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火防爆動火作業管理制度

防火防爆動火作業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4929

1目的

通過對廠內防火防爆區域的嚴格劃分和動火管理,杜絕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本公司內各部門、車間。

3職責與分工

主管部門:安全環保部。負責監督本制度的執行。

相關部門:各部門、車間。為本制度的執行部門。

4內容與要求

4.1防火防爆區域劃分標準及區域劃分

4.1.1甲類防爆區域劃分標準

A閃點<28℃的液體;

B爆炸下限<10%的氣體;

C常溫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氣中氧化即能導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質;

D常溫下受到水或空氣中水蒸氣的作用,能產生可燃氣體引起燃燒或爆炸的物質;

E遇酸、受熱、撞擊、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機物易燃的無機物,極易引起燃燒或爆炸的強氧化劑;

F受撞擊、摩擦或與氧化劑有機物接觸時能引起燃燒或爆炸的物質;

G在密閉設備內操作溫度等于或超過物質本身自燃點的生產。

4.1.2乙類防爆區域劃分標準

A閃點≥28℃至閃點?60℃的液體;

B爆炸下限≥10%的氣體;

C不屬于甲類的氧化劑;

D不屬于甲類的化學易燃危險固體;

E助燃氣體;

F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狀態的粉塵、纖維、閃點≥60℃的液體霧滴。

4.1.3丙類防爆區域劃分標準

A閃點≥60℃的液體;

B可燃固體。

4.2公司動火管理范圍

4.2.1在動火區內使用電氣焊(割)、噴燈及在易燃、易爆區域使用電鉆、砂輪等,可產生火焰、火花及熾熱表面的臨時性作業,均為動火作業。

4.2.2動火項目

A氣焊、電焊、鉛焊、錫焊、塑料焊等;

B噴燈、火爐、液化器爐、電爐等;

C烘烤、熬瀝青、炒沙等;

D明火取暖和明火照明等;

E生產裝置和缸罐區使用電動砂輪、風鎬等。

4.3動火作業區的劃分

4.3.1固定動火區:經審批確定后無須辦理動火手續的區域為固定動火區,固定動火區由所在單位提出申請,由安環部部長簽字,分管經理批準并備案。

4.3.2臨時動火區:新建、擴建、改建等各類施工場所,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進行的動火作業區域為臨時動火區,臨時動火區由施工單位報公司安全環保部批準辦理動火證,非經批準的施工項目不得在該區域內進行作業。

4.4三級動火的范圍

4.4.1特殊動火:指在處于運行狀態的易燃、易爆生產裝置和罐區等重要部位的具有特殊危險的動火作業。

4.4.2一級動火:易燃、易爆區域的動火作業。

4.4.3二級動火:指一級動火及特殊動火以外的動火作業。

4.4.4凡一個單位或一個工序全部停車,裝置經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并采取隔離措施后的動火作業,可根據其火災危險性大小,全部或局部降級為二級動火管理。

4.4.5遇節、假日或生產不正常的情況下的動火,應升級管理。

4.4.6廠區管架上的動火作業按一級動火作業管理,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按特殊危險動火作業管理。

4.5生產裝置防火防爆要求

4.5.1根據生產、使用化學物品的火災和爆炸危險性等級分類要求,其廠房布置、建筑結構、電氣設備的選用、安裝及有關的安全設施等符合有關要求。

4.5.2在工藝裝置上有可能引起火災、爆炸的部位,應設置超溫、超壓等檢測儀表等裝置。

4.5.3因反應物料爆聚、分解造成超溫、超壓,可能引起火災、爆炸危險的設備,應設置自動和手動緊急泄壓排放處理裝置等設施。

4.5.4應在可燃氣體(蒸汽)的放空管出口處設置呼吸閥阻火器。

4.5.5輸送易燃物料時,應根據管徑和介質的電阻率,控制適當的流速,盡可能避免產生靜電。設備、管道等的靜電接地設施應安全可靠。

4.5.6有突然超壓或瞬間分解爆炸可能的生產設備或貯存設備,應裝有爆破板(防爆膜),導爆筒出口應朝向安全方向,并根據需要采取防止二次爆炸、火災的措施。

4.5.7用于易燃、易爆氣體的安全閥放空管,必須將其導出管置于室外,并高于建筑物2米以上,但應在避雷裝置的保護范圍之內;放空管應有良好的接地。

4.6動火作業責任劃分

4.6.1動火項目負責人對執行動火作業負全責,必須在動火前詳細了解作業內容和動火部位及其周圍情況;參與動火安全措施的制定,并向作業人員交待任務和動火安全注意事項。

