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監督辦法

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監督辦法

2024-07-09 閱讀 2796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監督管理,預防和減少港口危險貨物事故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港口安全生產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核銷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以下簡稱港口重大危險源),是指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標準辨識確定,港口區域內儲存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

第三條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以下簡稱港口經營人)是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管理工作全面負責。

第二章辨識與評估

第四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本單位的港口危險貨物儲存設施或場所進行港口重大危險源辨識,并記錄辨識過程與結果。

第五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并確定重大危險源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按照其危險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分級方法參見附件1。

第六條港口經營人可以組織本單位的注冊安全工程師、技術人員或者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安全評估,也可以委托符合規定資質條件的安全評價機構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港口經營人需要進行安全評價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可以與本單位的安全評價一起進行,以安全評價報告代替安全評估報告,也可以單獨進行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

第七條構成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或場所,港口經營人應當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采用定量風險評價方法進行安全評估,確定個人和社會風險值。

第八條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應當數據準確、內容完整、結論明確,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二)辨識、分級的符合性分析;

(三)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四)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值(采用定量風險評價方法時);

(五)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周邊單位、人員狀況;

(六)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術措施;

(七)事故應急措施;

(八)評估結論與建議。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重新進行辨識分級,開展安全評估和完善檔案: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已滿三年的;

(二)構成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或擴建的;

(三)港口危險貨物種類、數量或者儲存方式及其相關設備、設施等發生重大變更,可能影響港口重大危險源級別和風險程度的;

(四)發生火災、爆炸或危險貨物泄漏,導致人員死亡,或人員重傷和直接經濟損失達到較大以上事故的,或影響到公共安全的;

(五)外界生產安全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影響重大危險源級別和風險程度的。

第三章登記與備案

第十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辨識確認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及時進行登記建檔。檔案的主要內容:

(一)辨識、分級記錄;

(二)港口重大危險源基本特征表;

(三)危險貨物安全技術說明書;

(四)區域位置圖、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圖和主要設備一覽表;

(五)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

(六)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措施說明、檢測、檢驗結果;

(七)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評審意見和應急演練計劃;

(八)安全評估報告或者安全評價報告;

(九)重大危險源場所安全警示標志的設置情況;

(十)其他文件、資料。

第十一條港口經營人在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分級,完成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或安全評價報告后,應將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申請表和第十條規定的內容,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自收到港口經營人報送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資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核備案,出具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登記表;對申報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單位應不予備案。

港口重大危險源出現第九條所述情形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更新檔案,并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重新備案。

第十二條對不再構成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港口經營人應及時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書面核銷申請報告。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自收到港口經營人的書面申請報告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審核,并組織現場核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核銷。

第十三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每年11月31日前將轄區內的一級、二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材料報送設區的市級港口主管部門。

設區的市級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在每年12月15日前將轄區內的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材料報送省級港口主管部門。

地方各級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每年12月31日前,將本轄區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匯總信息逐級上報,省級港口主管部門下一年1月15日前匯總后報送交通運輸部。

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十四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技術措施;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和日常巡查,對于檢查發現的事故隱患應及時采取措施消除。

第十五條港口經營人應當根據危險貨物種類、數量、裝卸工藝或相關設備、設施等實際情況,按照以下要求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測監控體系,完善控制措施: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應配備溫度、壓力、液位、流量等信息采集和監測系統,設置可燃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檢測報警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并具備信息遠傳、連續記錄、異常狀態報警、事故預警、信息存儲等功能;電子數據記錄保存時間不少于30天;

(二)對港口重大危險源中的毒性氣體、劇毒液體和易燃氣體、易燃液體等重點儲存設施,應設置緊急切斷裝置;毒性氣體應設置泄漏物緊急處置裝置。

涉及毒性氣體、液化氣體、劇毒液體的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配備獨立的安全儀表系統(SIS);

(三)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應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

第十六條港口經營人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安全設施和監控設施進行檢測、檢驗,并記錄檢測、檢驗結果。

第十七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在重大危險源所在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明確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

第十八港口經營人應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訓,使其了解重大危險源的危險特性,熟悉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全面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

第十九條港口經營人應制定和完善有關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防護、救援物資和裝備。所配備的防護、救援物資和裝備的數量應與危險貨物儲運規模相適應,并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保障其完好。

港口經營人應當對存在吸入性有毒、有害氣體的港口重大危險源,配備便攜式濃度監測設備、空氣呼吸器、化學防護服、堵漏器材等應急器材和設施;涉及劇毒氣體的港口重大危險源,應配備兩套以上氣密型化學防護服。

第二十條港口經營人應建立專職或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規模應與其危險貨物儲運規模相適應。

第二十一條港口經營人應當針對港口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按照下列要求進行事故應急演練:

(一)對于一級、二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

(二)對于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

港口經營人應當記錄和評估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演練情況,并根據記錄和評估結果,及時修訂完善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每年組織一次區域性的綜合應急演習。

第二十二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將港口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和應急措施等信息,告知可能受影響的單位、人員。

第二十三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監管與應急系統,全面掌握轄區內港口重大危險源情況、周邊應急設備設施和醫療資源情況等,實現監控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

第二十四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港口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事故風險與應急能力評估,制定重大災害事故應急預案;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應急物資和裝備儲備庫,應急物資和裝備規模應滿足港區的應急能力要求。

第二十五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組織建立區域應急救援隊伍,應急隊伍的規模應滿足所轄港區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的要求。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制度,督促港口經營人做好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核銷和安全管理、應急準備等工作。

第二十七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巡查制度,根據轄區內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數量、等級和危險程度等,確定檢查頻次,定期對存在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港口經營人進行監督檢查。

首次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監督檢查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重大危險源的運行情況、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制定和落實情況;

(二)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分級、安全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情況;

(三)重大危險源的監測監控情況;

(四)重大危險源安全設施和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的檢測、檢驗以及維護保養情況;

(五)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修訂和演練情況;

(六)有關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情況;

