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單位使用單位或委托管理單位消防安全職責
一、落實消防安全責任,明確本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和逐級消防負責人。
二、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證消防安全的操作規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產權單位和使用單位的場所,除依法履行自身消防管理職責外,對消防車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設施應明確統一管理的責任單位。
三、開展消防法規和防火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對從業人員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
四、期開展防火巡查、檢查,及時消除火災隱患。
五、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暢通。
六、確定各類消防設施的操作維護人員,保障消防設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標志完好有效,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七、組織撲救初期火災,疏散人員,維持火場秩序,保護火災現場,協助火災調查。
八、確定消防安全重點部位和相應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九、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定期組織消防演練。
十、建立完善防火檔案。
篇2:港口生產經營單位法人安全生產職責
為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生產管理,防止和減少各類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依據《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職責:
第一條生產經營單位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生產經營單位法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第二條生產經營單位法人必須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筑施工單位的法人,必須取得相應安全生產資格證后方可任職。
第三條生產經營單位法人依法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以下職責:
(一)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三)保證本單位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四)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隱患;
(五)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六)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第四條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存單位的法人,必須負責設置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法人,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必須負責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的,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第五條堅持安全生產工作“五同時”,即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和評比生產經營工作時,要同時計劃、布置、檢查、總結和評比安全工作。
第六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每月召開不少于一次安全生產會議,分析、研究和部署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對存在的安全問題、事故隱患特別是“三違”現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督促有關部門或責任人限期整改。
第七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每月組織不少于兩次的安全生產專項或綜合性檢查,加強對事故隱患的整治和安全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問題或者事故隱患,要指定專人負責,立即整改;一時難以整改的,組織有關人員研究,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并在人、財、物上予以保證,確保隱患消除。對因隱患整改不力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第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本單位的重大危險源進行管理和實施監控,落實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措施及監控責任,做好登記建檔,并及時向當地安監部門報告,備案。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配備應急救援人員,組織從業人員定期、不定期進行應急預案演練,并將預案報當地安監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備案。
第九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保證安全生產的投入,嚴格執行安全生產“三同時”規定,保證本單位達到規定的安全生產基本條件,實現安全生產。
對由于安全生產所必須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后果承擔責任。
第十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組織本單位從業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熟悉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持證上崗。
第十一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依法保障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勞動用工必須簽訂勞務合同并為從業人員提供勞動衛生安全保護;
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為從業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
第十二條建立健全本單位設施設備的維護保養制度,確保設施設備安全運行;嚴格執行國家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的規定。
第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本單位有較大危險因素的作業場所和有關設備、設施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
第十四條加強企業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企業安全素質。大力開展安全質量標準化活動,積極采用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第十五條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造成從業人員輕傷或1-2人重傷的,由生產經營單位組成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處理,并制定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發生。造成3人以上重傷或1人以上死亡事故,應啟動本單位應急預案,積極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如實報告當地安監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第十六條對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監督管理人員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阻撓。
第十七條生產經營單位法人其他安全生產職責,應當按照《安全生產法》第二章“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之“強化管理,落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相關條款的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法人未能嚴格履行安全生產職責,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給予行政處罰;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3:單位業績考核科室崗位職責范本
單位業績考核科室崗位職責范本2
為實現本科室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使本科工作人員做到高效廉潔,責任明確,根據財政局的有關規定,制定如下崗位職責:
一、統計評價與業績考核科工作職責
(一)負責組織實施國有資產年度統計報告工作;負責全地區國有資產年度統計報告的布置、收集、審核、匯總和分析工作;在匯總、分析的基礎上,綜合研究國有經濟和重點企業的運行情況;根據有關規定對外發布統計信息。
(二)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績效評價工作體系,組織實施所監管企業績效評價工作。
(三)擬定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政策、制度和辦法;組織所監管企業清產核資工作;負責所監管企業清產核資結果的審核認定和資產損失的核銷。統計考核科對清產核資工作中的帳務和資產進行清理和核定后,委有關科室再對認定為損失的帳務和資產進行劃轉、處置及產權糾紛調處。
(四)指導各縣市國有資產監管機構開展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國有企業績效評價和國有企業清產核資等工作。
(五)擬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負責對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的下達及考核結果的確認工作,該考核結果納入委有關科室對監管企業的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意見。
(六)組織落實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研究和完善授權經營制度并對授權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對所監管企業提出明確的(年度和經營者任期)考核目標和要求,組織簽訂業績合同和任期經營責任書等。
(七)跟蹤、監督、檢查業績合同和任期經營責任書執行情況,提出指導性意見。
(八)根據年度和任期考核目標,結合委機關有關科室和監事會對監管企業的評價意見,綜合提出監管企業的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意見。
(九)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要求,擬定國有資產重大決策失誤責任追究的具體辦法,會同有關科室對所監管企業的重大決策失誤,提出責任追究的意見和措施。
(十)組織實施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規范出資人、企業和職工的分配關系。
(十一)負責對所監管企業工資分配的總體水平進行調控,審核所監管企業的工資總額。
(十二)研究擬定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薪酬制度改革,擬定所監管企業領導人員實行年薪制、股權激勵等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審核所監管企業經營效益與職工工資掛鉤方案及領導人員收入分配方案;建立所監管企業領導人員薪酬監管制度,調控薪酬水平;指導和完善國有企業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二、科長職責:
(一)負責本科室的全面工作。
(二)制定本科室全年工作計劃,審核本科室的工作總結。
(三)根據局黨組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科學合理組織全科人員,按計劃開展工作。
(四)負責搞好本科的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充分調動本科全體人員工作積極性,努力完成本科的各項工作任務。
(五)完成局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
三、綜合管理崗位職責
(一)執行本科統計評價與業績考核管理的任務。
(二)負責本科文件的收發、整理、歸檔、負責日常會議和學習的記錄。
(三)草擬相關的公務文書。
(四)撰寫本科月份、季度、半年和年度工作總結并按規定上報。
(五)負責本科的其他內務工作和完成科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