4.6.2獨立承擔動火作業的動火人,必須持有特殊工種作業證,并在《安全作業許可證》上簽字。若帶徒作業時,動火人必須在場監護。動火人在接到動火證后,要詳細核對各項內容是否落實和審批手續是否完備。若發現不具備動火條件時,有權拒絕動火;動火人應嚴格按動火規定進行作業,勞保用品穿戴齊全,動火作業時,動火證應隨身攜帶,嚴禁無證作業及審批手續不完備的作業。

4.6.3動火監護人員負責動火現場的安全防火檢查和監護工作,應指定責任心強、有經驗、熟悉現場、掌握滅火方法的人員擔當;監護人在作業中不準離開現場,當發現異常情況時,應立即通知停止作業,及時聯系有關人員采取措施,作業完成后,要會同動火項目負責人、動火人檢查,消除殘火,確認無遺留火種,方可離開現場。

4.6.4動火作業點班長(值班長、工段長)負責生產與動火作業銜接工作,并對作業現場進行安全認可,生產系統如有緊急或異常情況時,應立即通知停止動火作業。

4.6.5動火審批部門必須對動火作業的審批負全責,必須到現場了解動火部位及周圍情況,審查并確定動火等級,審查并完善防火安全措施,審查動火審批程序是否完全,確認符合安全條件后,方可簽字批準動火。

4.6.6動火分析人對動火分析手段和分析結果負責。根據動火地點所在單位的要求,親自到現場取樣分析,在《安全作業許可證》上填寫取樣時間和分析數據并簽字。

4.7動火分析

4.7.1動火分析應由質監部進行。凡是在易燃易爆裝置、管道、儲罐、陰井等部位及其它認為應進行分析的部位動火時,動火作業前必須進行動火分析。

4.7.2動火分析的取樣點,均應由動火所在單位的專(兼)職安全員或當班班長負責提出。動火分析的取樣點要有代表性,特殊動火的分析樣品應保留到動火結束。

4.7.3取樣與動火間隔不得超過30分鐘,如超過此間隔或動火作業中斷時間超過30分鐘,必須重新取樣分析。

4.7.4如現場分析手段無法實現上述要求者,應由主管廠長或總工程師簽字同意,采取其他處理措施。

4.7.5使用測爆儀或其它類似手段進行分析時,檢測設備必須經被測對象的標準氣體樣品標定合格。

4.8動火分析合格判定

4.8.1如使用測爆儀或其它類似手段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汽濃度應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

4.8.2使用其它分析手段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小于等于0.5%;當被測的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小于等于0.2%。

4.9動火審批權限

4.9.1特殊動火: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對動火現場認真檢查,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并逐條落實后初審簽字,經安全環保部復檢簽字后,報主管領導終審批準。

4.9.2一級動火:應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落實安全措施并初審簽字后,經安全環保部復檢簽字后終審批準。

4.9.3二級動火:應由動火地點所在單位主管領導會同施工人員對施工現場進行檢查,確認措施可靠逐條落實后,報安全環保部簽發動火證,批準動火。

4.9.4公司各級領導和安全環保部有權隨時對動火作業現場進行檢查,發現違*火規定或動火危險時,可收回動火證停止動火,對于嚴重違*火規定的施工單位或個人將嚴肅處理。

4.10動火的安全管理規定

4.10.1凡在生產、貯存、輸送可燃物料的設備、容器、管道動火應首先切斷物料源并加盲板,徹底吹掃、清洗、置換后打開入孔通風換氣。

4.10.2在正常生產裝置上,凡能拆下來到安全地帶去動火,必須拆下轉移到安全地帶動火;節假日凡不影響正常運行的動火,一律禁止。

4.10.3動火審批人必須親自到現場檢查,并監督落實安全措施,方可簽發動火證,一張動火證只限一處使用,如動火區域變更,應重新申請辦證。

4.10.4動火人在接到動火證后,應逐項審查各項措施落實情況,如果不符合動火要求,動火人有權拒絕動火,動火人在作業過程中,應隨身攜帶動火證,否則一經查處,將責令停止作業并進行培訓學習,經考核合格后,方能重新上崗作業。

4.10.5凡甲、乙類防爆區域的管道、容器、塔罐等生產設施上動火作業,必須將其與生產系統徹底隔離,并進行清洗置換,取樣分析合格。

4.10.6高空進行動火作業,其下部地面如有可染物、空洞、陰井、地溝、水封等,應檢查分析,并采取措施,以防火花濺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4.10.7拆除管線的動火作業,必須先查明其內部介質及其走向,并制訂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