(七)安全標志設置情況;

(八)應急救援器材、設備、物資配備情況;

(九)預防和控制事故措施的落實情況。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港口重大危險源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責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責令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責令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后,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方可恢復生產經營。

第二十八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檢查臺帳,內容包括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檢查記錄表、現場檢查記錄、整改意見、整改情況等資料。

第二十九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的監督檢查,確保港口重大危險源與周邊單位、居民區、人員密集場所等重要目標和敏感場所之間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第三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責令港口經營人限期改正;有違法行為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處罰。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本辦法自2012年月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條本辦法由交通運輸部負責解釋。

篇2:煤礦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實施辦法規范

第一條?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重大危險源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可造成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或環境破壞的、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可轉化為事故的部位、區域、場所、空間、崗位、設備及其位置。它的實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源點部位,是爆發事故的源頭,是能量、危險物質集中的核心,是能量傳出或爆發的地方。

第二條?按照《重大危險源辯識標準》對各類重大危險源進行普查辨識、申報登記、申報類別、安全評價、登記建擋、風險評估、治理整頓、監控網絡、應急預案建設等,實施全程監控管理。

(1)重大危險源的普查辨識,是指立足本單位實際,依靠有關技術研發單位開發的重大危險源的普查辨識計算機軟件,通過簡單的人機對話,數據輸入,實現重大危險源的簡易辨識與危險等級的初次評估。

(2)重大危險源的申報登記,是指本單位在重大危險源普查辨識的基礎上,依法向上級安全主管部門申報重大危險源的危險等級和應急預案。同時做好重大危險源的定期檢測、評估、監控和應急預案的演練等工作。

(3)重大危險源的申報類別,是指貯罐區(貯罐);庫區(庫);生產場所;壓力管道;鍋爐;壓力容器;煤礦(井工開采);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和尾礦庫。

(4)重大危險源的安全評價,是指基層單位在重大危險源的簡易辨識與危險等級初次評估的基礎上,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對上報的重大危險源危險等級程度進行安全評價,并為所屬單位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

(5)重大危險源的登記建檔,是指各單位通過對重大危險源的普查辨識、申報、評價,建立重大危險源數據庫或檔案庫,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履行好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6)重大危險源的風險評估,是指評估確定重大危險源風險等級,并按風險等級采取應對措施,及時預控或消減風險。

根據風險值大小,可將風險預警分為5個等級:

風險等級

人員傷害程度及范圍

因傷害損失估算()

預警等級度

預警信號顏色

Ⅰ級

特別重大風險

多人死亡

500萬以上

巨警

紅色

Ⅱ級

重大風險

一人死亡

100—500萬

重警

橙色

Ⅲ級

中等風險

多人受嚴重傷害

4—100萬

中警

黃色

Ⅳ級

一般風險

一人受嚴重傷害

1—4萬

低警

藍色

V級

低風險

一人受到傷害,需要急救;或多人受輕微傷害

0.2—1萬

輕警

綠色

一人受輕微傷害

0—0.2萬

(7)重大危險源的治理整頓,是指企業建立重大危險源的缺陷和立項、監控、整改、審核、消項工作制度,對構成重大事故的重大危險源,立即停產整改,并經過注冊安全工程師審核評定合格后,方可恢復正常生產秩序

(8)重大危險源的監控網絡是指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構建安全生產信息技術保障體系,在突發事故時能夠快速正確進行應急決策和指揮提供重要依據。

(9)重大危險源的應急預案,是指重大危險源發生失控或傷害事故時暄應急處置方案和應對措施。在分析重大危險源的基礎上,為有效控制或減少事故損失,事先制定危險源的消除、控制、防護、隔離、監控、保留、轉移等技術措施和應急資源保障規定。

第三條?為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管控工作的領導,礦成立重大危險源監控監督管理領導小組。

組?長:礦長??黨委書記

副組長:生產礦長?安全礦長?機電礦長?總工程師

經營礦長?工會主席?黨委副書記

成?員:各副總?生產科?安監科?機電科?地測科

調度室?礦工會?財務科?行政科?供應科

綜合科?勞人科?護礦隊?礦醫院?運輸區?通風區?公安科

領導小組下設重大危險源綜合監管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安監科,崔長柱兼辦公室主任。電話:6790406

?主要職責:負責對各基層單位上報的重大危險源進行分類匯總、登記建檔、現場核查、分析評估及上報工作;指導各基層單位制定監控措施、編制應急預案;檢查各單位重大危險源應急處置知識培訓情況;督查作業現場檢測監控及安全防護等綜合措施的落實工作。

第三條?各單位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安全管理主體責任,礦各部門對業務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安全監管責任,其它有關單位、部門按管理權限負有相應的責任。

(1)安監科是重大危險源的綜合監察機構,對全礦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綜合監督責任。

(2)生產科是全礦井水患、矸石山、地質災害等重大危險源的專業監管機構,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監管責任。

(3)通風區是全礦瓦斯管理、煤塵及火災等重大危險源的專業監管機構,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監管責任。

(4)機電科是全礦各種未電設備、鍋爐、壓力管道、壓力容器及提升墜落等重大危險源的專業監管機構,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監管責任。

(5)行政科是全礦危房、排污、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等重大危險源的專業監管機構,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監管責任。

(6)供應科、公安科是全礦轄區易燃品、爆炸物品等重大危險源的專業監管機構,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監管責任。

(7)調度室負責組織制定重大危險源安全應急預案,根據重大危險源的變化情況及時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在非常情況下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并讓員工了解、掌握重大危險源的應急程序、自救互救知識,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一定的監管責任。

(8)勞人科要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辯識、檢測、監控、治理、防災、避災知識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管理人員和員工對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和防控能力,在安全教育培訓時要把重大危險源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標準、治理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年度安全培訓工作計劃。

(9)計劃科、財務科按照要求要保證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和治理整改所需的資金投入,要核定重大危險源安全費用管理辦法,落實重大危險源技術管理費用,確保資金投入到位。

