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船舶作業安全技術工作規定

船舶作業安全技術工作規定

2024-07-09 閱讀 1141

1.參加施工或配合施工的所有船舶必須符合船檢、航道(海事)管理部門有關規定要求,并經認可,頒發相應證書后方可投入施工。

2.各施工船舶必須保證性能良好,每15天定期自檢一次,如發現問題應及時修理,試運轉并經確認完好后方可參加施工作業。

3.所有船員必須持有相應崗位的有效上崗證書。

4.所有登船人員必須遵守船舶航行規定,必須穿著救生衣,進入施工作業現場的人員必須帶好安全帽、穿工作鞋。

5.船舶在航道上航行、靠泊、作業與錨泊期間,應按要求定時與岸基項目部總調度值班室保持聯絡。

6.各作業船舶應配有足夠的消防器材與救生器材。

7.登船人員嚴禁超員。

8.作業人員登船與離開船舶時應到船長處登記,船長應認真記錄船上人員動態。

9.對作業船舶上的救生衣進行編號,登船人員按編號使用救生衣。登船人員應按照船長的要求使用鋪位,不得隨意調換。

10.在床鋪休息時,救生衣應就近存放,以備發生應急情況時穿著方便。

11.各作業船舶應規定逃生路線,船長應組織登船人員進行消防、救生與棄船演習。

12.停靠橋墩前應認真觀察橋墩周圍海況,掌握水的流向與風向。

13.需拋錨時,應詳細了解所靠橋墩區域水底情況,以防損壞水底光纜及輸油管道等水底設施。

14.應盡量利用頂流停靠橋墩。

15.作業船舶停靠橋墩時,應利用靠碰球隔墊,嚴禁猛烈撞擊橋墩。

16.船停靠橋墩后應帶好首纜和尾纜,并根據流向帶好倒纜,使作業船舶與橋墩保持一定的距離。

17.船舶停靠橋墩施工作業時,白天應懸掛信號球與信號旗,夜間警示信號燈。

18.進行潛水作業時,船舶應掛潛水作業旗,作業船嚴禁移動。

19.在進行潛水作業期間,船長應認真觀察海況,并收聽天氣預報,當所處航道實際情況與氣象條件不適宜作業時,應及時停止潛水作業,并迅速收纜離開橋墩。

20.在進行潛水作業時,扯管員(負責潛水員供氣管收放的人員)應抓緊軟管,并根據潛水員的需要隨時收放軟管。

21.在進行潛水作業時,必須備用一套供氣源并與原氣源連接,一旦原氣源發生故障,可及時啟動備用的氣源供氣。

22.在進行潛水作業時,潛水員與水面上的通訊聯絡員必須保持暢通,水面上的電話員與潛水員應按規定保持通話。

23.當有潛水員在潛水作業時,水面上應配有預備潛水員,以備水下潛水員發生緊急情況時進行救助。

24.夜間進行潛水作業時,作業船上必須配有足夠的照明燈具。

25.為了確保船舶與登船人員的安全,在特殊情況下,船長有權拒絕執行施工命令,可自行決定停工拋錨或返航,但事后必須向項目部說明原因。

26.與其它單位船舶在同一區域作業時,應提前了解對方的通訊頻道,以便在應急時能夠進行通訊聯絡。

27.嚴格避免產生交叉作業。

28.各船舶錨泊須選擇適當的地點拋錨,錨泊地點應遠離大型作業船舶與通航航道(一般應在1海里以上)。

29.船舶拋錨后,應懸掛拋錨信號球與信號旗,夜間開信號燈。

30.各船舶在錨泊期間必須晝夜安排人員值班,隨時注意觀察船舶狀況,當發現走錨、錨纜斷損及其它船舶碰撞等緊急情況時,應立即報警,船長及時組織采取應急措施。

31.各船配置的首錨重量與錨纜強度必須滿足船舶錨泊要求,應定期檢查錨纜的磨損情況,當錨纜磨損斷股超過30%時須更換新錨纜。

32.主機出現故障的船舶,維修期間應在安全的錨泊地點拋錨,如在施工現場錨泊維修,必須安排專門船舶守護,以便隨時處理應急情況。

33.船舶航行時應注意航行安全,夜間航行應開航行燈。

34.船舶在霧天及海上能見度低于500m時嚴禁航行,船舶在霧天錨泊時應按規定鳴放霧鐘。

35.應急棄船時,大副負責放救生筏并指揮人員順序登船。

36.當發生應急情況時,執行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

篇2:安全技術安全技術措施

安全技術是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安全因素,危害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會造成生產被動或發生各種事故。為了預防或消除對勞動者健康的有害影響和各類事故的發生,改善勞動條件,而采取各種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這些措施的綜合叫安全技術。