4.10.8五級風以上(含五級風)天氣,禁止露天動火作業。因生產需要確需動火作業時,動火作業應升級管理。

4.10.9特殊動火和一級動火證有效期均為24小時,二級動火證的有效期為120小時。

4.10.10動火作業前,應檢查電、氣焊工具,保證安全可靠,不準帶病使用。

4.10.11使用氣焊割動火作業時,氧氣瓶與乙炔氣瓶間距不小于5米,二者與動火作業地點均不小于10米,并不準在烈日下曝曬。

4.10.12停車或大修單位裝置經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并采取隔離措施后方能動火作業,動火作業降級為二級動火管理。

篇2:動火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1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在禁火區域內進行的電焊、氣焊、切割、噴燈、火爐、電爐、熬瀝青、錘擊(產生火花)物件,以及生產裝置和罐區臨時用電,包括使用電鉆、砂輪、風鎬等進行可能產生火焰、火花和熾熱表面的臨時性作業。

2職責

本制度的實施由安全環保處負責。

3動火作業分三級管理

3.1特殊危險動火作業:指在處于運行狀態的易燃易爆物品生產裝置、輸送管道、儲罐容器等重要部位及其他具有特殊危險場所的動火作業。

3.2一級動火作業:在易燃、易爆場所內的動火作業。

3.3二級動火作業:指特殊動火和一級動火以外的動火作業。停車檢修,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離措施后,可根據火災、爆炸危險性的大小,經安全環保處批準,動火作業按二級動火作業管理。

4動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4.1一級和二級動火作業

4.1.1動火作業必須辦理《危險工作申請單》。進入設備內、高處等進行動火作業,還應執行公司設備內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公司高處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的規定。生產區管廊上的動火按一級動火作業管理。

4.1.2凡盛有或盛過化學危險品的容器、設備、管道等生產貯存裝置,在動火作業前必須清洗置換,經分析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

4.1.3易燃、易爆區域內的管道、容器、塔、罐等設施上動火作業時,必須將其與生產系統徹底隔離,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后方可作業。

4.1.4高空進行動火作業時,必須系好安全帶,并采取措施,防止火花飛濺到周圍可燃物上引起火災爆炸事故。

4.1.5拆除管線的動火作業,必須查明其內部介質及其走向,制定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地面進行動火作業時,動火點附近有可燃物,應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防火措施。

4.1.6在生產、使用、儲存氧氣的設備上進行動火作業,其含氧量不得超過20%。

4.1.7五級風以上(含五級風)天氣,禁止露天動火作業。因生產需要必須動火時,動火作業應升級管理。

4.1.8動火作業應有專人監火。動火前應清除現場及周圍易燃物,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措施,配備足夠適用的消防器材。

4.1.9動火作業前,應檢查電、氣焊工具,保證安全可靠,不準帶病使用。動火工具設備必須完好,安全附件齊全良好,符合安全要求。

4.1.10使用氣焊焊割動火作業時,氧氣瓶、乙炔氣瓶離明火應在10米以上,乙炔氣瓶與氧氣瓶之間距離應在5米以上,并不準在烈日下暴曬。

4.1.11凡在有可燃物或難燃物構件的塔器內部進行動火作業時,必須采取防火隔絕措施,防止火花飛濺引起周圍可燃物火災。

4.1.12動火作業完畢后,應清理現場、熄滅余火、切斷電源,確認無殘留火種后方可離開。

4.2特殊危險動火作業

4.2.1特殊危險動火作業必須符合4.1所有條款規定的同時,還應符合以下規定。

4.2.2在生產運行不穩定,或設備、管道腐蝕嚴重的情況下,嚴禁進行帶壓不置換動火作業。

4.2.3特殊危險動火必須制定安全方案,落實安全防火措施。動火作業時,車間主管領導、相關單位的安技員、安全防火處室人員、安全環保處負責人、公司主管領導或總工程師必須到場,必要時可請專職消防隊到場監護。

4.2.4動火作業前,生產單位要通知生產部及相關車間,使之做好異常情況下的應急準備。

4.2.5動火作業過程中,必須設專人負責監視生產系統內壓力的變化,使系統內壓力不低于980.665Pa(100mm水柱)。否則,應停止動火作業,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動火作業,嚴禁負壓動火作業。

4.2.5動火現場的通風應保持良好,以保證泄露的氣體能順暢排走。

5動火分析及合格標準

5.1動火分析由動火分析人進行,凡在易燃易爆區域內動火前,必須進行動火分析。

5.2動火分析的取樣點,應由所在單位的安技員或當班班長負責提出。

5.3動火分析的取樣點應有代表性,特殊動火的分析樣品應保留到動火結束。

5.4取樣與動火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如超過此間隔或動火作業中斷時間超過30分鐘時,必須重新取樣分析。