(10)礦工會應充分行使監督權力,發動職工群眾辨識崗位重大危險源,發現生產和管理上有可能導致事故的異常情況,及時向調度室報告。所有從事危險源崗位作業人員必須了解工作中潛在的危險性,并接受安全措施和事故應急知識培訓。

(11)救護大隊東區中隊是重大危險源突發事故的專業應急隊伍,擔負礦井應急搶險任務,負有日常重大危險源檢查監控的責任和義務。發生突發事故時,立即奔赴現場投入救災工作。

(12)各基層單位是重大危險源監控管理的責任主體,必須制定專門的安全措施,實行分類監控管理,實時進行監測監控,落實監管部門和人員責任,指定專業人員負責,掛牌管理,登記建檔,規范填表,報安監部門核實、分類匯總,并按規定報礦重大危險源綜合辦公室備案。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均有權利和義務向安監科報告所發現的重大危險情況。

(13)礦屬其它部門應根據管理范圍和業務分工不同,對管理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負有相應的監管責任,并定期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條重大危險源監管監控是一項系統管理的長期重要工作,全礦各單位、各部門要相互協作、共同防治,按照“合理設計、統籌規劃、強化監控、科學治理”要求健全重大危險源管理工作體系。

(1)各單位主要領導和管理部門必須掌握本單位管轄范圍內的重大危險源數量、狀況和分布情況,登記建檔,建立重大危險源數據庫,定期報告,完善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

(2)各單位對重大危險源應登記建檔、定期進行檢測、評估和監控。對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作業場所、設備、設施、系統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危險物質進行定期檢測,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日常檢測、評估、監控管理體系。每兩年至少要對重大危險源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質的機構進行一次安全評估,按照要求落實安全評估報告提出的治理整改措施。

(3)重大危險源涉及生產過程、工藝、材料、設備、防護措施和環境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國家有關法規、標準發生變化時,應委托具備安全評價資質的機構重新進行安全評估,每次的安全評估報告必須報公司(局)重大危險源綜合監管辦公室備案。

(4)各單位根據各類重大危險源實際分布狀況,明確管理機構和負責人,配備專人進行動態檢測監控,定期分析危害程度,并制定防控措施。

(5)各單位每月必須落實各項監控措施,及時消除管控漏洞,杜絕傷害事故發生,對管控措施不到位的,從嚴追究相關管理人員的責任。

(6)各單位要把配大危險源管理納入安全基礎管理考核的一項內容,每月按照要求進行自評打分,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核。

第五條?各單位要嚴格按照重大危險源的種類及其能量在意外狀態下可能發生事故的最嚴重后果,實行分級管理與監控,重大危險源分為四級:

一級重大危險源可能是造成特別重大事故的危險源;

二級重大危險源可能是造成特大事故的危險源;

三級重大危險源可能是造成重大事故的危險源;

四級重大危險源可能是造成一般事故的危險源。

對于一、二級重大危險源要作為管理和監控的重點對象,由礦長負責組織制定治理、整改方案和措施,落實治理整改期限和責任;對于三、四級重大危險源應加強嚴格管理和有效監控,由分管副礦長負責組織制定治理方案和措施,落實整改責任和期限,嚴格執行真實銷號全程跟蹤管理。

第六條?重大危險源分為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和存放區重大危險源兩種。

(1)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按以下4類物質引用《GB12268-90危險貨物品名表》及其臨界量進行確定。

①爆炸性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見附件一表1。

②易燃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見附件一表2。

③活性化學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見附件一表3。

④有毒物質名稱及臨界量見附件一表4。

(2)貯存區重大危險源的確定方法與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基本相同,只是因為工藝條件較為穩定,臨界量數值較大,具體數值見附件一(表1-表4)。

第七條?重大危險源申報表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生產經營單位基本情況表(附件二表1);

第二類為各類重大危險源基本特征表(附件二表2-1~2-7);

第三類為重大危險源周邊環境基本情況表(附件二表3)。

要按照公司(局)目前確定的管理重大危險源范圍和重大危險源的分類要求(見附表5-1至5-2)每月度組織對重大危險源進行一次全面排查,確認存在的重大危險源,并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防控措施,相應的指揮部門、班組和專人負責如實填寫附表內的相應項目和內容,于每季度末10日前報礦重大危險源綜合監管辦公室備案。

第八條?重大危險源范圍包括:煤礦井工開采、火、瓦斯、煤塵、提升運輸、供用電、爆破、沖擊地壓等,貯罐區(貯罐),庫區(炸藥、油脂)、鍋爐、壓力管道、壓力容器及易燃易爆物品、高溫、高壓、冶煉鑄造、氣焊、燒燙、輻射、電廠、環境污染等方面。

第九條?制定重大危險源管理制度,對各類重大危險源的監控、治理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重在治本”的原則,采用先進科技檢查監控手段和治理技術裝備,提高監控、治理的本質安全水平,并對各類重大危險源進行分類、分級建檔管理,建立健全各類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檢測監控參數、技術圖紙及治理整改措施資料。

第十條?重大危險源監管部門對發現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隱患,必須及時下達書面治理整改通知書,責令有關單位或部門立即整改,在整改前或整改中若不能保證安全,必須責令有關單位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停止生產作業或停止使用運行,制定切實有效的防范、監控、整改措施,并要限期整改完成。

第十一條?各級重大危險源監管部門,必需加大對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治理整改質量的跟蹤監督力度,對因重大危險源管理監控不到位、治理整改不及時、治理整改質量達不到要求等情況發生事故的,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第十二條?從事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作業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具有安全培訓資質的機構進行專門培訓,并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操作資格證后,方可從事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作業。

第十三條?對存在重大危險源的場所、設備、設施,要按國家標準《安全標志》(GB2894-1996)、《安全標志使用導則》(GB16179-1996)、《安全色光通用規則》(GB14778—1993)等要求,在其醒目位置標注安全標志和設置安全防護設施,以警示所有人員高度重視重大危險源涉及范圍內的安全生產。