安全技術措施也稱勞動保護措施,是為研究解決生產中安全技術方面的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它針對生產勞動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予以控制和消除。其范圍包括物理、化學、機械等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突發性的人身傷亡事故。物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有:強磁、放射性、聲、光引起的急性傷害;火焰、熱液、熱氣等引起的灼傷;儲電量引起的電擊和傷害;以及鍋爐、壓力容器的爆炸事故等。化學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有:火藥、瓦斯、粉塵及化學物質的爆炸;石油化工產品的火災;以及氰化物、一氧化碳、苯胺、汽油、瀝青、強酸、強堿、磷、砷、汞、鉛等物質引起的急性中毒。機械性的傷害有:機件轉動和運行部件引起的絞、輾、沖壓和工件引起的砸、割等傷害,以及物體打擊、高空墜落傷害等。

安全技術措施的內容主要包括:確定廠房、設備的合理布局,尤其是科學地規定防火、防爆的安全距離;選擇安全無害的生產工藝,變危險、笨重的生產流程為安全、輕便;改造有事故隱患的設備;鑒定新產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如電氣產品是否有防觸電的安全裝置;設置防護裝置、保險裝置、信號系統等。

以上是消除危險因素的基本措施。實現這些措施還應具備一定的手段。如預防性試驗,它是及早發現機械強度不足,靈敏度不夠,防爆性能不良,電氣絕緣不好等潛在危險的有效方法。檢測技術是識別不安全因素,改造環境,防患于未然的科學手段。

安全技術措施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安全技術

a.機械、機床、提升設備、機車、拖拉機、農業機械及電氣設備等轉動部分的防護裝置;在吊臺、廊道上安設的防護裝置及各種快速自動開關等;

b.電刨、電鋸、砂輪、剪床、沖床及鍛壓機器上的防護裝置;有碎片、清末、液體飛出及有裸露導電體等處所安設的防護裝置。升降機和起重機械上的各種防護裝置及保護裝置(如安全卡、安全鉤、安全門、過速限制器、越程限制器、過卷揚限制器、門電鎖、安全手柄、安全制動器等);橋式起重機設置固定的上下平臺和梯子;升降機和起重機械為安全而進行的改裝;

c.鍋爐、受壓容器、壓縮機械及各種有爆炸危險的機器設備的保險裝置和信號裝置(如安全閥、自動空轉裝置、水封安全器、水位表、壓力計等);

d.各種聯動機械和機器之間,工作場所的動力機械之間,建筑工地上、農業機器上為安全而設的信號裝置,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為安全而進行聯系的各種信號裝置。各種運轉機械上的安全啟動和迅速停車設備;

e.為避免工作中發生危險而設置的自動加油裝置;

f.為安全而重新布置或改裝機械和設備;

g.電氣設備安裝防護性接地或接中性線的裝置,以及其他防止觸電的設施;

h.為安全而安設低電壓照明設備;

i.在各種機床、機器旁,為減少危險和保證工人安全操作而安設的附屬起重設備,以及用機械化操縱代替危險的手動操作等。在原有設備簡陋、全部操作過程不能機械化的情況下,對個別繁重費力或危險的起重、搬運工作所采取的輔助機械化設施;

j.為搬運工作的安全或保證液體的排除,而重鋪或修理地面;

k.在生產區域內危險處所設置的標志、信號和防護設施;

l.在工人可能到達的洞、坑、溝、升降口、漏斗等處安設通道及便橋;

m.在高空作業時,為避免鉚釘、鐵片、工具等墜落傷人而設置的工具箱及防護網;

(2)工業衛生

a.為保持空氣清潔或使溫濕度合乎勞動保護要求而安設的通風換氣裝置;

b.為采用合理的自然通風和改善自然采光而開設天窗和側窗;

c.增設窗子的啟閉和清潔擦拭裝置。增強或合理安裝車間、通道及廠院的人工照明;

d.產生有害氣體、粉塵或煙霧等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密閉化或空氣凈化設施;

e.為消除粉塵及各種有害物質而設置的吸塵設備及防塵設施;

f.防止輻射熱危害的裝置及隔熱防暑設施;

g.對有害健康工作的廠房或地點實行隔離的設計;

h.為改善勞動條件而鋪設各種墊板(如防潮的站足墊板等),在工作地點為孕婦所設的座位;

i.在工作廠房或輔助房屋內,增設或者改善防寒取暖設施;

j.為實行勞動保護而設置對原料或加工材料的消毒設備;

k.為改善和保證供應職工在工作中的飲料而采取的設施(如配置清涼飲料或解毒飲料的設備;飲水清潔、消毒、保溫的裝置等);

l.為減輕或消除工作中的噪聲及振動的設施;