5.5使用測爆儀或其他類似手段進行分析時,監測設備必須經被監測對象的標準氣體樣品標定合格。

5.6使用測爆儀或其他類似手段進行分析時,被測的氣體或蒸汽濃度應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若使用其他分析手段時,當被測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小于等于0.5%;當被測氣體或蒸汽的爆炸下限小于4%時,其被測濃度應小于0.2%。

6檢查考核

本制度由安全環保處組織實施并檢查考核。安全、消防處室人員及各級領導,有權隨時對禁火區域動、用火進行安全檢查。如發現違反用火管理制度或動火有危險時,有權制止,并根據違*火、用火管理制度的情節,嚴肅處理。

篇3:停工檢修動火安全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石油化工企業的用火安全管理,保障員工生命和公司財產安全,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石油化工。

第三條?工業用火管理范圍:

1.電焊、氣焊、釬焊、塑料焊等焊接切割。

2.電熱處理、電鉆、砂輪、風鎬等及其它臨時用電作業。

3.噴燈、火爐、電爐、熬瀝青、炒沙子、黑色金屬撞擊等明火作業。

4.在爆炸危險場所使用非防爆的電器、采樣器、檢測儀表、照相閃光燈、攝錄像器材、移動通訊設備等電氣設施。

5.進入生產裝置區或罐區的作業車輛。

第四條?根據用火部位危險程度,用火分為三級。

1.在以下地點用火為一級用火:

(1)處于生產狀態的工藝生產裝置區。

(2)各類油罐區、可燃氣體及助燃氣體罐區、液化石油氣站。

(3)可燃液體、可燃氣體及助燃氣體的泵房與機房。

(4)可燃液體和氣體及有毒介質的裝卸區和洗槽站。

(5)工業污水場、易燃易爆的循環水場、涼水塔和工業下水系統的各種井、池、管道等(包括距上述地點15米以內的區域)。

(6)化學危險品庫、油庫、加油站等。

(7)儲存、輸送易燃易爆液體和氣體的容器、管線。

2.在下列地點用火為二級用火:

(1)裝置停車大檢修,工藝處理合格,經廠組織檢查,認定可以按二級用火管理的生產裝置。

(2)運到安全地點并經吹掃處理用火分析合格的容器、管線。

(3)倉庫、車庫及木材加工廠。

(4)生產裝置區、罐區的非防爆場所。

(5)在生產廠區內,不屬于一級用火和特殊用火的其它用火。

3.特殊用火:

按規定一般不允許用火的帶油、帶壓或帶有其它可燃介質的容器、設備和管線,確因生產需要的用火為特殊用火。特殊用火必須經廠級領導、廠有關部門、用火單位對所從事的作業進行風險因素識別并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及應急計劃后,方可用火。

第五條?一級、二級、特殊用火,必須辦理“用火作業票”(式樣附后)后方可從事用火作業。用火作業票一式三聯。一張用火票只允許一處用火。

第六條?用火作業票的申請及審批。

1.申請用火作業票應由用火單位向用火所在車間提出,由用火所在車間填寫用火作業票的申請欄,并對特殊工種進行審查。

2.用火所在車間作業負責人與施工單位作業人員對從事的作業進行風險因素識別并制定安全措施。填寫制定安全措施欄。

3.車間作業負責人安排人員組織落實用火安全措施后,填寫安全措施落實欄,相關人員認為無誤后簽字。

4.在反應器、罐、塔、槽等有限空間內或容器本體用火作業,必須對有限空間內的氣體進行分析,其分析報告單由作業負責人填寫或粘貼。

5.一級用火作業票由廠安全部門(或用火主管部門)批準生效。二級用火作業票由車間領導批準生效。

特殊用火作業票由廠領導批準生效,實行地區公司、車間兩級管理的單位,由公司主管領導批準生效。

所有與用火作業票有關的人員都必須到用火現場查看,并在相應欄內簽字。

6.特殊用火作業票及一級用火作業票有效時間不超過8小時;二級用火作業票有效時間不超過72小時,但不得跨越雙休日。

7.節假日期間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從事用火作業,如生產需要必須用火時,須將用火等級相應提高一等,并按上述規定辦理用火作業票。