第十四條?新建項目涉及重大危險源時,在設計前要進行充分的技術論證,按照程序,報有關部門審批,在施工過程中制定嚴格的安全措施。

第十五條?各單位要加強在重大危險源環境、設備、設施作業人員的勞動保護和安全防護工作,嚴格按照國家《勞動保護法》和特殊場所安全防護有關規定為作業人員配置齊全合格的勞動保護用品和安全防護用品,對特殊用途的勞動保護用品和安全防護用品必須按有關規定進行檢測試驗,經檢測試驗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第十六條?對生產區域因重大危險源失控而發生事故后,可能危及周邊的單位、村莊、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重大危險源管轄單位,要加強與重大危險源相鄰的單位、村莊人員的溝通聯系,及時告知周圍群眾,說明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事故時的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應急安全措施。

第十七條?重大危險源類別

(一)貯罐區(貯罐)危險源:

1、易燃液體:汽油、丙烯、石腦油等(臨界量20t);煤油、松節油、丁醚等(臨界量100t)。

2、可燃氣體:乙炔、氫、液化石油氣等(臨界量10t);氨氣等(臨界量20t)。

3、毒性物質:氰化鈉(溶液)、碳酰氯等(臨界量1kg);三氟化砷、丙烯醛等(臨界量100kg);苯酚、苯肼等(臨界量20t)。

(二)庫區(庫)危險源:

1、民用爆破器材:雷管、導爆管等(臨界量1t);銨梯炸藥、乳化炸藥等(臨界量50t);硝酸銨等(臨界量250t)。

井下爆炸材料庫的最大貯存量,不得超過礦井3天的炸藥需要量和10天的電雷管需要量。

2、煙火劑、煙花爆竹:黑火藥、煙火藥、爆竹、煙花等(臨界量5t)。

3、易燃液體:汽油、丙烯、石腦油等(臨界量20t);煤油、松節油、丁醚等(臨界量100t)。

4、可燃氣體:乙炔、氫、液化石油氣等(臨界量10t);氨氣等(臨界量20t)。

5、毒性物質:氰化鉀、乙撐亞胺、碳酰氯等(臨界量1kg);三氟化砷、丙烯醛等(臨界量100kg);苯酚、苯肼等(臨界量20t)。

(三)生產場所危險源:

1、民用爆破器材:雷管、導爆管等(臨界量0.1t);銨梯炸藥、乳化炸藥等(臨界量5t);硝酸銨等(臨界量25t)。

2、煙火劑、煙花爆竹:黑火藥、煙火藥、爆竹、煙花等(臨界量0.5t)

3、易燃液體:汽油、丙烯、石腦油等(臨界量2t);煤油、松節油、丁醚等(臨界量10t)。

4、可燃氣體:乙炔、氫、液化石油氣等(臨界量1t);氨氣等(臨界量2t)。

5、毒性物質:氰化鉀、乙撐亞胺、碳酰氯等(臨界量100kg);三氟化砷、丙烯醛等(臨界量10kg);苯酚、苯肼等(臨界量2t)。

6、瓦斯抽放站、瓦斯電廠及煤場等場所有可能造成事故發生的危險源。

(四)壓力管道危險源:

1、長輸管道:①輸送有毒、可燃、易爆氣體,且設計壓力大于1.6MPa的管道;②輸送有毒、可燃、易爆液體介質,輸送距離大于等于200km,且公稱直徑≥300mm的管道。

2、公用管道:中壓和高壓燃氣管道,且公稱直徑≥200mm。

3、工業管道:①輸送毒性程度為極度、高度危害氣體、液化氣體介質,且公稱直徑≥100mm的管道;②輸送極度、高度危害液體介質、火災危險性為甲、乙類可燃氣體,或甲類可燃液體介質,且公稱直徑≥100mm,設計壓力≥4MPa的管道;③輸送其它可燃、有毒流體介質,且公稱直徑≥100mm,設計壓力≥4MPa,設計溫度≥400℃的管道。

(五)鍋爐危險源:

1、蒸汽鍋爐:額定蒸氣壓力大于2.5Mpa、且額定蒸發量≥10t/h。

2、熱水鍋爐:額定出水溫度≥120℃,且額定功率≥14MW。

(六)壓力容器危險源:

1、介質毒性程度為極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類壓力容器。

2、易燃介質,最高工作壓力≥0.1Mpa,且PV≥100Mpa.m⊥6

(七)煤礦(井工開采)危險源:

1、高瓦斯礦井。

2、存在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

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有可能引發傷害事故的礦井。

4、煤層自然發火期≤6個月的礦井。

5、煤層沖擊傾向為中等及以上的礦井。

6、煤層頂板破碎及底鼓,有可能發生頂板傷害事故的礦井。

(八)尾礦庫危險源:

全庫容≥100萬m3或者壩高≥30m的尾礦庫(煤礦矸石山應比照尾礦庫進行管理)。

(九)建筑物危險源:

已確定為危險建筑物,限于或用于生產、生活活動的建筑物(廠房、庫房、住宅等),有可能發生倒塌事故。

(十)化學危險源:

引起火災、爆炸、工業毒害、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有可能造成事故發生的危險源。

(十一)電氣危險源:

引起觸電、著火、電擊、雷擊等有可能造成事故發生的危險源。

(十二)機械危險源:

速度沖擊、振動、旋轉、切割、刺傷、墜落等形式有可能造成事故發生的危險源。

(十三)輻射危險源:

有放射源、紅外射線源、紫外射線源、無線電輻射源等可能造成事故發生的危險源。

(十四)其它危險源:

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其它危險源。

第十八條?各單位、各部門要加強對重大危險源預警監控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凡可采用遠程視屏監控系統的重大危險源均要制定規劃,逐步建立遠程視屏預警監控系統,實現動態、實時監控;要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建立起作業班組→區隊(車間)→礦井、快捷暢通的重大危險源管理信息系統,班組、區隊(車間)和礦均要明確專人負責重大危險源相關信息的定時采集、整理歸檔、逐級報告制度,使重大危險源在受控范圍內。