(3)輔助房屋及設置

a.在有高溫或粉塵的工作、臟污的工作和有害化學物品或毒物的工作中,為工人設置的淋浴設備和盥洗設備;

b.增設或改善車間或車間附近的廁所;

c.更衣室或存衣箱;工作服的洗滌、干燥或消毒設備;

d.車間或工作場所的休息室、用膳室及食物加熱設備;

e.寒冷季節露天作業的取暖室;

f.女工衛生室及其設備;

(4)宣傳教育

a.購置或編印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的參考書、刊物、宣傳畫、標準、幻燈及電影片等;

b.以舉行安全技術安全保護展覽會、設立陳列室、教育室等;

c.安全操作方法的教育訓練及座談會、報告會等;

d.建立與貫徹有關安全生產規程制度的措施;

e.安全技術勞動保護的研究與試驗工作,及其所需的工具、儀器等;

(5)安全技術措施

a.安全技術的措施與改進生產的措施應根據措施的目的和效果加以劃分。凡符合安全技術措施的項目,但從改進生產的觀點來看,又是直接需要的措施(即為了合理安排生產而需要的措施),不得列為安全技術措施計劃,而應列入生產技術財務計劃中的其他有關計劃。

b.企業在新建、改建時,應將安全技術措施列入工程項目內,在投入生產前加以解決,由基本建設的經費開支。

c.制造新機器設備時,必須包括該項機器設備的安全裝置,由制造單位負責,不屬于安全技術措施范圍。

d.企業采取新的技術措施或采用新設備時,其相應必須解決的安全技術措施,應視為該項技術組織措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解決,不屬于安全技術措施項目。

e.安全技術措施中“輔助房屋及設施”所規定的項目,應嚴格區別與集體福利事項,如公共食堂、公共浴室、托兒所、休養所等均應列為集體福利項目,不屬于安全技術措施范圍。

f.個人防護用品及專用肥皂、藥品、飲料等屬于勞動保護的日常開支,按企業所訂制度編人經費預算,不屬于安全技術措施范圍。安全技術所列各項設備的一般維護檢修和燃料、電力消耗,應與企業中其他設備同樣處理,亦不屬于安全技術措施范圍。

篇3:車輛安全技術工作制度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我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基本指導方針,加強安全值班和健全臺帳是安全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是發現隱患、處置事故的強有力手段,是降低事故損失的重要措施,也是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的一項工作,結合我公司實際,為認真貫徹國務院設備管理條例和交通部13號令以及四川省汽車運輸業車輛技術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保持車輛技術狀況良好,保證安全生產,特指定本制度。

一、車輛的購置

車輛的選型要根據市場的需要,便于維修,車型盡可能統一的原則,接受新車要按原廠使用說明書進行驗收,清點附件和隨車工具,對于新型車輛,投入營運前要組織技術人員駕修人員進行認真的學習,掌握車輛技術性能和使用要求,對于因未組織學習而造成亂套的責任者,要追究領導和經辦人的責任,并嚴肅處理。

二、車輛的改裝、改造

為適應汽車運輸市場變化的需要,改變車輛形式用途稱為改裝,若為改善車輛技術性能或延長壽命,經過設計、改裝、改造者必須符合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合理的原則,并通過國家和當地部門上報備案,然后必須在國家和地方認定的廠方進行改裝、改造,否則公司一律不予以認定,并追究有關領導和業務人員責任。

三、車輛的維修保養和檢驗

公司的所有車輛一律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實行強制維護,視情節修理的保修制度,并按《四川省汽車技術等級評定辦法》技術等級。汽車保養分為走合維護、日常維護、二級維護、大修維護不得超期。日常維護由駕駛員每日按出車前、行車中、收車后的三檢制作業內容進行。二級維護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大修每三年進行一次,維護和大修及總成部件,修理廠必須按型維修工藝卡片的業務范圍嚴格執行。車輛二級維護和大修必須經過檢驗部門的嚴格檢驗和路試后投入經營。建立例行保養(維修)制度,防止機械事故的發生。公司安全管理人員,要對所有參加營運的出租車進行日常行車安全檢查,并認真填寫車況檢查表。實行駕、檢人員簽字制度,車輛安全技術不達要求或裝載不符合規定的一律不得投入營運。

四、車輛的下線和更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建設部相關部令及文件要求,凡達到車管部門規定使用年限的車輛,凡經長期使用,主部件和大總成嚴重損蝕,耗油嚴重的三類車輛,凡因意外事故,如翻車、碰車、燒毀等原因造成無法修復和無修復價值的車輛,均可向公司申請下線及更新車輛。

車輛下線更新后,要求舊車車籍必須轉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