第七條?用火的監護及安全措施的落實。

1.用火須由二人擔任監護。車間和施工單位各派一人,以車間人員為主。車間應指派熟悉用火現場情況的人員做監護人。

2.用火安全措施中的退料、吹掃、置換、分析等工藝措施,由生產人員落實。加盲板、設防火屏障等施工措施由施工人員在車間人員指導下落實。一般情況下,滅火器材的準備、含油污水井的封蓋等工作,在裝置界區內的由車間負責,界區外的由用火單位負責。上述作業無論何種情況,雙方必須共同落實好各項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沒有落實不準用火。

3.生產區域內的基建、技措項目等,在工程設計的同時必須考慮施工用火的安全及其措施。用火安全措施所需的材料、費用應同時列入工程預算。

第八條?監護人、用火人的職責。

1.監護人的職責:

(1)應持用火票第二聯,對用火票中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認真檢查,發現措施不當或落實不好及未按用火票規定用火等情況,立即制止用火作業。

(2)對用火現場負責監護,用火作業結束之前,不得擅離現場。如發生著火,要立即撲滅,難以撲滅時應馬上報警。

2.用火人的職責:

應持用火票第3聯作業,做到“四不用火”。即:用火票未經簽發不用火;用火票的安全措施沒有落實不用火;用火部位、時間與用火票不符不用火;監護人不在場不用火。出現異常或監護人提出不得用火時,要立即停止用火。對于強行用火的指令,有權拒絕。離開用火現場要切斷電源,不留火種。

第九條?用火的綜合技術措施:

1.用火前要對用火現場的移動及固定式消防器材和設施全面檢查一遍,確認完備,方可用火。

2.凡在存有可燃物料的設備、容器、管道上用火,須首先退料并切斷各種可燃物料的來源,徹底吹掃、清洗置換并將與之相連的各部位加好盲板(無法加盲板的部位應采取其它可靠隔斷措施),防止可燃物料的竄入或用火源竄到其他部位,并應采樣分析。分析合格超過一小時后用火,需重新采樣分析。盲板要符合壓力等級要求,厚度不低于3mm,嚴禁用鐵及石棉板代替。

3.在有可燃氣體的裝置(部位)用火,應使用可燃氣、氫氣檢測儀對用火點附近的動、靜密封點進行檢測,如有泄漏,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可用火作業。

4.在油罐、塔、釜或其它存有可燃介質的有限空間內用火,在將其內部物料退凈后,應進行蒸汽吹掃(或蒸煮)、氮氣置換或用水沖洗干凈,然后打開上、中、下部人孔,形成空氣對流,或采用機械強制通風換氣,嚴防出現死角。要采樣分析有限空間內氣體,其可燃介質(包括爆炸性粉塵)含量必須低于該介質與空氣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的10%(體積),氧含量19.5%~23.5%(體積)。

5.用火前,有限空間內的氣體采樣分析由分析部門負責。現場采樣時,車間要給予配合,樣品要有代表性(容積大的應多處采樣,根據介質與空氣相對密度的大小確定采樣重點應在上方還是下方)。分析結果報出后,采樣分析樣品至少要保留8小時。出現異常現象,應停止用火,重新采樣分析。

6.凡進入塔、罐、釜、槽等有限空間內用火,必須同時遵守《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辦理“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票”,不能以“用火作業票”代替。

7.處于運行狀態的裝置內,凡可用可不用的火應一律不用,用火部件能拆下的,一律要拆下移到安全地方用火。

8.高處用火(含在多層構筑物的二層或二層以上用火)必須采取防止火花濺落措施,并應在火花可能濺落的部位安排監護人。

9.風力五級以上應停止室外的高處用火,六級以上停止室外一切用火。

10.用火點周圍半徑30米內不準有液態烴泄漏;半徑15米內不準有其它可燃物泄漏和暴露;生產污水系統的漏斗、排水口、各類井、排氣管、管道等必須封嚴蓋實。

11.二級用火作業超過一天時,每天在開工前,應由用火人、監護人共同檢查用火現場,核對安全措施,合格后方可用火。

12.用火作業結束后或下班前,用火人員要進行詳細檢查,不得留有火種。

13.儲裝氧氣的容器、管道、設備必須與用火部位隔絕(加盲板),用火前,必須進行置換,保證系統氧含量不大于23.5%(體積)。

第十條?關于機動車輛進入裝置區及罐區的規定:

1.機動車輛進入生產裝置區和罐區作業,必須由車輛所在單位提出申請,落實車輛防火措施,并由區域管轄單位制定行車路線,檢查防火措施落實,填寫“進車票”,廠安全部門審查批準后,方可進入。

2.非防爆電瓶車、機動三輪車、拖拉機、翻斗車等不準進入正在生產的工藝裝置和罐區。

第十一條?一級、特級作業票存根由廠安全部門保存,二級作業票存根由車間保存,保存期一年。