第十九條?安全評估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重大危險源的基本情況;有害危險因素辨識與危害程度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嚴重程度、重大危險源等級;安全對策措施;應急預案效果和評估結論與建議等,形成詳細描述危險源狀況的安全評估報告,并上報公司(局)安全監察部備案。

第二十條?重大危險源監控措施及要求

(1)嚴格執行重大危險源檢測檢驗和安全評估制度。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檢驗,每兩年聘請有執業資質機構進行一次檢測、評估。日常的檢測工作必須由本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嚴格按操作規范進行。檢驗和安全評估業務由持有執業資質的注冊安全工程師主持實施或委托國家認可的安全評價資質機構進行。

(2)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各單位必須對每個重大危險源建立專門檔案,編制和完善安全技術措施,在重大危險源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并加強現場檢測監控,定期對主要設備、設施進行檢測檢驗,保障設施良好狀態和正常使用,做好記錄存檔,嚴加管理。

(3)建立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制度。凡在重大危險源部位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嚴格執行“先審后用”的原則,并按規定要求認真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

(4)強化應急預案培訓。各單位必須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事故應急專業培訓,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正確采取應急措施進行避災和自救,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序。

(5)加強日常應急管理。各單位必須認真組織研究和制定適合本單位危險源特點的監測措施、預警系統、風險評估方法等安全技術措施,堅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原則,通過計劃、組織、協調、指導和檢查,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管理,

(6)對于日常工作中發現的重大危險源,通過整改避免事故發生的,企業應給予表彰獎勵;對于檢查發現的問題,必須責令立即整改并進行公示,對于險情隱瞞不報的,從嚴追究處理。

第二十一條?本辦法從下發之日起執行。本辦法如與上級重大危險源管理有關規定相抵觸的,按照上級規定執行。

王村煤礦

2015年1月20日

附件一:

表1爆炸性物質名稱及臨界量

序號

物質名稱

臨界量,t

生產場所

貯存區

1

雷(酸)汞

0.1

1

2

硝化丙三醇

0.1

1

3

二硝基重氮酚

0.1

1

4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0.1

1

5

脒基亞硝氨基脒基四氮烯

0.1

1

6

迭氮(化)鋇

0.1

1

7

迭氮(化)鉛

0.1

1

8

三硝基間苯二酚鉛

0.1

1

9

六硝基二苯胺

5

50

10

2,4,6-三硝基苯酚

5

50

11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5

50

12

2,4,6-三硝基苯胺

5

50

13

三硝基苯甲醚

5

50

14

2,4,6-三硝基苯甲酸

5

50

15

二硝基(苯)酚

5

50

16

環三次甲基三硝胺

5

50

17

2,4,6-三硝基甲苯

5

50

18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5

50

19

硝化纖維素

10

100

20

硝酸銨

25

250

21

1,3,5-三硝基苯

5

50

22

2,4,6-三硝基氯(化)苯

5

50

23

2,4,6-三硝基間苯二酚

5

50

24

環四次甲基四硝胺

5

50

25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5

50

26

硝酸乙酯

5

50

表2?易燃物質名稱及臨界量

序號

類別

物質名稱

臨界量(t)

生產場所

貯存

1

閃點<28℃的液體

乙烷

2

20

2

正戊烷

2

20

3

石腦油

2

20

4

環戊烷

2

20

5

甲醇

乙醇

2

20

6

乙醚

2

20

7

甲酸甲酯

2

20

8

甲酸乙酯

2

20

9

乙酸甲酯

2

20

10

汽油

2

20

11

丙酮

2

20

12

丙烯

2

20

13

28℃≤閃點<60℃的液體

煤油

10

100

14

松節油

10

100

15

2-丁烯-1-醇

10

100

16

3-甲基-1-丁醇

10

100

17

二(正)丁醚

10

100

18

乙酸正丁酯

10

100

19

硝酸正戊酯

10

100

20

2,4-戊二酮

10

100

21

環己胺

10

100

22

乙酸

10

100

23

樟腦油

10

100

24

甲酸

10

100

25

爆炸下限≤10%氣體

乙炔

1

10

26

1

10

27

甲烷

1

10

28

乙烯

1

10

29

1,3-丁二烯

1

10

30

環氧乙烷

1

10

31

一氧化碳和氫氣混合物

1

10

32

石油氣

1

10

33

天然氣

1

10

表3?活性化學物質名稱及臨界量

序號

物質名稱

臨界量(t)

生產場所

貯存區

1

氯酸鉀

2

20

2

氯酸鈉

2

20

3

過氧化鉀

2

20

4

過氧化鈉

2

20

5

過氧化乙酸叔丁酯(濃度≥70%)

1

10

6

過氧化異丁酸叔丁酯(濃度≥80%)

1

10

7

過氧化順式丁烯二酸叔丁酯(濃度≥80%)

1

10

8

過氧化異丙基碳酸叔丁酯(濃度≥80%)

1

10

9

過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鹽度≥90%)

1

10

10

2,2-雙-(過氧化叔丁基)丁烷(濃度≥70%)

1

10

11

1,1-雙-(過氧化叔丁基)環己烷(濃度≥80%)

1

10

12

過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濃度≥80%)

1

10

13

2,2-過氧化二氫丙烷(濃度≥30%))

1

10

14

過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濃度≥80%)

1

10

15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環壬烷

1

10

16

過氧化甲乙酮(濃度≥60%)

1

10

17

過氧化異丁基甲基甲酮(濃度≥60%)

1

10

18

過乙酸(濃度≥60%)

1

10

19

過氧化(二)異丁酰(濃度≥50%)

1

10

20

過氧化二碳酸二乙酯(濃度≥30%)

1

10

21

過氧化新戊酸叔丁酯(濃度≥77%)

1

10

表4有毒物質名稱及臨界量

序號

物質名稱

臨界量(t)

