌水量時,可因地制宜,采取將涌水引入下山巷道,筑壩蓄水,以延長緩沖時間,爭取時間增加排水設備,減少災害損失。

(6)當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阻擋突水時,受災地區(qū)全體人員應向安全地點撤退,安全出井。

六、掘進防探水安全技術措施

1、有礦井突水預兆其中任何一種突水征兆都必須停止掘進迎頭工作,向調度室匯報情況及時采取安全措施,采取邊掘邊探,探水眼必須超前掘進巷道20米以上。

2、掘進時遇到突水征兆時,必須停止掘進,加固支架,并將全體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向調度室匯報。

3、探水采用mk-3型全液壓坑道鉆機進行,打超前鉆眼,探眼數(shù)量、角度依據(jù)工作面實際情況在措施中明確規(guī)定。

4、探眼發(fā)現(xiàn)有突水預兆和瓦斯涌出預兆時,應立即停止工作,切斷電源,并向調度室匯報。若發(fā)現(xiàn)意外突水時,安全盯面員和跟班隊長(班長)必須通知帶領全體施工人員按照“避災路線”撤離,并組織補救。

5、打探眼時,若鉆孔沿鉆桿向外流水,應立即停止打眼,固定鉆桿,并根據(jù)水壓情況,由跟班隊長(班長)決定是否拔出鉆桿。

6、在探水眼的嚴密掩護下,且保持設計前和幫距時,可采取多打眼、少裝藥、放小炮的方法,以利保持掘進工作面煤體抗壓強度。

7、嚴格執(zhí)行“三不裝藥”制度。

(1)炮眼或掘進頭有突水征兆時不裝藥。

(2)探眼超前距離不夠,或偏離探水方向時不裝藥。

(3)掘進支架不牢固或空頂超過規(guī)定不裝藥。

8、跟班隊長(班長)和安全盯面員隨時注意觀察整個巷道出水點的水量變化情況,若發(fā)現(xiàn)水位增大時,立即向調度室匯報。

9、及時維修和檢查排水設備,清挖水倉淤泥,以防突水時,設備失去效用。

10、其他按《煤礦安全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七、礦井透水事故時的自救與互救

1、透水事故后礦工的自身安全防護措施。

(1)防止被涌水打倒或沖走。透水后,在水流迅猛、急速的情況下,現(xiàn)場人員應立即避開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內、拐彎巷道處或其他安全地點。如情況緊急來不及躲避時,可抓牢棚梁、棚腿或其他固定物體,防止被涌水打倒或沖走。即使被水淹,生命受到威脅時,只要有生存的條件,就要頑強的活下去。

(2)在有害氣體的環(huán)境中,要佩帶戴自救器,當?shù)V井發(fā)生老窯水涌時,一般會使井下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濃度增高。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時,現(xiàn)場人員應立即佩戴好自救器,并撤離危險區(qū)。在未確定所在地點的空氣成份能否保證人員的生命安全時,禁止任何人隨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夾,以避免中毒、窒息事故的發(fā)生。同時,井下發(fā)生透水事故后,更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護器具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qū)。這樣做不僅達不到營救人員的目地,反而會造成自身傷亡,擴大事故。

(3)防止獨頭泄壓遇險人員地點被淹。礦井發(fā)生透水事故使人員被困時,若人員低于外部水位,遇險人員不得打開水管、壓風管供風,以免獨頭泄壓,水位上升,淹沒被困遇險人員。如果已打開,發(fā)現(xiàn)空氣外泄,水位上升時,應立即關閉。

2、透水后現(xiàn)場人員撤退時的注意事項

(1)透水后,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fā)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況,根據(jù)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中規(guī)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而不能進入透水地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2)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矸石和木料撞傷。

(3)若發(fā)現(xiàn)透水后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了行進方向時,現(xiàn)場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4)在撤退沿途和所經(jīng)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注意。

(5)人員撤退到豎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wěn),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6)撤退中,如因冒頂或積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尋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惟一的通道被封堵無法撤退時,應組織好災區(qū)避災,等待救護人員營救,嚴禁盲目潛水逃生的冒險行動。

3、被礦井水災圍困時礦工的避災自救措施

(1)當現(xiàn)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選擇合適地點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如系采空區(qū)透水,則須在避難硐室外建筑臨時擋風墻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涌出的有毒有害氣體傷害。

(2)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寫字、留設衣物、礦燈等明顯標志,以便于救護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前往營救。

(3)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堅信上級領導一定會組織人員快速營救;堅信在班組長和有經(jīng)驗老工人帶領下,一定能克服各種困難,共渡難關,安全脫險。避災人員應做好長時間避災準備,要節(jié)約食物,注意身體保暖并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要輪流擔任崗哨,注意觀察外部設備情況,特別是水情的變化;硐室內除留1盞燈照明外,其余礦燈應關閉備用。

(4)避災時,應采用有規(guī)律地、間斷地敲擊金屬物、頂幫巖石等方法,發(fā)出呼救聯(lián)絡信號,以引起救護人員注意,指示避災地點的所在位置。

(5)被困期間斷絕糧食后,即使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如木頭、棉花、布料甚至電纜皮、膠布帶等)充饑。需用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并用砂布或衣服過濾。

(6)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fā)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和慌亂,要聽從搶救人員安排。得救后,不可吃硬質和過量食物,要用毛巾等蒙住眼睛,以避開強光,以防止發(fā)生意外。

4、透水事故發(fā)生后現(xiàn)場人員的報警方法和搶救措施

(1)透水事故發(fā)生后,在現(xiàn)場及其附近地區(qū)工作的人員,應認真分析判斷災情,立即報告礦井調度室,同時,要利用可靠的聯(lián)絡方式,及時向下部水平和其他可能受威脅區(qū)域的人員發(fā)出警報。

(2)在透水區(qū)域設置有水閘門時,現(xiàn)場人員撤出后,要立即緊緊關死水閘門,把水流完全隔斷。

(3)水泵房人員在接到水事故報警后,有密閉門時要立即關閉泵房兩側的密閉門,啟動所有水泵,把透水后涌出的水盡快排出,沒有接到礦井救災領導人的撤退命令,決不可離開工作崗位。

(4)透水事故初期,現(xiàn)場人員應在本班班長和老工人的組織帶領下,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進行搶救工作。若透水地點周圍圍巖堅硬,涌水量不大,可組織力量,就地取材,加固工作面,盡快堵住出水口;在水源情況不明,涌水兇猛、頂幫松散的情況下,決不可強行封堵出水口中,以免引起工作面大面積透水,造成人員傷亡,擴大災情。對于因透水而受到傷害的礦工,現(xiàn)場人員應將其迅速抬運到安全地點,立即進行急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