生產場所

貯存區

1

40

100

2

10

25

3

碳酰氯

0.30

0.75

4

一氧化碳

2

5

5

二氧化硫

40

100

6

三氧化硫

30

75

7

硫化氫

2

5

8

羰基硫

2

5

9

氟化氫

2

5

10

氯化氫

20

50

11

砷化氫

0.4

1

12

銻化氫

0.4

1

13

磷化氫

0.4

1

14

硒化氫

0.4

1

15

六氟化硒

0.4

1

16

六氟化碲

0.4

1

17

氰化氫

8

20

18

氯化氰

8

20

19

乙撐亞胺

8

20

20

二硫化碳

40

100

21

氮氧化物

20

50

22

8

20

23

二氟化氧

0.4

1

24

三氟化氯

8

20

25

三氟化硼

8

20

26

三氯化磷

8

20

27

氧氯化磷

8

20

28

二氯化硫

0.4

1

29

40

100

30

硫酸(二)甲酯

20

50

31

氯甲酸甲酯

8

20

序號

物質名稱

臨界量,t

生產場所

貯存區

32

八氟異丁烯

0.30

0.75

33

氯乙烯

20

50

34

2-氯-1,3-丁二烯

20

50

35

三氯乙烯

20

50

36

六氟丙烯

20

50

37

3-氯丙烯

20

50

38

甲苯-2,4-二異氰酸酯

40

100

39

異氰酸甲酯

0.30

0.75

40

丙烯腈

40

100

41

乙腈

40

100

42

丙酮氰醇

40

100

43

2-丙烯-1-醇

40

100

44

丙烯醛

40

100

45

3-氨基丙烯

40

100

46

20

50

47

甲基苯

40

100

48

二甲苯

40

100

49

甲醛

20

50

50

烷基鉛類

20

50

51

羰基鎳

0.4

1

52

乙硼烷

0.4

1

53

戊硼烷

0.4

1

54

3-氯-1,2-環氧丙烷

20

50

55

四氯化碳

20

50

56

氯甲烷

20

50

57

溴甲烷

20

50

58

氯甲基甲醚

20

50

59

一甲胺

20

50

60

二甲胺

20

50

61

N,N-二甲基甲酰胺

20

50

附件二:

表1?生產經營單位基本情況表

法人單位名稱

陜西陜煤澄合礦業有限公司王村煤礦

單位代碼

-3

通訊地址

陜西省合陽縣王村鎮

郵政編碼

715306

填報單位負責人姓名

王權利

電?話

0913-6790118

經濟類型

國有經濟

所在行業

采掘業

成立時間

2006.1

占地面積

666266.7m2

行業管理部門

陜西省國資委

職工總數

1724人

固定資產總值

19761.01萬元(原值)

年總收入

萬元

年利潤

萬元

主要產品

煤炭

表2-①:?鍋爐基本特征表

鍋爐型號

SHF20-2.5/400-AⅡ

鍋爐名稱

20T鍋爐

編?號

2#

具體位置

王村煤礦鍋爐房

制造廠名

鄭州鍋爐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日期

2009.8

安裝完工日期

2009.10

投入使用日期

2009.11

設計工作壓力

2.5MPa

許可使用壓力

2.5MPa

額定供熱量

或額定出力

KCal/h

20t/h

介質出口溫度

400℃

水處理方法

反滲透

鍋爐用途

采暖

備注(移裝、檢修、改造、事故記錄)

表2-②:?鍋爐基本特征表

鍋爐型號

SHF20-2.5/400-AⅡ

鍋爐名稱

20T鍋爐

編?號

3#

具體位置

王村煤礦鍋爐房

制造廠名

鄭州鍋爐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日期

2010.10

安裝完工日期

2010.12

投入使用日期

2011.1

設計工作壓力

20MPa

許可使用壓力

20MPa

額定供熱量

或額定出力

KCal/h

20t/h

介質出口溫度

400℃

水處理方法

反滲透

鍋爐用途

采暖

備注(移裝、檢修、改造、事故記錄)

表2-3?煤礦(井工開采)基本特征表

礦井名稱

陜西陜煤澄合礦業有限公司王村煤礦

詳細地址

陜西省合陽縣王村鎮

郵政編碼

715306

主要負責人

王權利

聯系電話

0913-6790118

上級法人單位

陜西陜煤澄合礦業有限公司

建礦日期

83.07

設計能力

150萬t/年

實際產量

122萬t/年

煤的牌號

貧瘦煤

礦井可采儲量

3482.3萬t

從業人數

1724

固定資產

19761.萬元(原值)

年利潤

萬元

開拓方式

立井

通風方式

兩翼對角

反風方式

主風機反轉反風

提升方式

箕斗井

供電方式

雙回路

主采煤層傾角

2°——20°

主采煤層厚度

3.0m

礦井開采深度

520—270m

生產采區個數

3

回采工作面個數

2

掘進工作面個數

6

工作面回采方式

后退式

采高

2.8m

主要落煤方式

機采

主要支護型式

液壓支架

頂板處理方法

全部垮落法

礦井瓦斯等級

低瓦斯礦井

煤層的自燃傾向性

不易自燃

煤層的煤塵爆炸性

弱爆炸性

煤層頂底板含水層情況

裂隙含水層、巖溶含水層

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

一般

礦井開采是否受地表水體或洪水的威脅

煤層沖擊地壓危害程度

無沖擊地壓

煤層賦存狀況(根據煤層厚度和傾角變化、裂隙發育情況、斷層、沖刷帶、陷落柱、巖漿巖侵入破壞等判斷)

一般

開拓巷道的圍巖穩定性

1圍巖為比較穩定的堅硬砂巖或石灰巖等2圍巖為中等穩定的砂巖、砂頁巖或較堅硬頁巖等?

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

0.17m3/t

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

0.59m3/min

煤層自燃發火期

18個月

全礦近三個月瓦斯超限次數

0

近三年內瓦斯突出次數

0

近三年內煤層自燃地點

0處

近三年內主扇故障檢修次數

0

近三年內供電系統故障檢修次數

0

采面粉塵濃度

粉塵:?8.4mg/m3呼吸性粉塵:?2.7?mg/m3

礦井總進風量

8348m3/min

礦井有效風量率

86.9

礦井最大涌水量

300m3/h

礦井最大綜合排水量

450m3/h

地面消防水池容量

800m3

井下消防水管長度

m

地面爆破材料儲存情況

庫房數:0炸藥(t):0t?雷管:0萬發

井下爆破材料儲存情況

硐室數:1炸藥(t):1.6t?雷管:?1萬發

有無瓦斯異常涌出區域

有無未熄滅的火區

全礦通風系統復雜程度

復雜程度一般

總進風道和總回風道之間的聯絡巷道數量

3

總進風道和總回風道之間的聯絡巷道的擋風墻堅固程度

一般

有無在水淹區積水面以下的采掘工作

是否是在建筑物下、水體下或鐵路下開采

礦井安全是否受其它小礦亂采亂掘的影響

近5年內傷亡事故

起數:5輕傷人數:5重傷人數:0死亡人數:0

建礦以來曾發生重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全礦或部分區域停產)

瓦斯(煤塵)爆炸

0

火災

0

水災

0

瓦斯突出

0

其他(注明事故類型):0

主風機型號,臺數

FBCDZNO24/2*250?2臺?BDKШ-6-NO182*110?2臺

局扇型號,臺數

FBD-NO5.6?2*11(2*15)?34臺

主排水泵型號,臺數

D450-60*6?3臺

探放水設備型號,臺數

ZDY650?2臺

絞車提升設備型號,臺數

JKMD-3.5*4?2臺

帶式輸送機型號,部數

強力帶DTL?4臺?落地式DSP-1063/1000?10臺

瓦斯抽放系統型號,數量

安全監測系統型號,數量

瓦斯檢測KJ-661套

傳感器使用數量

110

頂板動態KJ-2161套

75

人員定位KJ-222(A)1套

38

閉鎖斷電裝置型號,數量

KDQ-3,14

瓦檢儀型號,數量

GWJ-1A,115

自救器型號,數量

ZY-60,1050

井下固定敷設高壓電纜型號,數量

UGSP-6000-3*35+3*6/3+JS,6500m

VV22-60003*182,6400m

VV22-60003*35,1500m

VV22-60003*150,5000m

瓦檢員人數

55

放炮員

人數

31

絞車司機人數

18

電工人數

152

安技管理人員數

126

安檢員人數

37

全礦技術人員數

51

高級:

5

中級:

20

初級:

26

下井同時作業人數

213

下井人員中農民工、協議工、外包工所占比例

52%

影響礦井安全生產的主要問題說明:(不少于三條內容)

采掘工作面存在瓦斯;煤塵具有爆炸性;煤層存在自然危險;

4、采掘工作面復合頂板;

5、部分采掘工作面受奧灰水影響;

備注:

表4重大危險源周邊環境基本情況表

單位類型

數量(個)

單位名稱

人數

與危險源最近距離

住宅區

1

澄合礦務局王村社區

10000

1000m

生產單位

機關團體

公共場所

交通要道

1

西韓鐵路

1500m

其它

1

澄合公路

300m

類型

數量(個)

簡?要?說?明

火源

0

輸配電裝置

1

澄合礦業有限公司11萬V變電站

其它

0

表5-1王村煤礦重大危險源監測責任落實表

單位?名稱

重大危險源名稱

具體地點

監控措施

應急措施

單位

負責人

負責

部門

部門負責人

王村煤礦

井下頂底板水防治

采煤、掘進工作面

礦長

生產科

張英旭

丁天瑞

井下火災防治

井下

總工程師

通風區

李新文

井下頂板支護

井下

生產礦長

生產科

張富魁

井下瓦斯超限防治

礦井井下

總工程師

通風區

李新文

井下煤塵災害防治

礦井井下

總工程師

通風區

李新文

井下爆破材料庫

井下輔運大巷

生產礦長

供應科

李永峰

地面常壓鍋爐

礦井地面工業廣場

礦長

機電科

李建勛

煤場堆煤管理

地面存煤廠

礦長

銷售科

趙喜生

各種運煤車輛管理

車輛停止或行使

礦長

銷售科

趙喜生

環境保護

礦井地面生產系統

礦長

行政科

劉?海

表5-2供應科重大危險源監測責任落實表

單位

名稱

重大危險源名稱

具體地點

監控

措施

應急

措施

單位

負責人

部門

負責人

監管

部門

部門

負責人

聯系電話

供?應?科

火藥、雷管

井下火藥庫

監控

探頭

24小時值班

王權利

李永峰

新城分局東區派出所

耿偉

6790110

篇3: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監督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監督管理,預防和減少港口危險貨物事故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港口安全生產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核銷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港口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以下簡稱港口重大危險源),是指按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標準辨識確定,港口區域內儲存危險化學品的數量等于或者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包括場所和設施)。

第三條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以下簡稱港口經營人)是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管理工作全面負責。

第二章辨識與評估

第四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本單位的港口危險貨物儲存設施或場所進行港口重大危險源辨識,并記錄辨識過程與結果。

第五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并確定重大危險源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按照其危險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分級方法參見附件1。

第六條港口經營人可以組織本單位的注冊安全工程師、技術人員或者聘請有關專家進行安全評估,也可以委托符合規定資質條件的安全評價機構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安全評估。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港口經營人需要進行安全評價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可以與本單位的安全評價一起進行,以安全評價報告代替安全評估報告,也可以單獨進行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

第七條構成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或場所,港口經營人應當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采用定量風險評價方法進行安全評估,確定個人和社會風險值。

第八條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應當數據準確、內容完整、結論明確,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基本情況;

(二)辨識、分級的符合性分析;

(三)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四)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值(采用定量風險評價方法時);

(五)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周邊單位、人員狀況;

(六)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術措施;

(七)事故應急措施;

(八)評估結論與建議。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重新進行辨識分級,開展安全評估和完善檔案: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已滿三年的;

(二)構成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或擴建的;

(三)港口危險貨物種類、數量或者儲存方式及其相關設備、設施等發生重大變更,可能影響港口重大危險源級別和風險程度的;

(四)發生火災、爆炸或危險貨物泄漏,導致人員死亡,或人員重傷和直接經濟損失達到較大以上事故的,或影響到公共安全的;

(五)外界生產安全環境因素發生變化,影響重大危險源級別和風險程度的。

第三章登記與備案

第十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對辨識確認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及時進行登記建檔。檔案的主要內容:

(一)辨識、分級記錄;

(二)港口重大危險源基本特征表;

(三)危險貨物安全技術說明書;

(四)區域位置圖、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圖和主要設備一覽表;

(五)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

(六)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措施說明、檢測、檢驗結果;

(七)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評審意見和應急演練計劃;

(八)安全評估報告或者安全評價報告;

(九)重大危險源場所安全警示標志的設置情況;

(十)其他文件、資料。

第十一條港口經營人在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進行辨識、分級,完成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評估報告或安全評價報告后,應將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申請表和第十條規定的內容,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自收到港口經營人報送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資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審核備案,出具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登記表;對申報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單位應不予備案。

港口重大危險源出現第九條所述情形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更新檔案,并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重新備案。

第十二條對不再構成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港口經營人應及時向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書面核銷申請報告。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自收到港口經營人的書面申請報告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審核,并組織現場核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核銷。

第十三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每年11月31日前將轄區內的一級、二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材料報送設區的市級港口主管部門。

設區的市級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在每年12月15日前將轄區內的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備案材料報送省級港口主管部門。

地方各級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每年12月31日前,將本轄區的港口重大危險源匯總信息逐級上報,省級港口主管部門下一年1月15日前匯總后報送交通運輸部。

第四章安全管理

第十四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技術措施;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和日常巡查,對于檢查發現的事故隱患應及時采取措施消除。

第十五條港口經營人應當根據危險貨物種類、數量、裝卸工藝或相關設備、設施等實際情況,按照以下要求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測監控體系,完善控制措施:

(一)港口重大危險源應配備溫度、壓力、液位、流量等信息采集和監測系統,設置可燃氣體和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檢測報警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并具備信息遠傳、連續記錄、異常狀態報警、事故預警、信息存儲等功能;電子數據記錄保存時間不少于30天;

(二)對港口重大危險源中的毒性氣體、劇毒液體和易燃氣體、易燃液體等重點儲存設施,應設置緊急切斷裝置;毒性氣體應設置泄漏物緊急處置裝置。

涉及毒性氣體、液化氣體、劇毒液體的一級港口重大危險源,配備獨立的安全儀表系統(SIS);

(三)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應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規定。

第十六條港口經營人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安全設施和監控設施進行檢測、檢驗,并記錄檢測、檢驗結果。

第十七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在重大危險源所在場所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明確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

第十八港口經營人應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訓,使其了解重大危險源的危險特性,熟悉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全面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

第十九條港口經營人應制定和完善有關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配備必要的防護、救援物資和裝備。所配備的防護、救援物資和裝備的數量應與危險貨物儲運規模相適應,并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保障其完好。

港口經營人應當對存在吸入性有毒、有害氣體的港口重大危險源,配備便攜式濃度監測設備、空氣呼吸器、化學防護服、堵漏器材等應急器材和設施;涉及劇毒氣體的港口重大危險源,應配備兩套以上氣密型化學防護服。

第二十條港口經營人應建立專職或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隊伍規模應與其危險貨物儲運規模相適應。

第二十一條港口經營人應當針對港口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按照下列要求進行事故應急演練:

(一)對于一級、二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

(二)對于三級港口重大危險源,每半年至少進行一次。

港口經營人應當記錄和評估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演練情況,并根據記錄和評估結果,及時修訂完善港口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

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每年組織一次區域性的綜合應急演習。

第二十二條港口經營人應當將港口重大危險源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和應急措施等信息,告知可能受影響的單位、人員。

第二十三條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港口重大危險源安全監管與應急系統,全面掌握轄區內港口重大危險源情況、周邊應急設備設施和醫療資源情況等,實現監控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

第二十四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港口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事故風險與應急能力評估,制定重大災害事故應急預案;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應急物資和裝備儲備庫,應急物資和裝備規模應滿足港區的應急能力要求。

第二十五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組織建立區域應急救援隊伍,應急隊伍的規模應滿足所轄港區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的要求。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管理制度,督促港口經營人做好本單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核銷和安全管理、應急準備等工作。

第二十七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巡查制度,根據轄區內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數量、等級和危險程度等,確定檢查頻次,定期對存在港口重大危險源的港口經營人進行監督檢查。

首次對港口重大危險源的監督檢查應當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重大危險源的運行情況、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制定和落實情況;

(二)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分級、安全評估、登記建檔、備案情況;

(三)重大危險源的監測監控情況;

(四)重大危險源安全設施和安全監測監控系統的檢測、檢驗以及維護保養情況;

(五)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備案、修訂和演練情況;

(六)有關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情況;

(七)安全標志設置情況;

(八)應急救援器材、設備、物資配備情況;

(九)預防和控制事故措施的落實情況。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港口重大危險源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責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責令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責令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后,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方可恢復生產經營。

第二十八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建立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檢查臺帳,內容包括港口重大危險源監督檢查記錄表、現場檢查記錄、整改意見、整改情況等資料。

第二十九條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港口重大危險源集中區域的監督檢查,確保港口重大危險源與周邊單位、居民區、人員密集場所等重要目標和敏感場所之間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

第三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責令港口經營人限期改正;有違法行為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港口危險貨物安全管理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處罰。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本辦法自2012年月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條本辦法由交通運輸部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